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小学教育教学能力》考试主观题分析
2021 年《小学教育教学能力》考试主观题分析 (一)教育基础
1.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1)义务教育的特点。
2.掌握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教育实验法的基本步骤。
(2)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
3.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
(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2)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3)《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能力为重”的相关解读。
4.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1)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
(2)教育与人的发展:个体差异与教育;不平衡性与教育;阶段性与教育等。
(3)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及条件。
(4)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5)运用教育观、学生观、学习观、教师观、教学观、师生观、评价观解释分析教育教学问题。
(6)教师劳动特点中的创造性特点等。
(二)学生指导
1.掌握指导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
(1)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2)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3)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4)怎样促进小学生思维发展。
(5)小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
2.掌握小学生德育、美育和心理辅导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1)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培养方式。
(2)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及矫正。
(3)小学生美育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3.能够根据小学生学习规律和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
4.能够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美育和心理辅导工作,促进小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三)班级管理
1.掌握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1)小学生发生冲突怎么办? (2)班级教育性管理:生活管理和个别教育。
(3)日常奖惩的运用。
(4)操行评定注意事项。
(5)班级教育力量协调一致:班主任与家长。
(6)建立与学校为本的班级管理制度。
2.掌握组织小学班级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能够针对班级实际和小学生特点,分析班级日常管理中的现象和问题。
(1)班主任工作内容及管理。
(2)班主任自我修养的方法。
4.能够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组织有效的班队活动,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四)教学实施
1.掌握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和主要方法。
(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2)备课的方法。
(3)上好课的标准。
(4)作业布置批改的要求。
(5)学生成绩评定的方法。
(6)导课的方法。
(7)良好课堂问题情景的创设。
(8)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9)期望效应在教学中的运用。
2.掌握小学课堂教学总结的基本方法。
(五)教学评价
1.能够针对小学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进行恰当评价。
试题分析:
1.许老师,您好!我在初中时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可上高中以来学习成绩却不是很理想,尤其是近几次考试都没考好,这让我很沮丧,越来越不自信,现在--提到考试,我就浑身不自在,怀疑自已到底能不能把成绩再提高?在平时学习中,我都能很好的理解知识完成作业,老师和同学们也认为我的能力较强,常常推荐我参加一--些学习竞赛,但我都推辞了,觉得自己能力不够,不能胜任,有时候我会不由自主的想我能行吗?我能考好吗?我是不是再也考不出好成绩了?老师,我特别希望改变我目前的状态,在以后的考试中能取得好成绩,不辜负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信任,因此希望得到您的帮助,谢谢! 学生:海波,3 月 31 日问题: (1)请根据自我效能感理论分析这位学生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2)如果你是许老师,应该如何帮助这位学生? 【参考答案】
(1)存在问题: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该学生自我效能感比较低。考前焦虑紧张,失败原因: ①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包括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该学生失败的原因是自我效能感比较低,受到自身成败经
验的影响比较大,材料中,该学生前几次考试没考好,导致该学生很沮丧,越来越不自信。
②考试焦虑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情绪,材料中,该学生考前一提到考试就紧张,焦虑。
(2)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提高自我效能感。
①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恰当归因,不要把这次失败归因于能力等内部稳定因素,而是归因为努力、紧张、发挥失常等因素,让该学生客观地认识到考试失败是由于自己的紧张焦虑导致的,针对这个原因有计划地调整自己的认知,降低对考试的期望,学会放松,学会以平常心面对考试,把自己的动机水平调整到合理水平。
②调整教学计划,根据不同性质的学习任务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平时没有复习的习惯,还有一周就要期末考试了,他开始着急起来,并暗自发誓要考出好成绩。他觉得只要自己努力,反复背诵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所以,只要有时间他就去背——背外语单词,背课文,背语法,背数学、物理公式和化学方程式等,不会合理安排时间,连课间休息也不放过,从晚上背到深夜,早晨四、五点钟就起床接着背,以致到了头昏脑胀的地步。他从没有哪次考试像这次考试下这么大的功夫,自以为一定能考出好成绩。然而,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各门功课成绩都很不理想。他很失望,百思不得其解,到底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问题:
(1)简述学生应该如何有效进行复习。(12 分) (2)请指出复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6 分) 【参考答案】
(1)学生有效复习的方法如下:
①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的规律来进行复习。一般来说,当天学过的内容要在当天之内进行复习。
②合理分配时间。高效利用早上和晚上的时间,减少抑制干扰。
③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可以采取整体复习、部分复习和综合复习,其中综合识记效果最佳。在期末复习全学期的功课时,采用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更好。
