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发展路径浅探
第 1 页 共 15 页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发展路径浅探 [ [ 摘要] ]新时代为审计赋予了新内涵,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研究和效能提升成为历史必然。本文以新时代新内涵为导向,解析企业审计的现状与困境,尝试从审计监督效能、评价体系、成果运用、专兼结合等维度探索一条体系完善、科学有效的新时代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路径,以推动内部审计的创新发展。
[ [ 关键词] ]经济责任审计;路径;浅探 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监督机制,在近几十年的企业经济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监督保障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高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等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出台,赋予了经济责任审计新内涵、新理念,同时也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发展至今,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依然面临着监督效能差、成果转化低、责权利不同步、评价体系不完善等困境,本文拟就解决上述问题作探讨。
一、新时代企业经济责任 审计的新内涵 (一)突出任中审计,强调监督关口前移。新时代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突破了以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为主的传统审计模式,强调以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为主,前移审计关口,增强监督效能。从时间上看,任
第 2 页 共 15 页 中经济责任审计能在干部任职期间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纠正建议,避免干部“带病提拔”,从根本上促进干部廉洁勤政,审计时效性更强;从效果上看,审计问题能够与在职干部的职责责任紧密关联,审计整改的主观能动性更高,整改效果更快更好。
(二)聚焦责任落实,强化权力运行监督。新时代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聚焦全面从严治党和党建责任落实。审计重点由以财务收支为主调整为对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将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重要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的制定执行及效果情况,推动企业提质增效升级,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有关经济活动作为审计重点,加大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情况的审计监督。
(三)注重整改成效,拓展审计成果运用。新时代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更注重整改成效。倡导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责任追究、整改落实、结果公告等结果运用制度,将审计问题以及整改情况纳入单位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的内容,作为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以及领导班子成员述职述廉的重要内容,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以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
(四)规范履职评价,讲求容错纠错并举。新时代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强调规范履职评价。要求正确把握先行先试、容纠并举、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三个区分开来”重要思想,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
第 3 页 共 15 页 评价相结合,科学区分先行先试与明知故犯性错误的区别,正确区分客观失误与主观犯错的区别,综合考虑相关问题的历史背景、决策过程、性质、后果、采取的补救措施,以及领导干部所起的实际作用等因素,以容错纠错并举的理念,科学评价领导干部履职情况。
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一)审计机制不科学,审计监督时效性差。
1.离任审计时间滞后,干部审计评价效能不佳。当前,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以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为主,一般情况下,企业组织部门在对领导干部进行调整之后,才委托审计部门开展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委托时间一般集中在次年年初,加之审计年度计划制订的因素,离任审计时间严重滞后。审计部门开展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时,审计对象已经离职,“先离后审”使审计监督成为事后监督,造成任、审脱节,任用与审计不关联,审计结果不能成为组织部门考察、提拔任用干部的依据,审计监督效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干部的审计评价效能不佳。
