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2025-01

当前位置: 默读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1年内蒙古鄂尔多斯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 浏览量:

 试卷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积累与综合性学习(30 分)

 1.补写诗句。(8 分)

 (1)日暮乡关何处是?

 。(崔颢《黄鹤楼》)

 (2)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4)杨花榆荚无才思,

 。(韩愈《晚春》)

 (5)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6)浮光跃金,

 。(范仲淹《岳阳楼记》)

 (7)

  ,亲山亲水有亲人。(贺敬之《回延安》)

 (8)一抹晚烟荒戍垒,

  。(纳兰性德《浣溪沙》)

 2.学校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活动并完成以下任务。(22 分)

  乐读 读书实在是一种享受。捧着一本书,坐在一隅,有时真把自己融入书中。无论是面对莎士比亚还是托尔斯泰,我都不会感到自己的渺小,而是与他们平等地交流思想。透过书 jí 的窗口,我看到了一代文豪的内心世界、资产阶级的虚伪及贵族的腐化堕落,还有《变色龙》中契诃夫对人性入木三分的刻画,《说和做》中闻一多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

 让我们与书为伴,在作家纤细的笔触中,汲取养料,消除蒙昧,洗涤心灵,rú养精神…… (1)根据文中拼音写出汉字,给文中加点字注音。(4 分)

 (2)“汲”字的第五画是

  ;“坐”的部首是

  。(2 分)

 (3)解释成语“入木三分”在语境中的含义。(2 分)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读书实在是一种享受。”一句的主干为:读书是享受。

 B.“无论是面对莎士比亚还是托尔斯泰,我都不会感到自己的渺小。”一句关联词语使用正确。

 C.“渺小”“虚伪”“蒙味”“享受”四个词语的感情色彩相同。

 D.“汲取养料”“腐化堕落”“英雄气概”三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分别是:动宾短语、并列短语、偏正短语。

 (5)在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使之与画波浪线句子构成排比句。(2 分)

  勤记 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①顾颉刚先生一生治学,勤于做笔记,六十余年积累笔记近百册。②蔡元培晚年总结自己读书多年却“没什么成就”,原因之一是“不能勤笔”。③可见,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④前人读书治学,多有做笔记的习惯,学问也常常从笔记中得来。⑤钱锺书读书也爱做笔记,单是外文笔记就达两百多本。

 (6)文段中画横线部分语序不当,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①⑤②④③

  B.④①⑤②③

  C.①⑤③②④

  D.④①⑤③②

 谨改 ①读书要养成勤查工具书。②工具书是专为读者查考字音、字义、词义、词句出处和各种事实而编纂的书。③它是我们学习、工作所不可缺少的。

 (7)找出文段中有语病的句子(只填序号),并修改。(2 分)

 慎思

 (8)上图是“初中生阅读困难原因”调查问卷的结论。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针对其中的某个原因提出合理建议。(2 分)

 妙写

 (9)只有真实的阅读才有深刻的感悟。下面是小明阅读《昆虫记》后列出的读后感纲要,请你仿照示例,选择初中必读名著,试写纲要。(4 分)

 12 部必读名著:《朝花夕拾》《西游记》《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傅雷家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艾青诗选》《水浒传》《儒林外史》《简·爱》 醒目生动的标题 阅读“感”点 “感”点来源 (直接引述或概述原作)

 其它作品印证“感”点 辉煌的生命 ——读《昆虫记》有感 奋斗的生命 最美丽 蝉四年黑暗的苦工,五个多星期阳光下的享乐。

 保尔在人生困境中依然奋斗不息,同样展现了生命的辉煌。

 ① ② ③ ④

 阅读与欣赏(40 分)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 3~4 题。(4 分)

 【甲】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行香子 (北宋)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3.【乙】词中的“倚”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 分)

 4.两诗词运用的表现手法,通过描绘春日图景,表达了作者之情。(2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5~8 题。(10 分)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①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而能谨②身节用,远③罪丰④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小人多欲则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司马光《训俭示康》节选)

 【注释】①于:被。②谨:约束。③远:使……远离。④丰:使……丰足。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 分)

 (1)非宁静无以 致远

  (2)淫慢则不能 励精

  (3)

 故曰:俭,德之共也。

 (4)

