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2025-01

当前位置: 默读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电子绘本呈现方式对幼儿故事理解影响研究

| 浏览量:

 电子绘本呈现方式对幼儿故事理解的影响研究

 —— 基于儿童视觉关注的眼动研究

 摘要 故事理解,即理解故事信息,包含了对故事细节和主旨的理解,是儿童早期阅读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一直受到心理学、语言学与教育学等多领域研究者的关注。以往研究证明,儿童的故事理解与阅读材料有着直接的联系,绘本作为学龄前儿童的主要阅读材料,对儿童的故事理解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服务于儿童阅读的电子绘本APP逐渐兴起。电子绘本APP将图像、文字、声音、音乐、动画等媒介巧妙结合,可以为儿童提供多感官的故事体验,对儿童的故事理解、阅读兴趣和阅读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由于电子绘本 APP 的发展刚刚起步,目前流行的电子绘本呈现形式差异较大:一些电子绘本 APP 只提供可以播放的故事音频,一些电子绘本 APP 为音频配上了相应的图片或动画,还有一些电子绘本 APP 增加了一些有趣的互动。因此,电子绘本呈现方式是否会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产生影响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开始越来越吸引各领域专家的关注。从科学的角度研究电子绘本呈现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不仅可以指导电子绘本设计者设计出更加高质量的电子绘本,还可以指导家长辨别和选择更加优秀的电子绘本,以促进幼儿的发展。

 本研究在前人关于儿童故事理解、电子绘本及其与儿童发展管子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两项实验,重点研究以下两个问题:第一,电子绘本呈现方式的不同对儿童故事理解是否会产生不同影响?第二,如果电子绘本呈现方式的不同会对儿童故事理解产生不同影响,其原因是什么? 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本研究对北京某公立幼儿园 97 名大班幼儿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电子绘本呈现方式对儿童故事理解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阅读音频结合图像或动画的电子绘本的幼儿,在阅读体验、故事理解、故事复述方面都显著优于阅读音频电子绘本的幼儿,但是阅读音频结合图像、音频结合动画电子绘本的两组幼儿,只有故事复述体现出显著差异,阅读体验和故事理解方面,差异不显著。另外,本研究还发现,相较于音频结合静态图像的电子绘本,幼儿在阅读音频结合动画的电子绘本时,对与文本相联系的主线索区关注时间显著更长,对背景区的关注时间显著更短。

 关键词:学前儿童,电子绘本,故事理解,故事复述,眼动

 Abstract Story comprehension, mean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tory information, includ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etails and the main idea of the story,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children"s early reading ability, so it has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 by researchers in psychology, linguistics and pedagogy. Previous studies have proved that there is a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ren"s story comprehension and reading materials, and picture books, as the main reading materials for preschool children, also have a certain impact on children"s story comprehension. With the popularity of electronic produc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Internet, electronic picture book apps for children to read are gradually emerging. The electronic picture book APP skillfully combines images, words, sounds, music, animation and other media to provide children with story experience, and has different influences on children"s story understanding, reading interest and reading behavior. As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picture book apps has just started, the current popular electronic picture books present quite different forms: some electronic picture book apps only provide story audio that can be played, some electronic picture book apps match the audio with corresponding pictures or animations, and some electronic picture book apps add some interesting interactions. Therefore, will the presentation of electronic picture books affect children"s development? What is the impact? What is the cause of the effect? These problems are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experts in various fields.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he presentation of electronic picture books on children"s development from a scientific perspective can not only guide the designers of electronic picture books to design more high-quality electronic picture books, but also guide parents to identify and choose more excellent electronic picture books to promote children"s development.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on children"s story understanding, electronic picture books and their related tubes for child development, two experiments were designed in this study, focusing on the following two questions: first, will the different presentation modes of electronic picture books have different influences on children"s story understanding? Second, if the presentation of electronic picture books has different influences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ldren"s stories, what is the reason? To solve above two problems, this research to a Beijing public school 97 army of young children in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presenting methods electronic picture books to the children"s story understanding will produce certain effect, embodied in: read electronic audio image or animation picture books of children,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reading experience, story, story retelling were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read audio electronic drawing the infants, but reading

 audio combination of images, audio, animation electronic picture books of two groups of children, only story retelling show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reading experience and story understanding,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ddition, this study also foun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electronic picture books combining audio with still images, when children read the electronic picture books combining audio with animation, they paid attention to the main clue area associated with the text for significantly longer time and paid attention to the background area for significantly shorter time. Key words: preschool children, electronic picture books, story comprehension, story retelling, eye movement

 第一部分

 研究缘起

 故事理解,即理解故事信息,包含了对故事细节和主旨的理解。故事理解是阅读的主要目的 [1] ,也是阅读必备的五项重要技能之一 [2] ,作为儿童早期阅读能力的重要指标,故事理解一直受到心理学、语言学与教育学等各领域研究者的关注。

 儿童的故事理解与阅读材料有着直接的联系,作为学龄前儿童的主要阅读材料,绘本对学前儿童的故事理解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数字阅读”的时代逐渐兴起,服务于儿童阅读的电子绘本APP 如雨后春笋般悄然发展。越来越多的儿童除了传统的绘本阅读,还会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脑等媒介阅读电子绘本。将图像、文字、声音、音乐、动画等媒介巧妙结合的电子绘本具备集成性、交互性的特点,更加支持儿童的自主阅读 [3] ,可以多感官通道为儿童提供可看、可听、可感受的故事体验 [4] ,直接或间接对儿童的故事理解、阅读兴趣和阅读行为产生不同于传统纸质绘本的影响。

