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8篇
党史故事8篇党史故事 破损的纸张,不再清晰的字迹,岁月流转,却不曾让这些年代久远的家书褪去色彩。史砚芬、骆何民、李云鹏、冷少农、许英、朱杏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史故事8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党史故事
的纸张,不再清晰的字迹,岁月流转,却不曾让这些年代久远的家书褪去色彩。史砚芬、骆何民、李云鹏、冷少农、许英、朱杏南……烈士们的红色家书,字字滚烫,句句感人,表达了共产党人为信仰而奋斗、为未来美好中国而牺牲的强烈愿望。让我们穿越时空,通过一封封家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深入理解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第一封信:
史砚芬 : 我虽死犹存
亲爱的弟弟妹妹:
我今与你们永诀了。
我的死,是为着社会、国家和人类,是光荣的,是必要的。我死后,有我千万同志,他们能踏着我的血迹奋斗前进,我们的革命事业必底于成,故我虽死犹存。我的肉体被反动派毁去了,我的自由的革命的灵魂,是永远不会被任何反动者所毁伤!我的不昧的灵魂必时常随着你们,照护你们和我的未死的同志,请你们不要因丧兄而悲吧!
妹妹,你年长些,从此以后你是家长了,身兼父母兄长的重大责任。我本不应当把这重大的担子放在你身上,抛弃你们,但为着了 大我不能不对你们忍心些,我相信你们在痛哭之余,必能谅察我的苦衷而原谅我。
……
史砚芬,1903 年 3 月生于江苏省宜兴县。1927 年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任共青团宜兴县委书记,1928 年调任共青团南京市委书记。
1928 年 5 月 5 日,史砚芬在南京参加共青团中央大学支部会议时,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他被关押了四个月,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不松口、不低头。在阴暗的牢狱里,他以手中的笔为武器,写下了《夜莺啼月》等文章,揭露国民党统治的黑暗,表达对共产主义美好理想的向往。敌人对他束手无策,最后以“意图颠覆党国”为名判处死刑。
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史砚芬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未成年的弟弟妹妹。他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坐在狱中昏黄的灯光下,尽全力在纸上写下了留给亲人的最后一封信:
这封信是在宣纸上写就的,竖书,24 行。点划干净利落,走笔十分整齐,可知其时心情正如信中所说“很镇静”。信中,他强调自己能够为社会、国家、人类而死,是光荣且自豪的,希望弟弟妹妹们能够继承他的志愿,继续奋斗前进。字里行间映射出对信仰的忠诚,对理想的坚守,为革命不怕牺牲的顽强意志,同时,流露出对亲人的深深牵挂和柔情。
第二封信:
骆何民:不要和我所恨的人妥协
枚华:
永别了!望你不要为我悲哀,多回忆我对你不好的地方,忘记我!好好照料安安,叫她不要和我所恨的人妥协!
母亲、开万报兄处不另!
仲达留
卅 七、十二、廿七
(8 1948 年 年 2 12 月 月 7 27 日) )
骆何民(1914—1948),原名骆家骝,又名骆仲达,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人。小学毕业后进省立第八中学求学。1927 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 年,任共青团上海沪西区委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1938 年后先后在《国民日报》《开明日报》《文萃》周刊工作。1947 年 7 月 21 日,和陈子涛在家中被捕。1948 年 5 月被押解去南京,同年 12 月 27 日在南京雨花台被秘密杀害,时年 34 岁。
这是骆何民烈士 1948 年 12 月 27 日在临刑前,通过一位医生带出的一封给妻子费枚华的写在手纸上的遗书。这仓促中留下的短短几十字,饱含了一个革命者视死如归永不屈服的大无畏精神,也饱含了骆何民对妻子的挚爱、对孩子的依依不舍和对敌人的痛恨,可以看到共产党人钢铁般的坚定意志和不可动摇的革命信念。
第三封信:
李云鹏:待凯然而归以报父母恩
父母亲大人大鉴:
自儿离家已经年余,记得曾在本年四月间,于泗县郑集寄家信一封,不知大人收到否?回音否?如家音回报,可惜我也不能等收了。我已离开此地转入本省淮阴了,以致家音不能 等收,儿异常为念。不知大人身体近来健康否?不知家中生活情形和收成怎样?更不知当地情形如何?儿在外甚为惦念之。儿在外身体很好,生活也很好,而现在的我比从前粗壮而高大了,请大人不要为念。儿还在这里工作,工作也非常忙碌,可是为了 —— 所以我之工作精神也非常兴奋。此信至(致)家不过慰问而已。因现无一定的地止(址),儿现在心目中所最挂念者,以我年老悲慈之祖母。儿离家时,祖母曾染重疾。不知大人的病痊愈了否?身体健康否?不知祖母饮食起居怎样?儿心中非常挂念。希二大人将我之情[形]讲给他听,以免大人之悬念。这次离家,未报此恩 反而离家,是我之罪过也。待风息波静,凯然而归,全
家团聚,以报此恩。儿现已将“亚光”改为“云鹏”,请父之(指)教之。现因时间之短促,不能再叙。
并祝各位叔父母的身体安康!各位小弟弟好吗?侄在外甚为挂念。
待(代)问祖母大人:现在他(她)老人家的身体好吗?生活好吗?我在外生活、身体都很好,请老大人切勿挂念为盼。
祝身体安康!
儿
云鹏上
七月四日
这是刘老庄抗日八十二烈士之一的李云鹏 1941 年写给家人的一封信。李云鹏,江苏沛县人,1939 年初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不久,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他先后被编入湖西人民抗日义勇二总队第五大队、八路军 115 师 685 团、苏鲁豫支队,后来被派往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1 年,苏鲁豫支队改编为新四军 3 师 7 旅 19 团 2 营 4 连。李云鹏在部队先后担任宣传员、文化教员、团政治处干事,连队政治指导员,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一位文武双全的指挥员。
这封家书虽然只是一封普通的平安家信,但通篇充满了写信人的念家思亲之情。他想给亲人介绍一下自己的工作情况,但出于对家人的保护又不能明说。“儿还在这里工作,工作也非常忙碌,可是为了——所以我之工作精神也非常兴奋。”这句话寓意深刻,“为了”之后是一个破折号,从笔迹来看,作者当时极想介绍一下工作性质和目的,但有所顾虑,只好住笔,似又意犹未尽,话锋一转。
第四封信:
冷少农:除解决自身的问题而外,还须顾及到社会人类
苍儿:
收到你的信,使我无限的欢欣!使我无限的惭愧!你居然长这样大了,你居然能读书写字,并且能写信给 我了。我频年奔走,毫无建白,却得你这一个后继希望,这使我是多么的欢欣啊……
时代的车轮不息的旋转……希望你好好的努力,以期无负于家庭,无负于社会……一个人除解决自身的问题而外,还须顾及到社会人类,而且个人问题须在解决社会人类整个的问题中去求解决……于此,你除好好的努力读书写字,养成能力而外,还须健全你的身体,每日除读书写字而外,还须作有规则、有益健康之运动与游戏,使智[ [ 知] ] 识与体力同时并进,预备着肩负将来之艰巨……
我之爱你,是望你将来为一极平凡而有能力为一般劳苦民众解决不能解决之各项问题、铲除社会上一切不!
