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25-01

当前位置: 默读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探析庄子《人间世》思想

| 浏览量:

  探析庄子《人间世》的思想

 摘

 要 庄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价值一直被学界所认可。本文通过对《人间世》思想的浅析,探讨了庄子思想中的“心斋”以及“形莫若就,心莫若和”等内容,并结合现在学界对庄子处世思想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庄子“人间世”的处世哲学对现代生活的意义,以“在世”来结合庄子既自觉参与社会,承担社会人伦责任,又狂放超脱,虚心于道的复杂人生践行。

 关键词:

 庄子思想;《人间世》;“心斋”;“在世”

 Abstract

 Zhuangzi though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thought, and its research value has been recognized by academic circles.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hought theme of "the earthly world ",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tents of" heart Zhai "and" form Mo Ruo, heart Mo Ruohe "in Zhuangzi"s thought.

 This paper probes into what part of Zhuangzi"s thought is" heart Zhai "and" useless use ", combine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Zhuangzi"s thought of dealing with the world, boldly puts forward the modern meaning of Zhuangzi"s philosophy of "the earthly world ".

 Keywords: Zhuangzi"s thought ;" The World ";" Heart Zhai ";" Living World "

 目录 一、 绪论 1 (一)选题背景 1 (二)选题目的 1 (三)选题意义 1 二、《人间世》主题 2 (一)《人间世》中的“世”或“世界” 2 (二)《人间世》中的主题要素“人” 3 (三)《人间世》的“在世”主题 3 三、《人间世》的处世哲学思想 4 (一)何为“心斋” 4 (二)先存储己而后存储人 4 (二)

 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 5 (三)

 行莫若就,心莫若和 5 四、 庄子在人生困境中的处世哲学 6 (一)

 《人间世》中的“人”的生存困境 6 (二)

 “人”的解脱 6 (三)

 《人间世》中庄子的人格理想 7 五.庄子“无用之用” 7 (一)

 “无用之用”的文本语境 7 (二)“无用之用”的深层内涵 8 六.结语 8 参考文献 10 致

 谢 11

 一 、

 绪论

 (一)选题背景

 现世的众多学者对庄子《人间世》思想的研究,所赞成的观点基本是相同的。认为《人间世》通过不同的寓言故事向世人表述了人际关系的复杂,向我们展现了做人的道理。人是社会中的人,处世之道对人的交往有着重要的影响,能够促使人在社会中更好的生存,对处世之道的正确认知,不仅与个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对整个社会的进步更具有极其重要的深远意义。

 表面上看,庄子《人间世》的主题描述的是混乱社会下,人际关系的复杂纠纷以及处人与自处之道,但庄子在文中提到的“心斋”、“行莫若就,心莫若和”、“先存储己而后存储人”、“乘物以游心”等关键词所包含的“安身、自养、豁达”等人生哲理却超越了庄子所处的历史背景,具有很高的哲学价值,对现今社会生存的我们有很深刻的启迪意义。

 (二)选题目的

 庄子思想是诸子百家中极具影响力的,其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庄子《人间世》所阐述的哲学观点,现在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一是“不承认主义”,即批判庄子消极的处世态度;第二是认可庄子思想的积极性,不认同其消极思想,并且将其原因归咎于庄子本人的品质;三是结合庄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承认其消极思想。而第三种看法也是当今学术界文人对庄子思想研究的主要看法,结合庄子所处的时代背景,认为庄子是积极关注现实社会生活的,在某些方面否定了前人隐居避世这种外在形式上的澄明淡泊,他的处世哲学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总的来说,庄子在深刻思考自然宇宙、整个世界的本原、本体等问题的同时,也积极关注社会现实以及人生现实,因而庄子从老子那里继承而来的“道”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其本位论和宇宙论,继而有了一种融贯自然宇宙的非主宰性。“道”融于世俗的处世中,从而有了其“在世”哲学。这种脚踏实地,不脱离实际社会情况,并且超越世俗同化的处世思想,对我们现代人的处世极具参考意义。

