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兜底保障探究:社会保障兜底是指
大家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贫困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对脱贫攻坚的重视程度和政策支持力度空前增强。扶贫开发从单打独斗转向兵团作战,从输血式扶贫、粗放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精准式扶贫。谈到精准扶贫,大家一定会想到总书记在甘肃的考察。2013年春节,习近平总书记赴甘肃考察精准扶贫工作,随后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书记座谈会,首次提出了“五个一批”的脱贫创举,成为精准扶贫工作的核心要义和重要抓手。
——“五个一批”。当时总书记提的是“四个一批”: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后来总书记在世界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提出了修改后的“五个一批”脱贫路径: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可以这样说,总书记考察甘肃,向全党全国昭示了中央坚定不移把握时间节点谋划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的决心和信心,向我们发出了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同奔小康的动员令。
下面,我重点围绕“社会兜底保障的探索与思考”这个主题,从三个方面与大家共同学习。
一、基本现状
全镇现有社会救助对象430户799人,其中:五保户25人,低保户405户717人,残疾人低保户172户197人,留守儿童58名、困境儿童37名。按照动态管理原则,今年全镇共清退不符合条件的社会救助对象12户31人。在清退工作中,一部分家庭人均收入并不稳定,家庭收入在低保准入线上下浮动,按照动态管理原则,超出低保准入线则需要及时清退,符合准入线标准后又需要重新纳入(以下简称这部分家庭为临界家庭),这既给低保动态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工作量,又在困难群众中引起不必要的矛盾。部分群众对动态管理机制不理解、不认同,觉得是没事找事故意折腾,还有部分临界家庭,对被清理清退结果不认可,认为其家庭状况并未明显好转,被清退后家庭生活更为困难,从而开始了层层上访。最低生活保障是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重要内容,是脱贫攻坚五个一批的关键环节。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脱贫摘帽的目标,社会救助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在低保等救助政策落实过程中,只有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则退,让符合条件的群众享受低保,不符合条件的群众拒之门外,实现公平、公正、公开,才能严防错保、漏保、人情保、政策保、老年保等现象发生。
一、坚定不移打主动战,积极适应兜底保障新常态
衡量一个地方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不是看富人有多富,而是看穷人有多穷。就像总书记在遵义花茂村考察调研讲的一样:“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
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结合我们全镇实际情况来看:一是加强规范化管理,完善镇村审核评议制度。在农村低保工作中严格遵循个人申请、民主评议、入户调查、村委会申报、乡镇审核、民政审批及镇村社三级公示等程序,使更多的困难群众都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二是完善动态管理,确保进出畅通。强化死亡人员和长期外出人员的管理,村委会严格上报死亡人员名单,镇民政办核实上报月调整动态台账,严防死亡保现象发生。同时要求村委会严格核实长期外出享受低保人员信息,及时将长期外出低保人员退出社会保障范畴。三是严格入户核查,确保情况真实。镇村干部入户核查锁定低保初步名单,按照低保红线政策实行排他因素,进行村级评议。四是实行低保入户抽查。通过镇村两级低保抽查,发现违背低保红线的即时退出低保保障范围,但确实贫困的群众通过抽查,经召开镇村审核会议等途径按程序将其纳入低保保障范围,有效避免漏保和错保现象发生。
二、坚定不移打攻坚战,用新理念来指导兜底保障工作。
应该说,兜底保障工作是唯一用军事语言来描述的工作。过去,我们的工作用武侠小说中的“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等来描述。如今,兜底保障这项工作则用军事语言中的“输不起的战争”、“攻坚拔寨”、“挂图作战”等词语来描绘,说明现在这项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的冲刺期。特别是总书记到甘肃考察以后,全镇把兜底保障当作是重要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统筹整合了各种项目资源,向最贫困的农户聚集,向最困难的人群聚焦,形成了兜底保障坚的强大合力。如何用新理念来指导兜底保障工作?我们国家的扶贫开发工作,始于上世纪的80年代中期,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随着兜底保障的深入推进,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兜底保障对象靠传统帮扶方式、常规帮扶手段往往难以奏效,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的精准兜底方式也就应运而生。目前,我镇在兜底保障措施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特困对象保障有力。通过上级业务部门指导,加强了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服务设施和队伍建设,全面落实了敬老院护理人员薪酬待遇和运转维护经费。2019年共保障特困供养对象21人,发放供养金12万元,新增特困供养对象1人。
