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2025-02

当前位置: 默读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

| 浏览量: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

 第四单元提升练习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分 得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8 分)

 tǔ fěi(

  )

  bēng dài(

  )

 shěn shì(

  )

 shī xíng(

  )

 chàn dǒu(

  )

 yóu zhōng(

  )

 nǐ dìng(

  )

 bēn fù(

  )

 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12 分)

 一(

 )见(

 ) 青筋(

 )(

 )

 一(

 )不(

 ) 汗如(

 )(

 )

 肃(

 )起(

 ) (

 )有(

 )思

 (

 )(

 )之躯 舍(

 )为(

 )

 1.在三伏天里,工人们在工地上

 。

 2.我们要学习雷锋

 的精神。

 3.黄继光以

 挡住了敌人的枪眼,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

 4.刘伯承坚强的意志让人

  。

 三、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6 分)

 1. 她有着乌黑的头发,粉红色的外套衬托出她那水灵灵的脸蛋。(

  )

 2.他诚恳地说:“对不起,是我伤害了你。” (

  )

 3.他心想,如果我有了钱,那就可以买车了!(

  )

 4.他皱着眉毛,脸上露出一种厌恶的神情。(

  )

 5.他迈着步子,踏步向前进。(

  )

 四、精彩回放。(20 分)

 1.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青春作伴好还乡。

 遗民泪尽胡尘里,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唯见长江天际流。

 羌笛何须怨杨柳, 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妻子..:

  上摩天..:

  故人..西辞.黄鹤楼:

  3.《军神》一课是按照

  、

  、

  的顺序来进行描写的。其中沃克医生的情绪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你能写出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青山处处

 ,何须马革

 。这句话显示了毛主席

 。

 五、课内阅读。(12 分)

 清贫(节选)

 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guā guà)裤,与几双缝.(féng fèng)上底的线袜,已交给我

 的妻放在深山坞.(wū wù)里保藏着——怕国军进攻时,被人抢了去,准备今年暑天拿出来再穿;那些就算是我唯一的财产了。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1.用“√”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3 分)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4 分)

 (1)传世宝:

  (2)齿冷:

  3.把下面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2 分)

 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和课文第 1 自然段是什么关系?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外阅读。(12 分)

 别了,我爱的中国(节选)

 船慢慢地向前驶着,沿途停着好几只灰色和白色的军舰。不,那不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两岸是黄土和青草,再过去是地平线上几座小岛。海水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儿似的跳跃不定,水面上一片金光。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我不忍离了中国而去,更不忍在这个大时代中放弃自己应做的工作而去。许多亲爱的勇士正在用他们的血和汗建造着新的中国,正以满腔热情工作着,战斗着。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

 然而,我终将在这大时代中工作的,我终将为中国而努力,而贡献我的身、我的心。我离开中国,为的是求得更好的经验,求得更好的战斗的武器。暂别了,暂别了,在各方面斗争着的勇士们,我不久将以更勇猛的力量加入你们当中来!

 当我归来的时候,我希望这些帝国主义的军舰都不见了,代替它们的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伟大的中国舰队。如果它们那时候还没有退出中国海,还没有被我们赶出去,那么,来,勇士们,我将加入你们的队伍,以更勇猛的力量,却驱逐它们,毁灭它们!

 1.用“

 ”画出短文中的一个比喻句。(2 分)

 2.朗读画“

 ”的语句,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愤慨

 B.激动

 C.憎恨

 3.短文中“我”为什么要离开中国?(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我这样不负责任的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作者觉得自己在这样的大时代,不能为祖国工作,还被迫离开祖国,内心对祖国充满了愧疚之情

 B.作者不是一个罪人,他这样做是为了以后更好地报效祖国,突出了他爱国之心

 C.祖国危难之际,选择离开就是历史的罪人

 七、习作。(30 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学会了描写人物的方法。下面请用上动作描写,以“正在

 的人”为题,来写一篇文章吧。要求:字迹工整,不少于 400字。

  第四单元提升练习答案

 一、土匪 绷带 审视 施行 颤抖 由衷 拟定 奔赴

 二、针 血 暴起 声 吭 雨下 然 敬 若 所 血肉 己 公

 1.汗如雨下 2.舍己为公 3.血肉之躯 4.肃然起敬

 三、1.肖像描写 2.语言描写 3.心理描写 4.神态描写 5.动作描写

 四、1.不破楼兰终不还 白日放歌须纵酒 南望王师又一年 孤帆远影碧空尽 春风不度玉门关

 2.妻子孩子 碰到天 老朋友 辞别

 3.手术前 手术中 手术后 冷冷→惊疑→柔和→愣住→惊呆→慈祥→肃然起敬

 4.埋忠骨 裹尸还 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五、1.画出:guà féng wù 2.(1)原指祖上传下来的宝物,在本课中指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