平等之人物。苍儿!社会之新光在照耀着你,希望你猛进!
……苍儿!再会!
在新年的晨光中,为你祝福!
你的权哥同此。
农历 元月八日
这是 1931 年 1 月 8 日冷少农写给儿子冷德昌的一封家书。原信中有错字,整理时,改正的字用方括号标明。在信中,冷少农亲切地唤儿子“苍儿”。冷德昌是烈士冷少农唯一的儿子,生于 1925 年。从 1925 年到 1931 年,冷少农因肩负着革命重任,长期不能回家。在给儿子的信中,我们看到,他既为“有这一个后继希望”而感到欢欣,同时,也因没有尽到对儿子教养的责任,“内心实不免万分惭愧”。冷少农写下的这段肺腑之言,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革命先烈的铁骨柔情,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家庭、亲人和难以割舍的牵挂,但为了拯救“大多数痛苦的人类”,他们只能舍弃个人和小家的幸福,为了解放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而义无反顾地去战斗。在这封不足 800 字的信中,我们能感受到冷少农对儿子深切期许与厚望。这不仅是一封普通意义上的家书,比如教育子女要好好学习、孝敬长辈、诚实守信等,它还是一个革命父亲的感召与呼唤,要求子女不能“一切以自己以家庭利益为重”,更要有远大的理想抱负,立志“为一极平凡而有能力为一般劳苦民众解决不能解决之各项问题、铲除社会上一切不平等之人物”。1932 年,冷少农被叛徒出卖,当年 6 月被秘密杀害于雨花台,年仅 32 岁。他写给儿子的这封唯一的信,成为这位年轻父亲的绝笔家书。
第五封信:
许英:为着全人类的自由解放情愿以死杀敌
8 1948 年 年 8 8 月 月 0 20 日,东北人民解放军 4 4 纵 纵 2 12 师 师 5 35 团 团 2 2 营教导员许英在写给母亲的家书中说:
“0 10 年的革命锻炼教育了我,我完全明白我这 0 10 年的斗争是无比的光荣、伟大,我忍受了一切艰难困苦,在生死的危机情况下进行着顽强的流血的斗争,这是为了母亲、弟弟的永远解放。为着母亲的幸福,为着全人类的自由解放我情愿以死杀敌,我的光荣正是母亲的光荣,全家的光荣。”
一个多月之后,许英在辽沈战役中牺牲。这封家书是战友从烈士衣兜里发现的。数十年来,许英的侄子许卓亮精心保存着伯父的家书手稿,深受感染。他先后入伍、入党、提干,多次立功受奖。2018 年,许卓亮从部队退休后,回到老家河北省饶阳县良见村,在家中老屋
的遗址上翻建新房,取名“家史馆”,把许英烈士的家书等家史资料陈列其中,供家族成员参观学习、传承家风。
第六封信:
朱杏南:为革命牺牲在所不惜
你们不要看轻了这最后的微弱的呼声啊!
民国廿年五月杏南书于中监
我的亲戚朋友们:
我的心灵早在几年前已找到了寄托者 —— 就是主义与珍妹,所以臭皮囊的所受的一切压迫与不自由,都不觉得痛苦了。望你们要主张将遗体运归家乡啊!切嘱!(此处残损)
朱杏南(1899—1931),江苏省江阴市夏港镇人,出生于富裕之家。1927 年 10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后,积极参与江阴的农民暴动。1928 年 1 月被选为中共江阴县委委员。1929 年春,调任中共苏州吴县县委书记,1930 年 9 月 9 日被捕。1931 年 5 月 19 日在南京雨花台从容就义,时年 32 岁。
朱杏南家曾是江苏省江阴夏港镇第一巨富,分在他名下的田产有 200 多亩。他还与别人合资开设了同丰泰酒坊,经营良好,加之田产租赁收入,资金充裕,生活很是富足。富裕的生活没有迷失朱杏南内心的追求,他没有因为自己的有产者身份而鄙视镇上穷人,而是对他们充满了同情和理解。他常常对家人说:不要去催逼缴不起租的佃户。而当有人向他借贷时,他往往会竭力相助。1919 年,五四运动的风潮传播到夏港这个江南小镇时,朱杏南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声援活动中。1921 年,他与本镇旅外青年组织“夏港同志会”,启发民智,普及教育,先后创办了阅览室、暑假补习学校、俱乐部。其后,朱杏南还增办小学,捐资建校舍,穷苦人家孩子免费入学。此时,他试图以教育救国来改造旧时的中国。
篇二:党史故事
大钊的故事》李大钊的故事(一):
专心学习
李大钊在少年求学期间,就养成了专心学习的良好习惯。他家里有一只花猫,天真活泼,很惹人喜爱,他在空闲时常常逗它玩。但是当李大钊做作业时,任凭小花猫在他身边喵、喵、喵直叫,甚至有时还伸出小爪子抓他,他却连看也不看一眼,仍旧做他的作业。之后时间一长,小猫也习惯了,只要看到李大钊俯下身子看书或做作业,就躲得远远的,从不打扰他。还有一次,李大钊正在聚精会神地做作业时,突然从窗外飞来两只麻雀,唧喳、唧喳地叫着,在窗台上打起架来,你啄我一下,我啄你一下,还不时在窗台上打起滚。此时,如果李大钊急忙伸手去抓,便可轻而易举地把它们逮住。但是他动也不动,就像根本没看见似的,始终埋头写自己的作业。由于刻苦学习,李大钊 15 岁时就中了秀才。18 岁时又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1913 年冬,他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1916 年回国后,用心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李大钊的故事(二):
四岁认字
李大钊出生前 7 个月,父亲李任荣就病逝。出生后 16 个月,母亲周氏因感伤过度也相继去世,襁褓中的李大钊只能由年近七旬的大祖父李茹珍悉心抚养。李大钊 4 岁时,李茹珍就教他背诗、认字。他用硬纸做成二寸见方的认字卡,让李大钊在玩耍中,学得语言和文字知识。开始,每一天有计划地让李大钊认一两个字,再到五六个字,之后发展到一二十个字。由于严格的家教和早期的智力开发,李大钊到了五六岁时,就能熟读和背诵私塾里的启蒙书籍《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了。6 岁就能在门口的老母庙前读布告,被村里人喻为神童。(自己的孩子的教育是否也应有计划?)