 根据 Mayer(2003)的多媒体学习理论 [5] 和 Paivio(2017)的双重编码理论,电子绘本中如果加上与叙述性文本相联系的插图细节,可以增强幼儿的心理表征和记忆痕迹,有助于幼儿更好的理解故事。

 [6] Takacs(2015)等人近期的研究表明,如果在电子绘本中增加与叙述相匹配的动画,将能够更好的提高绘本故事对幼儿故事理解的影响。但目前市面上的电子绘本大多为简单的图片与配音的结合,只有极少数电子绘本融合了动画,因此,研究电子绘本有无动画对儿童故事理解发展的影响,不仅可以指导电子绘本设计者设计出更加高质量的电子绘本,还可以指导家长辨别和选择更加优秀的电子绘本,促进幼儿故事理解的发展。

 在设计实验研究电子绘本有无动画对儿童故事理解的影响时,我非常感兴趣有动画的绘本比只有静态图片的绘本更有利于儿童故事理解的原因。先前有研究提出插图中突出显示的部分更容易受到儿童眼睛的注视,因此我假设儿童在阅读有动画的绘本时产生更好的效果,是因为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更加集中于因为“动”而突出的细节部分,这些动画细节如果与叙述文本匹配,就可以更好的帮助幼儿将文本和视觉信息结合起来,并通过这种联想加深对绘本故事的记忆和理解。因此,我希望借助眼动设备,分析幼儿在阅读电子绘本时的视觉注意表现,以验证自己关于电子绘本中动画影响儿童故事理解原因的假设。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2.1 儿童故事理解 2.1.1 故事理解的含义 故事理解,即理解故事信息,它不仅包含故事主题的理解,还包括对于主题或情节中相关细节的理解。

 [7] 故事理解通常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指理解故事的人物、地点、时间、开端、发展、结尾等明显信息;第二方面是指理解故事的人物情感、情节预测、主旨信息等隐含信息。

 国外学者对故事理解的界定存在不同的看法。Vygotsky(1962)认为故事理解指思考过程和语言功能之间的互动,认为当儿童在社会情境中和他人互动时,运用语言形成了他们的思考。

 [8] Guthrie(1977)认为故事理解是指理解故事结构及内容。

 [9] Mayer(1991)认为故事理解为读者运用先前知识和经验,在理解文本时的一种主动建构的历程。

 [10] Christie(1987)认为故事理解被认为是一种推断和回忆故事的能力。

 [11] 也有学者认为故事理解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多采用操作性定义。[12] 黄抬卿(2006)在其研宄中,将故事理解定义为被试通过回答问题及排列图片的方式,表达对故事内容的理解程度。

 [13] 刘于菁(2008)的研宄中对故事理解的操作性定义是:幼儿在听完故事后,能运用故事结构元素来重构或重组故事信息,将其转成故事情节复述出来。

 [14] 尚作娴(2010)认为故事理解指儿童经过对故事内容的讨论或扮演后,对故事内容建构有意义的认知。

 [15]

 总结国内外对故事理解的观点,对其都没有一致性的定义。但众多研宄者都通过给幼儿讲述故事,再通过故事复述的方式分析其对故事理解情况。因此,笔者在本研宄中,为了全面考察儿童故事理解能力,也将对故事理解做一个操作性说明:即故事理解是在呈现完整的故事内容后,儿童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来理解故事的明显信息和隐含信息。并以此编订故事理解的测验工具。

 2.1.2 儿童故事理解研究工具 已有的儿童故事理解研究中,研究工具的选择往往涉及到两个主要内容:一是指故事材料;二是指评价工具或者评价指标。

 1.故事材料 国外研究者较多使用的故事材料如《a story a story》《Strega Nona》两个民间故事,最初由 Weston woods 创作,现已有三个版本:一是彩色故事图画书;二是音频版本;三是动画版本。美国的语言评估工具TNL(The Test ofNarrative Language)中的四个故事文本也是研究者们选择较多的材料。类似于TNL语言评估

 工具的MAIN(Multilingual Assessment Instrument for Narratives)提供的故事文本以及评价指标也同样适用于儿童故事理解的研究。

 除此之外,也有研究团队自己创作故事文本材料,或者选择故事图画书作为故事材料来满足研究所需要的条件。王娟(2016)在考察大班儿童的故事复述表现时,选取了字数共822,具有开头、高潮、结尾,结构清晰的儿童故事《三只小猪》。高艳艳(2008)在研究时考虑到故事内容应该是儿童以前所没有接触到的,因此通过询问班级教师以及对市场上故事书的了解,最终选择了鲜少有人知道的故事《买梦》。

 总结已有研究,发现研究者在选取故事理解材料时主要依据以下几个要素:(1)故事内容适合儿童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故事角色符合儿童认知,故事结构清晰;(2)故事应当是儿童第一次接触。但是由于研究工具的选择是围绕研究目的进行的,因此研究者在选择故事理解材料时并不是仅仅是依据以上几个要素,其选择故事材料的核心是能够更好的服务于自己的研究目的。

