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目标与审计过程x|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审计目标与审计过程
第一节 审计目标
一 、审计目标的含义与影响因素
审计目标的含义
审计目标是在一定历史环境下,审计主体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最终结果,它体现了审计的基本职能,是构成审计理论结构的基石,是整个审计系统运行的定向机制,是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般认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总目标规范具体目标的内容,具体目标则是总目标的具体化。
审计目标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需求是影响审计目标确立的根本因素;
(二)、审计能力是是影响审计目标确立的决定性制约因素;
(三)、社会环境的制约使审计目标成为现实的审计目标:
1.国家法律对审计目标确立的影响;
2.法庭判决对审计目标确立的影响;
3.会计职业团体对审计目标确立的影响。
审计的目标体系
总体审计目标既反映了审计环境对财务报表审计的要求,又体现了财务报表审计作用于审计环境的实质内容。
一般审计目标是进行所有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审计均需达到的目标,包括与交易类别有关的审计目标、与账户余额有关的审计目标以及与列报有关的审计目标。
具体审计目标是适用于某个特定交易、账户和列报的审计目标。
一般审计目标和具体审计目标受总体审计目标的制约,是总体审计目标的具体化。
审计总目标的演变
审计总目标既反映社会(审计环境)对审计的要求,也反映了审计作用于社会(审计环境)的实质内容。审计总目标的确定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并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审计总目标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在详细审计阶段,审计总目标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会计记录的逐笔审查,判定有无技术错误和舞弊行为;
2.在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审计总目标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资产负债表所有项目余额的可靠性、真实性审查,判断其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
3.在财务报表审计阶段,审计总目标是判定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地反映了其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以及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是否符合本国的会计准则,并在出具审计报告的同时,提出改进经营管理的意见。
二、审计总目标
现阶段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总目标
《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第1101 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对财务报表审计的总体目标作出了规定。该准则指出,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的下列方面发表审计意见:
(1)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
(2)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即评价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
在评价财务报表的合法性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下列内容:
1.选择和运用的会计政策是否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并适合于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
2.管理层作出的会计估计是否合理;
3.财务报表反映的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和可理解性;
4.财务报表是否作出充分披露,使财务报表使用者能够理解重大交易和事项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
在评价财务报表的公允性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下列内容:
1.经管理层调整后的财务报表是否与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一致;
2.财务报表的列报、结构和内容是否合理;
3.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地反映了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
与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相关的审计目标
三、审计具体目标
审计具体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化,并受到总目标的制约,它包括一般目标和项目目标。一般目标是进行所有项目是审计必须达到的目标;项目目标是按每个项目分别确定的目标。
具体目标必须根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认定和审计总目标来确定。
管理层的认定
定义:是指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组成要素的确认、计量、列报作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
理解的要点:
确认、计量、列报依据的标准是会计准则
表达包括明示和暗示
管理层认定的解析: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报存货10万元
管理层认定的分类
管理层的认定与审计目标密切相关
总目标: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职责就是确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其财务报表的认定是否恰当。
将管理层的认定运用于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就形成了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的一般审计目标。
根据一般审计目标,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注册会计师就很容易确定被审计单位各类交易、帐户余额及列报的具体审计目标。
一般审计目标
1.总体合理性。指审计师根据所掌握的信息,从总体上评价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项目金额是否合理;
2.真实性。指财务报表所列的金额是否真实可信;
3.所有权。指资产负债表列示的资产确归企业所有,所列示的负债确属企业应履行的义务;
4.完整性。指确认企业全部交易和事项是否都已登记入账,并列示于财务报表之中;
5.估价。指确认企业财务报表项目金额是否经过正确计价;
6.截止。指确定交易是否计入恰当的时期。
7.机械准确性。指确认企业财务处理和报表编制有关数字的计算、汇总等是否正确;
8.分类。指确认企业报表项目是否按公认会计准则恰当的加以分类;
9.披露。指要确认企业在财务报表及其附注中恰当地披露了企业会计信息。
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
准确性与发生、完整性之间存在区别
若已记录的销售交易是不应当记录的,则即使发票金额是准确计算的,仍违反了发生目标;
若已入账的销售交易是对正确发出商品的记录,但金额计算错误,则违反了准确性目标,但没有违反发生目标;
在完整性与准确性之间也存在同样的关系。
管理层的认定与销售交易审计目标的关系
管理层的认定
与交易相关的一般审计目标
与销售交易有关的具体审计目标
存在或发生
发生
所记录的销售交易是真实的,企业没有记录向虚构的客户的销售。
完整性
完整性
发生的销售交易均已记录。
估价或分摊
准确性
与销售交易和事项有关的金额及其他数据已恰当记录。
截止
销售交易已记录于恰当的会计期间。
分类
销售交易的分类恰当。
权利与义务
不适用
不适用
表达与披露
不适用(因表达与披露与列报的审计目标相关)
不适用
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
管理层的认定与存货审计目标的关系
管理层的认定
与存货相关的一般审计目标
与销售交易有关的具体审计目标
存在或发生
发生
资产负债表日,已记录的存货均存在
权利与义务
权利与义务
公司对所有存货均拥有所有权,且存货款未用作抵押
完整性
完整性
现有存货均经过盘点并记入存货总额
计价或分摊
计价和分摊
存货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