李大钊的故事(三):
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
在李大钊故居,悬挂着他亲手书写的一副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这副对联最早出自明代杨继盛之手。杨继盛因抗御强暴,反对权奸而惨遭杀害。临刑前,他慷慨地写下这副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着文章。请大家注意,杨继盛当初的原作,是辣手着文章。1916年 9 月的一天,李大钊的一位朋友请他题写一副对联。他想起了这副楹联,于是奋笔疾书: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十个大字,与朋友共勉。只是在这副对联中,李大钊地将辣字改成妙字。一字之差,李大钊为人谨慎和为文严谨的特点,就都表现了出来。
我十分喜欢李大钊的一句名言:人生最搞笑味的事情,就是送旧迎新,因为人类最高的欲求,是在时时创造新生活。李大钊虽然被反动派杀害了,但他的故事、他的精神、他的业绩,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李大钊的故事(四):
李大钊从容就义
1926 年 3 月,日本帝国主义侵犯天津大沽口,国民党被迫还击,击中了日本军舰。日本政府不但不对侵略行为认罪,还公然要求中国赔礼道歉、赔偿损失。腐败的段祺瑞军阀政府竟然全部理解了日本政府的无理要求。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领导下,北京五千名群众在天安门召开了抗议大会。会后,李大钊亲自举着一面红旗,走在队伍中间,到铁狮子胡同军阀政府门前示威。游行队伍来到军阀政府门口,段祺瑞反动政府开枪扫射示威群众。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史家胡同小学学生周正铭等四十六人惨遭杀害。应对反动政府的血腥镇压,李大钊为了使革命群众减少损失,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枪林弹雨,指挥示威群众疏散。当他看到几个受了重伤的青年倒在地上时,便一个个地把他们搀扶起来,织力量把他们背走。直到绝大部分群众脱离险境,李大钊才随着群众朝胡同东李大钊口走去。兵警见
到他,用枪口对着他的胸膛,厉声喝道:
你是干什么的
我是做买卖的。李大钊从容不迫地回答。
当时李大钊穿着长袍马褂,微胖的脸庞留着八字胡,并戴着一副眼镜,很像个商人的样貌。兵警信以为真,便用力搡了一下他的肩膀说:做买卖到这儿来,找死呀!还不快走!
李大钊机智地透过了敌人的检查。
当天夜里,李大钊召集了北京党组织的紧急会议,研究部署了新的战斗计划。
1927 年 4 月 6 日,李大钊被军阀张作霖逮捕了,关在京师警察厅拘留所里。敌人对他软硬兼施,妄图逼他供出党的机密。李大钊坚贞不屈,不仅仅没有透露一点党的机密,他的供词却成了一篇宣传马克思主义必胜的宣言书。敌人对他施用了种种酷刑,并用竹签扎他的十指。十指连心啊,剧烈的疼痛折磨着他,手指骨都碎裂了。酷刑折磨得他死去活来,敌人却没有得到一点东西,只得把他押回牢房。
在拘留所里,李大钊不放过一切斗争机会,他领导被捕的难友进行狱中斗争;他向监狱的看守进行革命宣传。一个看守同情革命,李大钊争取了他,让他帮忙传送消息。一天傍晚,这个看守悄悄地塞给李木钊一封信。他打开一看,是党组织写来的。信里说,北方铁路工人明白他被捕后受了毒刑,义愤填膺,强烈要求组织一支武装,化装潜入北京,打进京师警察厅看守所,营救他和同志们出狱。党组织来信征求他的意见。李大钊感到无限欣慰,因为工人同他心连着心。但他毅然拿起笔,借着从铁窗透进来的暗淡光线,写了回信。信中写道:
这种行动自然是工人同志的革命精神和对党对我的爱戴,但这天完全没有可能实现这种计划,拘留所处于重重武装戒备之中。我个人为革命为党而牺牲是光荣的,这已经是党的损失了。我不能再要同志们来作冒险的事业,而耗费革命力量。当党组织把李大钊的意见转告给铁路工人的时候,工人们都为自己领袖的高尚品德而感动得落泪。
4 月 28 日,敌人用绞刑杀害李大钊等二十位革命同志。李大钊同志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从容不迫,缓步登上刑台。当刽子手把绞绳套在他脖子上的时候,他应对十九位即将遇难的同志,发表了最后一次简短的演说:我们宣传的马克思主义,已经培养了许多革命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全国各地。这种子需要用鲜血浇灌,他们会开出艳丽的花。我深信:共产主义必将得到光荣的胜利,将来的环球,必定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的故事(五):
为音乐陶醉
李大钊家中堂屋的北墙上,挂着一张富有诗意的画,画中有位少女怀抱琵琶在演奏,各种飞禽走兽闻声而来。李大钊十分欣赏此画,他绘声绘色地对孩子们说:你们看,音乐的力量有多么大!这个弹奏乐器的姑娘,只要手指轻轻拨动,就能引来美丽的孔雀、高傲的仙鹤、凶猛的狮子老虎,还有各种叫不上名堂的鸟兽,它们一个个都被音乐陶醉了。人就更不用说了。音乐不仅仅能陶醉人,而且还能鼓舞人心。
李大钊的故事(六):
尊重孩子
有一年夏天,李大钊从北京回河北老家歇暑假,给孩子们每人买回一包礼物笔、墨和方格字帖。孩子们很是高兴,立即研墨展帖,端端正正坐在八仙桌前写了起来。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是生平第一次临帖写大字,所以她左临一张,看看不像,右临一张,看看还是不像,气得她放下笔,躲到后院里偷偷地抹眼泪。这时李大钊和妻子发现星华在哭,但摸不清她为什么哭。妻子正要张口问星华,却被李大钊拦住了。他说:女孩子的心理是很难揣摸的,你要是问她为什么哭,她不会告诉你的,所以不要硬逼着问她。妻子莫名其妙。李大钊之后说:我记得在一本什么书上看过:一个很可爱的小女孩,一不留神,用小刀划破了自己的手指,这个小女孩立即把伤口包了起来,生怕别人包括自己的爸爸妈妈发现,直到伤口长好了才给人看。你说这是一种什
么心理呢?这就是女孩的一种自尊心和好胜心,你明白了吗?妻子这才恍然大悟。过了一会儿,李大钊把小星华叫来,一同走到八仙桌前,指着星华写的字帖微笑着说:你的字写得很好,有点像魏碑帖上的。因为这是你第一次临帖,写得还不大整齐。笔画有的地方粗,有的地方细;字有的个儿大,有的个儿小。要是天天耐心练习,就必须会写好的。你看,你哥哥写得也不整齐呀,但是他不着急,沉
得住气,只有这样,将来才会把它慢慢地写好。
李大钊的故事(七):
让孩子们劳动
一年冬天,大雪纷纷扬扬下个不停,院子里像铺了一层厚厚的棉絮。李大钊对儿子和女儿说:雪下得多大啊,你们快拿着扫帚到院子里去扫雪吧。要是高兴的话,堆个大雪人也好。孩子们的外祖母心疼小外孙:天这么冷,你还叫孩子们去扫雪,要是冻病了可怎样办?李大钊笑着说:孩子应当从小养成吃苦的习惯,免得长大了什么也不会做。身体经常活动,也会增强抵抗力。待在家里不动弹,就更怕冷了。说完,他和孩子们拿了簸箕与扫帚,走到院子里。他一面扫雪,一应对孩子说:将来谁也不能当寄生虫,谁要是不劳动,谁就没有饭吃!孩子们边扫雪,边听父亲讲新奇的故事,一点也不觉得冷,反而是越扫越有劲。
李大钊的故事(八):
李大钊的故事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 1889 年 10 月 29 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 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战乱动荡的年代,艰辛备尝的生活,使李大钊从小养成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稳坚强的性格。1915 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用心参加留日学生的抗议斗争。他起草的通电《警告全国父老书》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著名爱国志士。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1916 年李大钊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用心投身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相继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超多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名文章和演说,阐述十月革命的好处,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旗帜鲜明地批判改良主义,用心领导和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1920 年初,李大钊与陈独秀相约,在北京和上海分别活动,筹建中国共产党。同年 3 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聚集了邓中夏、高君宇、张国焘、黄日葵、何孟雄、罗章龙等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为建党作准备。李大钊还在北京多次会见共产国际代表,商讨筹建中国共产党。同年秋,他又领导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与在上海的陈独秀遥相呼应,用心活动,扩大宣传,发展组织,用心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1921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李大钊和陈独秀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负责党在北方的全面工作,并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区分部主任。在党的三大和四大上,李大钊都当选为中央委员。