 2.评价指标/工具 对故事的理解涉及到对角色情感、目标、计划的解读,也是了解儿童观 点采择能力的重要方式。鉴于语言自身复杂的特性,目前故事理解的评价指标尚未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的研究中对故事理解的考察方式也不相同。

 Jessica(1983)在研究中使用三个任务对儿童故事理解进行考察,任务 1:共 9 个问答题,考察儿童对故事角色的情感、心理、意图、行为的推理。例如,当Ananse(主人公)与黄蜂、豹子和仙女一起回来的时候,天空之神是什么心情?Ananse是好人还是坏人?天空之神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为什么Ananse要买故事等等。任务2:共3个问题,针对故事细节的提问。例如,天空之神用于装故事的盒子是什么颜色?任务 3:图片排序,将图片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进行排序。Kathy(1984)同样通过理解类题目对儿童的故事理解进行考察,在故事理解测试中一共16个问答题:4个问题针对故事中的主要情节,4个问题针对故事中的次要情节,4个问题对故事显性内容提问,4个问题对隐性内容提问。Kim(2016)研究中儿童的故事理解得分通过TNL工具进行评测。其中共三个任务,每个任务完成后回答10个理解类题目,共30个题目,其中题目主要是针对故事的关键要素和细节进行提问,例如,主要角色是谁?故事发生在何处?故事中有出现什么问题? 国内学者高凤阳(2016)针对故事角色心理状态和角色信念进行提问,儿童正确回答问题的得分作为儿童故事理解能力的测量指标,如果回答正确则计1分,如果回答正确且使用心理状态术语则计2分。例如在故事《聪明的野鸭》中,野鸭为什么跑过去安慰狐狸?在故事《猴子捞月亮》中,为什么猴子们要一起去捞月亮?除此之外,也有学者根据制定的编码提纲,将故事复述作为故事理解的考察方式。

 [16] 由此可知,对故事理解的考察主要是看儿童是否对所阅读的故事有大致的了

 解,一般从人物、情节、情感体验等方面入手,编制题目进行提问是诸多研究者评估儿童故事理解能力的主要方式,尽管都是题目问答形式,然而侧重点却不相同:有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有对细节内容的记忆;有对角色意图的理解,还有对角色心理状态的考察等等。

 考虑本研究目的,本研究将采用周兢的汉语叙事语言分析的编码系统(CLAN),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考察幼儿的故事理解能力:(1)根据故事微观结构编制事件清单,对幼儿复述故事时提到的事件计分,考察幼儿故事理解的水平。(2)以故事发生(人物、地点、反应),问题解决(对话、事件、顺序、冲突、感受)和故事结果(解决、预期)为宏观结构问题指标设计问题,对儿童故事理解的水平进行分析。

 2.2 电子绘本 2.2.1 电子绘本的定义与特征 电子绘本是指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故事内容制作成精美完整的视频,并以电子设备为载体将故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儿童眼前,具备图像、文字、声音、音乐、动画等媒介巧妙结合的集成性、交互性特点,多感官通道为儿童提供可看、可听、可感受的故事体验的儿童电子读物。洪文琼强调了电子绘本作为幼儿读物所具有的故事特征,指出电子绘本的内容“以儿童为主要诉求对象”。[17] 许正妹归纳了电子绘本的构成要素:1.包含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的多媒体超文本链接;2.故事情节丰富,不是单一的文本;3.儿童可以与之互动交流;4.以学习为主,不包含娱乐性电子游戏。[18]

 与传统纸质图书相比,电子绘本有以下突出特征:

 1.图文声像结合,多感官通道为儿童提供故事体验。电子绘本通常包括多媒体效果如配音、背景音乐、音效和动画等,不仅可看,还可听、可感受。

 2.互动性强,附加功能有助于理解故事内容。电子绘本中的文本朗读、插图、突出显示的文本和被激活的细节,可以更加详细地阐述故事内容。例如,电子绘本中与文本内容相符合的动画细节,可以帮助幼儿将文本和视觉信息结合起来,并通过这种联想加深对绘本故事的记忆和理解;当幼儿点击某个字符或对象时,屏幕上的文字或图画就会出现文字或者声音的额外信息,这一功能增加了故事中原本没有出现的文本信息,可以扩充儿童所获取的故事事件信息。

 3.经济、方便、安全。电子绘本可以通过各种电子媒体呈现,且存储量大,便于携带,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阅读,可选择性强,与传统绘本相比经济且方便。同时,电子绘本与纸质绘本相比,避免了油墨印刷,更加具有安全性。

 2.2.2 电子绘本与儿童发展的相关研究 电子绘本是纸质绘本与电子技术优点相结合的产物,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媒介,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传统的纸质图书。由于各种电子媒介如iPad已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电子绘本的获取途径也日益多元化,电子绘本阅读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也逐渐受到关注。

 已有研究表明电子绘本可以促进学前儿童阅读和早期读写能力的发展,提高儿童的早期阅读水平,培养幼儿的良好阅读习惯,对儿童发展有积极影响。但也有研究认为儿童早期过多的接触电子绘本书会对其发展产生消极响。

