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化苦旅》有感
读《文化苦旅》有感 荒芜的大漠中,漫天的黄沙在天际咆哮着,他们见证了一个璀璨文明的逐渐的消亡,一个曾经辉煌时刻的凋零;一块块泛着青光的古老石壁记录了一个曾自比天国的王朝临死时的无奈与耻辱。
当千年的雕刀刻下的那一刻开始,文化的旅行就已开始。一千年黄沙的积累,一千年文明的结晶,最终却毁在一个无知的道士手中。这就是道士塔的由来。
王道士,一个卑微且无知的人,但他却在灿烂的敦煌文明中当了家。
看到他从外国人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文明瑰宝一箱箱运走时,我的心好疼,看到王道士数着那微不足道的银元时,我感到好恨;看到一群人麻木的目送自已祖先留下的文明时,我感到一个时代的可悲!
可悲的是人的无知——为了两百两,放弃了文明的传承;可悲的是人的麻木——在自已的国家,呆望着瑰宝被外国人运走;可悲的是统治者的自以为是——自比天朝,却连自已祖先遗留下来的文明都守不住;而这一切却都是文化的遗失的原因,我们的落后的原因。
大漠孤烟,在残阳的照耀下,马车的身影在黄昏渐渐被拉长,如血般的余晖似是千年文化人心头滴落的鲜血。谁也无法想到曾经无数艺术家、朝圣者、教徒心中的圣地,如今只剩下飞沙走石,粗劣的黄沙拍打着空旷的石窟,呜咽的黄风在唱着最后的挽歌,
歌颂着曾经的辉煌。破旧的青石板,残破的石窟,毁坏的壁画似乎在叙述着他那悲惨的“旅行”。
我们疼恨于人,不如疼恨于当时的社会。王道士固然可恨,但将历史的重任全归罪于一人,未免过于沉重。即使没有王道士的无知,但在当时的社会下,仍然会有千千万万的“王道士”。兴许这就是文化必经的一次“苦旅”,只有经历了遗失,现在的我们才会更加珍惜文化传承的不易。
道士塔象征着在一个个悲惨时代文化的遗失与传承的艰难,每一次文化的苦旅都是国家的一次历程。于破败中重建,在毁灭中重生,这也许就是文化的意义吧。
作家余秋雨用苍凉悲壮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个生动的画面,让我们能清晰地了解到昔日文化的荣誉与耻辱。太多的眼泪早已风干,但文化的历程永不停止,因为那是中国人血液中的颜色,中国人心中永存的那一份传奇。
漂泊的旅程中,是谁孕育了千年的土地?是谁留下了一串串探索的脚步?是它——传承于我们血液中的文化,传承于我们脑海里的精神,传承于我们心中的中国梦。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
相关热词搜索: 有感 苦旅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