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2025-01

当前位置: 默读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河南省2021届高三下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四)

| 浏览量:

  河南省 1 2021 届高三下学期阶段性检测(四)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4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小说的回目与西方小说标目在文体功能上是相同的(虽然二者有更深刻的不同):回目都是一个完整的叙述句,概括叙述一段情节;一般而论,回目的设置又均位于每回正文之首,在本回情节尚未展开的时候,读者已经读到对其概括的回目了。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这无疑也是“事先讲述或提及以后事件的一切叙述活动”之一,即预叙。

 回目都是以一个单句或一联偶句来简要概括本回即将发生的故事内容:翻开嘉靖本《三国志演义》,读者们会依次看到“祭天地桃园结义”“刘玄德斩寇立功”等回目,在尚未进入小说正文的叙事世界之前,读者已粗略了解到相应回次的故事内容,在阅读过程中,因已有叙事进程提供的悬念,每回回目的预叙功能就更为突出,如第六则之末董卓欲行废立之事,袁绍反对,二人相峙,就在剑拔弩张的关头,此则结来,读者们自然急切地想知道结果,袁绍性命如何?董卓究竟能否得逞?翻过一页,不必看正文便已知道,董卓已经得逞了,因为第七则回目云“废汉君董卓弄权”;然这一则又以曹操出计诛董卓为结束,不知所出何计,但下则回目“曹孟德谋杀董卓”一出,读者也即明白……如此连环往复,直至全书结来。

 重要的是,不仅每回的回目置于本回之首从而对本回故事进行预叙,而且,全书的回目还会集中为目录置于书前,有的作品除此之外在每卷前还有本卷的目录,打开目录,即可提前知道它的情节发展——应该说,在这种标目体制中,全书故事被不同层级的回目重复预叙、反复皴染,因而,阅读中国古典小说几乎没有秘密可言。

 不过,中国古典小说回目体制的预叙功能是一把艺术的双刃剑:一方面它向潜在的读者提供了更多有关叙事世界的信息,从而使读者的选择可更明确,也使其对此叙事世界的进入更为顺利;另一方面却也养成了叙事艺术欣赏的保守。

 如果把对一部小说的阅读看作一次艺术世界的探险乃至于冒险的话,那么,中国古典小说所培养起来的读者们也许会缺乏一些勇气与耐心,其成因自极复杂,但是,回目的预叙体制无疑也是其中之一。这种体制养成了对叙事艺术欣赏

 的保守:听众或读者需要在一个艺术事实发生之前便得到一定的提示信息,如果没有,面对无法把握的艺术世界,他们可能会难以接受。

 进一步看,还可以发现,此种倾向无论是因读者的口味引导了作者的创作,还是作者的追求培养了相应的读者,总之,它与其他因素一起形成了中国叙事文学的特点:因循过多,缺少艺术世界中的远征与新拓。西方大部分小说文本给予读者的仅仅是一个信息量极少的书名,简单的书名后隐藏的东西在阅读之前无法预知,因此,读者的阅读过程便是与这一叙事世界中的人物、情节、沉思猝然相遇的过程,这种对未知世界的探险式阅读其实关联着相应的创作机制,因此,作者的创作也尽量避免程式成规,从而在艺术表现上拥有了生机勃勃的新陈代谢。

 (摘编自李小龙《中国古典小说回目的叙事功能》)

 材料二:

 一般而言,长篇小说的标目应当概括本段落的故事情节,中国古典章回小说表面上看似乎也不例外,但若细究则发现并不尽然,因为,后者标目与情节错位的现象颇为常见,且也被作者们认可。

