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25-01

当前位置: 默读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你对垄断资本主义认识(四)2021年春季学期国家开放大学期末统一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开卷)

| 浏览量:

 试卷代号:1395 1 2021 年春季学期国家开放大学期末统一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开卷)

 论述题 (0 30 分)

 9 19 世纪末 0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 阶段,即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进入 1 21 世纪,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促 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加深,经济全球化使世界比以往任何时期都 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国际兼并,资本更加集 中,少数大资本集团对世界范围内生产经营的控制力越加强大。它们 凭借雄厚的资本,控制着技术、生产、原材料、流通等等。理论联系 实际,阐述你对垄断资本主义的认识。

 答: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趋于深化,并引起三个 主要矛盾的激化,具体表现在:

 第一、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

 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家为了追求高额垄断利润。在生产领 域,垄断组织垄断了优越的技术条件,建立起严密的管理制度,极大 地提高了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其结果,一方面工人为垄断资本家创造 的财富日益增多;在流通领域,在分配领域,通过资本主义国家的财 政信贷、通货膨胀,对国民收入进行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再分配。这一 些都加深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贫富的 鸿沟,使两个阶级的矛盾加剧。但是资产阶级国家为了缓和阶级矛盾,

 实行了调节劳资关系,开展失业救济,加强社会保险等一系列福利措 施,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阶级矛盾。

 第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不断加深。战前,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的高额垄断利润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对殖 民地、半殖民地和其他经济落后国家的剥削和掠夺,使这些国家和地 区的劳动人民过着十分悲惨的生活。二次大战过后,虽然旧殖民体系 瓦解了,亚、非、拉出现了一大批民族独立、发展中国家,而新殖民 主义仍然像一副外表美丽的枷锁套在发展中国家的脖子上,世界上穷 国和富国之间的鸿沟不断扩大,据 1 1991 年统计,占世界人口 20%的 莫桑比克、印度等 0 30 个穷国,同占世界人口 20%的瑞士、美国等 38 个富国比较,前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 3 163 美元,仅相当于后者 22808 美元的 1/140.发展中国家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外债 2 2002 年已经达 到 0 25000 亿美元,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沉重负担。

 第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化。在垄断资本主 义时期,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家为了争夺商品销售市场、 原材料产地、投资场所,必然在经济上分割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由 于垄断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各国垄断资本的实力必 然发生跳跃式的变化,最终导致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这种斗争 发展到尖锐的程度就要爆发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两次世界 大战就是典型。二次大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在推行新殖民主义和 争夺投资场所和商品销售市场的斗争中,矛盾愈演愈烈。战后美国曾 一度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随着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

 美国已由最大的债权国变成为债务国。目前,美国、日本和欧盟已形 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三足鼎立,他们之间争夺世界市场的斗争日 益尖锐。0 20 世纪 0 60 年代的“纺织品大战”、“钢铁大战” ;0 70 年代 的“汽车大战”、“彩电大战"、“客机大战";0 80 年代的“农产 品大战"、“电子产品大战",以及连绵不断的投资战、货币战就是 这种矛盾的表现。

  国开(中央电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于网络

 终结性考试试题及答案

  终结考试三[试卷三] 论述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参考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这一目标载入国家根本法,进一步凸显了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保障。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

 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人类归根到底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不能盲目地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很多。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写道,“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气据我国史料记载,现在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脉也曾是森林遍布、山清水秀,地宜耕植、水草便畜。由于毁林开荒、滥砍乱伐,这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蔓延,湮没了盛极一时的丝绸之路。楼兰古城因屯垦开荒、盲目灌溉,导致孔雀河改道而衰落。实践证明,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这个道理要铭记于心、落实于行。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

 二、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关系,归根到底就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经济发展不应

 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认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改善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大踏步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

 三、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源头抓起,采取扎扎实实的举措,形成内生动力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引导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加快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谋求更佳质量效益,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主流的生产生活方式,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系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归根到底是用什么样的思想方法对待自然、用什么样的方式保护修复自然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

 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必须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等,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加快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需要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建立全国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明确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为各类开发建设活动提供依据。针对我国缺林少绿的国情,开展国土绿化行动,集中连片建设森林,继续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为国土增添绿装,扩大退耕还林还草,恢复国土的生态功能。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基础上,针对耕地退化问题,扩大轮作休耕制度试点,使超载的耕地休养生息。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补偿机制。

 五、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都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备有关。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

 实践证明,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些重大生态环境事件背后,都有领导干部不负责任不作为的问题,都有一些地方环保意识不强、履职不到位、执行不严格的问题,都有环保有关部门执法监督作用发挥不到位、强制力不够的问题。这就需要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认真贯彻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终身追究的原则;针对决策、执行、监管中的责任,明确各级领导干部责任追究情形;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不论是否已调离、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须严肃追责。最关键的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纪检监察机关、组织部门和政府有关监管部门各尽其责、形成合力、追责到底,决不能让制度规定成为没有牙齿的老虎。

相关热词搜索: 开卷 你对 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