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城市型高校构建制造业中小企业服务平台
依托城市型高校构建制造业中小企业服务平台* 摘要:以制造业产业升级,建设创新型城市为导向,通过调研、分析和研究成都市制造业中小企业的生存状态,找出制约成都市制造业产业升级和中小企业向创新科技型转变的关键问题。进而把推动成都市中小型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作为主要工作任务,通过相关部门的扶持、高校平台助力,构建一个集数据信息、产品研发、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产品试制为一体的中小企业产学研服务平台。
关键词:城市型高校;制造业;中小企业;服务平台 中图文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当今世界,工业化发展脚步不断加速,相关改革方案战略也不断的推陈出新,为了追上欧美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回归步伐,我国在近年来也制定了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而作为中西部的核心城市,成都市力争用十年时间,通过实施“三步走”战略,低端提升、中端崛起、高端突破,大幅度地增强相关产业的生产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使其在风云变幻的市场大潮当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中西部先进制造业的领头羊。而当前占我国制造业企业总数九成以上的中小型企业,作为业内的主力部队,已经为我国创造了六成以上的 GDP,65%以上的专利,75%以上的发明设计,80%以上的新产品 [1] 。但成都市制造业中小企业,整体核心竞争力不强,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经营规模、盈利水平普遍下降 [2] 。通过加强与高校和相关研究部门的合作,为相关中小型企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提升制造业的总体水平,既是成都市制造业面临的课题也是高校发挥服务地方职能的重要课题。
二、 成都市 中小 型制造业 企业及其服务平台 的 发展 情况
调查表明,成都市制造业中小企业多数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粗放经营,科技含量较低,自主品牌少,以传统产业及低技术含量的企业为主导关键技术人才缺乏,自身技术力量不足,具体表现有四点:(1)投入少,设备相对落后。制造业中小企业因其融资结构不合理、资金匮乏[3] ,在设备设施方面投入较少,导致其设备总体落后,精度低、自动化程度不高、效率较低、能耗高。作为生产工具的机床等设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质量、附加值以及生产效率。(2)人才匮乏,技术实力不强。制造业中小企业因稳定性和风险承受能力不到,不易吸收高端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另一方面也会因为内部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不健全无
法留住人才[4] 。因此制造业中小企业往往没有强大的研发队伍和管理团队。(3)信息获取能力不强。绝大多数制造业中小企业在信息(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社会信息等)获取方面无组织机构、无专项资金投入、无专业人员,手段落后,形式单调[5] ,甚至连政府的一些产业规划、行业扶持政策等信息都无法获取,导致与市场、技术、行业的脱节。(4)位于产业低端,缺乏核心竞争力。由于缺乏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的支持,成都市制造业中小企业多数作为大中型企业的零部件配套商,处于产业的最底层。产品研发主要依靠仿制进行,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市场份额主要依靠贴牌或低价获取,无法建设自身品牌。但是因为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科技创新不断推陈出新,产品生命周期不断变短,导致相关的研发工作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制造业中小企业传统服务体系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建设新型制造业创新载体已经成为国内外首要途径。上个世纪,德国率先成立了一些助力相关企业发展的科研组织,相关的成员单位包括高校、研发机构等等,他们与相关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大力促进了该国科研机构和相关体制的革新发展; 2011 年英国政府围绕《英国制造 2050》战略建设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与此同时,美国也不断退出相关的创新战略,现如今,该国已经相继成立了多家相关产业的科技创新组织;本年度,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主要领导牵头主办的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2017 年会”就指出了加强制造业创新平台,国内各省市都陆续建立了制造业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如我国的北京、江苏、山东、深圳、内蒙古自治区等地,都先后建成了相关的制造业信息化服务平台,这些平台的建成,不仅仅推动了相关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科技创新步伐,同时也大力加强了制造企业间协同服务。目前,我市的相关企业必须要深刻重视这一变化趋势的相关影响,进而加大脚步积极打造高水平的相关服务平台,把技术创新链不断加以拓展,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体系,进而有效地解决由于技术而产生的相关问题,令我市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可以在市场当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三、平台总体规划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前进,到目前,我市的制造业产业已经拥有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和门类,并且,作为我市的龙头产业,制造业也应该紧跟“互联网+”的步伐,以“中国制造 2025”为指导,同时兼顾转型升级的需要,走“高端高效、集约集群、创新驱动、联动融合、绿色循环”的发展道路,把握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方向,以量质并举为主线,以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突破口[6] ,利用已有的科学技术手段,以相关的企业
为主导,以相关的联盟组织为依托,加强和相关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整合优化相关的资源,积极拓宽创新的思路,构建综合性、科学化的产业平台。成都大学作为我市的重点高校,在相关的教学研工作中科学联系本地的经济、地方特色及相关产业的需求,着重发挥其科研优势,为本地的中小型制造业企业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不断注入活力,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可以说,相关的中小型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都是建立在互信互利的基础上的,它们围绕企业发展这个主题,以独立法人形式建立相关的服务平台,各方协作,共同探讨发展新方向,以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重点,把握好现有的资源,做好相关的转型工作,携手为本市相关企业打造一个良性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此外,平台的相关硬件设施和信息数据基础、相关制度规则也要比较完备,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进程,为实现技术成果转移扩散助力。