 (三)选题意义

 岂止为今,已经有许多思想家以及学者对庄子哲学有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但其中大多偏向对庄子境界追求、生存态度以及应世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而有关庄子的生存技巧和境界修养的区分与结合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完整。因此,希望通过本文对庄子《人间世》思想的浅析,探讨庄子思想中的“心斋”以及“形莫若就,心莫若和”等内容,并结合现在学界对庄子处世思想的研究成果,分析庄子“人间世”的处世哲学对现代生活的意义,以“在世”来结合庄子既自觉参与社会,承担社会人伦责任,又狂放超脱,虚心于道的复杂人生践行,把庄子的处世思想通过“在世”这一全新的概念进行阐释、划分、归纳和定义,通过对其应世之“技”与自处之“道”两个层面的处世理论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给当代人的社会生活以及个人修养提供行之有效的参考。

  二、《人间世》主题

 (一)《人间世》中的“世”或“世界”

 “世界”一词,通常指地球或者宇宙。后延伸到生活环境,世上、天下、万物等,在许多情景下,也以国际、全球等词代指,通常情况下泛指人类生活的地球,在某些场景下广义的“世界”指全宇宙。现在一提到世界,一般都是指地球。而人间世中的“世”或者“世界”,又是不是一样呢?

  对于庄子来说,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是社会,社会构成世界,社会的存在才有世界,世界其实就是所有各种人事关系的总和。人与社会是不能分开和脱离的,人士社会中的主体,是社会主要的构成部分,没有了人,世界也不会存在,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称其为人,离开了人,社会就不成其社会,不过庄子并不是泛泛地说人与人的关系,他看重的或注重讨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在庄子看来,人的血缘关系、政治关系不同于其他关系,无论如何,这两种关系都不可逃避。在《人间世》里,我们每个人都被某种奇奇怪怪的方式扔到某个时空里,其中最大的时空就是“从娘胎里被扔出来的那一刻直到离开世界的那一刻”。其实,在这个大时空里面还有很多小时空。比如,我们三年或者五年会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去到另一个全新的工作环境中;结婚后会融入另外一个家庭一个环境中,还可能加入不同的小群体,如培训班,健身房等,其实就是被丢进了一个个新的小时空中,这大概也就是人间世中的“世”或“世界”了吧。[1]

 (二)《人 间世》中的主题要素“人”

 世界离开人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人间世》里也同样如此,它的主题要素是人。宇宙无穷,世界之大,每个人的命运或性格都不尽相同。但关和政治有关的只有三类人:一是渴望在朝为官,在官场中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二是已经在朝廷中当官的人。三是厌倦了官场生活,想脱离官场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在《人间世》中让这三类人先后出现,人们进城—出城—进城—出城,恰好应验“人生处处是围城”。这也许是必然的结果而非巧合,怎么应对人世间复杂的情感纠葛,怎样用一种平静的心态去面对错综复杂充满尖锐矛盾的世界?

 (三)

 《人间世》的“在世”主题

 “在世”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活着,出至《京氏易传.升》:“诸侯在世,元士为应”。《庄子·天下篇》中用“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来概括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现出庄子哲学思想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强调精神绝对自由,另一方面是在世俗社会的虚心处世之道。

 庄子在深刻思考有关自然宇宙,以及世界的本原和本体等这些形而上的哲学命题的同时,也主动积极关注社会现实生活。逍遥于九天之上的精神超越以对人间世深沉、厚重的理解与体悟为依托,“不谴是非”与世俗处的心灵境界更需要道之境界的指引。《人间世》“在世”思想,正是对处于世俗社会处世哲学的总结。

 庄子在《人间世》中,表达的是一种处于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下,既不逃避社会,承担人伦责任,也不主动入世的若即若离的生活态度,有一种既来之则安之,若不来,不招惹的感觉。他的不躲避源于“天下有大戒二”中内含的“义”和“命”的决定性以及必然性;而不进入世俗政治权利斗争是为了保全自己的身心完整,从而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修养内在之虚为此以达到道的超然境界。后世总结这种极具现实意义的世俗处世思想为“在世”。