 (2)耻笑,讥笑。在本课中指不光彩、不正当的行为让人鄙视耻笑。

 3.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4.最后一个自然段和第 1 自然段是首尾呼应的关系。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文章结构更完整、严谨。文章中心更加突出。

 六、1.海水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儿似的跳跃不定,水面上一片金光。

 2.B

 3.“我”离开中国,为的是求得更好的经验,求得更好的战斗的武器,未来能更好地报效祖国。

 4.C

 七、提示:抓住人物动作的特点来写,动作要连贯顺畅。

  二、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安妮的一生

 安妮·弗兰克,1929 年 6 月 12 日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个犹太人家庭,自幼备受父母的宠爱,上学后又深得老师的喜爱。1942 年 7 月,为了躲避纳粹党的迫害全家躲进普林森河畔小屋,藏身阁楼密室 25 个月。这位 13 岁犹太少女在日记中记下了她的孤独和恐惧,对生的追求和期盼,对未来的向往和祝愿。后被人告发,1944 年 8 月被捕,1945 年 3 月死于集中营,年仅 16 岁。

 (二)《安妮日记》一则

 最亲爱的吉蒂:

 阳光普照,天空深蓝,和风轻佛,我渴望着,真的渴望着一切:交谈、自由、朋友、独处。我渴望……哭一场!我觉得我仿佛要爆炸。我知道哭会有帮助,可是我不能哭。我浮躁不安。我从一个房间踱到另一个房间,从窗框的细缝呼吸,感觉到心在跳着,好像在说:“终于,满足我的渴望吧……”

 我想,春天已经在我内心里。我感觉到春天在苏醒,我在我整个身体和灵魂里感觉到它。

 (1944 年 2 月 2 日

 星期六)

 (1)辨字组词。

 宠________

 期________

  孤________

 庞________

 斯________

  狐________

 (2)写出下面词语的同义词。

  孤独——________

 期盼——________

 祝愿——________

 渴望——________

 (3)安妮渴望得到哪些东西?

 (4)是什么使安妮无法得到她渴望的东西?

 (5)读过这两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想?你对安妮说些什么?

 【答案】(1)宠爱

 ;期待

 ;孤独

 ;庞大

 ;斯文

 ;狐狸

 (2)孤单

 ;期望

 ;祝福

 ;盼望

 (3)她渴望着一切:交谈、自由、朋友、独处。更渴望和平。

 (4)战争,为争夺不正当利益而掀起的战争。

 (5)略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形近字的辨析,通过比较部首、字义、组词记忆生字。还有些形近字的读音有的也是相近或相同的,需要平时学习积累的时候细心区分记忆。如:宠爱、庞大;期待、斯文;孤独、狐狸。(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义词的辨析情况,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课文。先理解词义再写近义词。其中注意:孤独:独自一个人。所以“孤独”的近义词是“孤单”。期盼:期待;盼望。所以“期盼”的近义词是“期望”。(3)、(4)考查筛选相关信息。解答时细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中找出答案即可。(5)谈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主旨和哲理,合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形近字的掌握,从读音、结构、字义三方面加以区别,通过

 比较组词记忆生字。(2)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3)、(4)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表述正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3.课外阅读

 《

 》

 徐文长从小就善于动脑筋思考,他聪明、机智也充满了情趣。

 徐文长的伯父很喜欢他,时常想些法子逗他玩,考他的思考能力。有一次,伯父领着徐文长来到一座贴着水面、桥身既窄又软的竹桥边,把两只水桶装满了水,对徐文长说:“我想考考你,你能提着这两桶水过桥,我就送你一件礼物。”

 少年徐文长想了一下,就脱下鞋,用两根绳子把小桶系住,然后再把装满了水的木桶放到水里,就这样他提着两根绳子走过了木桥。

 伯父还想用一个更难的法子把徐文长难倒。他说:“既然你过了桥,礼物我当然要给你,但必须要按我的要求去取礼物。”说着,他就把那件礼物吊到一根长竿顶上,并且告诉徐文长:“你____不能站在凳子之类的高地方去取,____不能把竹竿横下来。”

 伯父想,这下徐文长就没有办法了。

  但徐文长摸了摸后脑勺,马上就想出了取礼物的方法。只见他拿住竹竿一直走到一口井边,然后把竹重向井里放,当竹顶快到井口时,他就顺利地拿到了那件礼物。

  伯父被聪明的徐文长惊呆了,不禁拍手称赞:“真是聪明的徐文长啊!”

  (1)给本文加上一个小标题 。

  (2)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你________不能站在凳子之类的高地方去取,________不能把竹竿横下来.”

  (3)伯父想两个什么难题考考徐文长的?

  (4)徐文长是怎样解决伯父的两个难题呢?