④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⑤复习方法要多样化。避免单一的机械识记,可以有效结合意义复习。
⑥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⑦复习活动既要避免无限过度,又要坚持适当超额。超额学习程度达到 150%时,效果最佳。
(2)在复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没有做到及时复习和经常复习。及时复习是指学完知识之后马上进行复习。材料中,临近考试前一周,才开始着急复习,表明他在平常学习过程中没有及时复习和经常复习。
②未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合理的计划。材料中,只要有时间就开
始背诵,而且各种内容都背诵,表明其对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都未合理安排。
③复习方法单一,机械背诵。材料中,认为只要反复背诵就能取得好成绩,而且仅使用这一种方法,说明他复习方法单一,只是机械背诵。
④没有做到将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相结合。材料中,从早上背到深夜,而且只要有时间就去背诵,连课间都不放过。
⑤未排除抑制干扰。材料中,背诵内容时,是将所有学科的内容都放在一起背诵,容易造成学科之间以及相似内容的干扰,所以导致背诵和复习的效果不佳。
⑥学习动机过高。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材料中,离考试只有一周,又发誓要取得优异成绩,动机过强,造成头昏脑胀,复习效果不佳。
3.在一次关于学生个体差异的研讨会上,一位小学校长将学生比喻成鲜花,他说:“有的学生是适时盛开的花朵,有的学生是还未开放的花苞。只要给予足够的阳光、空气、水分及耐心的等待,未开的花苞总会开放,而且有的迟开的花苞盛开时可能会更鲜艳、更长久。我们要用静待花开的心态去对待孩子,接受他,尊重他,这样才能帮助他,促进他。” 问题: (1)分析该校长发言中所蕴含的学生观。(10 分)
(2)结合材料谈谈小学教师应树立怎样的教育观。(10 分)
【参考答案】
(1)材料中小学校长的观点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值得我们提倡和学习。
①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材料中提到“未开的花苞总会开放”,体现校长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此需要教师要接受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引导学生。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有自身丰富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材料中提到“有的学生是适时盛开的花朵,有的是还未开放的花苞”,表达了学生和学生之间是有差异性的,作为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让每一朵花都绽放。
③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的主体。材料中提到,我们要用静待花开的心态去对待孩子,接受他,尊重他,帮助他,促进他,体现出校长提倡不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上,客观的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把学生当做独立的个人来看待,因势利导的去施加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综上,校长的观点符合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值得我们学习。
(2)树立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新型的教育观念:
①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观; ②树立新型的教师观; ③树立新型的教学观; ④树立符合素质教育及新课改理念的评价观。
4.材料:
李老师批改五年级学生作文时,看到小勇的作文不足 200 字,而且字迹潦草,错别字不少,这样的作文打 60 分也就差不多了。但李老师想,只给一个分数对作文成绩一直不高的小勇不会有什么触动。于是,李老师经过认真思考,给他打了“100-25-15”,并附上文字说明:你的作文选材新颖,有真情实感,但是字数不足,层次不清,减25 分;书写潦草,错别字多,减 15 分。小勇根据老师的评语,进行了认真修改。李老师给修改后的作文打了 80 分。
问题:
(1)评析李老师评价作文的方式。(10 分)
(2)如何通过作业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10 分)
【参考答案】
李老师评价作文的方式是值得倡导的,符合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①李老师的作文评价方式对学生具有导向、激励功能。教师的评价能指引学生朝着理想目标前进,激发学生对某个学科的兴趣。改善
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能使学生产生向更高目标迈进的信心和热情。材料中李老师使用正确的评价方式,最终使得小勇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积极改正。
②作文评价方式符合评价观中的评价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包括积极地学习态度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综合发展。材料中的李老师对于学生的作文不是单纯的给出最终分值,而是具体分析了问题所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分数并更加积极的修正。
③作文评价方式符合评价观中的评价内容的综合化。评价标准注重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材料中的李老师能够根据小勇对于只给最终分数不会触动的特点,采用了多角度的评价方式,注重了他的发展需求。. ④作文评价方式符合学生观中的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以及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材料中的李老师不是单纯只看到了小勇的问题,而是给出了相应建议。正是李老师的评价作文方式是科学的,才能极大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2)
①作业评价应符合学生的层次和发展需求 ②作业评价应关注发展的过程,最好将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③作业评价方式应该多样化,不单纯是量化评价,应该量化和质性评价相结合 ④作业评价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最好多方面力量共同参与
5. 教学设计: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我要的是葫芦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那个人感到很奇怪,他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如指导二年级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10 分)
(2)设计本课识字写字教学的主要环节。(22 分)
(3)结合教材和二年级学生特点,设计一项课堂小练笔。(8 分)
【参考答案】
(1)
①知识与能力:会认“葫”“芦”“藤”“啊”等生字,会写“棵”“谢”等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主要内容。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问答、圈点勾画等方式,体会种葫芦人的心理,分析葫芦枯萎的原因。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遇事善于听取
别人的意见。
(2)
(一)我会认 1.学生根据拼音自读故事,圈出没见过的生字。
教师总结学生圈出的生字:盯、想、怪。
2.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字,同桌合作思考:这些字有哪些共性? 教师明确:部首都是人体的部分。
3.教师提问:那你们先看看,觉得这些字与什么含义相关?独立思考。
教师明确:“盯”与眼睛相关,“想”与心相关。