 在对“端而虚,勉而一”、“内直外曲”等这些仅仅是行事姿态上的应对之法进行否定后,庄子提出了更加注重保持精神之和谐自由的“乘物游心”、“形莫若就,心莫若和”、“求无所可用”的存身方法。这些“技”在“外化而内不化”的层面上联系着庄子追求的自处之道,但终归只是求得形全的保身之法。庄子倡导相对自由,他认为自身内在的精神世界是独立的,不与外在的环境有关系,精神是内在的思想的集中和提现,不与外在世界发生相互作用,庄子更强调人精神的独立性,强调人的精神和外在世界保持应有的界限,不与外在环境发生相互关系,并且与自身的情欲也能保持距离。“缘督为经,解物解心”和“心斋忘我,体道集虚”归根到底,都是对心灵的修养,他们注重形的“忘”和心的“虚”,最终达到圆融万物、空灵明觉的心灵境界。庄子产生“在世”思想的生活、思想背景虽与现

 代社会相去甚远,但就社会人际交往和心机争斗对人性的倾轧来说两者并无二致。因此庄子“在世”思想抒写的心灵自由的修养方法和体道境界的“真人”的理想人格模型,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乎人间世纷繁苦恼的可能性,一种全新的对待生命和看待世界的角度和境界。[2]

 三、 《人间世》的处世哲学思想

 (一)何为“心斋”

  “心斋”是什么?其实就是静下心来,摒除杂念,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专心致志来思考这件事,心无杂念。一志就是一心不二,专心一致,耳朵听到的是后天识神,心所听到的是后天心神,气听者为所谓先天元神,虽然都是专注一致,一心不二,但是层次上有很大的不同。气者是虚无之道,因此说“虚而待物者也”。物指万物,用先天之道来处理后天万物,后天万物都将被先天之道所同化,因此言“唯道集虚”大都是处于虚无的先天大道之中 ,能到达这种虚无的先天镜界的就是所谓的“心斋”。

 [3]

 通篇阅读庄子《人间世》,我认为庄子所写“心斋”就是虚无,就是以“虚”来达到《庄子》“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吾丧我”的境界,这是道家治理小家及国家必须修行的功法之一。心为是念想思虑,斋是清净肃穆,心斋就是没有一丝忧虑念想,达到无人无我的至臻境界。

  庄子认为 ,世俗的各种复杂事件可能是无可奈何的,这其中有些事我们不愿承受,但又不可避免。因此,我们只能接受现实 ,对我们所遭遇的既定事实采取不逃避的态度,正确的去面对它,这同时也是庄子认为的顺其自然,不做强求的以平稳的心态去面对。庄子的这一观点虽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偏向绝对化,但是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极具现实意义。处于世俗社会,我们的一生不可能都是完全符合自己心意的,甚至有些事情是我们想极力逃避的,但是有些事情经过我们的努力是可以改变的,我们不可一味的逃避。然而有些事情,即使是我们竭尽全力仍然无法改变,确实是应该知其不可为而无可奈何接受。也只有这样 ,才能帮助自己从不如意的失落中解脱出来。当然 ,无论何时 ,我们绝不能放弃任何希望,做每件事情都应该用尽全力而不是在事情还未到最后关头就消极放弃,也许这就是我们应该领悟的庄子“心斋”真正含义的处世之道。

 (二)先存储己而后存储人

 现世对“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 ”的注解主要有下面三种,一是在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的前提下去帮助培养别人;二是先充实稳固自己的才学才能去教育帮扶别人;三是认为帮助别人要在保全自身的前提下去做。有人批判庄子的“先存储己而后存储人”是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表明了庄子逃避社会责任的事实。但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庄子所提出的这种生活态度未尝不是对凄惨生活遭遇的一种乐观豁达。

 学习探讨庄子“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的处世思想,对我们的生活极具现实意义。就知识方面来说,自己先要学识渊博,有丰富的经验才能去帮助别人提升知识涵养。比如说一名教师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能好好教育自己的学生。从道德方面来看 ,我认为庄子的这一思想和“正人先正己”有相通的地方。

 在如今“丧文化”风靡的时代,只有自身正能量满满才能帮助他人激起斗志,不被世俗的纸醉金迷所迷惑。从帮助他人来说,一定要在保证可行的情况下,不要做没有意义的牺牲。比如说遇见他人落水,而自己不谙水性还要勉力为之,其结果可想而知,就算是牺牲了自己也未必拯救得了别人。所以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去帮助解救他人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方式。

 (二)

 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

 《人间世》中,庄子应用了很多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使枯燥的哲学思想,讲的趣味盎然,寓教于乐,以此方式,向我们解说修道之人是怎样在危机重重的人世间“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最终达致人都是有用的效果。