  (5)你觉得徐文长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

  (6)请你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案】(1)《聪明的徐文长》

 (2)既;又

 (3)提着两桶水渡过一座贴着水面、桥身既窄又软的竹桥。

 竹竿顶取礼物,但不能站在凳子之类的高地方去取,也不能把竹竿横下来。

 (4)脱下鞋,用两根绳子把小桶系住,然后再把装满了水的木桶放到水里,就这样他提着两根绳子走过了木桥;拿住竹竿一直走到一口井边,然后把竹重向井里放,当竹顶快到井口时,他就顺利地拿到了那件礼物

 (5)善于用脑,在难题面前善于变通,相当机智,临危不惧。

 (6)本文主要描述徐文长在伯父两次的考核中,善用自己机智的头脑顺利地通过了考核,从而取得了礼物.

  【解析】【分析】伯父还想用一个更难的法子把徐文长难倒。他说:“既然你过了桥,礼物我当然要给你,但必须要按我的要求去取礼物。”说着,他就把那件礼物吊到一根长竿顶上,并且告诉徐文长:“你(既)不能站在凳子之类的高地方去取,(又)不能把竹竿横下

 来。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4.

 母亲的背影

 欧阳国

 ①12 岁,我念小学四年级的样子,春节刚过,父亲就拾起行囊,要到外地去务工了。

 ②母亲从小有胃病,痛到极处,她时常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不断呻吟,双手捂住肚子,嘴里不停地打饱嗝。母亲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离开村庄,何况自己一身病痛。但,我和弟弟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父母决心砸锅卖铁也要送我们念书。家里几亩地养家糊口可以,但要送出两个大学生是不可能的。父亲决定出外打工,母亲执意要一起去,父亲不同意。他们吵了起来,到了摔破碗筷的地步。父亲妥协了。

 ③父母第一次外出的那个早晨,母亲两眼通红,脸色苍白,唯独头发梳理得好看,后脑勺翘起橡皮筋扎好的黑发。母亲左肩挎着大包,右手提着小包,含泪离乡。年还没过完的村庄,炮仗声噼里啪啦地响起,我和弟弟一路跟着父母,弟弟不听话,死也不愿意父母离开,最后索性在村子的黄泥巴路上打起滚来,被外婆强行抱回家。

 ④我跟在母亲的屁股后面,走几步她就转过头来看看我。母亲说,回去吧!但我还是走了几百米。母亲又转过头来说,回去吧!她开始有些哽咽了。我又送了父母一里多远,母亲转过头来说,回去吧!她哭出声来。我站着不动,母亲转头跟在父亲后面。我含泪望着母亲背影越来越远……

 ⑤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大学,从农村娃到大学生,再到留在城市工作,十多年来,我兄弟俩在父母的背影中一年又一年成长。

 ⑥最难忘的是,在浙江义乌,我偶遇母亲的一次背影。

 ⑦那年,父母没有回家过春节,高考后,我去看望离别一年半的父母,就直接找到了母亲的厂子。(A)当时,母亲左手正拿着一个干巴巴的馒头,右手扭着水龙头,弯着腰,嘴对准水龙头喝水。(B)见到我,母亲显然有点不知所措,她转过头看见我,脸上露出了无法掩饰的惊慌。(C)她连忙解释道:“馒头干得要死,没水冲冲,根本没法咽下去。”

 ⑧“让妈看看你。高了,高多了,还是那么瘦,东西吃到哪里了。”母亲有意转移话题,她把剩下的半个馒头咽了下去。我望着背稍微佝偻的母亲,头发早已花白,额头的皱纹也显而易见,母亲老了,我突然感觉她老了。我放下行李,借口到卫生间去一趟,还没来得及关上门就大哭起来。这就是我的母亲,我亲爱的母亲。她老得如此突然,仿佛转眼之间的,毫无告知似的。

 ⑨现在,我每天行走在城市里,上班下班,时常想起乡下的母亲。白天有时想起母亲的背影,老走神。

 1.选文重点写了哪两次母亲的背影?

 2.文章第②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作者写这些内容的作用是什么?

 3.文章第⑦段画线文字描写生动,请你选择一句简要分析其在表现人物方面的作用。

 4.“我放下行李,借口到卫生间去一趟,还没来得及关上门就大哭起来。”请你联系上下文,揣摩“我”的心理活动,写一段心理描写。

 1.父母第一次外出打工时母亲的背影;在浙江义乌偶遇母亲时母亲的背影。

 2.这段主要写了母亲有严重的胃病和“我”家家庭境况不好。这些都是为下文写母亲坚持外出打工做铺垫。母亲为了子女能上学。不顾自己体弱多病,拼命劳动,突出了母亲的伟大。

 3.示例:B 句“见到我,母亲显然有点不知所措”“脸上露出了无法掩饰的惊慌”,这句话重点刻画了母亲的神态,写母亲就生水吃馒头的事被“我”发现之后的尴尬,母亲不希望自己艰苦的生活让“我”知道。此句描写生动,刻画细腻。

 4.提示:可以从感谢母亲、愧疚自责的角度作答。

  5.

