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25-01

当前位置: 默读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1高三例文

| 浏览量:

  1 1.(江苏省盐城中学 2021 届高三质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陈蕃十五岁时,曾独自一人住在一处读书,其庭院及屋舍内十分杂乱无章。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薛勤认为他有澄清世道的志向,很有自己的见解,与众不同。陈蕃后来果然成了一代名臣。

 (译自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刘蓉年少时,很有抱负,在其父亲养晦堂偏西一间书房里闭门读书。俯读仰思,每当思考得深入时,他常站起身绕着室内来回走。室内地面坑坑洼洼,刘蓉多次被绊倒,吃了不少苦头,但时间一长他也就习惯了。一日,他父亲过来室中,笑话他说:“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他父亲就命童子取来泥土填平了那些坑洼。

 (编自 清·刘蓉《习惯说》)

 因为刘蓉这件事和陈蕃的事太像了,后人就弄出了“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这样的名句。

 某校高三年级将举行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假如你是高三(1)班的小史同学,请围绕以上材料,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一屋不扫未必不扫天下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发言的观点是“一屋不扫未必不扫天下”。

 东汉的陈蕃持有“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的观点,本来历史上是薛勤赞赏他有澄清天下之志,却被后人杜撰为遭到薛勤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责备,还为人广为信奉。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成就大业的人,都是要从小事做起的,但我认为,一屋不扫,也未必就不能扫天下。

 反方观点认为,一个人想要成就一番伟业,首先必须从“扫一屋”这样的小事做起;但是,好男儿志在四方,又怎能为一屋一院所困?一个人只注重身边的琐事,把许多时间都花在小事上面,却没有成就事业的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也根本谈上“扫天下”,相反,如果有成就大事的志向,并为之而努力奋斗,即使不去做“扫一屋”这样的小事,那又有何妨?所以,陈蕃不去“扫一屋”而志在“扫天下”未必就错。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苔都长到了他门前的台阶上,马上就要进入室内了,他也没有去“扫”一下,却依然与“鸿儒谈笑”,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专心创作,终于成为名闻天下的诗人。闻一多先生为研究古代典籍,目不窥园,兀兀穷年,头发凌乱不堪。可他却不屑梳理一下,终于写成了蕃名的《唐诗杂论》。再比如,一个重要战役的胜利,士兵作战时的勇敢固然不可少,但是指挥员的正确指挥往往具有决定性作用。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如果每个指挥员连打洗脸水这样的小事都必须亲自去做,把自己的时间都花在小事上,哪还有时间去研究作战方案呢?所以,有时一些小事,不必做的就不去做,毛泽东主席连吸烟这样的小事都经常让别人给点火。难道你能说他不能扫天下吗? 这不是说,扫一屋者就做不成大事,可做大事的人,也未必就一定要事事亲力亲为,否则只能像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饮恨五丈原,未能实现恢复中原之志了。所以,我们不应该被一些繁琐小事所困扰,如果把自己的宝贵时间都浪费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上,那是很可惜的。相反,我们应该树立成就事业的大志,并全力以赴,分秒必争地为之奋斗,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成就大事业。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较大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

  2 即使一屋不扫,也未必就不能扫天下。

 【解析】

 本题考查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

 材料看似是十分熟悉的材料,然而其关键点在于第三段,“因为刘蓉这件事和陈蕃的事太像了,后人就弄出了‘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这样的名句”。所以不能单纯地就材料论事,需要思考的其实是第三则材料中的现象透露出什么样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我们可以这么思考:1.为什么对待十分相似的事情,薛勤和刘蓉父亲得出了完全相反的论调?2.为什么后人把刘蓉父亲的论调杜撰给了薛勤,并且成为了主流观点? 从正方说:有“扫天下”的胸怀固然不错,但是“扫天下”正是从“扫一屋”开始的,“扫天下”包含了“扫一屋”,而不“扫一屋”是断然不能实现“扫天下”的理想的。

 ——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况《劝学篇》里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前苏联革命导师列宁也说过“人要成就一件大事,就得从小事做起。” 以上这些至理名言,都充分体现了“扫天下”与“扫一屋”的哲学关系,说明了任何大事都是由小事积累而成的道理。“莫以善小而不为”,“善”再小,也只有积善才能成德。