(二)临时救助解困及时。对因病、因残、因灾等各种特殊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家庭,给予非定期、非定量的临时救助,着力缓解困难群众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2019年共实施临时救助35人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6.2万元。
(三)医疗救助稳步推进。采取比例救助与定额救助相结合,事后救助与事前、事中救助相结合的方式,切实有效缓解了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问题。
(四)“救急难”工作力度加大。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促公平”的原则,确保让突遭不测、因病因灾陷入生活困境的群众得到救助。
截止目前,全镇已经建立起以低保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体系框架,社会救助工作步入了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的轨道。贫困家庭除了可以获得生活补助,还可以获得住房补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政策。
三、坚定不移打持久战,稳步推进廉洁兜底阳光扶贫。
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是减贫脱贫的“助推剂”,多年来对改善贫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扶贫资金监管不严、管理制度执行不严等原因,目前还存在虚报冒领、监管弱化等问题,依然有人敢践踏做人底线、罔顾法律红线,骗取套取扶贫项目资金。在如今这种高压态势下,我们必须层层加强廉政防线,确保兜底保障与廉政建设双促进、见实效,使社会兜底保障真正成为阳光工程、民心工程。
第一,要严明纪律红线。社会保障项目资金是触碰不得的带电“高压线”,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古话说:做官先做人,从政德为先。农村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不仅关系个人荣辱,更关系党在基层执政的形象,关系民心向背,关系事业成败。当前个别村党员干部对党章党规意识淡漠,把纪律和规矩抛在脑后。对每个党员干部来说,都要接受国家法律和党纪党规的双重约束,牢固树立党纪严于国法的意识。国法是对普通公民的约束和要求,党纪则涉及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生活纪律和作风建设等各个方面,党纪比国法的要求更高、标准更严。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牢牢守住党纪和国法这两条不能逾越的底线,在工作上和生活上从严从实要求自己。习总书记讲: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权力就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会利民惠民,用不好则损害党的形象,也毁了自己、害了家庭。每个人都应当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观。一个优秀的党员干部,通常说基本的应该有两条:一是该干的都干了,二是不该干的都没干,正所谓“干成事、不出事”。做到前一条相对来说好办一些,因为做多大的事业要看你自身有多大的担当,只要不虚不假不折腾,几年下来总能做成一些事。做到后一条就比较复杂了,什么“不该干”,国家的法律法规,党内的规矩纪律,还有社会的道德评判,时时处处有红线。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东窗事发,悔之晚矣。所以说,我们应当谨慎自律,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做到敢于负责、敢于担当,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
第二,要打造阳光兜底。由于社会兜底保障工作点多面广,非常繁杂,监管上还有不少疏漏,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有些问题还比较严重。一是规范化管理存在差距。在实际工作中,“能进不能出”的矛盾比较突出,大部分享受低保的困难群众存在只想进不想出的思想,收入核定难,有些收入和财产特别是隐形收入难以掌握,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救助对象的准确界定,存在人情保、轮流保、平均保等非正常现象。二是救助对象认定不精准。存在病保、残疾保、老人保现象,有些村以病、残疾来核定救助对象,而不从家庭的实际情况来核定,收入信息不明确,收入的不稳定性,使家庭收入界定困难,从而导致确定的救助对象不精准,也给“混吃低保”、“骗吃低保”、“人情低保”提供了滋生的空间。三是救助政策宣传不到位。对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兜底脱贫社会救助政策宣传力度偏软,宣传形式单一,造成许多群众对享受社会救助的范围、条件、申请程序不了解,致使不少群众误解甚至曲解救助政策。
