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中做到学史崇德党课稿与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中国共产党诞生
1 2021 年 党史学习教育中做到学史崇德党课 稿与 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仅供参考】
1 2021 年 党史学习教育中做到学史崇德党课 9 1269 字文稿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做到学史崇德。要想成才,离不开一个“德”字。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们要按照总书记提出的“三德”要求,不断锤炼共产党人的风骨和品质,进一步发扬革命精神,始终保持昂扬的奋斗姿态。
深刻感悟“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毅,树牢“对党忠诚”的大德。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衡量干部是否有理想信念,关键看是否对党忠诚。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烈士历经磨难壮志不改,生死考验坚如磐石。在生死关头,依然用一腔热血为我们树立了共产党人政治品德的光辉典范。这份矢志不渝的“大德”,是夏明翰烈士书信中“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视死如归,也是方志敏烈士书信中“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绝不能丝毫动摇我们的信仰”的直接告白。“忠诚如金,刀斧相加,不改其色。”树牢对党忠诚的“大德”,就要像夏明翰、方志敏、赵一曼等革命先辈一样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念,立志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要以学通弄懂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
自觉加强政治历练,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
深刻感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抱负,树牢“造福。
于民”的公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共产党人胸怀天下、心系家国的独有精神气质和思想品德。回顾百年党史,有深陷牢狱仍坚持宣传真理、领导斗争的徐迈进、邹子侃,有面对牺牲仍坚持挺身而出、只身战斗的黄继光、杨靖宇,有面对诱惑仍坚持甘守清贫、情系家国的钱学森、郭永怀等等。一连串名字、一系列事迹的背后折射的是他们肩挑大义、报国为民的崇真与厚诚。“崇真弘道义,厚诚赋春秋。”何谓崇真厚诚?就是要从百年党史中认真汲取求真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的思想精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荣辱观;就是要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同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切实把造福人民作为最根本的职责。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竭力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深刻感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辩证,树牢“严于律己”的品德。“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人生来都有过好日子的愿望,但如果“放开手脚”去追逐穿绸挂缎、纸醉金迷的奢靡生活,一定会丢弃信仰、忘却初心,最终掉进万劫不复的无底深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人廉洁自律不过关,做人就没有骨气。廉洁自律是党
员干部的立身之本,唯有始终秉持“两袖清风朝天去”的廉洁,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做官才有正气;唯有始终秉持“不带江南一寸棉”自律,才能成为新时代的好干部。今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面对各种风险和考验,党员干部更要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常想立身之本,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时刻警醒自己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不断提升“抗腐力”,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 2021 年 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 0 14000 字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往往不是孤立的,必须看到其产生的前因后果。讲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必须从孕育她的历史大背景说起。也就是从 1840 年开始,中国逐渐丧失独立的地位,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反对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就是产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大背景。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
近代以来,列强通过坚船利炮,发动战争,迫使中国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掠夺了大片领土,还勒索了大量赔款,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就是近代中国的悲剧,这是人所共知的。但这些悲剧很“奇异”,“奇异”在哪呢?
“奇异”是马克思的评价。他的原话是:“半野蛮人坚持道德原则,而文明人却以自私自利的原则与之对抗。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其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指的是封建主义的中国,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指的是当时的帝国主义国家,陈腐世界的代表奉行的是文明的道义原则,现代社会的代表奉行的却是野蛮的暴力原则!文明与野蛮,同它们的代表者发生了错位。这种错位,便构成了“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是 1995 年之后的译文,之前的译文则是“离奇的悲剧”。两个译文的基本意思是一致的。)这段论述虽然简短,但意思就直接指出了近代中国的两大主要矛盾:一个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一个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但复杂的是,这两大矛盾是处于交错状态的,所以就出现了“奇异”或“离奇”的状况。
马克思揭示的这种“悲歌”告诉我们:近代中国,首先要救亡,同时要进步。(救亡,是反对帝国主义,解决民族和国家的生存问题。但救亡是救国家和民族之亡,而不是救腐朽没落制度之亡。反对帝国主义,是反对侵略掠夺,而不是反对现代文明。进步,则是主要反对封建主义、解决业已陈腐的社会如何赶上世界潮流的问题。不反对封建主义,特别是不反对君主专制主义,中国就不能进步,就不能融人
世界文明大道。中国必须在坚持自己传统文明的同时,摒弃糟粕,吸收世界现代文明,走出一条新的文明发展的道路。)于是,救亡与进步,便成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双重任务。
对于矛盾和任务,毛主席讲到,“其矛盾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也就是说,为了使中国在世界上站立起来,而且站的牢固,为了使中国人民摆脱贫穷落后的境遇,过上自由、富裕和幸福的生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必须改变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面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这就是鸦片战争以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
为了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中国的志士仁人和一些开明势力试图以不同的方式解救和发展中国。
