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女性形象解读
《半生缘》女性形象解读 【摘要】《半生缘》是著名作家张爱玲的经典名作之一,小说以世均与曼桢的爱情纠葛为主线,通过他俩的爱情互动及曼桢与曼璐的亲情关系展现出一个刚刚走出旧社会生活环境,在尴尬的新环境中生存的近代职业妇女的形象,刻画出不同时代女性的精神世界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新式女性意识与传统的价值观念在精神空间的交融与冲突。本文主要解读《半生缘》中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半生缘》;张爱玲;张爱玲
二十世纪 40 年代,中国文坛出现了一位耀眼的新星,那就是张爱玲,就如她的第一部小说集命名一样,她的出现充满了传奇色彩。50 年她离开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转赴香港,并费尽周折奔赴美国,她的文学生涯再也无法续写原有的传奇故事,让人感觉张爱玲好像江郎才尽,即使有一些勉强完成的新作,也是毫无内涵可言,已经完全没有她巅峰时期的辉煌。这段时间她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旧作的修改上面,《半生缘》就是通过旧作《十八春》改写而成的。
一、错拉的母亲
母亲的形象是张爱玲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她的作品对母亲深层世界的刻画以及对母亲情感的描述让人叹为观止。她笔下的女性千姿百态,她的作品中展现了人间百相。她描写的母亲形象,一直无法摆脱男权主义的束缚,在畸形的文化下人性也发生了扭曲。顾太太是张爱玲在小说《半生缘》中塑造的一个非常离奇的母亲形象,一位错位得出离常规的女性。曼桢一直想出逃,苦于没有机会,由于难产而住院给了她一个很好的机会。但是她产后身体虚弱,这给她的出逃计划造成了很大困难。这时,在住院时认识的一位好心人蔡金芳愿意帮她出逃。而她的母亲却退避三舍,不愿帮助女儿。这一点让曼桢非常恼火,张爱玲在小说这样写到:“她想出一个办法,想让金芳的丈夫给母亲捎个信,希望母亲可以来接她,虽然她觉得这办法也不一定管用,因为她不明白母亲的态度,母亲多半已经被姐姐收买了,因为她已失去自由快一年时间了,母亲都不来救她。她真的不敢相信母亲是这样的人,竟然这样对她,甚至连一个萍水相逢的陌生人都不如。”这种形象绝不是普通作家小说中所描写的母亲形象。在张爱玲的比下,充满慈爱的母亲还不如一个陌生人,作为女儿的曼桢感到悲哀,其实这何尝不是这位母亲的悲哀呢?曼桢的生活回来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是母女之间的关系却更淡泊了,亲情已经不再,只剩下简单的金钱义务关系。曼桢认为姐姐去世了,鸿才估计也没钱给她母亲补贴之用,于是,曼桢汇了一笔钱给目前,但是在汇款单上并没有标注自己的地址,她的内心不愿意母亲来找自己,不想见自己的母亲。其实作为母亲的顾太太何尝不知,虽然自己满腹的御夫术与妈妈经,但是这些对曼桢却毫无用处。曼桢对她已经没有母女亲情了,只有一种单纯的义务关系了。曼桢的心里一直想着与鸿才离婚,但是她不指望任何人帮忙,娘家人已经是没有一个可以靠得上的,母亲当然也一样。在张爱玲的笔下,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女性形象描绘得惟妙惟肖,尤其是她笔下那些被生活扭曲了性格,行为怪异的母女关系,更是令人惊叹。
二、人性的挣扎与欲望
曼璐是一个舞女,她出卖了自己的青春,只为了养家糊口,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她与豫瑾之间的感情是她的伤痛,在内心的痛苦中,她挣扎着埋葬了这份感情;当祝鸿才心里惦记曼桢的时候,作为姐姐,她在人性的深渊里不停地挣扎着,她讥讽鸿才:“你还好意思说,做你的春秋大梦吧,实话给你说,就是她愿意我也不会同意的。”这种内心的挣扎与纠结,证明她的内心还是有善良的一面,至少她还没有埋没良知。虽然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经堕落,但是她无路可走,也看不到希望。所有的道德,美好的生活都与她没有任何关系,她想改变,已经没有机会。她只有永远生活在内心的矛盾与纠结之中。与豫瑾的爱情昙花一现,虽然在