 情在高处

 李小萧

  ①大约七米的距离。

 ②我紧握着枪托,手心里渗出了一把汗。小心地深呼吸一口山间潮湿的空气,努力把狂跳的心稳定下来,又取下眼镜仔细擦了擦。我已发了誓,不击中它今生就不再摸猎枪。

 ③那是个骄做的家伙。尖曲的喙,强硬的躯,鸟黑而莹绿的羽。脖边还围着一圈浅褐色的纹锦,就像古希腊勇士的桂冠。它昂首站立在那岩石上,扇起的翅膀嵌在白蒙蒙的天空上面,于是属于鹰族的野悍与霸气就展露无遗了。我看不到它的眼,它正盯着自己爪下的猎物。一定是个年轻的家伙——岩鹰!

 ④我突然感到有股热血在胸里面沸腾了起来,它正全神贯注地撕扯爪下的猎物——如果我没看错的话——那是一只雏鸡。

 ⑤它突然昂起头来高叫了一声。隐没了的太阳一下子从阴翳的云层里挣了出来!山岩上风在猎猎地吹,清凉的鸣声回荡在山山峦与苍穹之间。这才是真正的鹰之唳!那被霞光镀了的剪影,不啻为一座真正的力与美浑然天成的伟大雕像。我心里忽地一动,枪在中途停住了。

 ⑥它居然对爪下的美味只撕不吞!我突然奇怪地发现,它已把一切都完成了。天是如此的蓝,风又变得如此的清。它募然欣喜地高叫了两声,拍拍翅膀,消失在岩边。

 ⑦我一下子从震撼中清醒过来,心里一阵难耐的懊悔。但那问号依然盘旋脑际:这冷酷与嗜杀成性的鹰竟会弃猎物而去?

 ⑧我刚要失望地起身,突然从天空传来一声熟悉的鹰鸣,急忙伏下,心又狂跳了起来,紧盯着声音传来的地方。是它!只不过还携了一只鹰来。我以为是它的爱侣,但仔细观察之后,发觉自己错了。那是只苍老的岩鹰,很老了。它的羽毛在阳光下灰蒙蒙的,且脱落了不少,好像还受了重伤,一只翅膀耷拉着。脚无力地蜷成了一个“7”字形,它的脖子转动也很困难,也许根本就不能转动!年轻的鹰把它轻轻地放在向阳的岩石上,然后叼起猎物,一块块地喂它。

 ⑨我静静地看着,托枪的手悄然垂了下来。

 ①年轻的鹰在笨拙地喂着,显然它只习惯大力撕扯暴吞,做这种温柔的动作还笨拙得可爱。它的大喙不时错过老鹰的嘴,有时还忘了松开。但老鹰自始至终都在安详地接受着,那半闭的眼中,流露出的也全是爱和满足。

 ①天很蓝,风很清,我的眼睛开始潮湿。

 ②年轻的鹰每喂完一口都忍不住发出一声欢叫。有好几次,老的鹰把嘴闭上了,不肯张开,只用慈爱的目光望着它。但它都轻轻啄开老鹰的嘴。那分明还带着少年的任性和撒娇!是的,它明白母亲(或父亲)的心,尽管它也确实很饿了。有好几次叼在嘴里的肉差点本能地吞下去;尽管再找到如此鲜美的野味已很不容易,但它宁愿去喝涧里的水充饥,也不肯吃一块给母亲(或父亲)的食物!

 我的泪开始大股大股地往外涌,我不敢站起身,生怕惊动了那深情的两代鹰。我只有用泪水模糊了的眼,定定地望着那正紧紧依偎着晒太阳的两只鹰。不看那美丽的流云,也不听那柔歌似的松涛。

 ④没有照相机,但我的心已摄下了这一生所能见到的最美丽的一幕。

 ①那一年,正是我因一双皮鞋跟父母闹翻的第一次出走。反思自己过激的行为,我当即决定下山。下山后,我马上还了朋友的猎枪,搭当天的末班车回家了。

 1.作者的思想情感由发现岩鹰后狂喜激动,经历了三次变化,请逐一概括填出。(每格5个字左右)

 狂喜激动

  2.文章第⑥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中都写到天“蓝”风“清”,反复描写这样的环境有什么作用?

 3.文中第③自然段和第 ⑧自然段中的画线句分别描写了小岩鹰和老岩鹰的外形,它们的外形各有什么特点?从全文看,这两处的外形描写有什么作用?

 4.你如何理解第14段画线句?

