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德育中渗透——以晋中市榆次区安宁小学为例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渗透 ——以晋中市榆次区安宁小学为例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传统文化更是经历了历史的提炼和考验,是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保留下来的文化精华,蕴含着带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以及思想风貌,对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正确世界观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价值及渗透。本论文通过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之间的联系以及当下榆次区安宁小学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德育中的现状,分析其渗透过程在校园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与各学科建设、课外活动与实践、师资培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析将优秀传统文化合理地渗透到小学德育中的路径,例如,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对教师进行传统文化知识培训、增加学生德育实践锻炼、完善校园德育文化建设等。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性质。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德育 渗透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史上灿烂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动力之一,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这些年来,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一直都保持积极的态度,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学校还是社会都在向人们的生活和教育方面渗透和弘扬传统文化。比如,在 2007 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就推出了以“亲近经典,承续传统”为主题的“中华颂·经典诵读活动”系列活动;2014 年 3 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 小学阶段是个体行为养成和思想的启蒙阶段。小学生身心发展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思想和行为更是会受到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而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冲突碰撞,极易导致学生受不良行为和思想的影响,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如果能够加强对小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实习所思 为了丰富我们的实践经历,提高我们的教学技能,在大三第二学期的时候学校安排我们到一线的小学进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我发现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融入了不少传统文化的因素,也
2 旁观了学校举办的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由此引起了笔者的兴趣,于是搜集了有价值的文本资料,发现本地的小学都有开设“国学经典诵读课”,也都有自己的校本课程,精选了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篇章。除此之外,他们还根据地方特色开设了多彩课程,如陶艺课、剪纸课等,丰富多彩,类型多样,充满趣味性和教育性。这些课程在丰富学生知识,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但是,在传统教育观和课程理论的影响下,社会各界并非都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有着充分的认识,学校中的传统文化课程等相关方面的建设也缺乏相应的专业理论指导。在实践中也是多以“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等方式为主。因此,当前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也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本研究通过查阅资料以及实习所见所闻对传统文化在德育方面的渗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善性的建议。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本文根据研究需要、对小学生性格、认知方面的了解以及所掌握的教育理论知识,设计了关于榆次区安宁小学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渗透现状的调查问卷。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对问卷调查结果的整理分析,找出榆次区安宁小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德育中所出现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
2.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法和文献研究法。调查问卷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渗透调查问卷》学生版和教师版,主要为选择题。学生版调查问卷的内容分为四部分:⑴被调查者基本信息,性别、年级等。⑵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理解。⑶学习传统文化主要途径。教师版调查问卷主要分为四个部分:⑴基本信息。⑵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理解。(3)学校传统文化在德育方面的实施现状。⑶传统文化教师资源现状。(5)教材及课程中传统文化运用的情况。调查问卷在榆次区安宁小学内随机发放。本次发放教师调查问卷总数是 60,回收有效问卷数为 58,发放学生调查问卷总数是 100,回收有效问卷数为 95。按照所占百分比进行统计分析。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1.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对文化概念的解读,人们也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梁漱溟的认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政治经济乃至一切无所不包。”①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中对文化做了非常系统的阐释。他说:“文化或文明,就起广泛的民族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② 而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徐永春教授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书中进行了详尽的总结:“从广义上来讲,中华传统文化指在自身繁衍生息的漫长发展过程中流传下来的稳定的、典型的、反映民族风貌和特质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包括一切影响民族发展进程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讲,中华传统文化特指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绵延流传下来的影响整个中华民族发展进程的、具有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全部精神成果。也即中华民族传统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③
中华文化在经历了几千年发展的过程中,每个历史阶段都会有能对社会发展和教化人民起重要作用的文化。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阶段,小学德育可以运用的资源有很多,比如儒学经典、礼仪规范、诗词歌赋、相关史书典籍、建筑、手工艺等。总之,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可以被利用的内容有很多,它是传统文化在如此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被继承下来的,对我们所处的时代有积极作用的中华文化的精华,可以推动时代的发展和人的思想进步。
2.小学德育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
