10

2025-01

当前位置: 默读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策划方案 >

【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人才培养方案100字

| 浏览量:

人才培养方案研讨

1.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紧贴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四个合作”与“五个对接”。加企合作的深度和力度,深入行业企业一线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和论证工作,准确界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合理安排理论、实践课程所占比例,根据专业招生的类型与形式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2.推进中高职衔接

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注重中、高职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学资源建设,明确各自教学重点,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改革评价办法,建立和完善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通道。人才培养在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应穿插在每个学期的课程之中,既要努力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也要介绍行业发展趋势与学科及理论的前沿知识

3.深化公共课改革

积极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公共课所在系(部)要积极与各专业沟通,围绕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和方式,切实提高公共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落实双证书

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引入企业行业资格标准优化专业教学内容,推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设置专业考证课程,将考证内容纳入课程,考证课程将逐步取消专门和学业考试,推进以证代kao的考试方式改革,学生以所获的职业资格证书换取相应学分。

5.培养全能型人才

职业教育的发展很重要的工作是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会,出得去."进得来"是学校的招生关口,"出得去"是学生毕业后就业的关口,"留得住、学得会"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中心环节.我们曾经把它概括为"狠抓两头,深化中间"的

工作思路.招生是学校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没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学校就难以生存;就业是学校赖以发展的保证,毕业生没有出路,就难以获得稳定的生源,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主体,内部管理不善,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就留不住,就业将成问题.简言之,招生关口的开放、教学质量的提高、毕业生就业渠道流畅,是职业学校发展不可或缺的三个环节.要使这三个环节的工作能顺利进行并有成效,很重要的是应找准培养目标定位,因为培养目标决定一所学校的办学思维、办学模式、办学行为.培养目标错位,可以说是职业教育发展低迷不振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代专业学校的教育目标,不应是将学生训练成为生产过程中的技艺型工匠,而是将他们造就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体,使学生成为会学习、工作,能够自立于社会的人,成为自觉探求新知不断完善自我,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变革的人。学生有了宽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就会极大地提高广泛就业的适应能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全能型人才。

研讨如何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企业共同完成。要加大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力度,构建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引导和支持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在这种形势下,职业学校纷纷把发展的目光落在了校企合作上,校企联合,推动了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得到了学校、企业、政府、社会、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我们冷静思考,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一、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对培养技能人才关注不够

企业主动找到学校签订协议的很少。这说明,企业一方面需要技能人才,但却不太关注技能人才的培养,究其原因,与企业的认识有关。

(1)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应由国家、学校承担,与企业无关。企业缺乏责任意识,认为企业只是负责提供就业岗位,录用毕业学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校企合作行动不积极,缺乏动力,从而造成了校企合作成为许多职业学校一厢情愿的事情。

(2)共同培养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实习实训是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但受教学计划的影响,实习实训只是一个短期的实践教学活动,极易造成企业用工人员密集或人员断桥,因此,实习实训得不到企业的认可,绝大多数企业不予支持和配合。

(3)担心培养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企业希望学生实习结束后能留在企业就业,事实上,实习就业一体化目前还仅停留在一个理念层面,实习结束后,绝大多数实习生另择高枝,留下来的寥寥无几。费神费力培养的人才最终企业不能受益,这也是企业不愿意主动介入技能教育的原因之一。

2.职业学校对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不高

(1)重视技能培养,轻视理论学习,造成学生综合素质不高。有的学生认为只要有较好的技能,就能找份好工作,理论好坏无所谓。有的学校在学生毕业

时把关不严,成绩好坏一样毕业,这又给学生造成了一种误解,更进一步验证了自己的想法,从而给学校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学带来了难度,教学难组织,长期以来教师倍感疲惫,有的教师干脆放松了理论教学要求,造成教学质量的严重缩水,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2)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兴趣爱好的多变性,影响了学生专业思想的稳定。职业学校学生年龄较小,专业选择一般是家长的意愿,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职业了解不多,困难估计不足,职业理想化。受各种条件制约,职业学校实训条件有限,难以提供更多的真实职场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培养多停留在理论上,造成学生职前准备与企业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进入企业后不适应。