 5.你听说过“乌鸦反哺,羊羔跪乳”这句话吗?如果没有,请你试着通过自己的方式了解一下,然后结合本文,谈谈自己受到了什么启发。

 1.难过失望

 感动欣赏

 省悟反思

 2.这里的环境纯净美好,衬托小岩鹰给老鹰喂食举动的美好、感人。

 3.小岩鹰健壮、美丽。勇猛和旺盛的生命力,老鹰苍老无力,受了重伤,生命垂危,为后文写小岩鹰喂食和老岩鹰接受喂食埋下伏笔。

 4.虽然“我”没有照相机拍下这感人的场景,但“我”会永远记住两只岩鹰之间的深情,并警醒自己,以此为榜样,学会去理解和关爱父母。

 5.略

  6.

 美德在民间

  孙道荣

  ①为了36元钱,一个人苦苦找寻了另一个人,整整三年。

 ②找人的叫老张,是个鞋匠,专门帮人修鞋、擦鞋,在街上开了个修鞋的小店,已经摆了八九年,一直没挪窝,加上手艺又很好,所以生意不错,积累了很多熟客。老张要找的人叫石慧,石慧是附近的住户,也是老张的一个客户。

 ③如果客户预存一笔钱,可以打八折,老张的这个主意,吸引了好多客户。老张有三个厚厚的大本子,清清楚楚登记着每一个客户的存款和每一笔消费记录,从无差错。其中有个客户,预付款还剩余36元,但她已经三年没有来过了,鞋匠老张要找的人就是她,他想把钱退还给她,或者请她把剩余的钱消费掉。

 ④可是,除了知道她名叫石慧,住在附近的某个小区之外,老张对她一无所知,也没有她的任何联系方式。老张就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一个个地问。每一个前来擦鞋或者修鞋的客户,他都要问人家一句,你认识石慧这个人吗?久而久之,竟然成了老张的一个习惯。

 ⑤有人被反复地问,就好奇地反问他,为什么要找这个人?老张就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人家。有人劝慰老张,可能是她搬家了,或者有其他原因,不来了,反正就这么点钱,不用找了吧。老张一本正经地说,那可不成,再少,也是人家预存在我这儿的,她若不来消费了,我就要把钱退给人家。

 ⑥慢慢地,到老张的店铺来修鞋或擦鞋的人,都知道老张在找一个人,那个人叫石慧。

 ⑦有个客户认识石慧,但客人沉重地告诉老张,两年前,她就已经因病去世了。他也不知道她具体住哪个小区,也没有她的联系方式。

 ③老张很难过。但他不想就此放弃,他想,石慧不在了,那就找到石慧的家人,把剩下来的36元退给人家。因此,他依然固执地向每一个到店的客人询问,你认识石慧吗?

 日子就在老张的这一声声询问中,慢慢流逝。

 ①终于,有个新客户告诉老张,他认识石慧的丈夫。

 ①第二天,石慧的丈夫,来到了鞋匠老张的小店内。老张拿出一本厚厚的旧账本,翻到其中的一页,对石慧的丈夫说,她的预存款还剩36元,把钱退给你,或者你来修鞋、擦鞋,都可以。

 ②石慧的丈夫却坚决不肯收,他说,这么点钱,你却一连找了我们三年,已经很让我感动了,钱我不能收。

 13一个坚持退钱,一个坚决不肯收。最后,还是鞋匠老张想了个办法,要不,我们把这钱捐了吧,也算是对石慧的一个纪念。

 14第二天,鞋匠老张来到当地的红十字会,以石慧的名义,捐了336元钱,其中的36元,是石慧三年前预存在鞋匠老张店里的余款,另外的300元,是石慧的丈夫追捐的。

 15这个故事,有了一个善良而关满的结局。我不厌其烦地复述这个故事,是想告诉大家,这个社会需要的很多东西,比如善良,比如诚信,比如承诺,以及其他的很多美德,从来就不稀缺,它们就在民间,就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之中。

 1.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从原文中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3.读了文章,你一定会有很多感悟。请具体写出其中某一点感悟,并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条理清晰,语言流畅,80字左右)

 4.本文语言朴素,丝毫不加粉饰,读完却让人颇为感动。结合你平时的写作,你认为一篇好文章是内容重要,还是华丽的词句和描写重要?谈谈你的看法。

  1.鞋匠“老张”三年苦寻顾客退还36元预付款。

 2.这个社会需要的很多东西,比如善良,比如诚信,比如承诺,以及其他的很多美德,从来就不稀缺,它们就在民间,就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之中。

 3.感悟:①诚信最美;②生活中到处都有修身树德的正能量;③普通人的心智最朴素,还没有被物欲横流的社会风气所沾染,他们身上形显着人类最本真的优秀品质。(结合实

 际,略)

 4.示例:我认为文章的内容重要,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是文章的灵魂,而华丽的词句固然可以锦上添花,但却不能少了文章思想的基础。(言之有理即可)

  7.