四是救助程序执行不规范。少数村干部怕得罪人,不认真审查,不严格把关,直接将评议结果上报镇民政办,享受救助政策审核的工作让民政办来把关,带来很大的工作压力。五是基层工作力量薄弱。 村级民政信息员人员不固定,职责不明确,待遇难落实,缺乏必要的工作经费,导致基层工作力量薄弱,困难群众基本信息掌握不及时。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标准,实行动态管理。要坚持以准入线为标准,设置“观察区”和“缓冲区”,并划定时间段。对于家庭人均月收入能稳定超过低保准入线的,按照动态管理原则,及时进行清理清退;
对于家庭人均月收入不稳定,在“观察缓冲区”已达规定时间段的,进行清理清退。
二是严格程序,力求精准保障。严把入户调查、审核审批、公示公开和监督检查四道“关口”,切实做到“对象准确、待遇公正、进出有序”。要及时与银行、房产、税务、保险、户籍、车辆管理等部门加强信息沟通,通过资源整合,运用技术手段,实现救助对象的准确认定。畅通退出机制,实现“应救尽救、应退尽退”。要根据临界家庭实际情况、经济收入构成以及费用支出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按照“三审三公示”程序,向群众全程公开并接受监督。
三是强化宣传,营造舆论氛围。社会救助工作是民生的最后保障线,要以社会救助工作的认定条件、审核审批、补助发放、动态管理等规定为重点,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政策宣传,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扩大社会各界对民政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提高社会救助工作透明度。通过网络媒体等宣传渠道,普及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专业理念,增强社会各界的认同与支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是强基固本,提升工作水平。社会救助工作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落实在基层。要通过内部调剂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选配政治素质高、对弱势群体有感情、有爱心、有耐心的社会工作者充实到一线工作中去,增强社会救助的内生动力。一要开展帮扶支持服务。为救助对象开展照料护理、康复训练、送医陪护、托管等服务。二要开展社会融入服务。帮助救助对象调节家庭和社会关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三要开展能力提升服务。帮助救助对象转变思想观念,发掘自身潜能,学习谋生技能,发展生计项目,消除救助依赖,真正做到“助人自助”。四要开展其它心理疏导服务。帮助救助对象抚慰消极情绪、缓解心理压力、矫正不良行为、改变负面看法,树立和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五要开展资源对接服务。帮助救助对象对接生活、就业、就医等方面的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源,组织其他专业力量和志愿者为救助对象提供服务,最大限度地弥补政府资源的不足,缓解群众遭遇的困难。
五是强化监督,确保阳光运行。重点要在准确认定救助对象、规范审批流程、落实工作责任等问题上加以监督检查,减少错保、漏保、骗保现象的发生,及时发现、纠正、惩处“关系保”、“人情保”,确保社会救助制度公平实施。长期以来,政策宣传作为政策执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常常被“打折扣走过场”,失去了应当发挥的主体作用,从而导致群众对政策不了解或者了解不充分,为一些村社党员干部提供了“欺上瞒下”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漏洞”。要在完善规章制度,铲除“腐败土壤”上下功夫。要堵住这种漏洞就需要把政策宣传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从方案制定到组织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要抓好抓实,不留余力。在确保宣传力度的同时,还要注重宣传效果,用简单易懂的方式,为群众了解清楚政策提供保障;
也要积极为群众解疑答惑,避免政策解读走入误区。
六是创新体制,激发社会力量。积极探索社会救助民间组织新形式,建立完善以社会互助为宗旨的民间组织和群众自发组织的慈善会、福利会、基金会等组织,广泛发动社会力量,鼓励有实力先富起来的企业家回报社会,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社会救助的积极性,汇聚更多爱心,使其成为救助社会困难群体的有益补充。力争到2020年,有效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形成政策完善、管理规范、实施高效、监管到位的运行机制,切实提升基层社会服务能力,守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同志们,聚焦精准扶贫,提高兜底保障实效。社会兜底保障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也不能用手榴弹炸跳蚤。坚定不移打好兜底保障攻坚战,事关民生、事关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务必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区和镇党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动员全社会力量,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向贫困发起总攻,坚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确保和全镇困难群众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谢谢大家!
相关热词搜索: 兜底 探究 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