李大钊
1922 年到 1924 年初,李大钊频繁地奔走于大江南北,多次代表共产党与孙中山会谈,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呕心沥血,做了超多工作。1924 年 1 月,李大钊作为大会主席团五位成员之一,出席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孙中山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参加大会宣言的起草等,为实现国共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委员。此后,直接担负国共两党在北方的实际领导工作。在李大钊领导的中共北方区委组织和领导下,北方地区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1924 年 11 月,北京开展声势浩大的支持孙中山北上、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斗争;1925 年五卅运动爆发后,李大钊与赵世炎等人在北京组织 5 万余人的示威,有力地支持了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1926 年 3 月,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状况下,用心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三一八运动,号召人们用五四的精神、五卅的热血,不分界限地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反对军阀的卖国行为。李大钊的革命活动,遭到北洋军阀的仇视,他们下令通缉李大钊。1927 年 4月 6 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在北京逮捕李大钊等 80 余人。在狱中,李大钊备受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 月 28 日,北洋军阀政府
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将李大钊等 20 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临刑前,李大钊慷慨激昂:不能因为反动派这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他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时年 38 岁。
在全国解放前,李大钊同志的一部分著作虽曾由他的亲属编集,由鲁迅先生作序,但在反动统治下一向没有能发行。直到一九五九年,人民出版社才出版了重新修改的《李大钊选集》。一九八一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出版了经过增订的《李大钊诗文选集》。一九八四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百一十多万字的《李大钊文集》。
李大钊同志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大钊同志和其他无数先烈光荣地倒下去了,但是他们的牺牲没有使中国革命停止,相反,中国革命在牺牲者的血泊中继续前进,直至获得伟大的胜利。作为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大钊同志的业绩将永远受到中国人民的追怀和崇敬。
为纪念李大钊同志,发扬他伟大的共产主义革命精神,中共中央于一九八三年三月十八日将他和他的夫人赵纫兰同志(一八八三年一九三三年)的灵柩移葬于新建的李大钊烈士陵园。
李大钊牺牲后,1933 年由党在白区的秘密组织将其安葬在万安公墓内。新中国建立后,在河北乐亭、北京等李大钊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相继建立了李大钊的纪念馆。1983 年 10 月,李大钊烈士陵园在北京万安公墓建成,中共中...
篇三:党史故事
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 XXX。传承红色精神,争做最美少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从 1921 到 2021,中国共产党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从开天辟地到崭新时代,从革命到执政,从解放到复兴。整整 100 年,世纪沧桑巨变,百年风雨兼程。今天,我讲述的红色故事,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先烈的生平事迹。
李大钊,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 1889 年 10 月,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28 岁的李大钊以敏锐的眼光,认识到这场革命划时代的影响,在《新青年》杂志连续发表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他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9 年五四运动,李大钊不仅出面帮助请愿学生脱离险境,同时更加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准备了思想条件。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而“共产党”这个名称正是来自李大钊的坚持。此后,李大钊积极建立党的组织,掀起北方地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
1926 年 3 月 18 日,北京 5000 多名学生和工人来到天安
门前举行集会,抗议日本军舰侵入大沽口、炮轰国民军,声讨英美日等八国无理通牒中国的罪行。会后,大家结队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李大钊亲自举着一面红旗,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游行队伍来到军阀政府门口,段祺瑞反动政府开枪扫射示威群众。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史家胡同小学学生周正铭等四十六人惨遭杀害。面对反动政府的血腥镇压,李大钊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枪林弹雨,指挥示威群众疏散。当他看到几个受了重伤的青年倒在地上时,便一个个地把他们搀扶起来,组织力量把他们背走。直到绝大部分群众脱离险境,李大钊才随着群众离去。兵警见到他,用枪口对着他的胸膛,厉声喝道:
“你是干什么的?” “我是做买卖的。”李大钊从容不迫地回答。
当时李大钊穿着长袍马褂,微胖的脸庞留着八字胡,并戴着一副眼镜,很像个商人的样子。兵警信以为真,便用力推搡了一下他的肩膀说:“到这儿来做买卖,找死呀!还不快走!”李大钊机智地通过了敌人的检查。当天夜里,李大钊召集了北京党组织的紧急会议,研究部署了新的战斗计划。
1927 年 4 月 6 日,李大钊被军阀张作霖逮捕了,关在京师警察厅拘留所里。敌人对他软硬兼施,妄图逼他供出党的机密,李大钊坚贞不屈,没有透露丝毫机密。4 月 28 日,敌人用绞刑杀害了李大钊等二十位革命同志,李大钊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年仅 38 岁。
李大钊一生追求革命真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始终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他开创的伟大事业和留下的思想遗产永不磨灭,他播撒的革命种子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事业。
同学们,我们是时代的幸运儿,生活在一个和平、美好的年代。我们要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传承红色精神,争做最美少年!要牢记习爷爷的嘱托,从小听党话跟党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学习,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谢谢大家!