表达与披露
表达与披露属于与列报有关的审计目标,此处不适用
属于与列报有关的审计目标,此处不适用
与列报相关的认定
第二节 审计范围
审计范围的含义
财务报表的审计范围是指为实现财务报表审计目标,审计师根据审计准则和职业判断实施的恰当的审计程序的总和。
恰当的审计程序则是指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是恰当的。
审计程序的性质是指审计程序的目的和类型
1.审计程序的目的包括:
(1)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2)通过实施控制测试,确定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
(3)通过实施实质性程序,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
2.审计程序的类型包括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和分析程序。
审计程序的时间是指审计师何时实施审计程序,或审计证据适用的期间或时点。
审计程序的范围是指实施审计程序的数量,包括抽取的样本量,对某项控制活动的观察次数等。
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是指由于客观原因或者被审计单位施加的限制,审计师未能实施其根据审计准则和职业判断应当实施的审计程序,从而未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确定审计范围的依据
审计师应当根据审计准则和职业判断确定审计范围:
(1)审计准则在规定审计师承担的责任和所要实现的目标的同时,还规定了为履行责任和实现目标所需实施的审计程序;
(2)审计中的职业判断是指审计师在审计准则的框架下,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在备选方案中作出决策。
第四节 审计目标的实现过程
审计目标的实现过程
计划审计工作
确定对项目组注册会计师的要求时,应考虑的因素
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
风险水平
所需的专门技术
员工的胜任能力
执行工作的时间
初步计划时应注意的独立性问题
确保事务所内任何层级的个人都保持独立性
客户未支付的审计费用
同时向客户提供咨询服务
实施风险评估程序
对于高风险的认定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
对于高风险的认定,注册会计师要考虑它可能会存在怎样的重大错报,因此需要设计并执行特定审计程序来发现那些潜在的错报。
需要执行特定审计程序的事项包括那些在常规或系统流程之外的交易,重大的会计估计和判断,或者相当复杂的交易。
进一步的审计程序
内容: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关系:控制测试与实质性程序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可靠程度高,则实质性程序的工作量可以大为减少,反之,实质性程序的工作量会增加。
无论何时,实质性程序是必不可少的。
需要获取的有关控制有效性证据
控制在所审计期间的不同时点是如何运行的;
控制是否得到一贯执行;
控制由谁执行;
控制以何种方式运行(例如人工控制或自动化控制)。
控制测试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实施。
当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控制测试:
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
仅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足以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实质性程序
定义:是指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直接用以发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审计程序。
种类: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
应对特别风险的措施
如果认为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是特别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专门针对该风险实施实质性程序。
如果针对特别风险仅实施实质性程序,注册会计师应当使用细节测试,或将细节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结合使用,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审计业务约定书
(一)定义:
审计业务约定书,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签订的,用以记录和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与受托关系、审计目标和范围、双方的责任以及报告的格式等事项的书面协议。
(二)目的:签署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目的是为了明确约定双方的责任与义务,促使双方遵守约定事项并加强合作,以保护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的利益。
审计业务约定书具有经济合同的性质,一经约定双方签字认可,即成为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人之间在法律上生效的契约。
(三)审计业务约定书签定
会计师事务所在承接审计业务时,应当考虑其自身能力和能否保持独立性,并与委托人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具体内容可能因被审计单位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应当包括下列主要方面:
(一)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
(二)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
(三)管理层编制财务报表采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
(四)审计范围,包括指明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时遵守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以下简称审计准则);
(五)执行审计工作的安排,包括出具审计报告的时间要求;
(六)审计报告格式和对审计结果的其他沟通形式;
(七)由于测试的性质和审计的其他固有限制,以及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重大错报可能仍然未被发现的风险;
(八)管理层为注册会计师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协助;
(九)注册会计师不受限制地接触任何与审计有关的记录、文件和所需要的其他信息;
(十)管理层对其作出的与审计有关的声明予以书面确认;
(十一)注册会计师对执业过程中获知的信息保密;
(十二)审计收费,包括收费的计算基础和收费安排;
(十三)违约责任;
(十四)解决争议的方法;
(十五)签约双方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代表的签字盖章,以及签约双方加盖的公章。
如果情况需要,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在审计业务约定书中列明下列内容:
(一)在某些方面对利用其他注册会计师和专家工作的安排;
(二)与审计涉及的内部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其他员工工作的协调;
(三)预期向被审计单位提交的其他函件或报告;
(四)与治理层整体直接沟通;
(五)在首次接受审计委托时,对与前任注册会计师沟通的安排;
(六)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之间需要达成进一步协议的事项。
如果负责集团财务报表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同时负责组成部分财务报表的审计,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下列因素,决定是否与各个组成部分单独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一)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的委托人;
(二)是否对组成部分单独出具审计报告;
(三)法律法规的规定;
(四)母公司、总公司或总部占组成部分的所有权份额;
(五)组成部分管理层的独立程度。
对于连续审计,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是否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修改业务约定的条款,以及是否需要提醒被审计单位注意现有的业务约定条款。
相关热词搜索: 审计 审计 目标 过程 审计目标与审计过程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