 以《水浒传》为例即可知其普遍存在。第一回下句云“洪太尉误走妖魔”,正文回末恰讲到一道黑气冲天而去,完整的解释却在下回的开端;第二回下句云“九纹龙大闹史家村”,所谓的“大闹”,主要指的是史进与少华山一起反抗官军并火烧庄院事,然官军刚刚包围史家时,第二回便结束了,与官军之战却置于下回;第八回的“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更是如此,此回从头至尾未见鲁智深的名字,事实上后半段情节只是为“大闹野猪林”作了铺垫,真正的故事却在下一回。

 很多研究者已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张天翼所论“品字形”特征即指此。这与章回小说的说书基因有关,说书艺术必须保证有“扣子”,“品字形”错位也就成为常用的手法。不过,这种早期的技术性考虑在章回小说的艺术发展中逐漸被小说家们接受并成为一种艺术手法。回目在叙事流程中具有一定程度的控制与节律:古典小说中,节制是一种常态,但叙述流也需要有冲破节制的时候,这种时而处于回目控制之下、时而又突过限阈的关系其实也给叙事艺术带来了生机,使作者可更自由地运用回目与正文的搭配,造成不同的艺术效果。也就是说,在后来的小说家手中,技术性的错位发展成了一种有意味的错位,比如在文人化的章回作品《儒林外史》与《红楼梦》中都可以看到这种手法的自觉应用。

 但由于章回小说的发展逐步脱离了说书母体,很多人对这一手法已不甚了然,他们仅从案头阅读来看,以为这种错位是作者的疏忽。

 摘编自李小龙《中国古典小说回目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阅读中国古典小说过程中,因为已有叙事进程提供的悬念读者会急切地想知道结果,每回回目的预叙功能显得更为突出。

 B.在中国古典小说的标目体制中,全书故事被不同层级的回目重复预叙、反复皴染,导致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直接,没有秘密。

 C.习惯于中国古典小说的听众或读者需要对艺术事实具有十足的把握才敢进入一个新的艺术世界,否则会难以接受。

 D.中国古典小说标目与情节错位的“品字形”特征颇为常见,但随着章回体小说逐步脱离说书母体,这一手法也逐渐不被认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读小说就像探险,中国古典小说所培养起来的读者们缺乏勇气与耐心,是因为预叙体制的存在。

 B.西方很多小说仅提供信息量极少的书名,读者无法预知叙事世界,因此对其中的人物情节等常感猝然。

 C.由《水浒传》中的例子可知,《水浒传》的回目是由两个句子构成,下句话的情节有时在本回目不会出现。

 D.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有自己的节奏,对这种节奏时而加以节制、时而大胆突破,可以带来生机。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回目与小说内容关系的一项是(

 )(3 分)

 A.本章回目简要概括本章内容

 B.本章回目提示下面几个章回内容 C.本章回目交代上一章回事件结果

 D.全书回目预告全书故事内容梗概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回目”下一个简要定义。(4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丈夫 孙犁 今天是中秋节日,可是还有一场黑豆没打。上午,公公叫儿媳妇把场摊上,豆叶上满带着污泥,发着臭气。日本黑心鬼,偷偷放了堤,淹了老百姓,黑豆没长好,豆子是秕秕的。草不好,黄牛也瘦了。儿媳妇站在场里没精打釆的。年景没有了,日子不好过,丈夫又没消息。去年,他还在近处,八月十三那天还抽空回家来看了看,她给他做了一件新棉袄,两个人欢天喜地。八月节,应该团圆团圆;她给他做了猪肉菜,很丰富。今年,鬼子从四月里翻天搅地,丈夫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吃过中午饭,她带着老二孩子,要去娘家看看,解解闷。孩子才七岁,在炮火里跟着跑了四五年了。

 “还记得爹吗?” “记得呀!” “爹在哪里呢?” “在铁道西啊!” “在那里干什么?” “打日本啊!” 娘笑了。丈夫在家就喜欢这个孩子,临走总嘱咐她好好教养着。娘儿俩说着,就到了娘家村里,本来只离着三四里地。