篇四:党史故事
党史故事讲稿材料【模板仅供参考】
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们要发扬红色传统,加强红色教育,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凝聚磅礴力量,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今天,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以下是工作范文 xx 为大家整理的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同志们:
2021 年 3 月 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发表重要讲话中,提及了“内蒙古第一批共产党人” “齐心协力建包钢” “三千孤儿入内蒙”等红色故事,并指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重点学习党史,同时学习新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这是怎样的三个红色故事?下面我与大家共同回顾学习一下。
故事一:内蒙古第一批共产党人
说到内蒙古产生的第一批共产党人,不得不提到坐落于北京市西城区小石虎胡同的一处古建筑——国立蒙藏学校旧址,这里
曾是内蒙古革命的摇篮。
成立之初,该校是为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子弟就读而设立的民族中学,xx18 年开始招收专科学生时,改称蒙藏学校。
“五四”运动后,蒙藏学校曾因经费困难一度停止招生,直到 xx23年才恢复招生。
这一年,曾在该校读书并参加过“五四”运动的蒙古族青年荣耀先以先期学生的身份,在内蒙古地区广泛动员蒙古族青年学生到蒙藏学校读书。吉雅泰、多松年、云泽(即乌兰夫)等 30 多名蒙古族学生奔赴北京求学。
这是当时集中在北京的人数最多的一批蒙古族青年。这些蒙古族青年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家庭或参加过一些早期爱国运动,他们十分珍惜学习机会,认真而刻苦。在时代洪流的冲击下,他们开始参加各种革命活动,在寻求民族解放的道路上探索前进。
xx23 年秋,作为当时中共北方区委的领导人,李大钊陆续派邓中夏、赵世炎等人到蒙藏学校开展革命工作,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还曾亲自到蒙藏学校,深入学生宿舍,与蒙古族青年交谈,鼓励学生们寻找救国和民族解放的道路。内蒙古的革命火种从蒙藏学校点燃。
从 xx24 年下半年开始,蒙古族革命青年中的先进分子多松年、李裕智、孟纯、奎璧、吉雅泰、赵诚、佛鼎、乌兰夫、云润、
高布泽博、云霖、朱实夫等陆续加入了共产党,他们就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批蒙古族党员。
在党的精心培养下,内蒙古的一些早期共产党员逐渐成长为率领群众英勇斗争的年轻领导人。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他们不畏艰险、不畏牺牲,用青春与热血唤起了成千上万人民群众的觉醒。
故事二:齐心协力建包钢
翻开 xx59 年 10 月 16 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就是《包钢举行一号高炉出铁盛典》的新闻。
那一年,新建设急需钢材之际,包钢正式投产,周恩来总理亲临厂区视察,参加庆祝仪式。
xx59 年 10 月 15 日 16 时整,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口打开,在一团火光和烟雾中,金色的铁流汹涌而出,从而结束了内蒙古“手无寸铁”的历史,也为新钢铁工业奠定了基础。
包钢是新首批建设的三大钢铁企业之一。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在戈壁荒原建立大型钢铁企业,对于技术经验极其缺乏的第一批包钢建设者来说无比艰难,对于国力积贫积弱、建设物资匮乏的新来讲,困难史无前例。
当年的建设过程中,全国各省、区、市的援建人员和大量建设物资纷纷开赴和运往包头,飞机、火车、汽车甚至马车、驴车
组成的浩浩荡荡的运输车队成为包钢建设初期最壮阔的风景。8万多名创业者齐聚祖国北疆,风餐露宿、手拉肩扛,在荒滩上筑起钢城,在乌兰察布草原上书写出“各族人民建包钢,白云鄂博献宝藏”的动人篇章。
从产出第一炉铁水,到年产上千万吨钢材,包钢见证了共和国建设、民族工业发展的光辉历程,也用浓墨重彩绘就了各民族“守望相助”的和谐画卷。
故事三:三千孤儿入内蒙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中华大地经历了罕见的自然灾害。上海、江苏等地的一些孤儿院因为粮食匮乏陷入困境,3000名幼小多病的孤儿的口粮成了问题。善良宽广的内蒙古大草原向他们敞开了怀抱,3000 多名嗷嗷待哺的孤儿来到内蒙古成为“国家的孩子”,“草原额吉(妈妈)”在蒙古包里把他们养育长大。
当年,草原上的牧民们纷纷骑着马,赶着勒勒车,有的甚至从几百里外赶来,到育儿院申请领养“国家的孩子”。牧民们非常喜欢这些孩子,有的家庭收养了五六个,他们把“国家的孩子”接回自家的蒙古包,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精心照料。在草原这些牧民的心里,没有“孤”只有“亲”。
几十年间,在草原牧民的精心照料下,孩子们找到了家庭的温暖,健康成长。如今,他们已经走上了各行各业,为内蒙古自
治区和国家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0xx 年 9 月 29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向“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草原额吉”都贵玛颁授了一枚沉甸甸的奖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说:“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可以相信,这些红色故事定能给今天的我们以启迪,指引我们在“学”与“思”中不断前行。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牢记总书记敦敦教诲,在重温红色故事中,汲取不断前进的力量。
我们要从红色故事中汲取信仰力量,补足精神之钙。建党初期,面对革命何去何从的迷茫,毛主席在八担坵支起小黑板为部队战士上了一个星期政治课,统一了继续斗争的思想,坚定了革命必胜的信念。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我们党和国家不可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我们党员干部要担起时代使命,必须主动增强政治历练,加强红色教育熏陶,从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红色故事中感悟对党忠诚的政治信念,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
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自觉把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我们要从红色故事中汲取斗争力量,增强担当之勇。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斗争精神都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基因。我们党员干部要把红色基因转化为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要始终秉承敢为人先的“火车头”精神和“成功必定有我”的使命感,主动投身疫情防控、脱贫攻坚、污染防治、项目建设等急难险重任务之中,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力量和智慧,努力做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忠诚干净担当的时代新人。
我们要从红色故事中汲取初心力量,涵养为民之情。不论是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红军标语中“共产党是为无产阶级饭吃衣穿屋住的党”,还是激情燃烧的建设年代诞生的“焦裕禄精神”,亦或是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时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都是一部部与民同甘共苦、为民无私奉献的伟大史诗。问题是最好的答案,群众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党员干部要自觉践行新时代群众路线,以人民为榜样,拜人民为师,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要主动深入基层,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实事,多办一些纾难解困的好事,多解决一些老百姓关心关注的急事难事,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满足人
