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2025-01

当前位置: 默读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电工学》第六版上下册课后答案

| 浏览量:

  1

 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定律

 1.5

 电源有载工作、开路与短路

  1.5.1

  在图1中,五个元件代表电源和负载。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如图中所示。

 今通过实验测量得知

 1 试标出各电流的实际方向和各电压的实际极性。

 2 判断哪些元件是电源?哪些是负载? 3 计算各元件的功率,电源发出的功率和负载取用的功率是否平衡? [解]: 2 元件1,2为电源;3,4,5为负载。

 3 P 1

 = U 1 I 1 = 140 × ( − 4)W

 = − 560W P 2

 = U 2 I 2 = ( − 90) × 6W = − 540W P 3

 = U 3 I 3 = 60 × 10W = 600 W

 P 4

 = U 4 I 1 = ( − 80) × ( − 4)W

 = 320 W P 5

 = U 5 I 2 = 30 × 6W = 180 W

  P 1 + P 2

 = 1100 W

 负载取用功率 P = P 3 + P 4 + P 5

 = 1100 W

 两者平衡

 电

 源

 发

 出

 功

 率 P E

  =

 1.5.2

  在图 2 中,已知 I 1

  = 3mA,I 2 = 1 mA . 试确定电路元件 3 中的电流 I 3 和其两端 电压U 3 ,并说明它是电源还是负载。校验整个电路的功率是否平衡。

  [解] 首先根据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列出

 图 2: 习题 1.5.2 图

  − I 1 + I 2 − I 3

 =

 0

 − 3 + 1 − I 3

 =

 0

  可求得 I 3

  = − 2mA, I 3 的实际方向与图中的参考方向相反。

 根据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可得

 U 3 = (30 + 10 × 10 3 × 3 × 10 −3 )V = 60 V

  其次确定电源还是负载:

 1 从电压和电流的实际方向判定:

  电路元件3 80V元件 30V元件 电流 I 3

 从 “+” 端流出 , 故为电源 ;

 电流 I 2

 从 “+” 端流出,故为电源; 电流 I 1

 从 “+” 端流出,故为负载。

  2 从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判别:

 电路元件3 U 3

 和 I 3 的参考方向相同 P

  = U 3

 I 3 = 60 × ( − 2) × 10 −3 W

 =

 − 120 × 10 −3 W (负值),故为电源; 80V 元

 件 U 2

 和 I 2 的

 参

 考

 方

 向

 相

 反P

 =

 U 2 I 2

 =

 80 × 1 × 10 −3 W

  =

 80 × 10 −3 W (正值),故为电源; 30V元件 U 1

 和 I 1 参考方向相同 P

  = U 1 I 1 = 30 × 3 × 10 −3 W

 = 90 ×

 10 −3 W (正值),故为负载。

 两者结果一致。

 最后校验功率平衡:

 电阻消耗功率:

 2

 2

 P R 1

 =

 R 1 I 1 = 10 × 3 mW

 = 90 mW

 2

 2

 P R 2

 =

 R 2 I 2 = 20 × 1 mW

 = 20 mW

  电源发出功率:

  P E = U 2

 I 2 + U 3

 I 3 = (80 + 120)mW

 = 200 mW

  负载取用和电阻损耗功率:

  P = U 1 I 1 + R 1 I

 2 + R 2 I

 2

 = (90 + 90 + 20)mW

 = 200 mW

 1

 2

  两者平衡

 1.5.3

  有一直流电源,其额定功率 P N

 = 200W ,额定电压 U N

 = 50V 。内阻R 0

  =

 0 . 5Ω ,负载电阻 R 可以调节。其电路如教材图 1.5.1 所示试求:

 1 额定工作状态下的电流及负载电阻; 2 开路状态下的电源端电压; 3 电源短路状态下的电流。

 [解] P N

 (1)

 额定电流 I N

 =

 U N

 200 =

 50 A = 4A, 负载电阻R = U N

 I N

 50 =

 Ω = 12.5Ω 4

 (2)

 电源开路电压U 0 = E = U N + I N R 0

 = (50 + 4 × 0.5)V = 52V

 E

 (3)