 总体来说,这种观点的核心思想是:做人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光说不练。

 从反方说:在古代治国要求的主要素质有:儒家哲学,农业知识,自然经济学,古代军事学,古代管理学等,怎么看和扫屋子都搭不上边。再说了,一个人个人卫生保持的好,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肯定的说这个是个认真,严肃,谨慎的人。但是,光看到一个人的个人卫生不好,是不能武断的说这个人肯定对待工作不认真。举个例子,爱因斯坦的照片大家都见过,面对他,我们能否说:“你连你的头发,胡子都‘理不顺’,你还妄想‘理顺’时间,空间,物质,能量之间的关系?你做梦吧!”而牛顿,也常常糊涂得闹不清什么场合该穿什么衣服的人,然而他却得出了牛顿三大定律。从国内说:“王羲之坦腹东床,王猛扪虱治天下。” 所以也是可以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不扫一屋”代表不被与志向无关的事情所迷惑,所拖累,不被金钱,美女,权力,利益所束缚,全心身心为自己的理想——“扫天下”而奋斗!总体来说,反方的核心思想是:做人应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去,而不应该分散精力到与事业无关的地方。

 关于第二个问题,更有意思。从我们现在杜撰出薛勤反问陈蕃:“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可以看出,这是中国的主流观点。很显然,这个观点是符合儒家的哲学思想的,这点从荀子的相似言论就可以知道。并且《习惯说》片尾的总结——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可以看出清代大儒刘蓉也是持这种观点的。而陈蕃的言论被人硬生生杜撰出一个被驳倒的结尾,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社会是对陈蕃的言论持否定态度的。在这里我就不讨论这种现象其中明显体现出儒家——过于中庸,过于重视自身品格修养而轻视实践的哲学弊端。

 还可以把:“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理解为草率的“上纲上线”,“乱扣帽子”。“上纲上线”和“扣帽子”也是中国人的习惯,就像我们常说的“三岁看到老”,三岁真的能看到老么?也像是很多父母经常这样教育孩子:“哎呀,你连这点 XXX 都没有,将来还怎么XXX 呢?”其实孩子的某些小习惯不好,并不代表他一辈子的人生就是怎样的,提前给孩子“扣帽子”,反而压抑了孩子成长的可能性。所以说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多一点“就事论事”,少一点“上纲上线”和“扣帽子”。

 【立意】

 1.扫一屋与扫天下没有必然联系。

  3 2.扫一屋与扫天下,各有其优缺点。

 3.人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他们会相信的故事版本。

 4.不要随意给人/事/物定性。

 【素材】

 1.“扫屋”与“扫天下”一脉相承,殊不知“一屋”是“天下”的一部分,“扫天下”又怎么能排斥“扫一屋”呢? 如果说,你连基本的作文水平都没有,怎么可能成为一名作家?如果说,你连打字都不会,怎么可能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如果说,你连基本的道德素养都没有,怎么可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同学们决不缺少理想和追求,缺少的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行走;学校决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规章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因此我们必须再次提倡养成良好的习惯,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把成长的基础打牢,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2.王顺友 20 年来,每天做的工作在很多人的眼里无外乎就是爬坡上坎,送信送邮件这样一件小事。然而王顺友就是在这样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做好他身边每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因此,才有了一个国家劳动模范、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因此,做任何事,都不能好高务远,眼高手低,而应该脚踏实地,从点点滴滴小事做起,从“扫一屋”做起。“一屋”与“天下”,小事关乎大事,小事连着大局,于细微处见精神。

 3.曾国藩以方圆谋人生,坚持着这样的信条:定准方向,不把心思花在小事上,而是抓住根本,抓住主要矛盾,从大局去考虑问题。因而他的《曾氏家书》中的许多信条被后人奉为圭臬;春秋时的越王勾践,在失败后以当奴隶于吴为“小节”,卧薪尝胆,十年积蓄,一朝灭吴,最终成就了立国的大事。像这样不拘小节的人还有很多,韩信不拘于胯下之辱,最终成了西汉的开国功臣;爱因斯坦不拘于衣衫褴褛,提出了相对论……这些成大事者其志不在小,将目标放远,从大局着眼,不拘小节,最终获得成功。

 【结构】

 文章以陈蕃的观点遭到后人杜撰扭曲的事例,来引出自己的观点:“一屋不扫,也未必就不能扫天下”。接着指出关键:一个人成大事,不应为身边琐事所困。并列举刘禹锡、闻一多、毛泽东等著名人物不做小事却成就大事的事例来证明观点,最后提出自己的想法:要有“扫天下”之志,才能成就大事,再次点明观点。