 不落别处

 在盛夏的信义路上,常常会看到一位流浪的老人。他土头土脸,相貌丑陋,怪怪地穿一件很厚的褪了色的中山装,中山装里还有一件破旧的毛衣。平常他就蹲坐在街角,歪着脖子,看来往的行人,也不说话,只是轻轻地摇动手里的奖券.(juàn

 quàn)。

 他很少会站起来走动。当他站起,我才发现他的椅子绑在皮带上,走的时候,椅子摇过来,又摇过去。他脚上穿着一双老式的大皮鞋,摇摇晃晃像陆上的河马。

 如果是中午,他就走到卖自助餐摊子的前面,想买一些东西来吃,摊贩看到他,通常会盛.(chéng shèng)一盒便当送给他。他就把吊在臀部的椅子对准臀部,然后坐下去。吃完饭,他就地睡午觉,仍是歪着脖子,嘴巴微张。

 到夜晚,他会找一块干净挡风的走廊睡觉,把椅子解下来当枕头,和衣而睡。我(观察 观看)流浪汉很久了,他全部的家当都带在身上,几乎终日不说一句话,可能他整年都不洗澡的。从他的相貌看来,应该是北方人,流落到这南方的街头,连最炽.(chì zhì)热的夏天都穿着家乡的厚衣。

 对于街头的这位老人,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怀疑 疑惑)的眼光,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我每次经过那里,总会向老人买两张奖券,虽然我知道,即使每天买两张奖券,对他也不能有什么帮助,但买奖券使我感到心安。

 记得第一次向他买奖券那一幕,他的手、他的奖券和他的衣服同样的油腻污秽,他缓缓地把奖券撕下,然后在衣袋中摸索着,摸索半天掏出一个小小的红色塑胶套。这套子竟是崭新的,和他并不相配。老人小心地把奖券装进红色塑胶套,由于手的笨拙,做这个简单的动作也十分艰难。

 “不用装套子了。”我说。

 “不行的,讨个喜气,祝你中奖!”老人终于笑了,露出有空缺的几颗牙,说出充满乡音的话。他终于装好了,慎重地把红套子交给我,红套子上写着八个字“一券在手....,希望无...穷.”。

 后来我才知道,不管是谁买奖券,他总会努力地把奖券装进红套子里。慢慢我理解了,小红套原来是老人对买他奖券的人一种感激的表达。每次,我总是沉默着耐心等待,看他把心情装进红封套,温暖四处流动着。

 和老人逐渐认识后,有一年冬天黄昏,我向他买奖券,他还没有拿奖券给我,先看见我穿了单衣,最上面的两个扣子没有扣。老人说:“你这样会冷吧!”然后,他把奖券夹在腋

 下,伸出那双油污的手,要来帮我扣扣子,我迟疑了一下,但没有退避。

 老人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我的扣子扣好,那时我真正感觉到人(纯洁

 纯净)的善意,在老人为我扣扣子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鼻子因而发酸。

 老人依然是街头的流浪汉,我依然是我,向他买着无关紧要的奖券。但在我们之间,有一些友谊,装在小红套,装在眼睛里,装在不可触摸的心之角落。

 我向老人买过很多很多奖券,从未中过奖,但每次接过小红套时,我觉得那一刻已经中奖了,真的是“一券在手....,希望无穷....”,我的希望不是奖券,而是人的好品质,它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

 “好雪片片,不落别处!”它美丽地落下不见了,但灌溉了我们的心田。

 1.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或选择正确的词语,打“√”。

 2.第 1 自然段中有对老人的______描写,联系下文老人的温暖人心的行动,谈一谈这部分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文中画线句子“这套子竟是崭新的,和他并不相配”中,“崭新”一词相信作者是别有深意的,你能谈一谈这个词语的妙用吗?

 4.文中两次出现“一券在手,希望无穷”,依次说说它们不同的含义。

 (1)

 (2)

 5.文章题目“不落别处”改为“卖奖券的老人”好不好?请简述理由。

 6.在我们周围有一些像文中“老人”的人,他们生活艰难,却拥有金子般的心灵。请结合文本与自己的感悟,谈谈你该如何对待他们。

  1.quàn

 chéng

 观察

 chì

 疑惑

 纯净

 2.外貌

 以外表的丑陋、怪异反衬他内心的美丽、善良。

 3.“崭新”一词与上文的“油腻污秽”形成鲜明对比,能够看出老人对这个红色套子是特别珍视的,也说明他送给别人的祝福是真挚的。

 4.(1)是老人对买他奖券的人的祝福。(2)暗示“我”的心中萌生了做一个好人的愿望。

 5.不好,原题形象、深刻,暗示老人的善良、爱心已滋润了“我”的心田,使“我”拥有了做人的好品质。“卖奖券的老人”只是交代了老人的身份,十分平常。

 6.示例:我们应该像文章中的作者那样,理解关心这些“生活艰难,却拥有金子般的心灵”的人们,给他们送去温暖,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

 8.