(3)师资紧张造成实习指导与管理的双不到位。学生实习,学校应安排专业老师跟踪实习全过程,以便于组织管理和实习指导。而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学校难以派出足够的专业教师进行实习指导,只能采取松散型、放羊式的实习模式,致使实习目的难以实现。

二、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主要措施

1建立校企合作评估、激励体系。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估标准,规定严格的评价程序,对校企合作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树立校企合作的先进典型,及时推广先进经验。设立人才培养创新奖、贡献奖等合理奖项,对企业负责人、企业技术骨干等相关人员给予物质奖励。对校企合作的典型企业在评定等级、新产品开发、扩大再生产、推广应用先进科技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对开展校企合作成果突出的学校也要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支持其优先发展,促其做大做强。

2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法规,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企业是职业教育的坚强后盾,同时又是职业教育的最大受益者。但要让企业直接参与职业教育,把培养技能人才作为企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必须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而这种积极性的产生又必须以制度法规为保障。

(1)推行企业用工准入制度,重点企业发布年度就业准入实施情况报告。通过加强劳动监察,规范用工行为,从源头上解决低素质劳动者的增长速度,控制和减轻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压力。企业在职位提升和待遇方面对不同层次的招聘对象予以区别,提高学生就读职业学校的积极性。

(2)鼓励企业投资学校。出台相关激励政策,鼓励行业企业开办职业学校,引导和支持校企合作办学,建设“校中厂、厂”,合办股份制企业、生产车间、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研发和服务中心等,为学校提供必要的实训场地、实训设施,解决实习师生的劳动报酬等。鼓励学校投资企业,合理有效利用学校的专业、技术、等资源优势,节约企业经营成本,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3.加强学校自身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学校作为办学主体,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承担着主要的任务,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是开展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和生长点。

(1)本着“知识宽泛、基础厚实、技能过硬”的平衡发展原则,合理设置基础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的课时比例,不断探索适合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树立均衡发展的理念,加强文化课教学,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引行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创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的特色校园文化,是职业学校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一项重要举措。汇聚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精髓,让学生长期受到熏陶和教育,对学生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由量变到质变,让学生从“干一行想一行”到“干一行爱一行”,配合职业生涯设计和创业培训教育,坚定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

(3)建立优势互补、岗位流动机制。学校依托企业培训教师,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企业也可以将自己的技师派往学校,学习专业理论,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通过这一渠道,提升师能,解决学校师资紧张和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校企双方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

(4)吸引著名企业投资建新专业。企业有新工种需求,可邀请企业在学校建立新专业,教学任务由双方共同完成。所需设备可以共同投入,设备一边用于生产,一边用于学生实训,学校通过效益分成收回投入。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和 ___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合作领域需要进一步拓展,合作融合需要进一步加深,合作模式随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校企双方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合作必将得到巩固和发展。

研讨企业人员进课堂及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 一、企业人员进课堂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完美对接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企业在对毕业生进行职前考量时,学生对企业文化的适应是极其重要的因素。由此可见,将企业文化教育引入课堂,不仅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 ___。

企业化管理:终结学生“混”时代

“混”是大部分职业学校学生的一种生活常态。“混”时间、“混”文凭、毕业了“混”口饭……首先,在教学管理上,要武装全体教职工,用团结进取、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来激励学生、奖惩有度,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教师工作效率、学生学习效率,在这种氛围的营造下,学生基本上才能受到积极向上的学风感染,变“老师要求学”为“老师我要学”;其次,学校由学生入学起就应为其制定一整套的职素教育课程,从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到职业道德与职业就业能力的培养,都力求将每一个环节落实到位;第三,在学生就业渠道的拓展上,学校依托企业单位的优势,为学生打造一个就业保障体系,并与多家用人单位达成长期合作协议,不仅学生毕业即能就业,就业满意度也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总之,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也是职业院校深挖校企合作深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加强学生企业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企业文化,帮助学生适应未来就业企业的文化是学校和企业共同的责任,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

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可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能动态调整专业建设,促进企业人员参与课堂教学,企业文化渗透进课堂。教师只有用在企业里学到的东西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才能真正提高到企业实践锻炼的实效。

 早在xx年, ___《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就提出“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