 居乡必盗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是 以居官必贿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B.可以直道 而行

 鸣之 而不能通其意 C.侈,恶 之大也

  夫君子 之行 D.将复何 及

  徐公何能 及君也 7.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2 分)

 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则寡欲。

 8.请概括【甲】【乙】两文教育思想的不同点。(2 分)

 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完成 9~11 题。(7 分)

 材料一:远古时期,人类用勇敢和智慧驯服了野牛,从此人、牛关系更加密切,牛成了氏族的图腾,成了能镇水安澜的神灵,成了祭祀天地、祖先的祭品,成了人们运输、犁田的动力,成了中华民族农耕文明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在以农立国数千年的华夏,牛之勋业,功不可没,故为六畜之首。

 材料二:中国民间的“鞭春牛”风俗流传甚广。《事物纪原》中说:“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①唐代诗人元稹的《生春》中有“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的诗句。②《汉书·礼仪志》中说:“立春日,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吏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义县志·岁时》有“鞭春牛”的唱词:“一鞭曰风调雨顺,二鞭曰国泰民安,三鞭曰天子万岁春。”到乾隆年间,“立春鞭土牛”被列为国家庆典,每年专管天文历法的钦天监于六月制订次年的芒神土牛图颁发各地,作为印制芒神春牛的规范。

 材料三:牛很早就染上了书香,古人以竹蒲作画,以牛拉车载书,所以有了“汗牛充栋”的故事。另外,还有牛刀小试、对牛弹琴、风马牛不相及等等。牛已深深融入中华文化之中,也成了表达艺术家艺术灵魂的心声。齐白石老人曾画《牧牛图》,上题:“祖母闻铃心始欢,也曾总角牧牛还。”李可染所画之牛有恣肆雄横,筋骨雄强,犄角翘翘桡,铃目炯炯姿态者;有劳作终日,疲惫不堪,羸瘦憔悴,憨态蹒跚模样者:有温驯善良,任劳任怨,不问收获,只顾耕田容貌者;有但予草水,沉默自若,能忍自安面目者。以牛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也数不胜数。清代散文家陈鼎的《义牛传》讲述了牯牛勇敢与虎相斗,义救牧童的故事。而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最为脍炙人口。此外,关于牛的佳话、神话、风俗、歌赋、年画、剪纸、雕塑等也广为流传,深藏民间,深受百姓喜爱,可谓蔚为大观。

 材料四: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国家领导人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希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

 材料五:中国邮政于 2021 年 1 月 5 日发行《辛丑年》特种邮票一套 2 枚,第一枚名为“奋发图强”,第二枚名为“牛年大吉”。

  9.下列对材料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从材料整体来看,说明对象为“牛”。

 B.材料一“人、牛关系更加密切”一句中的“更加”去掉后不影响句意。

 C.材料二整体结构为总分式,①②两个事例顺序安排正确。

 D.材料三画线句采用了分类别、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10.中国邮政于新年之际发行牛年生肖邮票,请你任选其中一枚描述画面,借助材料探究寓意。(3 分)

 11.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说,我们要打开尘封的历史,让故宫博物院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既有辉煌的过去,尊严的现在,也能健康地走向未来……请你结合选文说说怎样让传统文化更具生命力。(2 分)

 阅读下面议论性文章,完成 12~14 题。(7 分)

  梗:互联网时代的“典故” ①上网时人们常常会碰到“梗”这个词。什么是“梗”,它是怎样形成的,反映了怎样的网络文化特点? ②举个例子,“最美逆行”这个“梗”,最初源自网友拍摄的一张照片——消防队员逆着疏散的人流冲进火场的背影。后来经过一些画手、写手们的演绎,逐渐

 成为一个通用的“梗”,用来赞美各行各业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英雄们。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网友们自发地将这句赞美献给了广大医护人员,这些义无反顾的白衣战士是当之无愧的最美逆行者。

 ③由此可见,网络用语“梗”意指被反复引用、不断演绎,信息量丰富的桥段或流行语。有一种观点认为,“梗”是网络世界对相声术语“哏”的误用,但相比“哏”强调伏笔和幽默,“梗”含有语义浓缩之意,这一点与典故、成语更加接近。