4.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认读“丁”“相”,再加上部首认读,重点强调“丁——盯”读音不变,“相——想”声调变化。
5.教师请学生观察“心”“忄”有何相似处,学生同桌合作。
教师将字卡转换方向,并总结“忄”是把“心”竖起来,因此叫“竖心旁”。
6.请学生说说“怪”与什么相关? 教师总结:“怪”是一种内心的感受,读“guaì” 7.教师领读,点读,请学生跟读。
(二)我会写 1.教师在田字格里写出“盯”“想”“怪”,请学生观察这些字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占多大空间。
教师明确:“盯”“怪”左边都是各占田字格的一半,右边差不多
是两个左边那么大;“想”上边和下边一样大。
2.教师写出每个字的笔顺,请学生书空。
3.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写,教师巡视点拨。
(三)我会用 请学生以语文兴趣小组为单位,各自给此三个生字组词,并且用自己组的词造句,看哪个小组用得词多且句子通顺正确。得分最高的小组可得小红花。
(3)
小练笔:第二年春天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展开想象,给本篇寓言写一个续集吧! 春天来了,那个种葫芦的人又种了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忽然有一天,他发现叶子上又爬满了蚜虫,吸取了去年的教训,于是赶紧拿来一瓶杀虫剂喷向了带虫子的叶子。过了几天,蚜虫消失了,葫芦也结果了。它们越长越大,变成白白胖胖的葫芦了! 6.在某小学新教师入职培训中,围绕“什么样的老师是真正的好老师?”这一问题,大家展开热议。有的说:“好老师是热爱学生的老师”;有的说:“好老师应该为人师表”;还有的说:“教学好才是好老师”…… 这时,培训教师跟大家分享了一位作家的故事:“小时候,我非常胆小害羞,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也从不叫我回答问题,一次,我写了一篇题为《每一片叶子都有一个灵魂》的作文,上课时,老师轻轻的走到我的面前,问我是否愿意和大家分享我的作文。她的
文化是那么的柔和,那么的亲切,让我无法拒绝。我用颤抖的声音读完了作文,她感谢了我。下课了,当我走到教室门口时,她建议我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将来也可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这些我都做到了。” 这个故事引起了大家对于“好老师”更深层次的思考。
问题:
(1)结合材料,试分析“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10 分) (2)试述小学教师如何为儿童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10 分) 【参考答案】
(1)除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外,还应该具有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评价观等。
(2)给“认知差异”、“智力差异”、“气质差异”、“性格差异”等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
材料:
7.语文老师在教古诗《春晓》时,小龙禁不住发问:“老师,诗人春天好睡觉,连天亮都不晓得,那他夜里怎么能听见风雨声呢?”老师不假思索说:“这有什么奇怪的,早上起床到外面一看不就知道了嘛。”小龙还想追问,老师不耐烦地摆摆手,让他坐下,并说道:“大家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讲,不要随便提问。”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小龙也尴尬地低下头去。
(1)结合材料评析这位教师处理学生课堂提问的做法。(10 分) (2)谈谈教师怎么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0 分) 【参考答案】
(1)启发性教学原则;不因材施;没有正确的学生和教学观、教师观、评价观等。
(2)创设条件:敢问、会问、善问 8.在《小稻秧脱险记》—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与小稻秧争夺营养的杂草在除草剂的作用下,有气无力的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啦”上课时,于老师问学生“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小鹏举手站起来后,声音洪亮而又流利的读完了。于老师笑了笑说“你没完,要么你的抗药性太强,要么这除草剂是伪劣产品。来,我再给你喷洒点,说完,用手比划着朝小鹏“嗤嗤”地喷了几下,学生大笑起来,小鹏心领神会,耷拉着脑袋,缓慢而小声的又读了一遍“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啦”于老师说,好,掌声鼓励,这才是有气无力。
问题:
(1)评析这一教学片断中于老师的教学行为。
(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认识。
【参考答案】
(1)材料中于老师的教学符合教学过程基本规律的要求,此外,还践行了启发性教学原则和直观性教学原则,值得我们学习。
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做法体现了教师占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规律。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营造了一个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
②教师的做法遵行了启发性原则的要求。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民主精神,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小鹏如何朗诵文章内容,体现了启发性原则的要求。
③教师的做法遵循了直观性教学的原则。直观性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过去的已有经验,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从而深刻地掌握知识。材料中的于老师用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帮助小鹏同学迅速把握知识的内在情景,正体现了直观性的教学原则。
④教师的教学行为也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材料中的于老师能够根据小鹏同学的思维方式做到单独点拨,因材施教,灵活转变教学模式和思路,因此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教学原则与规律,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1)教学不仅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具体表现如下:
①从教学的主体这一角度来看,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所以教学的参与者包括教师和学生,他们都在共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展现自己的艺术天赋,因此可以看作是在进行艺术性创造。
②从教学活动这一角度来看,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是科学和文化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是培养人的最高级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都体现着教师和学生所创造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天赋。因此,教学活动在本质上有艺术审美的创造性。这是教学作
为一门艺术的又一特点和表现。
③从教学内容这一角度来看,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过程中的内容选择,都包含审美的因素和艺术性,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因此,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达到艺术性的教学水平,就应该遵循教学发展的原则和规律,结合艺术化的实践,不断创新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
相关热词搜索: 教育教学 能力 主观题上一篇:对于我家乡作文()
下一篇:2020年时事政治试题(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