 在《人间世》中,庄子是这样描述的:不能随意更改已经下达的命令,不要强迫他人做自己不能胜任的事,说话过多也是不好的,改变原来的命令和强迫他人做力不能及的事都是很危险的,做好一件好事要很久,但做成一件坏事却很容易,做了坏事是不能悔改的,与人相处能不谨慎小心。顺应自然,跟着自己的心走,都寄托在无可奈何以养精蓄锐,这是最好的办法。4] 庄子在这里强调的遵循自己本心的想法,不做强求,不去做与内心想法相违背的事情,这是贯穿全书的核心思想。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跟随内心想法,顺应自然而求内心自在逍遥是不容易的,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会受到其他道德、关系、法律、人情等的影响,人不是自由的,这里只能追求心理的解放和自由。正视现实顺应社会 ,掌握历史与社会的必然性,并从中获得自由,维护着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三)

 行莫若就,心莫若和

 庄子强调做人就要顺其自然,宽容世间的不平等事件,随遇而安不与世争。

 在此,庄子表达的是一种面对统治者,一方面不能完全违背其意愿,公开的与其对着干,即使内心不同意,表面也不能表现出来,不然可能会招来统治者的报复,另一方面虽然表面上迎合统治者的意愿,但是要坚持自己的本心,不可与其同流合污,不然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毁灭自己。

 庄子所处的战国时代 ,各国矛盾不断激化,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君臣利欲熏心。在此乱世之下 ,庄子认为保全自身最好的方式就是“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庄子提出的这一避世思想,对现世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在生活中,我们应该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并适应它,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相处方式,不可一味地偏执,但是也不可忘记内心的善良,要低调处事做人,未免锋芒毕露遭受别人的猜忌妒视。

  四、 庄子在人生困境中的处世哲学

  (一)

 《人间世》中的“人”的生存困境

  庄子 《人间世》所书写的整个内容都是战国后期统治者的肆无忌惮,惨无人道,战乱四起,民不聊生。在此《人间世》中的“人”毫无安全感的悲惨情景。展现给我们的是那个历史背景下,政治斗争的激烈,人际关系的复杂纠纷,反映的是那个时代下个人生存的艰难困苦。

  在如此艰难的生存背景下,不仅普通人连连遭受迫害,无法保全自身,就连仕人也是诚惶诚恐,活的小心翼翼,时刻活在朝不保夕的恐惧不安中。如果人们连自己的生命安全都无法保障,还提什么拯救当世的伟大理想呢?因此,《人间世》一书首先关注的就是“人”的生命安全问题。

  《人间世》描述了庄子在那个时代的感受,他冷静理智的看当时的人间,看到了当时人们面临的生存困境以及“忠君”与“全身”的两难境地。如果要走入官场,救济人世,就要面对陪伴君主的危险,所谓“伴君如伴虎”,有身死的危险,但是如果选择保全自身安全,就要退出官场,无法实现“兼济天下”的伟大人生理想。

 (二)

 “人”的解脱

  处于 “人间世”中的人们,命运多舛、福祸不定,在那个道德沦丧、利欲熏心、纷争不断的战国时代,面对君主的残暴统治,几句名言、几个故事并不能感化世人。因此,庄子提出了“心斋”的处世之道。帮助人们排除内心的欲望和杂

 念,达到一种清心寡欲的修养境界。在纷繁的乱世,人生艰难,人必须要抛弃心里的欲望杂念,不被功名利禄所诱惑,时刻保持内心的宁静,直到与自然界融为一体,达到身心合一,天人合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激烈,如果不紧跟时代的步伐,善于学习,可能就会被社会所淘汰,导致社会上一些人内心焦躁不安,却又不肯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加技能,有的人更是想不劳而获一夜暴富,还有的人好高骛远,总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所有人都要围绕他转,这些都代表了一些人的精神状态。但现实是残酷的,很多人因为承受不了现实的打击儿心灰意冷或者自暴自弃,失意、愤怒,有的人甚至以自杀来获得解脱。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如果不能冷静的想办法理智对待,长期持有一种错误的认知,对人的身心都会造成伤害。而在此时,如果能向庄子学习,看淡功名利禄和得失荣辱,保持内心的安详和宁静,做到淡泊名利。这种看清外在的名誉地位权利的诱惑,做到静心,看淡世间的一切,淡泊名利,自由自在的的生活。”[5]