 ④“梗”的生成与传播,通常源于一件趣事或者一句当事人无意的话。它以互联网为媒介,同时是典型的用户生产内容理念的体现。各类逸闻趣事在和流行文化交汇融合的过程中,通过广大网民自发参与和创造,不断转化语义、增加内涵,最终被提炼成一个相对简洁凝练的词语,或者一张图片、一个表情包,由此进入网络流行文化序列。

 ⑤以“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为例,这个近年来颇为流行的“梗”,出自电影《流浪地球》中“北京第三区交通委”发布的安全行车提醒。影片故事主线是主人公为拯救地球向赤道地区运送燃料,伴随运输车一次次启动,“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的提醒不断重复,一时间家喻户晓。由于上映时正逢春节,各地交通、消防部门的官方微博也纷纷化用这个“梗”,提醒广大市民注意安全,随即在网络中引起一轮“造句”风潮。

 ⑥“梗”的流行,体现出社交网络对当代网民交互方式和表达习惯的重构。当前,线上文学交流已成为许多人的生活常态,但同时,人们面对面交谈时微妙的情绪、表情和肢体动作,被大大折损。“梗”和普通文字不同,它的本质是经过压缩后的语义模块,包含着层次丰富的所指,这种丰富性多少补偿了线上交流带来的信息磨损。比如,当“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这样的表述出现,人们就会自然联想到《流浪地球》,联想到这个词的“出处”,联想到电影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而不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

 ⑦社交软件、短视频分享平台……网络社交很多时候发生在陌生人之间,对同一个“梗”的默契使用,能迅速拉近人与人的心理距离,让彼此共享的网络空间多了一份轻松和亲切。对于“网络原住民”而言,“梗”的存在与使用更是如影随形。这一代人从小生活在图像、视频和音频等多种媒介交互并行的环境,单一的文字媒介无法满足他们对信息传输速度和密度的需求。创造“梗、使用“梗”、传播“梗”是网络社交中许多青年人自发的选择。

 ③“梗”一经诞生,就不断在网络中流行并进入线下日常生活,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日常语言。“梗”可以增加交流的默契和效率,因而成为互联网时代传播人与人之间善意和正能量的新的有效手段。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标题中的冒号有提示下文的作用。

 B.“梗”是通过广大网民自发参与和创造,最终被提炼成一个简洁凝练的词语,或者图片、表情包。

 C.来自《流浪地球》中的“梗”在网络中引起一轮“造句”风潮。

 D.对于网民而言,单一的文字媒介无法满足他们对信息传输速度和密度的需求。

 13.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2 分)

 14.网络文化出现后,引发两种不同观点,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3 分)

 观点一:网络文化有着很强的封闭性,限制了主流文化相关内容的发展和扩散。

 观点二:网络文化与大众群体之间并无冲突也不存在断层,如果能以恰当的方式让大众了解和认知,同样可以和主流文化一样获得大众的喜爱。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5~18 题。(12 分)

  俯向大地的身影

 曹春雷 ①一场春雨后,我回到乡下帮母亲种花生。母亲的地块小,用不上机器,只能人工种。

 ②田里,母亲光着脚,来来回回。我也脱了鞋袜,用脚亲近泥土。但脚下的土地显然已不认识我这双习惯穿皮鞋的脚,不时用小石子硌一下我,或者用蒺藜扎一下我。我皱眉抱怨,母亲却笑着说,是你的脚太娇气了,不能怨土地。

 ③我知道,其实母亲的意思是,土地没错,是你离开这片土地太久了。是的,的确离开太久了,以至于都长了脚气。母亲说,你光脚在田里待几天,就能治好。我信,没听说哪个种田的人有脚气。

 ④我负责点种,但花生总不肯听我的话,有时这一粒与那一粒像是有仇,离得很远,有时三四粒花生挤挤攘攘挨在一起。母亲说,你站得太直了,要弯一下腰。她在我身后撒肥,每一次俯身都大于九十度。

 ⑤这种姿势,似乎是在向大地致敬。

 ⑥对土地,母亲是虔诚的。记得小时候,我曾在一块田地前,学大人的样子估摸能产多少斤粮食,显然,我估摸的数字远远...

相关热词搜索: 鄂尔多斯 蒙古 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