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彰显新时代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和时代风采。
我们要从红色故事中汲取爱国力量,增强奋进之力。党的故事承载着红色历史,铭刻着红色记忆,流淌着红色血脉,凝结着红色传统。党的故事有如磐的初心、如山的信仰,有精神的谱系、制胜的法宝,有我们党的红色基因,体现着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铁的纪律、政治本色,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来之不易,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从而激发爱党爱国之志、增强奋进奋发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讲好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但要讲好党的故事也需下一番功夫。要把党的故事讲出质量、讲出水平,不仅要有广度,还要有深度;不仅要有意义,还要有意思;不仅要扬正气,还要接地气。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如何为群众讲好红色故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就是要“用心用情用力”。只要我们用心用情用力讲红色故事,故事就一定讲得精彩,也一定能深入人心。
故事要用心准备。要认识到讲好红色故事的重大意义。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最好的清醒剂和营养剂。”讲好红色故事,就要以弘扬党的优良传统、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品
德为宗旨,努力阐释好历史文化和革命精神。同时故事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类型观众的特点和需求,选择故事内容和讲述方式。另外在受众对象上也要注重通过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风成于上,俗形于下。”讲述的经典故事影响了一个单位的领导干部,就有可能影响这个单位所有的干部职工;影响了一位老师,就有可能影响成百上千的学生。
故事要用情讲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讲红色故事要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就要用“一种情去激发另一种情。”讲故事要借物抒情,以情动人。如何让一个个尘封的历史故事变成鲜活的现实教材,需要我们深入理解故事所包含的精神内涵,培养对故事背后的人物或事物的一种深厚感情,抓住故事中的感人画面和细节。讲述时更要带着情感融入历史和故事情节,从而真诚、声情并茂地讲述,让不同的观众群体都能透过这些故事感受到感人肺腑、催人奋发的精神力量。
故事要用力表达。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新时代讲好红色故事必须不断创新工作理念,运用新的形式、方法、手段,如微博、微信、抖音、直播等载体和平台,提高红色故事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感染力。同时要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元素和表达方式,做到听得懂、记得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同志们,明镜所以照行,古事所以知今。知所从来,方明所往。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们要发扬红色传统,加强红色教育,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凝聚磅礴力量,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今天,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篇五:党史故事
战役 湘江战役——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极其壮烈的一战,也是关系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1934 年 11 月下旬至 12 月上旬,为确保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粉碎敌人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数万红军将士浴血奋战,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革命史诗。
红军从湖南道县出发,强渡湘江时,30 多万敌军已形成一个“口袋”,试图将红军消灭在湘江以东。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联合发出“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的电文,红军将士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
渡江关键时刻,朱德给担任后卫任务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发出多封“万万火急”的电报。这支被称为“绝命后卫师”的部队,在掩护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后被敌人截断,几乎全部牺牲。
师长陈树湘因腹部中弹不幸被捕,宁死不屈的他从伤口处掏出自己的肠子,用力绞断后壮烈牺牲,年仅 29 岁,兑现了“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来源:新华社
篇六:党史故事
道:真理的味道非常甜1920 年初春,乍暖还寒的时节。在浙江义乌,一个叫分水塘的的小山村,一个有为青年正在忘我的阅读、翻译外文书籍。母亲为他送来了热气腾腾的粽子,他剥好粽子,看也不看,一边读书,一边吃粽子,直接就把墨汁当成了红糖,吃得满嘴是墨。全然不顾之余,依旧沉浸在书中,不住地称赞:甜、甜、甜。这个年轻人就是陈望道。由他翻译的著作就是《共产党宣言》 曾经,有个外国记者问过陈望道先生,你为什么要去翻译《共产党宣言》?他不加思考地回答,因为我信仰马克思主义。
是的,在追求信仰的路上,只有经过孜孜不倦的探索,才能逐渐品位出真理的味道。
1891 年,陈望道出生在义乌一个殷实且开明的农家。成长在国家没落、民族衰微的年代,陈望道从小就立下救国之志。
1915 年,在父亲的支持下,他远赴日本留学。在早稻田大学,陈望道第一次读到日文版的《共产党宣言》。
他除了学习专业的知识之外,还参加了留学生举办的各种政治活动。四年之后,陈望道回国,被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聘为语文教员。此时的中国大地,正激荡着“五四”的浪潮。陈望道积极投身到新文化运动之中,与众多爱国师生一道,探索民族救亡之道。
1920 年 2 月的一天,陈望道收到好友邵力子从上海寄来的一封信,上海《星期评论》正寻找一位既了解马克思主义又精通外语,并且文笔好的人来翻译《共产党宣言》。邵力子推荐了陈望道,此时的《共产党宣言》已诞生七十多年。因为翻译难度大,一直没有中文全译本。
1920 年 3 月,29 岁的陈望道带着《共产党宣言》英译本和日译本,秘密回到家乡分水塘村。在老家的一件柴房里,他夜以继日地工作,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4 月下旬,陈望道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全文翻译工作。同年 8 月,第一版《共产党宣言》在上海正式出版,成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影响最大的一本马克思主义著作,为党的著作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1920 年 8 月,陈独秀、陈望道、李汉俊、李达等在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共产党员宣言翻译出来之后,很快就成为早期共产党人的必读书目,在它的理论力量的感召和教育之下,很多有志之士、青年学子,通过《共产党宣言》,理解了共产主义、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引导他们成为了光荣的共产党员。