  (三)

 《人间世》中庄子的人 格理想

 庄子的人格理想主要受其道的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庄子理想的人格思想上。他的理想人格也正是自己对于“道”的感悟在个体层面的外在体现。

 战国中期,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动荡不安,各国之间纷争不断,在那时的“人间世”百姓生命如草芥,统治者如虎狼。在如此严峻的社会形态下,庄子在《人间世》一篇中归纳了包含“心斋”、“先存储己而后存储人”、“形莫若就,心若莫和”、“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四个处世之道。

 阅读庄子《人间世》,我们很容易看出,庄子在《人间世》中所追求的的人格理想是要超越现实生活中的困境,不随波逐流,就算逆着风也要往前跑。现实生活中,命运无常,变幻莫测,人际关际越发的复杂,人性的阴暗面不断的扩大,因此庄子提出了要追求一种内心的宁静平和,让身心都得到绝对的自由。他所说的“心斋”,就是一种达到内心淡泊祥和、宁静的修养过程;“乘物以游心”体现的则是庄子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理想。

 五.庄子“无用之用”

  (一)

 “无用之用”的文本语境

 “无用之用”最初出自《庄子.人间世篇》,在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没有用的用处。据说,庄子和弟子,走到一座山下,看见一棵大树耸立在溪水旁边,枝繁

 叶茂,直入云霄,如此参天大树让人一眼就记住,但是伐木的工人却好像看不见。于是,庄子不禁向伐木者问道:"请问砍柴师傅,这么茂盛的树为什么不砍了,反而在这里长了这么多年?"没成想,伐木者看了此树一眼说道,这有什么奇怪的,这棵大树中看不中用,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听了此话,庄子对弟子说:"此树因为没有实际用处,故砍柴师傅不愿意砍它,反而能在此生长千年?"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庄子接着说道,大树没有用处,不奢求有所作为而得以长寿,有痔疮的人会被巫师认为是不祥瑞的人,因此祭河神才不会把他们投进河里;身上有残疾的人,征兵不会征到他,反而不用上战场。而后庄子总结性地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世人都知道有用之用,对无用之用却毫无所知。"[6]

  (二)“无用之用”的深层内涵

 “无为而有为”以无用做大用,这是道家一贯倡导的人生哲学,庄子在《人间世》中通过三则案例阐释了“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的人生哲学。

 一则山中的树木虽然长得很好,到没有用处,伐木工反而看不上而长成了参天大树,庄重善于运用寓言故事来阐明道理,既妙趣横生,又能使人很轻松愉快的明白某个道理。表面上是说树,其实是讲人生哲理,更是庄子的自我展示。庄子一生贫困潦倒,一度沦落到贫民窟靠编织草鞋为生。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庄子无功无禄,自是无用的,但若换种看法,庄子确是一个真正有大用的智者。他提出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不仅让他自身逍遥于世外,还获得了精神的自由。第二则,庄子描述了一个支离疏者的幸福人生,这位支离疏者形体支离不全,智力低下,因此,政府征兵远离了他,官家征夫他也免于服役。不但如此,他还能领取国家的救济粮。和其他人相比,常人因为自身对社会有益,必须承担一定的负担,没有像庄子这样的幸运, 第三,庄子以楚国炙热的激情告诉世人,“来世不可待,往事不可追”,活在当下,勿追逝去才是最真实的。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有时候,助你成功的往往是那些微不足道的“无用”之事。

  六.结语

  《人间世》所展现给我们的是庄子内心所感受到的世界,然而庄子在其中所

 讨论的是一个以政治为中心的世界。庄子认为,只要人生活在这个世界就无法逃避政治的斗争,对于阴暗复杂的政治斗争,我们应该远离,但不表示我们应该去逃避它。庄子描写的知识分子,虽然没有远离政治权利的斗争,但其并不是不知进退的。《人间世》中所提到的“心斋”帮助我们净化心灵,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及政治斗争中减少痛苦和焦虑。而“无用”可以保全自我的生命不受外界胁迫,当然这种“无用”并不是指形体无用,而是指无用之心。

