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25-01

当前位置: 默读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新闻基础知识模拟试题

| 浏览量:

  一、选择题(从 A、B、C、D 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可以填入横线处的最佳选项,每题 2 分,共 36 分)

 1. 【 A】新闻活动最早出现于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2. 【 C】“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的提出者是 。

 A、徐宝璜

  B、李大钊

  C、陆定一

  D、范长江 3. 【 B】新闻工作者准确迅速地识别新闻事实的能力,称为 。

 A、政治敏感

  B、新闻敏感

  C、新闻价值

  D、新闻线索 4. 【 D】新闻事业在本质上属于 。

 A、生产力

  B、经济基础

  C、政权机关

  D、意识形态 5. 【 D】福克斯广播公司属 所有。

 A、时代华纳

  B、维亚康姆

  C、贝塔斯曼

  D、新闻集团 6. 【 A】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是 。

 A、坚持党性原则

  B、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C、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D、坚持政治家办报 7. 【 B】舆论监督是社会的“排气阀”。这指的是舆论监督的 功能。

 A、监测环境

  B、社会调节

  C、社会控制

  D、社会制衡 8. 【 A】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突破口是 。

 A、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B、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 C、社会效益第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 D、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 9. 【 C】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现在每天使用 种语言进行广播。

 A、17

  B、38

  C、43

  D、63 10. 【 C】“报喜不报忧”,实质上是一种 。

 A、正面宣传

  B、鼓动性宣传

  C、片面性宣传

  D、指导性宣传 11. 【 B】我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的作者是 。

 A、徐宝璜

  B、邵飘萍

  C、黄远生

  D、邹韬奋 12. 【 D】在我国,新闻真实性的完整含义,应该理解为 。

 A、事实为政治服务

 B、本质真实

 C、现象真实 D、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一致 13. 【 A】在当代信息社会,通常所称的大众传播媒介,应包括 。

 A、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 B、报纸、广播、电视、通讯社 C、报纸、广播、电视、摄影、通讯社 D、报纸、广播、通讯社、特稿供应社、电视 14. 【 A】中国共产党出版的第一份日报是 。

 A、《热血日报》

  B、《人民日报》

  C、《新华日报》

  D、《解放日报》 15. 【 D】1947 年在解放区发起反“客里空”运动的报纸是 。

 A、《解放日报》

  B、《人民日报》

  C、《群众日报》

  D、《晋绥日报》 16. 【 D】新闻机构最主要的活动内容是 。

 A、进行政治宣传

  B、服务社会生活

  C、提供文化娱乐

  D、传播新闻信息 17. 【 B】新华通讯社是 。

 A、政党通讯社

  B、国家通讯社

  C、商业通讯社

  D、民间通讯社 18. 【 A】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次新闻改革是在 年。

 A、1942

  B、1948

  C、1950

  D、1956

  二、简答题(列出要点即可,每小题 8 分,共 24 分)

 19. 简述范长江的新闻活动。

 20. 简述《中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的基本内容。

 21. 简述正面宣传与新闻批评的关系。

 三、辨析题(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每小题 12 分,共 24 分)

 22. 新闻报道要坚持客观性原则,就不能有倾向性。

 23. 新闻自由是具体的、相对的、有阶级性的。

 四、论述题(16 分)

 24. 论述新闻工作的“三贴近”原则。

  ※※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36 分)

 1 2 3 4 5 6 7 8 9 A C B D D A B A C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B D A A D D B A

 二、简答题(每小题 8 分,共 24 分)

 19、简述范长江的新闻活动。

 答:(1)范长江是我国著名记者、报刊活动家、新闻工作领导人,一生著作收入《范长江新闻文集》。(2分)

 (2)1935 年 7 月,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从成都出发,开始西北地区考察旅行,历时 10 个月,足迹涉及川、陕、青、甘、内蒙广大地区,行程 4000 余里。他撰写的旅行通讯陆续在《大公报》上发表,首次公开报道了红军长征,揭露了西北国统区的种种弊政,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这些通讯后来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短短几个月内再版七次。(2 分)

  (3)1937 年初西安事变后赴延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接见,思想发生重大转变,所写《陕北之行》通讯,介绍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情况,宣传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通讯后被编集成册,名为《塞上行》。(2 分)

 (4)1938 年 3 月和徐迈进等在汉口发起创办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1 分)

 (5)1947 年任新华社陕北分队队长,随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担任负责中央宣传工作的四大队队长。建国后历任新华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1 分)

 20、简述《中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的基本内容。

 答:(1)《中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共分责任、真实、公正、导向、品格、廉洁和附则七大部分。(3 分)

 (2)《准则》要求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必须(a)切实担负起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利益、传播先进文化、推动人类文明的崇高使命和社会责任;(b)坚持客观公正的职业理念,忠于事实,追求真理;(c)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d)恪守敬业奉献、诚实公正、团结协作的职业道德;(e)严格做到遵纪守法、清正廉洁,反对任何形式的“有偿新闻”。(5 分)

 21、简述正面宣传与新闻批评的关系。

 答:(1)正面宣传和新闻批评都是新闻事业运用新闻手段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2 分)

 (2)正面宣传,指的是对社会主流与光明面所进行的肯定性和赞扬性的报道与评价;新闻批评,是指运用新闻手段对社会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及落后反动势力所作的揭露和批评。(2 分)