 1.电子绘本阅读对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影响 美国国家阅读研究小组提出阅读能力的发展的受语音意识、单词拼写、口头表述、总词汇量和理解能力的影响。[19] Moody(2010)分析这五大阅读技能的培养与电子绘本的特点相契合,电子绘本提供的互动资源优于纸质图书的故事表现,并与成人指导下的阅读模式相类似。[20] 电子绘本中有声的故事内容与阐释性的动画相结合,加上各元素之间互相充,丰富了故事内容,更新了单调的故事表达方式,可以弥补儿童故事经验背景的不足,帮助儿童理解故事内容。[21] 荷兰儿童教育研究者 SEGERS 以四十名初始单词量显著低于同龄本地儿童的幼儿为被试,考察词汇学习是否受电子绘本阅读的影响。这些儿童每天通过电子绘本学习词汇 25 分钟,间隔一周,结果显示后测的词汇掌握程度分数较前测有了明显的提高。[22] Colombo(2011)对电子书促进儿童故事理解水平进行考察,选取 60 个学前儿童为被试,分成两组:静态电子绘本阅读组和动态电子绘本阅读组。结果发现,动态的电子绘本刺激儿童多种感官参与阅读,产生的故事内容更丰富,儿童的故事理解水平越高。[23] 以上研究均表明,电子绘本阅读可以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

 2.电子绘本阅读对儿童早期读写能力的影响 幼儿的单词阅读是儿童早期读写能力的一项重要技能,[24] 也是小学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一个好的预测性指标。[25] 许多研究表明,学校初学者和幼儿园幼儿的单词阅读水平已经随着电子书的阅读而提高。Shamir(2008)等人比较了成人指导阅读电子绘本、自主电子绘本和不使用电子绘本的日常课程教学组,结果发现电子绘本对儿童语音意识、单词识别和故事理解水平存在积极影响。[26] 电子绘本对儿童早期读写能力的积极影响得到大家认可后,研究者们开始将关注点转移到电子绘本对儿童早期读写能力的影响程度。

 Korat(2007)

 考察自主阅读电子绘本、成人讲述和控制组之间在单词识别、词汇、语音意识和故事理解等方面的影响,发现电子绘本组和成人指导阅读组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随着时间的增长均出现上升的趋势。[27] 但是De Jong对荷兰48名4-6岁儿童的研究发现,成人指导儿童阅读纸质图书的阅读效果好于电子绘本阅读。[28] 因此,电子绘本阅读对儿童早期读写能力的影响研究并未得到一致的结论。

 3.电子绘本对儿童阅读习惯的影响 良好阅读习惯有助于儿童早期阅读水平的提高。电子绘本的出现,改变了儿童的阅读方式,儿童可以借助电子绘本进行自主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儿童有了更多自主思考的独立空间,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机向电子绘本求助并获得解释,及时理解故事内容,确保故事内容的完整性。自主阅读模式逐渐代替成人的帮助,这一过程有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根据自己的需要有策略的进行选择。另外,儿童与电子绘本之间的积极互动可以实现一种高度参与的电子书阅读体验,培养儿童积极参与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综上所述,电子阅读有图有声有像,展示形式丰富生动,具有互动性,其特点正好满足学前儿童精力充沛、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感知外界信息、认识事物的特点。合理并正确地使用电子绘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激发儿童阅读的主动性,提高儿童故事理解水平和早期读写能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

 2.2.3 影响故事理解的电子绘本因素研究 1.音频 有研究者探究了口头讲述故事和仅音频呈现故事两种方式下故事理解能力的差异。YoungSu(2016)比较了现场口头讲述和音频讲述两种方式对学前儿童(M=5.6岁)、二年级和四年级儿童在故事理解和复述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学前和二年级儿童在现场讲述下对故事的理解要好于音频条件下,而对于四年级儿童两种呈现方式不存在影响差异。其原因或许是两种方式下现场人为讲述更能集中儿童的注意,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注意力很大程度会决定其后续的故事理解和复述表现,而对于年龄稍大的儿童就不会存在这样的差异。

 2.动画视频 Kathy(1984)等人比较了文本与音频呈现故事和文本与视频呈现故事对3年级和6年级儿童的故事理解和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视频和文本形式下儿童对故理解和记忆要好于音频呈现方式下。

 有研究者考察了1-4 年级儿童在音频和视频两种故事呈现条件下的故事理解能力。结果得出,两个情景下儿童的故事复述表现没有差异;然而故事理解问题上,视频组儿童更多地依据视觉上的角色动作对故事内容进行推理,并且在图片排序任务中表现要好于音频组,对故事细节,画面内容掌握得更好;音频组儿童对故事的推理更多从语言内容上,在语言测试上表现更好。可见儿童接收信息途径的差异会影响儿童对信息的加工,视觉听觉同时进行信息传递势必会减少语言输出和刺激,因此在语言测试中音频呈现方式下要优于视频。而另一方面视频条件下结合视觉听觉刺激,由此对画面以及细节的记忆要好于仅音频呈现条件下。与此类似,不少研究也证实呈现方式会增强儿童对故事的整体记忆和理解的

 观点。

 上述研究中对儿童故事理解能力的考察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儿童即时性表现的测试,缺乏时间的深度。国内学者高凤阳(2016)曾对3.5-4.5岁儿童进行了为期6周的故事理解训练,以此来考察呈现方式对幼儿故事理解能力和心理理论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幼儿接收动画片的呈现方式训练后,其理解故事中角色心理状态的成绩显著髙于接受图画书的呈现方式。