 到家里,姥姥正坐在炕上。

 “你看人家多么热闹,人家也都是养儿养女的。”姥姥说,嘴角却有些讥笑。

 “谁家?”女儿问。

 “你婶子家。” “热闹什么?” “你大姐来了,他女婿也来了。” “她女婿不是在这里当伪军?” “现在人家敢出来了,三天一来,两天一来,来了就嘻嘻哈哈。” 姑娘想起她是和这个大姐一年出嫁的。她两个同岁,她大姐嫁了一个独生子,她也嫁了一个独生子。她大姐的女婿在蜩煅店里当学徒,她的女婿在保府上学。那年正月里,两个女婿来住丈人家,大姐的女婿好赌钱,整天在家里成局;自己的女婿好念书,整天在家里翻书本。她那时候还不高兴自己的女婿这么呆气,人家那么好玩,好说笑,街上的青年子弟都找人家去热闹,自己的女婿这么孤僻,整天没个人来,只有几个老头子称赞。

 后来丈夫走了,很少家来,不在北平,就在上海。大姐的女婿却常来,穿得好,一来就住下,嘻嘻哈哈。她埋怨丈夫不家来,忘了她。可是丈夫并没有忘了她,有时家来,也很爱她,她生了一个小孩,丈夫也很喜欢,只是怨她不识字,知道的事少。

 抗战了,丈夫立时参加了军队。把洋布衣服脱下来,换上粗布军装。两条裤腿,每天跑百八十里山路,也有了劲了。

 “为什么你出去受罪?” “抗日是受罪?你真糊涂透了。” “可是为什么人家不出去?” “谁?” “大姐的女婿。” “呸,呸,你怎么叫我和他比。” 渐渐,她也觉得丈夫不能和那个人比。村里人说自己的丈夫好,许多人找到家里,问东问西。许多同志、朋友来说说笑笑,她觉得很荣耀。日本鬼子烧杀,她觉得不打出去也没法子过。她大姐的丈夫的店铺叫日本鬼子抢了,他回到家来,后来跑到城里当了伪军。

 自己的丈夫越来越忙,脸孔虽然黑了,看来,倒壮实了些。仗打得越紧,她越恨日本鬼子了,他也轻易不回家了。她守着孩子过日子,侍候着公公。上冬学,知道了一些事,其中就有她以前不知道的丈夫心里的事,现在才知道了些。她瞧不起她的大姐夫,这是个什么人呀!

 今天,娘却提到了他。正提到了他,大姐就来了。大姐听说妹子来了,姐妹好几年不见面,来看望她。手里托着一包点心,身上穿着花丝葛,脸孔白又胖,挺着大肚子,乍一见面很亲热,大姐说:

 “你家他爹可有信?” “没有啊!” “说起来,人家他有志气,抗日光荣,可是留下了这些孩子们。”大姐说着就拉过孩子,教孩子吃点心,问孩子:

 “你想爹吗?” “想啊!” “快叫娘把他叫回来。” “叫回来,打日本吧!”孩子兴奋地说。

 大姐立时没话说,脸也红红的,像块生猪肝。姥姥也笑了。

 “听说你女婿又来了。”

 “早走了。” “怎么这么快就走了?” “有事。”大姐坐不住,告辞了出去。走到屋门口又回来,小声说:“大妹子,你家他爹回来,你顺便和他学学,就说俺家他爹是不得已,还想出来的。”说过就慌慌地走了。

 姥姥说:

 “看起这个来就不光荣,准是又有什么风声吓走了。” 天已经晚了,姑娘带着孩子回来,在路上,她看见一小队人背着枪走过去。后来回头一看,那一小队人进了她娘家的村了。

 “大队长到咱家来了!” “哪个大队长?” “县游击大队长,黑脸大个子老李呀,娘忘了,去年和爹一块去拿过书,吃过羊肉饺子的。” “说什么来?” “有爹的信,爷正看哩。” 母子两个人赶紧到了家里,公公正坐在场里碌碡上,带着花镜念信,见儿媳妇回来,就说:

 “信来得巧,今年的节我又过痛快了!” 媳妇当然更快活,快活了一晚上,竟连那圆圆的月亮也忘了看。

 一九四二年中秋节记于阜平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没有从正面描写战争的血腥、惨烈,而是写战争后方普通人家的生活,表现了孙犁抗日作品中蕴含的家园意识和情感态度。

 B.小说题目虽为“丈夫”,但也写了女性的觉醒,小说中“姑娘”具有“理解”“反思”能力,有“光荣”感,并积极投身到了抗日斗争中。

 C.老二孩子在小说中着墨不多,但形象较为突出,他聪明可爱,思念着抗战的爸爸,他说“叫回来,打日本吧”,刺激了大姨。

 D.小说中“鬼子从四月里翻天搅地”“一小队人背着枪走过去”,写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特点,从字里行间可见抗日战争在紧张进行。

 7.小说中画线的两个句子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中华民族涌现出无数抗日英雄。请分析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抗日英雄”的。(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周显德初,永兴军节度刘词辟为从事,词卒,遗表荐普于朝。太祖尝与语奇之时获盗百余当弃市普疑有无辜者启太祖汛鞫之获全活

 者众淮南平调补渭州军事判官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众军擐甲露刃,喧拥麾下。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乾德二年,范质等三相同日罢。中书无宰相署敕,普以为言,上曰:“卿但进敕,朕为卿署之可乎?”普曰:“此有司职尔,非帝王事也。”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因与普计下太原。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普尝遣亲吏诣市屋材,吏因之窃货大木,冒称普市货鬻都下。权三司使赵玭廉得之以闻。太祖大怒,将下制逐普,赖王溥奏解之。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太祖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竟得俞允。淳化三年春,以老衰久病,令留守通判刘昌言奉表求致政。七月卒,年七十一。

 (节选自《宋史·赵普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太祖尝与语/奇之/时获盗百余/当弃市/普疑有无辜者启太祖/讯鞫之/获全活者/众淮南平/调补渭州军事判官/ B.太祖尝与语奇之/时获盗百/余当弃市/普疑有无辜者/启太祖讯鞠之/获全活者/众准南平/调补渭州军事判官/ C.太祖尝与语奇之/时获盗百余/当弃市/普疑有无辜者/启太祖讯鞫之/获全活者众/准南平/调补渭州军事判官/ D.太祖尝与语/奇之/时获盗百/余当弃市/普疑有无辜者启太祖/讯鞫之/获全活者众/淮南平/调补渭州军事判官/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表是古代奏章文体中的重要形式,遗表专指古代大臣临终前所写的章表,于卒后上奏。

 B.受禅原是我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后来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

 C.《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与《孟子》《大学》《春秋》合称“四书”。

 D.致政,指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即辞官退休,与“致仕”“致事”表意相似。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赵普坚持原则,做事谨慎。宰相被免,他认为签署敕令是中书省的职责,皇帝也不能替代;太祖多次穿便装去功臣家中,赵普担心皇帝到访,退朝也穿着官服。

 B.赵普熟悉形势,眼光长远。太祖和弟弟太宗曾与赵普相约商议攻取太原的事,赵普从太原的地理形势入手分析,和太祖的想法不谋而合。

 C.赵普虚心好学,成效显著。他早年学习为官之道,但学识不深,太祖常劝说他读书,他晚年专注于《论语》,每次回家都关门苦读,等到处理政务时便得心应手。

 D.赵普不畏龙颜据理力争。太祖因个人喜好执意不给应当升官的大臣升职,赵普坚持为其请求,并以国家设立刑罚奖赏的初衷阐述道理,最终得到认可。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普与太宗排闼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众军擐甲露刃,喧拥麾下。

 译 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普尝遣亲吏诣市屋材,吏因之窃货大木,冒称普市货鬻都下。