历史必将铭记陈望道在家乡的柴房中,奋笔疾书的身影,而这位“播火者”给一片漆黑的中国大地点燃了光亮。尝过了“真理的味道”,陈望道用一生的坚守,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力量。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今年的 6 月 11 日,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进程之际,“陈望道雕塑”在上海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前广场揭幕。他身着长衫,一手拿书,另一只手情不自禁地抬起,沉浸在马克思主义所勾勒的共产主义世界里,永远伫立在《共产党宣言》中文版诞生的地方。
《共产党宣言》问世 170 多年来,这部闪耀着思想光芒的著作,在实践上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它激励者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持续奋斗,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坚定前行。
铁血将军杨靖宇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要不断增强意志力、坚忍力和自制力”,在今年的中央党校开班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勉励年轻干部。回望百年党史,谈起漫漫征途,不由地让我想起了 14 年抗战的艰苦卓绝,而在这样一段峥嵘岁月中,东北大地上就涌现过一位“意志力、坚忍力、自制力”兼备的革命烈士,他就是人称“铁血将军” 的杨靖宇。
1905 年,生于河南确山的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取崇尚贤德之意。1923 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位于开封的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正是那时,杨靖宇读到了《新青年》《向导》等进步刊物,并被其中的新思想所深深吸引。1926 年,杨靖宇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 年,他受中共中央的派遣,赴东北开展工作。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燃起了抗日烽火,东北义勇军纷纷兴起,后来发展成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领导的第一路军,是东北抗联的主力部队,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一时间令日寇闻风丧胆。
日军接连遭到打击后,对杨靖宇又恨又怕,急忙调兵遣将,对抗联第一路军围追堵截。1940 年,由于叛徒出卖,杨靖宇的部队被 4 万日军包围在一个叫“三道崴子”的地方。杨靖宇毅然决定将主力转移,自己带一支小部队留下来牵制敌人。天黑时,主力部队安全转移出去了,杨靖宇打退了日军多次进攻,眼看着身边只剩下五六十人了,还有一部分伤员。伤员转移走后,杨靖宇带领两名战士与日军继续周旋。
连续战斗了三天三夜,又没有吃的,杨靖宇饥饿难耐。他把两个小战士安顿好,让他们休息一会儿,打算自己去屯子里找点吃的。只见他勒了勒皮带,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屯子走去,几次因为体力不支栽倒在地:没有吃的,便把棉衣里的棉花撕下吃;没有喝的,便一口一口艰难地咽着水渠里的积雪……
杨靖宇陷入绝境后,曾有汉奸向他劝降,可他却义正辞严地拒绝道:“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劝降不成,日军恼羞成怒,一时间蜂拥围攻上来。杨靖宇毫无惧色:只见他掏出枪来迅速反击,“砰!砰!砰!”接连几枪打退了敌人的火力,可随着“啪”的一声巨响,他往身上一望,右臂已然中弹,手枪落地。杨靖宇来不及细想,忍痛用左手掏出枪来继续战斗。最后身中四弹,壮烈牺牲,时年 35 岁。林海雪原里回荡着杨靖宇的呐喊:“夺回来所失去的我祖国,结束牛马亡国奴生活。冲锋呀,我们的第一路军。” 如果,信仰有一种姿势。我想,那一定是冲锋的模样。
杨靖宇将军牺牲后,日军解剖了他的尸体,发现胃里只有草根和棉花,没有一点粮食,在场的日本人无不受到莫大震撼。日军头目岸谷隆一郎后来在遗嘱中写道:“天皇陛下发动这次侵华战争或许是不合适的。中国拥有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回望百年历程:重整旧山河、翻身求解放,团结御外辱、众志固金瓯,哪一步不需要共产党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力?哪一步不需要共产党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坚忍力?哪一步不需要共产党人“虽饮贪泉心不回”的自制力?正是无数党员的前赴后继,才成就了百年大党的辉煌历史。
从中共“一大”南湖红船开始,从人民军队在南昌起义的战火中开始,中国共产党人,就行进在“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的艰难困苦中,不灭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永恒的信仰。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作为新一代青年,我们需要始终保持一往无前的战斗姿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从抗战烈士身上汲取苦干、实干的青春信仰,汲取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用实际行动为祖国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雪中的军礼
人的一生会面临许多选择,有的无足轻重,有的则事关生死。如果真的面对死的恐惧和生的希望,你会如何取舍?红军长征途中,有这样一名军需处长,他的选择是这样的—— 1935 年 6 月 12 日,红军克服千难万险,用了大约三天时间,翻越夹金山,这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军需处长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饿了,吃草根;困了,睡雪窝。一天要走一百多里路,后面还可能有敌人的突然袭击。
忽然,队伍慢了下来,前面里里外外围了一大群人。军长边走边喊到:“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这时,警卫员急忙跑过来说:“报告军长!前面有人冻死了!”军长一愣,急步向前走去。
一个冻僵了的老战士,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就那样睡在雪窝里,一动不动,好像一尊塑像似的。他的身上落满了雪,根本无法辨认他的面目,右手的食指和中指,还夹着半截树叶卷成的烟,那微弱的火光,早已被严寒扑灭。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身上,左手微微向前伸着,仿佛在这最后的时刻仍然想继续多往前走哪怕一步。
军长的脸色顿时变得严峻起来。转向身边的人怒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呼啸的狂风吞没了军长的话语。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离开,都只是默默的站在了原地…… 军长红着眼,对着警卫员大吼道:“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马上!”这时有个人抽泣着,打破了呼啸着寒风的寂静说:“报告军长,他就是军需处长,棉衣不够了……每个人发的御寒辣椒他都没舍得吃一口啊……”军长愣住了,他久久地站在雪地里,雪花扑打着他的面颊,这位身经百战的军长,伤痛打不败他,风雪压不垮他,但此时此刻,这位老战士的眼泪成串成串的流了下来。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了右手,紧接着,一支又一支右手缓缓举起,向这位雕像般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这个没有留下姓名的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战友,为了别人能走出雪山,他将自己永远地留在了山上。
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一位老红军说,过雪山草地那么困难,红军战士总是先想到别人,而不是自己。管做饭的饿死了,管衣服的冻死了,有力气的累死了,这就是红军的友爱精神。