 可见,无论是短时间的研究,还是长时间的考察中,动画视频对故事理解以及对故事细节掌握都有积极的作用。

 3.互动 Underwood (1998)的研究表明,高质量的电子故事书包括的与故事内容相融合的互动,可以提高儿童理解故事情节和回忆故事的能力。

 [29] Maria(2004)选取了 18 名 4-5 岁的荷兰儿童,采用组间设计比较了儿童使用电子书自主阅读故事和成人讲述的故事理解的效果,儿童在实验过程中频繁的与故事中的动画互动。结果证明,电子设备生动而有吸引力的特点可以促进学前儿童故事理解水平的发展。

 [30] 然而Ricci and Beal并没有发现视频和声音效果会影响儿童的故事理解。尽管儿童阅读电子书时获得了大量与故事不一致的动画,但动画仍然会产生一个积极的效果,增加儿童阅读的兴趣,儿童仍然可以从故事中可以回忆起很多细节。

 [31] 但Okolo(1996)的研究表明,电子书丰富有趣的互动效果,特别是与故事线索不一致的互动可能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影响他们对故事内容的理解。[32] 在国内,高凤阳也研究了媒体互动对幼儿故事理解能力的影响。研究者将被试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又分为四个组:图片无互动组、图片互动组、动画互动组、动画无互动组,并对四个组进行6周的训练后,考察儿童故事理解,结果发现:在训练中有互动时,幼儿的故事理解能力要高于没有互动的方式;同时在没有成人的互动时,动画片呈现方式对幼儿故事理解能力的训练呈现显著的积极影响。

 以上研究表明,电子绘本中的音频、动画和互动效果可能有效提高儿童的故事理解水平。但目前市面上的电子绘本大多为简单的图片与配音的结合,只有极少数电子绘本融合了动画,因此,本研究重点关注电子绘本有无动画对儿童故事理解发展的不同影响。

 2.2.4 电子绘本中动画影响故事理解的原因研究 根据Mayer的多媒体学习理论,当信息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同时呈现时,个体更容易进入深度学习。

 [33]

 具体来讲,多元媒介学习理论中的时近原则(当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在呈现时间上彼此接近时)预示着深度学习。假设两种信息在时间上高度一致,儿童就不需要为了整合口语叙事和插图信息而将其保持到

 工作记忆中,因而减少了儿童在听故事过程中的认知负荷。因此,如果电子绘本中的非言语信息,如动画、声音和音乐与故事文本是一致的,这样更可能会促进儿童在阅读中的故事理解。

 根据双重编码理论,人类思维加工言语和非言语信息是在两个不同但相互联系的通道。当非言语的多媒体元素与口头叙述同时被加工时并不会导致认知负荷超载,相反,非言语的多媒体元素可能促进言语信息和故事情节的理解。在有动画的电子绘本中,动画和言语信箱是相辅相成的,动画可能会支持儿童对言语信息的理解。

 [34] 国内学者李林慧(2011)的研究表明,3至6岁汉语儿童在独立阅读图画故事书过程中,图画中的图画形象区域是儿童视觉关注的重点区域,且儿童对图画形象的理解受到因大小、色彩、明暗、出现次数等视觉凸显因素的影响。

 [35] 因此,本研究假设儿童在阅读有动画的绘本时产生更好的效果,是因为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更加集中于因为“动”而突出的细节部分,这些动画细节如果与叙述文本匹配,就可以更好的帮助幼儿将文本和视觉信息结合起来,并通过这种联想加深对绘本故事的记忆和理解。

 2.3 眼动研究 如前所述,图画故事书阅读在儿童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吸引了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和艺术艺术设计等各领域的研究者纷纷对其展开了不同角度的研究。

 Justice(2001)年的研究使用眼动法对学前儿童分享阅读图画书时的眼动情况进行了研究,以探讨文字关注与儿童文字意识发展之间的关系,其结果表明在听成人讲故事时,儿童很少看文字,更多的时间是在看图画。Lankford于2002年使用了文字凸显和文字不凸显的两本图画故事书,以4名儿童为对象考察了他们在听成人读故事时眼睛关注图画和文字的情况。结果发现,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儿童很少注视文字,即使图画书中的文字比较凸显,儿童对文字的注视时间也只有图画书总注视时间的。Justice等人随后在2005年的研究中,将研究对象增加到10名儿童,结果还是与2002年的研究一致。Evans也于2005年通过两个实验先后考察了15名儿童在图画书分享阅读时的眼动注视情况。他们使用了3本彩色图画书和2本单色图画书作为阅读材料,3本彩色图画书中图画与文字的位置关系不同,一本是文字在图画的顶部或底部,一本是文字在图画的左面,一本文字是以思维泡泡的形式出现在图画中,两本单色图画书以文字在图画左面为主,每页上的文字个数不超过个。研究结果发现,即使图画和文字的空间安排不同,儿童还是以关注图画为主,极少关注文字,在文字上的注视时间平均只占图画书总注视时间的7%。这些研究都表明,在分享阅读情境中,儿童往往先受到图画的吸引,主要关注的是图画,即使具有一定文字阅读能力的学龄儿童在阅读过程中也对图画有相当程度的关注,并

 且这一特征不受图画与文字的凸显程度以及两者之间的位置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可以推断图画是儿童理解故事内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

 高晓妹(2009)在研究中指出,儿童是不熟练的阅读者,相对于成人,儿童在阅读图画书时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提取书中的信息,儿童对图画书的视觉关注体具有一定的策略,其视线集中的热点区域也是图页中承载着丰富信息的区域,儿童对图画书的视觉关注还具有“图画优先、新信息优先、位置优先、色彩优先”等特点,儿童年龄越大,在各页阅读时注视到的视觉关键信息数量越多,表明其对重要信息区域的把握能力越强,其对故事的理解会越好。