基于成都市制造业中小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成都大学作为城市型高校通过整合其自身资源,充分发挥相关职能,打造新型、高效的相关产业服务平台,平台主要包含五大中心:技术服务、信息服务、产业研究、成果孵化及推广以及人才交流中心(图 1)。
图 1 成都市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相关服务平台 四、平台主要功能
技术服务中心主要针对制造业中小企业技术实力不足、设备投入不够等问题,依托成都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及工程训练中心构建的。成都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及工程训练中心拥有数控机床、三维打印、三维扫描等设备 300 余台套,共计 1000 余万元。技术服务中心主要由工艺研究、快速设计以及系统集成三个部分组成,为中小企业提供从产品开发、方案设计、样机试制、零件加工工艺研究、系统集成与测试等技术服务。
信息服务中心主要针对制造业中小企业信息获取困难、技术资料匮乏等问题,依托成都大学图书馆及信息网络中心构建的,可为相关单位提供信息数据方面的服务,解决其信息不对称的难题,由信息网络中心运行网络服务平台,定期发布本地大中型企业的配套及代加工需求,并面向中小企业提供自身供求信息发布平台。
成都市制造业中小企业服务平台 人才服务中心 产业研究中心 信息服务中心 技术服务中心 成果孵化及推广中心
产业研究中心主要针对制造业中小企业宏观趋势把握不准、产业政策研究不透、技术前沿跟踪不易等问题构建的,依托成都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开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互联网+制造”以及先进制造业产业国家、省、市及区县的扶持政策研究 [7] 。一方面为中小企业了解最新前沿科技,更新观念奠定基础;此外,也可以为政府部门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提供有效保障,推动地本地区制造业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成果孵化及推广中心主要针对制造业中小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项目来源单一,虽然研究成果不少,但转化率却相对较低等问题而构建的,以当地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技术保障后盾。成果孵化及推广中心将师生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中所产生的成果,尤其是科技产品、工艺、材料等,面向中小企业进行推广,一方面利用高校的科研成果帮助中小企业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此外也有利于助力相关研发人员高效地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人才交流中心主要针对制造业中小企业人才匮乏、员工技能和知识更新频率不够,而高校缺乏工程人才培养的工业生产全真环境等问题构建的。其主要的服务措施有大力吸引人才,开展相关培训,进行人才交流活动等等,并始终坚持以为本地的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发展提供多层次的创新型人才为宗旨。一方面依托高校的师资、设施为中小企业提供技能、知识、理念等全方位的培训,根据本地制造业的特殊情况为中小企业提供人才定制 [8] ;此外,也一直都在不断地完善相关人才的培养体系,大力支持本地高校开设相关的专业或者课程,此过程中依托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为高校师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条件。
五、平台的特点
成都大学通过积极整合现有的科学技术资源,面向该市制造业全力打造相关的服务产业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制造业中小型企业所面临的设备、技术、人才、信息等发展瓶颈,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力。此外,该企业服务平台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优势:
(一)共享性高 平台通过激活城市型高校的教学科研设备资源、图书与信息资源、人才资源等,面向制造业中小企业实现了设备共享、人才共享、信息共享、成果共享。目前平台已为具鑫机械、海逸机电等 40 余家中小企业提供了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支持。
(二)互动性强 平台通过高校与地方政府和部门的互动、高校与行业、企业的互动,实现了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互动和企业彼此间的互动,解决了制造业中小企业长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依托制造业服务平台,已协助新宇机具等中小企业争取政府科技项目支持,促成米顶科技与恒睿信息等多家中小企业之间的科技和商务合作。
(三)协同部门多 平台通过服务成都市制造业,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协同,科学研究与产业需求的协同。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条件,建设相关的网络化服务平台,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势互补,大力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区的新技术创新工作,充分发挥本地区创新资源合理配置的协同优势,提升持续创新能力。成都大学依托制造业服务平台建成了成都成量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和川汽工业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等多个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基地以及汽车刀具协同创新中心等多个校企联合科研平台。
六、结论
结合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论文通过研究成都市制造业中小企业生存现状,指出设备相对落后、人才匮乏,技术实力不强、信息获取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是制约制造业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为了为该市的相关中小型创新企业服务,推进制产业的良性发展,通过激活成都大学的教育教学和科技资源,构建相关的产业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城市型高校的职能,主动服务地方产业,面向制造业实现了设备、人才、信息、成果等资源的共享政府、高校、企业间的互动,以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的协同。
相关热词搜索: 服务平台 依托 制造业上一篇:承包房屋建筑合同范本
下一篇:运动会开幕式主持词例文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