 译 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3~14 题 浣溪沙 张孝祥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注】这首词写于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 年),当时词人身处宋金交战的前线荆州。

 1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上阕前两句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景,描写了秋日晴空、天水相连、鞭声响亮、红旗耀眼的景象。

 B.上阕先勾勒出一幅明丽壮阔的秋日图,又以“澹烟衰草”烘托出词人感伤的心境。

 C.下阕抒写了作为爱国志士的词人北望中原的无限感慨,尾句中“挥泪向悲风”更突出了词人的悲愤。

 D.这首词词意悲壮,气势雄健,意蕴丰厚,表达了词人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体现出豪放派的词风。

 14.这首词和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到“浊酒”这一意象,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论语·述而》中孔子强调学习别人要做好选择,注意扬长避短的两句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从职责上将老师界定为“____________________”,而把那些童子之师界定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善用对比表现秦统治者的奢靡无度,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 指 出 他 们 搜 刮 民 脂 民 膏 , 丝 毫 也 不 放 过 ,“____________________”则表现了他们使用时挥金如土,不知珍惜。

 三、语言文字运用(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

 斑驳的青灰色像清晨的残梦,交错的纹路苍老而坚致。淡褪了朱红,坍圮了高檐,剥蚀了案花,一堵老墙就这样孤独地伫立着,像是睡着了,但耳朵还醒着(A)即便老了,却依旧坚固。任风一刀刀地吹,始能静待残阳月华,正如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岁月如水,波澜不惊,而老墙却像一个磁场,一极过去,极现代(B)书中的记载,儿时的幻想,在此殒灭,悄无声息,没有惊扰任何人。

 人的某种记忆会在时光之水的冲洗之下愈发___________。十几年过去了,这堵墙的一切__________竟然都还贮积在脑海的最底层,一见面全都翻腾出来,连每一缕刻痕,每一块污斑都__________地对应上了。重见这老墙已不是走时的墙(C)它老了,正如重回时的我已不是走时的我。陌生的观望中潜伏着某种熟识的_________。伸手,我触碰到那粗糙但温暖的墙面;侧耳,我听到一声声有节奏的律动(D)竟与我的心跳如此契合,我想它是记得我的。

 手指无意间滑过墙上几道深深的刻痕,我诧异这刻痕竟能在十几年左右的风吹雨打中保留下来。蹲下身来,我看到一些歪歪扭扭的孩子的笔体,是一串数字“2,1,8”,这也许代表某个日期,也许标记着我在此处埋下了多少粒花籽,或者它是我花一上午数清了园中某种花的棵数……又想起幼年时期,墙围起的小院是我和玩伴的乐因,墙是现成的画板,上面的涂鸦我们当作值得骄做的杰作。那些往事像复写纸背面的书法,笔锋犹存,却已影影绰绰。

 16.下列对文中第一段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比喻、排比、反复

 B.比喻、比拟、排比 C.借代、对偶、排比

 D.比喻、反复、比拟 17.文中 A、B、C、D 四处括号内,依次填入的标点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分号

 B.句号

 C.冒号

 D.逗号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清晰

 鸿泥雪爪

 天衣无缝

 意味

 B.清醒

 细枝末节

 天衣无缝

 意绪 C.清醒

 鸿泥雪爪

 严丝密缝

 意味

 D.清晰

 细枝末节

 严丝密缝

 意绪 19.关于文中第三段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句中删除“左右”,使语意表达更为简明。

 B.句中“也许”和“或者”表意相近,可以统一。

 C.句上承句,叙述对象有所变换,衔接自然。

 D.将置于两句之间,文段会变得更连贯。

 20.阅读下面节选自《落叶》的文段,回答问题。(4 分)