 眼动研究由于能够客观、实时、真实地测量读者的阅读过程,获得注视位置、注视时间、注视次数、回视、眼跳等数据,在阅读研究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尤其是随着眼动技术的发展,眼动测试设备不再需要被试佩戴相关装置,只需要注视阅读材料,使得测试的过程更接近于自然阅读状态,同时也更适合于以年幼儿童为对象开展研究。因此本研究希望借助眼动设备,获取儿童自主阅读时的视觉关注情况,以了解儿童社巨额关注与故事理解的关系,探析不同信息呈现方式对儿童故事理解影响的原因。

 第三部分

 研究问题

 3.1 问题的提出 3.1.1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 纵观已有研究,电子绘本阅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发现,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就研究内容来看,以往关于电子绘本对儿童故事理解的影响研究结果没有统一定论。

 电子阅读对儿童故事理解发展的影响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争议的焦点。但在既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对于电子绘本对儿童故事理解影响的研究结论并未达成共识,究其原因可能在于选用的电子绘本有的有动画,有的没有动画只有静态图像,有的在阅读过程中有互动,有的没有互动,故事信息呈现方式差异较大。

 2.就研究方法来看,缺少解释电子绘本对儿童故事理解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往国内研究多采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考察电子绘本对儿童故事理解的影响,但因研究对象存在特殊性,对电子绘本如何影响儿童故事理解作出解释的实证性研究较少。

 3.1.2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围绕电子绘本信息呈现方式对大班幼儿故事理解的影响设计了 2 组实验,探讨了与只有音频的绘本故事相比,音频+静态图片和音频+动态图像的电子绘本对大班幼儿故事理解的影响;并尝试借助眼动仪从儿童认知加工的角度解释电子绘本信息呈现方式对儿童故事理解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

 3.2 研究假设 根据以上问题,本研究做出以下假设:

 1.幼儿在音频、音频+静态图片和音频+动态图像三种阅读条件下: (1)阅读体验:音频组<音频+静态图像组<音频+动态图画组 (2)故事复述:音频组<音频+静态图像组<音频+动态图画组 (3)故事理解:音频组<音频+静态图像组<音频+动态图画组 2.相较于阅读音频+静态图像的绘本故事,幼儿在阅读有动态图像的绘本时,视觉注意更加集中于与文本信息相联系的主角区和主线索区。

 第四部分

 研究一

 4.1 实验目的 故事理解是儿童阅读的主要目的,同时,也是儿童阅读时必备的五项重要技能之一。作为儿童早期阅读能力的重要指标,故事理解一直受到心理学、语言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研究者的关注。

 近十年来,国外大量优秀绘本故事的引进与本土原创绘本故事的发展,促进了儿童绘本阅读的流行趋势。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数字阅读”的时代逐渐兴起,服务于儿童故事阅读的电子绘本APP如雨后春笋般悄然发展。越来越多的儿童除了传统的纸质绘本阅读,还会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媒介,阅读专门设计的儿童电子绘本故事。这些逐渐流行的电子绘本将声音、音乐、图像、动画等做了不同程度的结合,提供了多感官的故事信息呈现方式。电子绘本中多感官信息呈现方式不同程度的结合,是否会对幼儿的故事理解产生不同的影响呢? 因此,实验一采用单因素三水平的组间实验,选取了现今市面电子绘本中最为流行的三种故事信息呈现方式:音频、音频+静态图画和音频+动态图画作为自变量,采取复述和提问的方式,考察了不同信息呈现方式下幼儿的阅读体验、故事复述和故事理解,旨在了解以下问题:

 1. 不同的故事呈现方式是否会影响儿童的阅读体验,如何影响?

 2. 不同的故事呈现方式是否会影响儿童的故事复述,如何影响?

 3. 不同的故事呈现方式是否会影响儿童的故事理解,如何影响?

  根据以上问题,实验一做出以下假设:幼儿在音频、音频+静态图片和音频+动态图像三种绘本故事信息呈现条件下: 1. 阅读体验:音频组<音频+静态图像组<音频+动态图画组 2. 故事复述:音频组<音频+静态图像组<音频+动态图画组 3. 故事理解:音频组<音频+静态图像组<音频+动态图画组

 4.2 研究方法 4.2.1 被试 本实验筛选了北京市丰台区某公立幼儿园97名智力正常,无语音、语言或听力障碍的大班幼儿作为被试,其中,男孩50人,女孩47人,年龄跨度在24个月以内。

 实验前,对该幼儿园大班共154名幼儿进行故事理解水平调查,每名幼儿由班级3名教师根据萨尔兹比(Sulzby)1-7 故事理解水平体系(见附录 )对幼儿的叙事表现进行等级评定。筛选了故事理解水平处于 Sulzby3-5 初级阶段水平的97名幼儿,随机分配到音频、音频+静态图画、音频+动态图画三种实验条件下,并由教师确认分组情况,确保每组被试在故事理解等级和语言表达水平上大致相当。

 4.2.2 实验设计 采用单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三组幼儿分别进行音频、音频+静态图画、音频+动态图画三种呈现方式的电子绘本故事阅读。阅读结束后,请幼儿复述故事,回答相关的问题。