 日子里的诗意

 鲍捷

 ①她的煎饼摊就摆在热闹的步行街口,简单的手推车上嵌着一个平底锅,锅边一盆和好的面粉,一盆碧绿金黄的韭菜鸡蛋馅。每天,她专心致志做着煎饼,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车流人群,一天一天、一月一月就在面粉的搓揉拿捏中寂寂度过。

 ②那个深秋的黄昏,空气中刮着冷冷的风,我接儿子放学,等公交车时,被一阵阵浓郁的韭菜香吸引,忍不住停下脚步。第一次仔细看她:额上几道深深的皱纹,留下岁月的痕迹,脸和手都被冷风吹得通红,看上去四十多岁,没有一般小摊女人的邋遢(lā

 tā)随意,大红冬袄外围着一条蓝色碎花围裙,朴素而洁净。她正用双手飞快地搓揉翻拣,一个个圆乎乎、油汪汪、金灿灿的韭菜饼子在她的手下翻飞。

 ③瑟瑟秋风里,能有这样一个热乎乎的煎饼也是一种寻常日子里的幸福吧。

 ④等煎饼的间隙,我打量这个小摊,没什么特别。在昏黄的街灯下,她及她的小摊都笼罩着一种淡淡的烟火的气息,一种浓浓的家的味道。突然,我发现在小推车中间的档子上,放着一个红皮笔记本,式样已经过时,却是一种记录岁月的陈旧,有一种俗世里的美好。看得出,主人一定很爱它,并日日抚摸它,翻阅它。

 ⑤我的目光停留在红皮笔记本上,久久没有移动。她仿佛看出我的疑问,腼腆一笑说:“没事时坐着晒晒太阳、翻翻杂志,遇见好的诗,忍不住抄下来。呵呵,年轻时候喜欢文学。”她的话让我愕然,想不到,这样一个卖煎饼的女人,被生活打磨得如此粗糙..,却又如此细腻..,竟如此执着地喜欢诗、喜欢文学,那该是一种怎样的热爱和坚守?

 ⑥忽然间,很想看看她的红皮笔记本。“可以吗?”

 ⑦她用沾满面粉的手递过来。“不好意思啊,只是觉得这些句子好,爱。”

 ⑧爱,多么强大的理由!

 ⑨我想起电影《SWANN》中那个写诗的普通农妇,生前默默无闻后却令许多城里人惊讶喜爱。她常穿着农家朴素的衣裙,站在风里,嘴唇紧闭,目光忧郁地望着远方。她生活在粗壮丈夫的暴力之下,那个男人不懂得她的诗,更不懂得她的美。她只能在结束一天的辛勤劳作后,才悄悄地把自己沉浸在内心深处的世界里,把内心丰富的情感用美丽的句子表达。她将希望与梦想写在破碎的纸片上,一片又一片,藏在皱皱的牛皮纸袋里,在日复一日的艰难生活中,她从来放弃自己的梦想和思想的飞翔。

 ⑩其实,做煎饼女人抄写的诗句有多美,意蕴有多深刻,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与电影中的农妇一样,有一颗能从生活中发现美的心。

 ⑪此时,深秋的黄昏不再寒冷。坐在暖和的车厢里,儿子依偎在我的怀中,他香甜地吃着煎饼,和我说着幼儿园的趣事。车窗外,秋雨潇潇,夜色渐浓,华灯初上。下班的人们裹着阵阵寒气上车,不一会儿,车厢里的阵阵温暖就将这寒气融化,人们说着笑着,牵挂着不远处亮着灯光的家。

 ⑫忽然觉得,心里满满的:是晴空艳阳的暖,是春风拂面的柔,是姹紫嫣红的娇,是围坐

 火炉的热,是韭菜煎饼烙在锅里的香。日子里的诗意,原来是这样好!

 (选自《散文百家》2012 年第 8 期)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干净——(

  )

 好像——(

  )

 惊奇——(

  )

 温暖——(

  )

 2.选文第②段中画线语句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⑤段中加点词语“粗糙”和“细腻”分别指什么?这对反义词放在一个句子中,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⑨段中写电影《SWANN》的内容对表现做煎饼女人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5.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②段中写做煎饼女人朴素洁净的衣着与一般小摊女人不同,为下文写她对诗歌的热爱作了铺垫。

 B.选文第②段中写了秋天的冷风,既表现出天气的寒冷,又衬托出做煎饼女人生活的辛苦。

 C.选文第⑪段中写“我”因为坐在暖和的车厢里,所以才觉得深秋的黄昏不再寒冷。

 D.选文告诉我们只要拥有一颗能从生活中发现美的心,生活就会处处充满诗意。

 6.结合选文说说“日子里的诗意”有什么含义。

  1.洁净

 仿佛

 惊讶

 暖和

 2.动作描写,写出了女人做煎饼时动作娴熟,表现了她勤劳能干。

 3.“粗糙”指煎饼女人外表沧桑;“细腻”指她内心敏感。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做煎饼女人的内心的美好,表达了“我”对她的欣赏。

 14.电影《SWANN》写了一个普通农妇在艰难的生活中热爱诗歌,坚持写诗的事,用这位农妇的坚强、执着,衬托做煎饼女人对诗歌的执着和对生活的热爱。

 5.C

 6.“日子里的诗意”既指两个女人在或平凡或艰难的生活中所坚守的对诗的热爱,也指生活中所有能给人带来美好感受的事物,以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9.