 庄子所书写的《人间世》一书,一方面揭示了庄子在人世间与人相处以及自身处世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庄子的处世哲学观。通过本文,我认为庄子于《人间世》中所表达的处世之道对我们的现世极具借鉴意义。

 一方面《人间世》体现了身处乱世,世人该怎样存诸己而后存诸人,以达到既保全自身又不伤害别人,甚至帮助别人的的哲学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谨言慎行,把握好合适的时机以达到目的,万不可因为名利争斗而迷失了自己。另一方面,庄子提出了“无用之用”对有用及无用二者进行了辩证分析,人生在世,总有一些事情是无可奈何的,我们不必过分执着于“有用”、“无用”,有时候我们认为毫无用处的事情往往在后来的生活中让我们受益颇多,成其大用。

 从古至今,探讨为人处世的名著不胜其数。不论是出自名人笔下,还是出自未知者,对我们的现实生活都有一定的帮助。在我看来,庄子的《人间世》是很有价值的一部生活宝典,在几千年的传承下,它的经典越发令人深刻。

 研究《人间世》就个人层面来看,在很多时候对个人自身的价值取向,生活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道有着积极的影响。就简单地说,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以何种方式来做、以及完成的结果如何、对待其的态度如何等等,以及对名利对大义如何取舍,这很能影响一个人的情绪,从而对其生活态度及生活方式产生影响,进而对其一生的成就产生深远影响。就庄子提出的“行若莫就,心若莫和”就提示我们在生活中不可太过于锋芒毕露,也不要过分的特立独行,在不同的环境下,要用不同的方式来对待,以免被所处的生存环境所遗弃。但也不可一味的对环境妥协,要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保住初心,始终要心存善良,在很多时候还要懂得“曲则全,直则亡”的道理。

 对于社会来看,研究《人间世》可以更好地帮助世人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如何自处及与人相处的方式。其次,从个人修养层面来说,庄子于《人间世》中提出的“心斋”能帮助我们保持内心的宁静,挣开名利的桎梏,淡泊名利,不被其捆住手脚,不被太雾的谜团遮住双眼,不被太厚的尘埃遮住心灵,于复杂混沌中求一方自由。

 总的来说,虽然庄子已经逝去,但他的《人间世》带给我们的为人处世之道以及生活哲学道理始终不曾淡化,他的很多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我们仍然有很深刻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振纲.在“人”与“世”之间——解读《庄子·人间世》[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年 02 期. [2] 赵诺亚.庄子“在世”思想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 2015 [3]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545494916023964347.html [4] 杨毅.庄子.人间世处事哲学的现代意义[J].武汉大学 2013 年 02 期 [5] 杨毅.庄子.人间世处事哲学的现代意义[J].武汉大学 2013 年 01 期 [6] https://baike.so.com/doc/24471872-25316475.html [7] 梁冬.梁冬说庄子人间世[M].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9). [8] 朱哲.老庄“无用之用”思想论析[J].宗教学研究,1996(04). [9] 杨国荣.庄子的思想世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0] 程丽娟.《庄子·人间世》结构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 年 05 期. [11] 林贵泼.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浅论《庄子·人间世》的处世智慧[J].中国道教,2009(3).

 [12]陈曦.《人间世》研究[D].中山大学,2010. [13]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4]曹础基.庄子浅注(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5]陈鼓应注释.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9.

  致

 谢

 时间荏苒,大学两年匆匆而过。总感觉昨天才踏进这大学校门,转眼马上就要毕业了。很庆幸这两年走过的这一程,我要感谢这两年来每一位老师的勤恳教育,也能感谢每一位同学与朋友的陪伴,与你们一起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毕业论文是我这大学两年来的一个总结,借此机会,我要感谢一下我的论文导师 xx 老师,感谢她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查看我的论文,并提出不足之处让我改进,完善我的论文,及时督促我按学校时间进度完成我的毕业论文。同时,我也要感谢我的朋友和舍友,感谢他们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理解我,支持我,并给我提了很多写论文上的建议。也感谢背后默默无闻支持我的家人!

 两年的时间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这两年我学会了很多东西,我即将走出这校门,步入社会,未来还有很多我要学习的东西,但我相信,我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探析 庄子 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