 4.2.3 实验材料 1.绘本材料 本研究选取的绘本故事为《没有耳朵的兔子》(附录1),选择理由如下:(1)《没有耳朵的兔子》是一本德国经典的儿童图书,该绘本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富含哲理,被列入了国家图书馆少儿馆推荐书目,绘本内容适宜各年龄段儿童阅读和使用。(2)该绘本在电子绘本APP“咿啦看书”中推出了动态版本,获得了满分好评。(3)该绘本为实验对象第一次接触。经筛选评定,该绘本可以

 用作研究材料。

 在本次研究中,该绘本材料将分为音频+动态图像版(APP发布的动画电子绘本)、音频+静态图像版(截图动画版核心场景图片并配音)和音频版(原电子绘本音频)三种。其中,音频+动态画面版和音频+静态画面版都借助同一台笔记本电脑全屏呈现,并导入眼动仪记录幼儿阅读时的眼动数据。

 2.故事理解测试材料 为了了解幼儿在音频、音频+静态图画、音频+动态图画三种呈现方式下能否认真阅读故事并对故事内容做到基本理解,本研究借鉴已有研究,从宏观结构问题和微观结构事件两个维度,通过故事复述和回答故事理解相关问题,设计了对幼儿故事理解的测查。

 (1)微观结构 指与微观结构相关的问题,即根据故事内容编制事件清单(附录3),幼儿阅读绘本获取故事后,主试请幼儿复述故事,幼儿复述故事中提到一个主要事件记1分。

 (2)宏观结构 以故事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因果关系、对话、人物情感、情节预测为宏观结构问题指标设计9个问题(附录2)。其中5个问题的信息在故事中有较明确的呈现,包括故事的人物、时间、地点、因果关系、对话等;另外4个的问题需要幼儿根据故事内容进行思考并推理。幼儿阅读绘本获取故事后,回答主试提出的问题。主试根据问题的回答情况进行计分,回答完全正确计 2 分,回答意思相符计 1 分,回答完全错误或不回答计 0 分,对儿童故事理解的水平进行分析。

 3.幼儿阅读基本情况调查表 幼儿阅读基本情况调查表(附录4)为自编调查表,共9个问题,前5个问题为封闭式答案,分别调查幼儿绘本阅读情况,包括幼儿平日绘本接触情况、绘本阅读喜爱程度、绘本阅读形式、平均阅读时间以及对绘本阅读载体选择,第6、7个问题为开放式问题,主要了解家长选择阅读媒介载体的倾向和原因,最后两个问题调查了幼儿平日绘本阅读时回答问题和复述故事的情况,以了解对故事理解测试的影响。

 4.2.4 试验流程 实验在幼儿园一间安静的教室进行,教室有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和一台电脑,试验程序如图:

  实验准备:实验开始前,为缓解实验带来的紧张情绪和压力,主试与幼儿进行简单的交流,了解幼儿姓名和基本的绘本阅读情况。

 绘本故事阅读: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关系后正式开始实验,音频组幼儿只需要听电脑播放的故事音频材料,音频+静态图像、音频+动态图像组幼儿在阅读故事材料之前,需要先进行眼动校准,校准成功后让幼儿阅读电脑自动播放的故事材料。

 阅读体验评价:故事结束后,通过提问了解幼儿对本次阅读的体验评价。

 故事复述:幼儿评价完此次故事阅读体验后,请幼儿讲故事复述给主试。

 故事理解测查:故事复述结束,主试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故事理解测试。

 各流程指导语见附录5。

 4.3 实验结果 4.3.1 阅读体验 实验一通过“你喜欢我们今天读的这个绘本故事吗?”、“你读完这个故事以后心情怎么样?”、“你愿意给这个故事评几颗星?”、“还有一本《没有耳朵的兔子和两只耳朵的小鸡》,你想读一读吗?”4 个问题,分别对应考察幼儿对此次阅读的阅读评价、情绪体验、故事评价和阅读动机,以了解幼儿的阅读体验。分析考察结果如下:

 1.阅读评价 实验中通过问题“你喜欢我们今天读的这个绘本故事吗?”考察幼儿对此次阅读的阅读评价,其中 A、B、C 选项分别代表非常喜欢、喜欢 、不喜欢,在 spss中用分值 1、2、3 对应表示。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音频、音频+静态图像、音频+动态图像三种呈现方式的阅读条件下幼儿阅读评价的差异,结果显示,信息呈现方式的主效应显著,三种呈现方式的绘本阅读条件下,幼儿阅读评价存在显著差异,F(2,94)= 48.23,p < .001。进一步事后检验表明,音频+动态、音频+静态图像呈现方式的阅读条绘本故事阅读阅读体验评价故事复述故事理解测查

 件下,幼儿阅读的阅读评价显著高于音频呈现方式下幼儿的阅读评价,音频+动态、音频+静态图像呈现方式的阅读条件下,幼儿阅读的阅读评价无显著差异。结果如图:

 表 4.1.1

 三种呈现方式下幼儿阅读评价的方差分析 呈现方式 平均值 标准差 F 值 事后检验 1.音频 1.80 0.41

 2>1 *** ,3>1 ***

 2.音频+静态 1.11 0.32 48.23 3.音频+动态 1.06 0.25

 注:

 *** 表示 p < .001, ** 表示 p < .01, * 表示 p < .05,下同。

 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考察不同性别幼儿的阅读评价差异,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幼儿的阅读评价存在显著差异,t(95)=2.02,p < .05,女生对于阅读的评价显著高于男生。结果如图:

 表 4.1.2

 不同性别幼儿的阅读评价比较

 2.情绪体验 实验中通过问题“你读完这个故事以后心情怎么样?”考察幼儿此次阅读的情绪体验,用表情分别代表非常不开心、不开心、一般、开心、非常开心,用分值1、2、3、4、5对应表示。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音频、音频+静态图像、音频+动态图像三种呈现方式的阅读条件下幼儿阅读情绪体验的差异,结果显示,信息呈现方式的主效应显著,三种呈现方式的绘本阅读条件下,幼儿情绪体验存在显著差异,F(2,94)= 11.89,p < .001。进一步事后检验表明,音频+动态、音频+静态图像呈现方式的阅读条件下,幼儿阅读的情绪体验显著好于音频呈现方式下幼儿的情绪体验,音频+动态、音频+静态图像呈现方式的阅读条件下,幼儿阅读的情绪体验无显著差异。结果如图:

 表 4.1.3

 三种呈现方式下幼儿情绪体验的方差分析 呈现方式 平均值 标准差 F 值 事后检验 1.音频 4.43 0.68

 2>1 *** ,3>1 ***

 2.音频+静态 4.89 0.32 11.89 3.音频+动态 4.94 0.25

 性别 平均值 标准差 自由度 t 男 1.40 0.50 95 2.17 *

 女 1.21 0.41

  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考察不同性别幼儿的情绪体验差异,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幼儿的情绪体验不存在显著差异,t(95)=1.72,p > .05。结果如图:

 表 4.1.4

 不同性别幼儿的阅读评价比较

 3.故事评价 实验中通过问题“你愿意给这个故事评几颗星?“”考察幼儿对阅读的故事的评价,其中 A、B、C、D 选项分别代表 3、2、1、0 颗星,用分值 1、2、3、4对应表示。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音频、音频+静态图像、音频+动态图像三种呈现方式的阅读条件下幼儿故事评价的差异,结果显示,信息呈现方式的主效应不显著,三种呈现方式的绘本阅读条件下,幼儿对故事的评价无显著差异,F(2,94)= 2.484,p > .05。结果如图:

 表 4.1.5

 三种呈现方式下幼儿故事评价的方差分析 呈现方式 平均值 标准差 F 值 事后检验 1.音频 1.23 0.43

  2.音频+静态 1.08 0.33 2.48

 3.音频+动态 1.06 0.25

 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考察不同性别幼儿故事评价的差异,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幼儿对故事的评价不存在显著差异,t(95)=1.12,p > .05。结果如图:

 表 4.1.6

 不同性别幼儿的阅读评价比较

  4.阅读动机 实验中通过问题“还有一本《没有耳朵的兔子和两只耳朵的小鸡》,你想读一读吗?”考察幼儿的阅读动机,其中 A、B 选项分别代表想、不想。

 运用卡方检验考察音频、音频+静态图像、音频+动态图像三种呈现方式的阅性别 平均值 标准差 自由度 t 男 4.68 0.59 95 2.17 *

 女 4.85 0.36

 性别 平均值 标准差 自由度 t 男 1.16 0.37 95 2.17 *

 女 1.09 0.28

 读条件下幼儿阅读动机的差异。结果表明,音频、音频+静态图像、音频+动态图像三种呈现方式的阅读条件下,选择“不想”再次阅读的幼儿数都多于选择“想”的幼儿数。但是信息呈现方式与幼儿的阅读动机不存在相关,不同呈现方式下幼儿的阅读动机不存在显著差异,χ 2

 =2.92 , df = 2, p >.05。

 表 4.1.7

 三种呈现方式下幼儿阅读动机的卡方检验

 运用卡方检验考察不同性别幼儿阅读动机的差异。结果表明,性别与幼儿阅读动机存在相关,不同性别的幼儿阅读动机存在显著差异,χ 2

 =6.80 , df = 1, p <.05。男孩中选择“不想”再次阅读的幼儿数多于女孩中选择“想”的幼儿数。结果如图:

 表 4.1.8

 不同性别幼儿阅读动机的卡方检验

 由以上四部分所呈现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幼儿在音频、音频+静态图像、音频+动态图像三种信息呈现方式下,阅读评价和情绪体验因呈现方式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在阅读视听结合的音频+静态图像、音频+动态图像的电子绘本时,幼儿的阅读评价和情绪体验都显著优于阅读单信息通道呈现的音频绘本。但是不同的信息呈现方式并没有影响幼儿对故事本身的评价,幼儿的阅读动机也没有因为信息呈现方式不同而出现显著差异,三组幼儿阅读动机都较低可能是因为选取的故事材料较长,音频比较无聊,音频+静态图像组和音频+动态图像组因为接入了眼动仪同时收集眼动数据,对坐姿和专注度要求较高,使幼儿觉得疲惫;再加上幼儿更喜欢去参加幼儿园的集体活动,因此不愿意选择继续阅读。

 4.3.2 故事复述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音频、音频+静态图像、音频+动态图像三种呈现方式的阅读条件下幼儿故事复述的差异,结果显示,三种呈现方式的绘本阅...

相关热词搜索: 呈现 幼儿 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