 睡在炊烟里的母亲

 朱成玉

 ①母亲老了,总是遗忘。晾晒的农物忘了在下雨前收回,莫名其妙就弄伤了手脚,衣服上的扣子去向不明,做饭糊锅底的次数越来越多……有人说,这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的确,现在的母亲,有时候甚至分不清左手和右手。

 ②唯一忘不掉的,是她自己的孩子。忘不掉孩子们的生日,大概她也知道自己的记性不佳,便在日历上找到那些日子,然后叠起来,用以提醒自己。

 ③除了儿女,母亲的口袋空空如也。如今,儿女们如鸟一样飞远,母亲的桌上只有一双孤独的筷子。母亲,被冷落在遥远的炊烟里,一转身又是一年。

 ④看到炊烟,就看到母亲了。我总是这样想,并习惯了这样去看每个人家的炊烟:炊烟缓缓,那一定是孩子们都在母亲的怀里,母亲用她的安详笼罩着孩子们的美梦;炊烟凌乱,那一定是孩子们迟迟未归,母亲牵肠挂肚,急得在院子里打转。

 ⑤那时,我就是个喜欢疯跑的孩子,也是喜欢哭泣的孩子,满脸鼻涕的孩子。可是,母亲依然会毫不犹豫地把我抱起,毫不犹豫地,深深地吻下去。

 ⑥一丝风也没有的时候,炊烟笔直笔直的,那很像年轻时候的母亲,身材高挑,相貌出众,被村里无数后生的眼睛偷偷地打量过。

 ⑦可是一阵风就会将那笔直的身段吹弯,就像现在佝偻着的母亲。原来,炊烟也是会老的啊。母亲,用褶皱,用后半夜的一盏油灯,用老花镜,用哆哆嗦嗦的手,用手上的针线……爱着我们,却极力不发出声来。哪怕一声轻咳,都埋在一块柔软的巾帕里。

 ⑧柴米油盐,是这一生和母亲最亲密的事物。厨房是母亲的舞台,围裙是她的道具,锅碗瓢盆是她的乐声。即便在艰苦的日子里,母亲也总是认认真真地做饭,从来不对付。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是母亲却不一样,没看见她用了多少食材,却总能变着花样地做出许多可口的饭菜来。母亲在厨房里劈啪作响,把贫苦颠得上下翻飞,把日子炒得香滋辣味。灶台底下的火焰,总是忍不住窜出来为母亲鼓掌。

 ⑨而从灶台下欢快地跑向屋顶的炊烟,是缠绕在母亲手上的戒指,一生都未曾褪下。因为,在母亲的指缝间,我总能闻到葱花的味道,家的味道。

 ⑩所以,我家的炊烟是有着葱花味儿的炊烟。我家的炊烟也是最好客的炊烟,总是微笑的。或是点头,或是招手。欢迎你,挽留你。

 ⑪炊烟,就这样在我的目光里一茬一茬地熄灭,又一茬一茬地升起。

 ⑫今夜,我想念母亲。可是我无法回到她的身边,唯有希望故乡的风能轻一点儿,别把我家的炊烟吹得东倒西斜。因为母亲在炊烟里睡着,她累了,让她多睡一会儿吧,借着炊烟的暖。

 ⑬母亲,今夜我们梦中相见。

 (选自《辽宁青年》2014 年第 10 期,有改动)

 1.作者由“炊烟”回忆了母亲的哪些活动?

 2.第①自然段与第②自然段在内容上是否矛盾?为什么?

 3.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厨房是母亲的舞台,围裙是她的道具,锅碗瓢盆是她的乐声。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

 5.你认为该文题目好不好?说说你的理由。

  1.①炊烟里等待晚归的孩子;②夜半油灯下缝补的母亲无声的关爱;③厨房里母亲用心准备饭菜。

 2.不矛盾。母亲因年迈总是遗忘自己生活中的事,却忘不了自己的孩子,对比中更突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牵挂和疼爱。

 3.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将厨房比作舞台,围裙比作道具,锅碗瓢盆比作乐声,生动形彖地写出了母亲为家人做饭的场景,表现母亲勤劳持家的特点。

 4.不辞辛苦、疼爱孩子胜似关心自己。

 5.示例:好,题目形象地突出了母亲勤劳的品格,具有“文眼”的作用。(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热词搜索: 下册 五年级 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