 2.(辽宁省抚顺市六校 2021 届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 年堪称国货崛起之年。5 月 10 日是中国品牌日,阿里研究院发布的《2020 中国消费品牌发展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中国人的购物车里装着的八成都是国货;新国货起名字不再避讳自己的本土身份;“90 后”消费也不再专挑洋品牌。

 来自全球品牌和营销咨询公司铂慧的一项调研指出:2016 年中国消费者最喜欢的 50 个品牌中有 32 个是国外品牌;2018 年,国货品牌上升到 30 个,占主导地位。

 近日,中青校媒向全国高校 998 名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9.83%受访大学生愿意支持国货,对国产品牌发展怀有期待。同时,购买产品时 41.42%的学生会优先考虑国货。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参与校报发起的“我看国货崛起”主题征文活动。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和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白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迎“新国货”之春天 新中国成立 71 年来,中国品牌随着国家的发展不断成长强大,新国货受到国民与世界关注和认可。此外,2020 年疫情当前,中国企业挺身而出,为驰援抗疫做出了巨大贡献,

  4 体现了中国品牌的效率与担当,国人对中国品牌和国货的支持情绪更加高涨。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在新消费的浪潮中突围、保持长期旺盛的生命力,已经成为国货品牌共同面对的问题。

 深扎品牌根基,做好的生活方式的倡导者。需求决定供给,企业家生产什么样的产品,怎么定价,卖给谁这件事情是由消费者决定的。对新一代年轻人来说,产品好用是必须的,而好玩同样重要,“好玩”考核的是品牌向内挖掘的能力。只要足够有趣、新鲜,产品设计就能和年轻人同频。保持品牌的个性和调性,核心不在于做“小众”的事,而是做有我们这一代时代精神的事。更早地去发现和创造跟我们新生代消费者的消费场景相关的产品,保持品牌广泛内容的触达能力,把控好内容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在提供好质量的同时做好的生活方式的倡导者。

 继承传统智慧,发展中国文化。将“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让更多的新国货走到台前,让世界看到“中国智造”,这是新国货正逐渐展现的魅力。消费者本土意识的觉醒和购买能力的提高,创造出一块新的审美土壤,所有的艺术及商品创新,都是新需求呼唤的产物,在文化认同与消费年轻化的大潮流下,国货品牌就有了走向世界的自信。沉浸于一个古老的行业,用新的工艺和范式,服务于年轻人,将一个个熟悉的物件重新想象和定义,让它们与当代有关,去站在新国货背后,怀揣匠心,细心打磨每个产品,以新审美、新技艺、新连接,让消费者见证设计之美、创新之力,以及智造之势。

 做好供给需求配套,打响传播声量扩内需。全国人大代表、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建议倡导“新国货运动”,他认为,国内消费者不愿意在境内消费的原因是需求在升级,他们渴望更高品质的产品,这就需要广大企业争相成为“新国货运动”的推动者。我们要以领先的理念与创新的科技满足新国民需求,提供新的生活方式解决方案,凝聚中国匠心智慧与领先行业的工艺技术、“智造”能力,让世界更爱新国货。

 国货能有今日之成就,道路绝非一帆风顺。国货从无到有,再到如今席卷全球,经历过无数次大风大浪。当前,各方要积极响应“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探索“新国货”之路,推动国货向更宽广的舞台出发。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材料由三段话构成,都围绕“国货崛起”这一核心话题。第一段引述专题调研报告结论,呈现国货备受欢迎等可喜现象;第二段引用专门咨询公司调研报告的结论,分析当下国货品牌趋热的现实;材料三引述主流媒体问卷调查数据,指出国货受大学生支持的现实。题干又给出“我看国货崛起”的主题征文写作这一写作交际情境,因此考生只要围绕“我看国货崛起”来写,表达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即可。

 近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强调贴近当下社会生活,把握时代脉搏,紧扣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宗旨,凸显全面发展新理念;而且注重情境创设,突出写作应用功能。基于上述趋势,本题选取主流媒体及专题报告新近发布的有关反映国货崛起、受欢迎态势的素材,设计时评写作题型,让考生在写作中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这是一篇多则材料作文。材料由三段话构成,指向国货崛起这一核心话题。第一段引述专题调研报告结论,呈现...

相关热词搜索: 例文 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