谈及军需处长的故事时,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评价:“觉悟看似无形,关键时就会显现出强大力量。我们党就是靠着千千万万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先进分子无私奉献,才赢得了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斗争。” 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摧不垮的钢铁红军,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创造了人间奇迹。时至今日,长征精神已深入人心。它在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里,在迎难而上的顽强意志里,在团结统一的革命队伍里,在患难与共的人民情怀里。半碗青稞面、半截牛皮带、高举的党费……一个个故事串起红军的长征路,奏响生命的乐章。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现在的我们,正行走在实现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而在这条路上,你我都是主角。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让我们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顽强拼搏。
以身许党,用生命书写誓言 —— 中共第一位女党员缪伯英
缪伯英,一个载入党史的名字。30 个春秋,她用生命书写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党员的壮丽春秋。
1899 年 10 月 21 日,缪伯英出生在湖南长沙县一个世代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缪芸可曾在湖南省教育司供职,一直致力于“教育救国”。从小耳濡目染,小时候的缪伯英非常喜欢读书。不满 20 岁的缪伯英,以长沙地区考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化系。
踏上北京的征途,一切都是未知,一切都充满了希望。
到北京不久,缪伯英结识了同校文科政治系学习的何孟雄。在何孟雄的介绍下,缪伯英经常去北大聆听李大钊的《唯物史观》《女权运动史》等课程,成了李大钊的学生。
1920 年 3 月,在李大钊的倡导下,北大进步学生邓中夏、何孟雄等 19 人发起成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不久,缪伯英经何孟雄介绍加入该会。9 月,李大钊等人在北京成立了共产主义早期组织——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接着,又成立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缪伯英是最早入团的成员之一。也就是在这个时间,缪伯英和何孟雄、邓中夏等 5 人一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也成为当时北京地区唯一的、也是我党最早的女党员。
1921 年 8 月,对于缪伯英来说,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她和革命挚友何孟雄结婚了。同志们都说,这是一对“英”“雄”夫妇。白色恐怖笼罩下,即使为党工作有随时被捕、牺牲的危险,他们依然战斗在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学生运动的第一线。
1923 年 2 月,震动全国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爆发。为了揭露军阀政府残害工人的暴行,担任中共北方区委妇女部部长缪伯英与几个同志,秘密在北京骑河楼,连夜编印《京汉工人流血记》等宣传品,将“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的政治口号传达给每一个工人。他们还到长辛店等地组织救护受伤的工人,募捐援助失业工人的家属。
不辞辛劳,四处奔走,在革命的熔炉中,缪伯英锻炼得更加成熟和睿智。
1925 年 1 月,缪伯英、何孟雄夫妇来到湖南省会长沙。不久,何孟雄返回北方,指导京绥铁路的工人运动,缪伯英则仍留在长沙,开展湖南妇女工作。她指导和
发动群众运动,成立了女子宣传队、女子纠察队和女子募捐队,奔走于大街小巷、车站码头游行示威。她作为妇女界代表参与领导了驱逐军阀赵恒惕、迎接北伐军入湘的斗争。后来,北伐军与吴佩孚部激烈交战时,缪伯英亲率湖南学生慰劳队、红十字救护队和女子宣传队,赴前线慰问,救护北伐军伤兵,发动群众响应国民革命。
1927 年 10 月,缪伯英任中共沪东区委妇委主任。后来,她化名廖慕群,以华夏中学物理教员的身份,秘密开展工作。
1929 年 10 月,缪伯英突发伤寒,溘然辞世,时年 30 岁。缪伯英在病危时,对何孟雄说:“既以身许党,应为党的事业牺牲,奈何我因病行将逝世,未能战死沙场,真是恨事!孟雄,你要坚决斗争,直到胜利!” 缪伯英告没有等到胜利的那一刻,这名年轻的革命战士,把她的青春、生命都献给了党。时至今日,我们总是在追问,共产党员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人,平凡之中、默默坚守的人,奋进路上、走在前列的人。如今,千千万万的缪伯英式的人物,已经成长起来,永不停息地为我们的国家、民族与时代注入勃勃生机。
篇七:党史故事
故事 《 朱德的扁担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故事是《朱德的扁担》。
在井冈山的黄洋界,每天都有许多游客,身着当年的红军军装,参与一个特殊的体验项目“扁担挑粮”。而我现在要讲的这条小道,就是当年朱毛红军的挑粮小道。“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条小道上。
1928 年,国民党反动派加紧了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企图把红军饿死、冻死在井冈山上。当年的井冈山上有 800 多名的伤病员以及后勤机关工作人员,物资压力非常大。入冬后,井冈山军民的生活更加困难。一个连队 80 多人,一顿饭却只有 3 斤米下锅。为了解决眼前的吃饭问题,储备一定的粮食迫在眉睫,于是,红军掀起了浩浩荡荡的挑粮运动。
军民往返 100 多里,从宁冈、永新一带挑粮上山时,经常走的就是这条小路。有的是用箩筐、扁担挑粮食,有的是用扁担背粮食,实在没有工具的就用长裤子,把两个裤脚扎紧,往里面装上粮食,再往肩上一搭。
路途遥远、山路崎岖、负重难行。红军战士每天都要起早赶路,摸黑回山。毛泽东、朱德坚持和战士们同甘共苦,一起下山挑粮。战士们大多是 20 多岁的年轻小伙,而朱德
军长已经有 40 多岁,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部署打仗,战士们十分心疼。
战士考虑到朱德军长年纪比较大,军务也比较繁忙,所以就会对朱德军长说,你日夜操劳太吃力了,所以就不要再下山挑粮食了,我们每个人多挑一点就把你这份给补上了。朱德军长却说,吃饭有我的份,挑粮也有我的份,光吃饭不挑粮,那不就成剥削阶级了吗。
有一天,朱德又准备动身和战士们一同挑粮,却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扁担。原来,战士们担心他过于操劳,就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但是,当战士们挑粮返回到黄洋界的时候,却看到朱德满头大汗,挑着箩筐赶了上来。
原来,朱军长又重新削了一根扁担。但是没过几天,朱德的扁担又找不到了。后来,朱德又重新削了一根,这一次,他在扁担上还写了几个大字“朱德的扁担”。
篇八:党史故事
的故事2022 年 3 月 5 日是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59周年。雷锋这个光辉的名字,是时代精神的一面旗帜,是公民道德的一座丰碑,是人民群众心中学习的榜样,是一位既平凡又伟大的英雄。
雷锋是爱军习武的模范。刚到连队训练时,他的手榴弹投得不远,于是下决心苦练,胳膊练肿了,吃饭连筷子都拿不起来。他就凭着这种干啥钻啥的精神,闯过了难关,最终实弹投掷取得了优良成绩。雷锋到汽车连后接手的 13 号车是全连有名的“耗油大王”,为了节约油料,他翻阅了许多专业书籍,请教了行家里手,最终把“耗油大王”改造成了节油车。1962 年 1 月 16 日,雷锋和战友冒着严寒到部队车场保养汽车。雷锋的手冻裂了一道道血口子,但还是坚持苦干了八个多小时,保养好了汽车。
1962 年 5 月 2 日,雷锋出差时,遇到一位从外地来抚顺找儿子的老大娘。他不顾疲劳,帮助老人找了两个多小时,直到把老人送到儿子家,才放心回营房。雷锋还经常帮助战友学习文化知识,提高思想觉悟。1956 年 7 月,小学毕业那天,雷锋主动走上讲台向全体师生宣布自己的决定,“毕业以后要去当一个‘新式’农民”。在发言中,雷锋说了他的
三大人生目标:做个好农民、做个好工人、做个好士兵。此后短短 6 年里,他的这些理想一一实现。
雷锋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愿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相关热词搜索: 党史故事 党史 故事上一篇:党课学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