 喜欢看一片落叶在风中行走。领会一片金黄的理智,感悟一片金光的成熟,捕捉疲惫的夕阳,温存旧日的时光,听沙哑的雁啼,把丝绸之路延伸得悠长悠长。总是喜欢追赶一片落叶的行踪,看满天繁星排列在丝绸之路,陪一轮明月走过凉

 州,走过甘州,走过肃州,走过沙州。把酒听曲,说词编诗,可以偷乐“醉卧沙场君莫笑”,抹泪“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战争场面。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改写成“陪一轮明月走过凉州、甘州、肃州、沙州”,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对下面文字进行压缩,概括出“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观点根本站不住脚的三点原因。要求:句子简洁流畅。(6 分)

 长期以来,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宇是埃及传入的”。事实上,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我们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甲骨文有着其独特的异彩之处。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 4100 年前,而随着中国考古不断的新发现,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在河南省贾湖遗址发现了 17 个距今 7000 多年的刻画符号,为研究中国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线索。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公元前 5 世纪就灭绝了,后来的埃及文字没有将其传承下去,而甲骨文与后世的文字传承关系十分密切。同时根据文献记载,汉字在秦汉年间传入越南,并长期被使用;晋朝初年汉字传到日本,至今在日本语中常用的汉字仍有 1945 个。而埃及的象形文宇,由于绝迹较早,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影响无从谈起。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子光的妈妈想从小培养他的经济独立能力和节俭精神,从他五岁时,就让他自己捡矿泉水瓶、易拉罐和硬纸板去卖。1l 岁时,子光已经拥有一个一万多元的个人小金库。子光说,他将来上大学,不需要家里掏一分钱。此事一传开,赢得街坊邻居普遍称赞。子光的父母也以培养儿子初见成效为荣。

 子光的同学景天很想向他学习,但妈妈却极力阻止他。她私下里对家人说:“子光妈妈的做法是不对的,培养小孩的捡废品的习惯,是一种乞丐思维。孩子一心痴迷于捡垃圾,将来还能有什么大出息?我们应该培养孩子宏大的胸襟、开阔的视野和崇高的志向,绝不要这种拾荒行径、乞丐思维。” 班级计划围绕上述材料举行以“教育与成材”为主题的讨论会。子光妈妈的做法和景天妈妈的观点,哪个让你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020- -1 2021 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四)

 语文 · 答案

 (1~3 题,6 题,9~11 题,13 题,16~19 题,每小题 3 分)

 1.答案

 A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对关键语句的理解能力。

 思路点拨

 B.“导致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直接,没有秘密”错误,与原文“阅读中国古典小说几乎没有秘密可言”表意不同。C.“具有十足的把握”语意过重,原文是“得到一定的提示信息”。D.“这一手法也逐渐不被认可”错误,从原文看,是“很多人对这一手法已不甚了然”,而非不认可。

 2.答案

 A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对关键语句的理解能力、依据原文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思路点拨

 “预叙体制”只是原因之一,且原文中有“中国古典小说所培养起来的读者们也许会缺乏一些勇气与耐心”。

 3.答案

 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

 思路点拨

 “提示下面几个章回内容”错误,从语境中的例子来看,只是对“下一个”章回内容进行提示,而非“下面几个”。

 4.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给关键词语下定义的能力。

 答案

 回目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以一个单句或一联偶句的形式(1 分)出现在每回正文之首(1 分),用来对本回故事内容进行概括的(1 分),完整的叙述句(1 分)。(句式不合要求不给分)

 5.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对中心意思进行概括的能力。

 答案

 材料第一、二、三段先对回目的内涵、功能进行阐述,并举例说明。接着论述了回目预叙功能是一把双刃剑,重点阐述了回目预叙功能的消极作用。最后第六段指出其对中国叙事文学的影响。(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6.答案

 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思路点拨

 “并积极投身到了抗日斗争中”不正确。小说中虽然写了“姑娘”理解了丈夫,但并没有写她投身到战争中。

相关热词搜索: 河南省 高三 阶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