3 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在这种看法下,德育被认为是一种“施加”的行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德育的定义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④ 在这里,德育由“施加”变成了先“施加”后“转化”的过程,这与之前的定义相比有了一定的发展。而《辞海》对德育的解释是:“德育为道德教育的简称,在我国,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⑤ 这里对德育的解释则更加简明:德育即道德教育,也强调了德育在五育中的重要地位,是人全面发展必不可缺的教育。而小学德育是德育的基础阶段,它不同于中学或大学德育,面临的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皆处于低水平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接受道德教育的方面可塑性很高。这时候他们所接受的道德教育可能会影响甚至决定他们以后的道德行为和认知水平,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以及其一生的发展。所以,小学德育是整个德育系统的基石。由于小学德育在德育中的特殊地位,所以国家对小学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以及要求等都有明确的规定。目前小学德育的目标为: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和良好品德;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质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培养乐于助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⑥
一、小学德育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 一 )作为德育内容的我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
1.爱国主义,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绵延发展的精神支柱,“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人生有顺境逆境,但我们还是要怀抱初心,在逆境中拼搏进取,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命运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历史朝代的更替中,涌现出很多爱国志士的英雄事迹,他们拼尽生命为祖国而战,是每个青少年的榜样。有国才有家,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怀需要渗透在德育过程的始终。这些在小学语文书上都有出现,比如课文《我爱你,中国的汉字》、《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朱德的扁担》、《七律长征》等,还有回顾拓展部分,经常是有关爱国主义以及自强不息的名言警句。
2.社会主义荣辱观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个朝代都有自己规定的道德规范,懂礼、知礼、守礼同时也体现了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孟子认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即人就要知羞恶,这是传统文化中关于荣耻观的重要内容。诚实守信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什么时候诚信的重要性都不可以忽视。孔子最是强调这一点,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传统文化中最根本的道德需求,是立人之本。课文《诚实与信任》、“曾子杀猪”、“狼来了”等寓言故事也告诉了我们同样的道理。团结互助是人们推动中华民族强盛发展的必要精神。“人心齐,泰山移”、“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等,都告诉我们只有大家团结一致,才能发挥巨大的力量。
3.以身作则,因材施教等德育方法以及学习方法 首先是以身作则的德育方法,这个方法强调教育者不仅要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传授,还要在教育的过程中,以自身为榜样来影响受教育者。其次是因材施教,这是孔子提出的教学方法,即针对受教育者不同的特点来进行教育。在德育上,他也根据受教育者不同的道德水平来进行教育。针对受教育者,他还提出了另一个重要的教育方法:学思行并重,他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那么在德育上学习道德知识就要与道德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还有克己内省的方法,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孟子也提出过“反求诸己”的主
4 张,慎独自律是我国历来都特别强调的德育方法。
( 二 )通过德育向学生传递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德育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德育是人类社会在教育上的重要活动,它的对象非常广泛,包含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社会成员,尤其是学生。如今,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学生形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还有的学生好逸恶劳,自己懒于劳动,却不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没有集体荣誉感,自私自利,甚至没有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心。人们通常说“先成人,后成才”,而德育就是“成人”的必要保障。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蕴含着带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以及思想风貌,对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也能够加深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小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中华文化中蕴含的优秀传统美德更能够从思想上影响学生,督促学生遵守社会行为规范,践行所学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小学生们的弘扬和传递。要想学生看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加入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之中,就需要通过德育向学生传递优秀传统文化。因为学校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学生每天主要的学习活动都在学校里进行,如果学校不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德育中,那么,学生接触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可能会很少。就算有,或许也不会主动去接受。因此,通过德育向学生传递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德育中传统文化渗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和道德发展的关键期,而小学生也同样有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但是在小学阶段,优秀传统文化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即便是有相关方面的内容也多是浮于表面,本文通过在安宁小学发放随机问卷收集数据,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
(一)存在问题
1.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结合不理想 教师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17%的老师会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51%的老师偶尔会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32%的老师不会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语文是基础教育中所有阶段里一门既具有人文性又具有工具性的学科,在落实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内容的教育上有学科优势。于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主要就落在了语文学科上。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学习越来越重要,其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也是有所提高,主要内容是一些具有教育性的故事以及英雄事迹等。在安宁小学听的数节语文课上,在讲到有关传统美德的课文时,老师先让几名学生站在讲台上朗读了自己收集到的相关知识及典故,这一环节确实是调动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主动性。但是,在学生展示完毕后,教师直接开始了课文内容的学习,并没有将学生所收集的传统美德知识对其他学生进行讲解。那么这样可能就会让学生将每次课前收集知识作为一种任务,不会觉得这些传统美德只是很重要,就是迷迷糊糊地把老师交给自己的作业在网上搜索摘抄下来即可,缺少感知。其他学生也根本不...
相关热词搜索: 晋中市 小学 为例下一篇:中小企业货币资金管理问题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