 ___下发的《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 ___》也要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国家从政策层面上鼓励职业教育教师去企业实践锻炼。上海市教委也积极倡导职业学校教师走进企业、深入用人单位,各职业学校也相继组织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以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但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往往易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如何把企业实践锻炼成果落到实处是所有去企业实践的教师思考的问题。

 必须建立了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组织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分批深入企业,并把实践锻炼成果及时转化到教学中来。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使所教的东西紧密结合企业要求,紧跟市场步伐,使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

只有把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上去,才能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去企业实践锻炼

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师资队伍整体提升的有效途径之一。要制定一套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方案。不同专业、不同职称、不同岗位教师采用不同的实践形式,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从专业上看,不同专业所去的企业不同。如电子商务类专业主要集中在企业的办公室实践;而施工类专业要亲临施工现场参与施工。从职称上看,对助教、讲师等职称较低的青年教师,主要任务在于全面学习,尽快熟悉与本专业有关的生产工艺、生产流程等,提高专业技能水平;而对于高级职称的教师,则要求不但要提高技能,而且要在加强与企业合作、开发或承担企业项目、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等方面有所作为。比如,我们教师在企业实践期间与企业员工一起接受培训,取得一级、二级建造师资格证。有了企业认可的资格证,教师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研发,这对提升教师“双师”素质非常有效。从教师岗位来看,一般的专业教师至少对本专业的'生产线、生产工艺熟悉;而对于教研室主任岗位上的教师,则提出学习和教学的双重要求,即将企业所学不仅要融入教学中,而且要融入专业建设中。通过企业实践,进一步优化了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提升了教师教学能力。教师企业实践锻炼,教师受益,学生也受益。

一般学校教育相对市场变化有一定的滞后性,每年安排教师去企业实践是减少这种滞后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了使培养的学生紧密契合市场需求,专业教师利用去企业实践机会进行本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非常必要,及时了解人才需求发生的变化,并把这种变化及时反馈到专业建设上,可使专业建设始终处于动态更新中。如专业教学标准、教学计划及课程体系的调整,教材、实训指导书的更新等,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与企业需求同步。

教师在企业实践锻炼期间,会学到与教材不同的生产工艺流程、新设备、新材料、新标准等,回到学校应积极反馈到教学内容中,把需要更换的试验仪器及时更新,对工艺和材料也要及时调整。

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

促进企业人员参与课堂教学

教师去企业实践锻炼,不仅要学专业技能,而且还应充当交流大使。在企业实践期间,与企业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有过一起共事、一起解决工作中问题的经历,与企业的领导、技术人员等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在教学需要时,能有针对性地请到对口的企业人员参与教学。笔者以最近一次的公开展示课为例。课题是“水泥检测报告的编写”,过程采用“任务引领、企业参与、学生为主、做学一体”教学。课堂教学请实践锻炼期间一起共事的企业试验室主任(工程师)到课堂,从企业角度说明水泥检测报告编写规范,并给班级各组下达任务:“各组根据自己测定的原始数据,为上海建工集团长桥混凝土搅拌站提交一份水泥性能检测报告”。最后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点评。教学过程体现了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学生直接接受企业的任务书,并按企业要求完成相关任务。教学过程有了企业人员的参与,注入了新鲜力量,使学生能提前适应企业要求,缩短课堂学习与企业要求间的距离。

教师在企业实践锻炼期间,大多专注于企业先进技术、操作技能的学习,容易忽视的是对企业文化的学习。近几年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表明,企业对中职毕业生固然有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但对毕业生要求更多的是有责任心,有较强的质量安全意识,有团队协作精神,能吃苦耐劳等这些非技能方面的素质要求,这也是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很多中职生往往缺乏的就是这些非技能素质,进入企业后有很多不适应。这与学生对企业文化陌生、不认同有关。因此,教师应把企业看重的文化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与熟悉程度,缩短毕业生适应岗位的时间,使学生一进入企业就能很快地适应岗位,进入工作角色

总之,为了避免教师到企业实践流于形式,应及时把学到的东西带到教学中,把企业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要求,最终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缩短学校学习与企业要求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较快适应企业岗位,达到“零适应期”,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实效。

【人才培养方案研讨】相关文章:

1.

2.

3.

4.

5.

6.

7.

8.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热词搜索: 研讨 人才培养 研讨 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