 电源短路电流 I S

  =

 R 0

 52

 =

 0.5

 A = 104 A

  1.5.4

  有一台直流稳压电源,其额定输出电压为 30V , 额定输出电流为 2 A ,从空载 到额定负载,其输出电压的变化率为千分之一 (即 ∆ U

  = U 0 − U N

 U N

 = 0.1%),试求该电源的内阻。

 [解] 电源空载电压 U 0

 即为其电动势 E ,故可先求出 U 0 ,而后由U = E − R 0 I ,求 内阻 R 0 。

 由此得

 U 0 − U N

 U N

 U 0 − 30

 30

  =

 ∆ U

 =

 0.1 %

  U 0 = E = 30 . 03 V

  再由

  U =

 E − R 0 I

 30

  =

 30.03 − R 0

 × 2

  得出

  R 0

 = 0 . 015Ω

  1.5.6

  一只 110V 、8W 的指示灯,现在要接在 380V 的电源上,问要串多大阻值的 电阻?该电阻应选多大瓦数的? [解] 由指示灯的额定值求额定状态下的电流 I N

 和电阻 R N :

 I

 = P N N

 8 U N

 =

 A = 0.073A

 R N =

 110 I N

 110

 =

 Ω = 1507Ω 0.073 在 380V 电源上指示灯仍保持 110V 额定电压,所串电阻

 其额定功率

 R = U − U N

 I N

 = 380 − 110

 0.073

 Ω = 3700Ω

 P N = R I

 2

 = 3700 × (0.073) 2 W

 = 19 . 6 W

  故可选用额定值为 3 . 7 K

 Ω 、 20 W

 的电阻。

  1.5.8

  图 3 所示的是用变阻器 R 调节直流电机励磁电流 I f

 的电路。设电机励磁绕组 的电阻为 315Ω, 其额定电压为 220V ,如果要求励磁电流在0.35 ∼ 0 . 7 A 的范围内变 动,试在下列三个变阻器中选用一个合适的: (1)

 1000Ω、0.5A;(2)

 200Ω、1A;(3)

 350Ω、1A。

 [解] 当R = 0时

 当 I = 0 . 35 A 时

 220

 I =

 315

 = 0 . 7 A

  R + 315 =

 220 0.35

 =

 630Ω R = (630 − 315) =

 315Ω

  因此,只能选用350Ω、1A的变阻器。

  图 3: 习题 1.5.8 图

 1.5.11

  图 4 所示的是电阻应变仪中测量电桥的原理电路。

 R x 是电阻应变片,粘附 在被测零件上。当零件发生变形(伸长或缩短)时, R x 的阻值随之而改变,这 反映在输出信号 U o 上。在测量前如果把各个电阻调节到 R x

  = 100Ω,R 1

 = R 2

 =

 R x

 200Ω,R 3

 = 100Ω,这时满足 R 3

 时,如果测出: = R 1

 R 2

 的电桥平衡条件,U o = 0。在进行测量 (1)

 U o = +1mV ;(2)

 U o = − 1mV ;试计算两种情况下的 ∆ R x 。

 U o 极性的改 变反映了什么?设电源电压 U 是直流 3V 。

 [解] (1)

 U o = +1 mV

 图 4: 习题1.5.11图 应用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可列出:

 U ab + U bd + U da = 0

 U ab + U o − U ad = 0

  或

  U

 R x + R 3

 U

 R x + U o − 2 =

 0

 3 R x

 R x + 100

 + 0.001 − 1.5

  =

 0

  解之得

 R x = 99.867 Ω

  因零件缩短而使 R x 阻值减小,即

  (2)

 U o = − 1 mV

 同理

 ∆R x = (99.867 − 100)Ω = − 0.133 Ω

 3 R x

 R x + 100 −

 0.001 − 1.5 = 0

 R x = 100.133 Ω

  因零件伸长而使 R x 阻值增大,即

  ∆R x = (100.133 − 100) Ω = +0.133 Ω

  U o 极性的变化反映了零件的伸长和缩短。

  1.5.12

  图5是电源有载工作的电路。电源的电动势E = 220V ,内阻R 0

 = 0.2Ω;负 载电阻R 1

  = 10Ω,R 2

 = 6.67Ω;线路电阻R l

 = 0.1Ω。试求负载电阻R 2 并联前 后:

 (1) 电路中电流 I

 ; (2) 电源端电压 U 1 和负载端电压 U 2 ;(3) 负载功率 P 。当负载 增大时,总的负载电阻、线路中电流、负载功率、电源端和负载端的电压是如 何变化的? [解] R 2 并联前,电路总电阻

  图 5: 习题 1.5.12 图

  R = R 0

 + 2R l

 + R 1

 = (0.2 + 2 × 0.1 + 10) Ω = 10.4 Ω (1)

 电路中电流

 E

 I =

 =

 R

 220 10.4

 A = 21 . 2 A

  (2)

 电源端电压

 U 1 = E − R 0 I = (220 − 0.2 × 21.2)V = 216V

 负载端电压

 (3)

 负载功率 U 2 = R 1 I = 10 × 21.2V = 212V

 P = U 2 I = 212 × 21.2W = 4490W = 4 . 49 k W

  R 2 并联后,电路总电阻

 R 1 R 2

 10 × 6.67

 R = R 0

 + 2R l

 +

 1

 (1)

 电路中电流

 + R 2

 = (0.2 + 2 × 0.1 + 10 + 6 . 67

 )Ω = 4.4 Ω

 (2)

 电源端电压 E

 I =

 =

 R

 220 4.4

 A = 50 A

  U 1 = E − R 0 I = (220 − 0.2 × 50)V = 210V

 负载端电压

  R 1 R 2

 10 × 6.67

 (3)

 负载功率 U 2 =

 1

  + R 2

 I =

 50V = 200V 10 + 6.67

 P = U 2 I = 200 × 50W = 10000W = 10kW

  可见,当负载增大后,电路总电阻减小,电路中电流增大,负载功率增大,电 源端电压和负载端电压均降低。

  1.6

 基尔霍夫定律

  1.6.2

  试求图 6 所示部分电路中电流 I

 、 I 1

 和电阻R,设U ab

 = 0。

 [解] 由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可知, I

 = 6 A 。

 由于设U ab = 0,可得

 I 1

 =

 − 1 A

 6

 I 2

 =

 I 3 = 2

 A = 3 A

  图 6: 习题 1.6.2 图

 并得出

 I 4

 =

 I 1 + I 3 = ( − 1 + 3)A = 2 A

 I 5

 =

 I − I 4 = (6 − 2)A = 4 A

 因

 I 5 R = I 4 × 1

 得

  R = I 4

 I 5

 2

 =

 Ω = 0.5Ω 4

  1.7

 电路中电位的概念及计算

  1.7.4

 [解] 在图 7 中,求 A 点电位 V A

 。

  图 7: 习题1.7.4图

 I 1 − I 2 − I 3 = 0 (1)

 50 − V A

 I 1 =

 (2)

 10

 I 2 =

 V A − ( − 50)

 (3)

 5 V A

 将式 (2) 、 (3) 、 (4) 代入式 (1) ,得

 I 3 =

 (4)

 20

 50 − V A

 V A + 50 V A

 10

 − 5 − 20 = 0

 V A = − 14 . 3 V

  目录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3 第2.1节

 电阻串并联接的等效变换 .

 .

 .

 .

 .

 .

 .

 .

 .

 .

 .

 .

 .

 .

 .

 .

 .

 .

 .

 .

 .

 3 第2.1.1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第2.1.2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第2.1.3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第2.1.5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第2.1.6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第2.1.7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第2.1.8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第2.3节

 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

 .

 .

 .

 .

 .

 .

 .

 .

 .

 .

 .

 .

 .

 .

 .

 .

 .

 8 第2.3.1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第2.3.2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第2.3.4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第2.4节

 支路电流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第2.4.1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第2.4.2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第2.5节

 结点电压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第2.5.1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第2.5.2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第2.5.3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第2.6节

 叠加定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第2.6.1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第2.6.2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第2.6.3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第2.6.4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第2.7节

 戴维南定理与诺顿定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

  List of Figures

  1 习题2.1.1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2 习题2.1.2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3 习题2.1.3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4 习题2.1.5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5 习题2.1.7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6 习题2.1.8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7 习题2.3.1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8 习题2.3.2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9 习题2.3.4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关热词搜索: 电工学 课后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