19 世纪 50—60 年代,爆发太平天国运动。60—90 年代,洋务运动兴起,一批较为开明的官员引进西方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创办中国的近代工业。1898 年 6 月,光绪皇帝宣布变法,但只持续 103 天就夭亡了。19 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兴起。1901 年,清廷开始实行新政,但为时已晚。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驱孙中山,以“振兴中华”为口号,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在日本东京组建中国同盟会,随后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1911 年 lO 月 10日辛亥革命爆发。在赵凤昌等江浙士绅名流的幕后策划和斡旋下,掌握清廷军权的袁世凯与革命党人合作,避免了革命军与清军的大决战。
1912 年 1 月 1 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 年 2 月 12 日,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宣布退位,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终于结束。
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胜利的地方是赶跑了皇帝、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 2000 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失败的地方是没有提出一个明确完整的反对外国帝国主义侵略和反对封建社会制度的纲领,没有广泛发动并依靠中国人口最多的农民和其他下层劳动群众,没有形成一个能够胜利领导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所以最终辛亥革命的失败,宣告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破产。
这个教训使得一些立志为国的先进分子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正是这种怀疑,推动着他们去探索挽救中国危亡的新的途径。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围绕着中国向何处去的途径问题,各种政治力量和志士仁人再次寻找解救中国的办法和道路。种种思路、道路、思潮、力量激烈地涌动,积蓄着能量。外来的、传统的、革命的、守旧的、改良的,等等,不时发生激烈的碰撞。最为突出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在安徽安庆城西南方向约 60 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小山,平地突起,故名独秀山。本不过是无名小山,但因与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
陈独秀联系在了一起,方名声鹊起。陈独秀谱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后改名为独秀的灵感就来自于该山。
1915 年 9 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开始发起新文化运动。一年后杂志改名为《新青年》。差不多与此同时,李大钊也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1917 年 1 月,经沈尹默推荐、蔡元培邀请,陈独秀来到北京就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也搬到北京,成立编委会,实行改版,从而形成了一个以《新青年》为核心的新文化阵营,使新文化运动以空前规模得到发展。(《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高一涵、周作人、易白沙、吴虞等。他们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为主要思想武器,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向封建礼教发起全面挑战。其中白话文的倡导和推广,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也就是民主和科学。)
新文化运动过程中,俄国先后发生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一下吸引了中国人的目光。很多文化人立即关注俄国的变化,并介绍俄国的情况,从而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我们常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其实,早在 1898 年,上海就出版了一部系统介绍社会主义学说的中译本著作《泰西民法志》。1902 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文章介绍马克思。很多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受到世界进步思想的影响,使日
本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渠道,很多马克思主义的译著纷纷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学说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的影响在哪里呢?第一,使中国人看到了一个现实的工人阶级的政权,呈现在世人眼里的社会主义,已经不仅是学说,而是成了实际的存在;第二,苏俄政府于 1919 年 7 月 25 日和 1920年 9 月 27 日,两次发表对华宣言,宣布废除沙皇俄国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虽然当时和后来都打了很大折扣,但确实使当时的中国人大大增加了对苏俄的好感;第三,苏俄政府以及 1919 年建立的共产国际,加大了对中国的工作,有组织地派人来中国,接触知识分子,介绍俄国情况和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学说。特别是十月革命中,在俄国的近 50 万华工中,一部分人响应当地布尔什维克组织的提议,组成了一支2000多人的华工队伍,编入红军第三集团军第29步兵师,命名“中国团”,番号 225 团。随着一战结束,4 万多华工回国,通过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国内讲述了十月革命之后俄国的变化,促使“走俄国人的路”成为广大中国人民的心声,十月革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所以,十月革命之后,尤其是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兴起了一股介绍、研究俄国经验的热潮。以《共产党宣言》为代表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著作得到翻译、发表和出版,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在各地建立。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李达、邓中夏、蔡和森、恽代英、瞿秋白等一批先进分子相继选择马克思主义。
(三)五四运动的爆发。
鲁迅 1923 年出版的一本批判小说集《呐喊》,被称为惊醒当代寂寞文坛的呐喊,五四运动,就是近代中国一声巨大的、震醒国人甚至震动世界的呐喊。五四运动,直接源自中国山东问题。长期以来,许多人、许多教科书,把批判的矛头指向英美,其实,祸首应是日本。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始持中立态度。1917 年 8 月14 日北京政府对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大战期间,日本借应协约国邀青参战之机,出兵中国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并向袁世凯递交《二十一条》,迫使其签署《中日民四条约》,允诺日后承认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利益让与日本。
1919 年 1 月至 6 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举行“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也派出代表团出席会议。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根据国内研究的结果,提出 7 项议题,其中以直接归还山东和取消“二十一条”为迫切要求。然而,日本全然无视中国也是战胜国的事实,蛮横地要求无条件接管德国在胶州湾租借地、胶济铁路以及在山东的一切其他权利。英、法战时即与日本签有密约,美国虽曾为中国说话,并设法斡旋,提出了多种方案,但为避免会议破裂,最后也屈从于日本要求。列强一致向中国施压。同年4 月 30 日,英、法、美三巨头作出最后决定,将战前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放弃以与日本”。
消息不断传到国内,引起社会高度关注。5 月 3 日,1000 多名学生代表举行大会,声泪俱下,要求拒签和约。
5 月 4 日,北京十几所学校的 3000 余名学生齐集天安门前举行示威。下午 2 时,学生游行队伍从天安门出发,前往各国驻华使馆区东交民巷,向多国使馆递交陈词,遭到拒绝。学生等候无果,就前往外交...
相关热词搜索: 党课 党史 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