 (3)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不要大量集中展示消极面。社会生活中需要进行批评和揭露的事情,不能都搬到报纸、广播和电视上来,批评性报道的内容要有所选择,不能搞“有闻必录”。一个时期内,批评性报道不能过于集中,以免引起负作用。(4 分)

 三、辨析题(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每小题 12 分,共 24 分)

 22、新闻报道要坚持客观性原则,就不能有倾向性。

 答:(1)这一观点是错误的。(3 分)

 (2)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是指新闻工作者以客观事物为反映对象,以客观叙述为反映手段的一种工作规范,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3 分)

 (3)内容上的客观,指新闻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形式上的客观,指新闻的倾向性是通过新闻事实的逻辑力量显现的。报道者善于寓褒贬于客观叙述之中,而不随意加以主观的解释。(3 分)

 (4)客观和倾向并不矛盾,新闻报道者的立场和倾向性,应该通过对新闻事实及新闻表述的选择和组织、来显示,对经过精心选择的新闻事实进行实事求是的客观叙述,完全可以鲜明地表达报道者的立场和观点。(3 分)

 23、新闻自由是具体的、相对的、有阶级性的。

 答:(1)这一观点是正确的。(3 分)

 (2)新闻自由的具体性表现在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有具体的内容;(3 分)

 (3)其相对性表现在它受一定社会法律和政策的约束;(3 分)

 (4)其有阶级性表现在,在阶级社会中,只有统治阶级才拥有新闻自由,而被统治阶级被剥夺了新闻自由。(3 分)

 四、论述题(16 分)

 24、论述新闻工作的“三贴近”原则。

 答:(1)2003 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中央宣传思想文化部门负责人会议上强调,要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入手,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2 分)

 (2)贴近实际,就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真实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从实际出发部署工作,按实际需要开展工作,以实际效果检验工作,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加具体实在、扎实深入。(2 分)

 (3)贴近生活,就是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反映客观现实,把握社会主流,从生活中挖掘生动事例、汲取新鲜营养、展示美好前景,激励人民群众同心协力,奋发图强,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而共同奋斗,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加入情入理,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2 分)

 (4)贴近群众,就是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盼,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加可亲可信,深入人心。(2 分)

 (5)用“三贴近”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提高引导水平,要求新闻宣传工作:第一,注意在内容上创新,改进宣传报道:一要对长期以来积淀而成的落伍的新闻观念、新闻报道方式和新闻活动模式,进行突破与改革;二要以是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衡量我们舆论引领水平的根本标准;三要调动包括内容、表述、标题、评论、按语、图表、摄影、漫画等“新闻全要素”,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报道新闻;四要以新科技革命的手段,提升新闻宣传的力度、强度和高度,促进新闻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第二,注意在方法上创新,按新闻规律办事,运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新闻手段,在强化与群众利益的相关性和提高受众阅读的兴趣性等方面下工夫,把党的意志转变为群众的语言、新闻的语言,使之入耳入脑。第三,注意在体制上创新,积极探索建立新形势下保证正确导向、富有经营活力的微观运行机制,完善新闻宣传宏观管理体制,健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工作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协调机制。(8 分)

 浅谈新闻采编工作的几点经验

 脚板底下出新闻——浅谈新闻采编工作的几点经验

 甘肃省武威市广播电影电视局蒋新文

 近期新闻宣传战线开展的“走、转、改”活动,为基层记者深入一线搭建了良好平台,记者纷纷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和居民楼院,将镜头、话筒对准普通群众,用报道反映基层,用事实反映问题。成了我参与此次活动最真切的感受,以下就此浅谈几点经验:

 脚板底下出新闻,就是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深入调查研究,在群众的实践创造中发现问题,提炼主题,挖掘典型;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时刻牢记新闻宣传工作的性质所在,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在党的政策与群众的实践之间找到契合点,以形象、生动的新闻事实,用鲜活典型的事例,宣传党的政策,避免死板说教、闭门造车。要改变先进典型宣传中的“假、大、空”现象,努力使先进典型有血有肉,典型宣传真实感人,以情动人。

 脚板底下出新闻,就是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去感悟生活,发现生活,在一线捕捉最动人的场景。如跑农村新闻,到农村采访,必须把握农民关心的热点、难点,只有对农村生活的深度了解,对农民思想、追求、心态的深入把握,才能准确切中农民心愿,才能找到农村新闻报道与农民生活的契合点,才能站在群众的立场、角度为群众着想,使新闻报道真正反映农民的呼声与心愿,为农民鼓与呼;才能使新闻报道带上鲜活的生活气息,发挥好舆论引导的作用。

 脚板底下出新闻,就是要善于发现群众的语言,抓住群众的思想闪光点,学习运用群众语言,倡导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在提升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见成效,把稿件写得生动鲜活、贴近现实,通过书写普通人、记录非常事,凸显真情,打动人心,拉近新闻报道与群众之间的关系,让人们爱读爱听爱看,从而实现最佳宣传效果。

 脚板底下出新闻,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记者、编辑必须具备一双捕捉新闻的“火眼金睛”,才能从别人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中发掘出深刻内涵和新闻火花。新闻记者一方面要“行万里路”,深入到社会生活,在基层、在群众实践生活中捕捉新闻,锤炼自我;另一方面要“读万卷书”,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新闻素养,增强把握新闻的敏锐性,从采访方法、角度、素材搜集、主题把握,材料取舍、中心升华、语言表达等方面,不断探索、研究、揣摩,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记者用大众的视野、百姓的视角,直面问题,聚焦热点,更好地充当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

相关热词搜索: 模拟试题 基础知识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