曼璐的心中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也算对自己的心灵有一点安慰。然后几十年后豫瑾再次在曼璐家出现的时候,她那平静如水的心再次起了涟漪,豫瑾的出现又一次点燃了她的激情。然而,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堕落红尘的曼璐如何面对这个曾经让她心醉,带给她快乐的男人呢?顾太太又在一边极力撮合曼桢与豫瑾,两人的感情也迅速升温,所有这一切彻底击碎了曼璐心中那个华丽的美梦。她因此而变得凶残,变得心狠手辣,内心的恐惧让她不顾一切地将曼桢逼入了绝境。从整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豫瑾的再次出现改变了曼璐与曼桢一家的生活,本来内心就已经极度扭曲的曼璐因此而铤而走险。她将内心深处的仇恨与不满疯狂地发泄出来,让她报复曼桢,报复家庭,甚至报复这个世界。她与那些给她造成不幸的人渐渐疏远,包括她的母亲与妹妹。她与豫瑾的爱情如东流之水,用远无法回头了,于是她疯狂地报复身边的人,她抛弃了伦理与道德,与鸿才合谋将曼桢骗奸。在著作《谈女人》里,张爱玲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也许曼璐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仇恨与嫉妒的人,但也许是她的报复心让她变得更坏。变坏仿佛成了她生存与保护自己的手段。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何尝不是对曼璐的一种报复?也是一种对世俗的报复。” 三、救赎热望与精神实质的冲突与消解
别人对自己的家庭背景风言风语,曼桢只能努力去改变这个现实,她努力去改变陈旧的价值观念,希望构建起一个理想中的希望殿堂,她想要摆脱家庭背景对她的影响,建立一个以自我我中心的新家庭环境,让长期困扰她的背景问题彻底改变。表现出一种在而不属的生存挣扎与精神姿态。然而在这关节点上,世钧却表现出一种属而不在的犹豫和退却,其对旧式价值模式由潜意识的认同到显意识的回归。他这种属而不在动摇的精神状态,与曼桢在而不属的生存挣扎构成一股张力场,在这个场里,他们的精神世界彼此拉锯,相互消解。以致两人频频出现思维错位,愈来愈难以获得情感上的默契,彼此心中的疑团日益堆积却又无法消除,以致成为情感死角,无从化解。最终令两人相遇了,却又抱憾地擦肩而过。
其实,曼桢对世钧的爱的自信力,很大程度是建立在世钧逃离旧家庭的价值磁场的前提上的,也就是说世钧对旧式道德价值思维模式的抛弃,为曼桢走进他的精神世界而括出了一个情感空间,曼桢才有勇气将自己的家庭背景向世钧全盘托出的。世钧对其姐的理解和同情,对曼桢自力更生的生存姿态和学识能力欣赏,构成了二人情感的共同基础。然而,不难看出,他们的爱情是遗世独立的,他们都自觉不自觉地将他们这份感情隐蔽于社会焦点背后,远离社会舆论的关注点。虽然,他们有着共同的感情基点,彼此深爱着对方,但当他们携手走入社会的视野时,各有各的隐忧:曼桢思量着如何跨越其姐的背景阴霾,而世钧则忖度着如何跨越大家族的门第观念。其实,二人的关注点都在于传统道德对这份感情的接纳与否,而曼桢姐姐的舞女身份则是一个节骨点。可以说,他们俩在这个节骨点上相知,继而相爱;然而也在处理这个节骨点的方式上相悖,继而令二人相分。
结论:
张爱玲的改写作品《半生缘》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悲剧,曼桢与世均的悲剧爱情让读者感到触目惊心,因此二人常被人看做是这部悲剧的主角。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上的悲剧,深层次的悲剧隐藏在这个悲剧故事的背后,曼璐才是导演了这场悲剧的主角。这位悲剧导演本身的悲剧才是这部小说要表达的根本,才是有着深层含义的主题,这个悲剧更能让人反省与感悟。
参考文 献:
[1] 王岳川.现代性与中国文化的发展[G].大思想.北京 :西苑出版社,2002:49. [2] 吴晓东.20 世纪外国文学专题[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3.
[3] 张爱玲.半生缘[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18. [4] 李今.张爱玲的文化品格[M] 张爱玲评说六十年.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509. [5] 周海波,孙婧.寻找失去的天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相关热词搜索: 半生 解读 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