2.监督效能时效性差,干部责权利管理不同步。“先离后审”的审计模式造成经济责任审计监督时效性差,离任审计的审计时间范围受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长短的影响,少则两年,多则几年,审计发现的问题可能已存续多年,经济损失也可能一直在持续,有些损失已无法挽回,审计发现问题滞后,监督效能的时效性严重不足。审计部门开展离任审计时,被审计领导干部已经履新或离职,由于审计整改责
第 4 页 共 15 页 任整体性原因,审计问题整改的责任通常落在继任领导干部的肩上,出现离任与继任领导干部责、权、利不同步、不统一现象,导致权责脱节、错位。
3.责任与整改相分离,整改责任压力传递不够。经济责任审计系组织部门委托,组织部门通常在对领导干部进行调整之后,才委托审计部门开展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先离后审”的审计模式下,审计发现的问题在离任领导干部任期内发生,但审计问题整改的责任通常落在继任领导干部肩上,任审脱节,经济责任与整改责任相分离,整改责任的压力传递弱化,容易造成继任者“新官不理旧账”、对审计问题重视不足的现象,问题整改难推进、整改不彻底,甚至是敷衍整改,导致审计整改效果不佳。
(二)评价体系不完善,审计评价准确度低。
1.评价体系不完善,科学准确评价难以保障。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尚无完善的评价体系,实际操作中仍然缺乏系统、规范的评价方式方法,缺乏科学的定量、定性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审计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容易带有浓厚的主观性色彩。受证据收集完善度、职责权限界定明确度、评价标准把握度等因素影响,往往造成不同审计人员对同一个审计对象的评价有较大差别,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容易受到影响,审计评价的科学准确性难以保障。
第 5 页 共 15 页 2.评价依据不充分,准确定性评价难以把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主要是对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进行评价,针对性强、目的性强、风险大。当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缺乏统一的评价依据,对审计对象履行程度的界定无统一标准,审计人员主要参照国家法律法规、内部审计准则以及企业内部管理规定,依赖于个人职业判断作出审计评价,由于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广、涉及专业多、涉及部门多,审计人员视角、站位、理解的不同,导致审计评价难免出现定位不准确、以偏概全等现象。
3.评价标准不科学,定量评价标准难以制定。经济责任审计中,评价标准是审计人员作出审计评价的依据,是开展审计评价的最直接指导。目前,企业缺乏科学、具体化的评价指标,现有的规章制度无法对审计评价作出细化、具体的规定,评价标准不够明确,评价指标难以量化,各评价指标所占权重没有统一标准,影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操作性与公平性。
(三)问题整改不彻底,审计成果转化率低。
1.问题整改责任不落实,审计整改走过场。由于审计结果与干部的考察、任用不关联,企业领导干部“追本溯源”的整改理念不强,班子成员和部门的整改责任未压实,被审计单位问题整改的第一责任主体不落实,对待审计发现的问题,就事论事敷衍整改的多,举一反三、追根溯源的少,部分单位仍存在选择性整改、书面整改的现象,整改措施限于表面。部分问题整改措施“避实就虚”,问责处罚“避
第 6 页 共 15 页 重就轻”,同类问题“屡查屡犯”,尚未形成长效整改机制的自主意识;专业管理部门的管理责任不落实,对共性问题认识不足,不能从业务链管理角度主动认领专业问题、自觉承接压力责任、牵头优化管理流程、协同完成系统性问题的整改,存在着推诿扯皮、敷衍应付的现象,管理的主动意识不强,责任心不足。
2.问责追责职能不落实,整改效果打折扣。“审必严、责必究”是审计的灵魂和生命,企业审计部门和管理部门在问责追责过程中,受上下级关系、人情关系、部门之间评价考核关系等因素影响,审计整改过程中假作为、慢作为、不作为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管理部门,推诿扯皮现象严重,责任追究和考核办法不落地,问责追责不严肃,追责方式“不疼不痒”“走过场”“雷声大雨点小”。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审计问题系统性整改的质量和效果。
3.整改复核监督不到位,整改效果不理想。审计整改的复核监督工作是保障审计成果有效转化的关键节点,被审计单位及相关管理部门的整改质量需要审计人员进行复核监督。审计人员责任心不强,对于就事论事敷衍整改、选择性整改、表面整改、书面文字整改等问题不关心、不重视,对审计整改缺乏复核监督机制,导致被审计单位不能做到“三不放过”,即制度不完善不放过、资金未追回不放过、责任未落实不放过。长此以往,被审计单位及相关管理部门存在敷衍整改的侥幸心理,问题整改措施“避实就虚”,追责问责“避重就轻”,同类问题“屡查屡犯”,致使问题整改效果不彻底、不理想。
第 7 页 共 15 页 4.审计成果转化不充分,审计价值难体现。审计成果转化运用是审计整改广义概念的延伸,也是充分体现审计价值的关键。审计问题的整改往往仅局限于被审计单位,机关专业管理部门和其他单位没有得到关联和连带,不能进行举一反三、引以为戒的延伸,自查自纠工作不主动,根源治理效果差,审计成果的延伸转化效果大打折扣,审计的真正价值难以体现。
(四)审计资源不充足,审计质效保障度差 1.审计定员配备不足,审计范围难以全面覆盖。受机构精简、企业“三定”政策影响,企业审计部门机构精简甚至与其他部门合并,审计人员少、责任任务重的问题突出,人员配备数量难以达到审计全覆盖要求。比如,某国有企业在岗职工 2 万余人,审计部门员工仅13 人,审计部门担负着整个企业的经济责任、管理效益及工程结算、决算等全部审计工作,每年平均开展 20 余个审计项目,一旦遇到某一时期干部集中调整,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就会激增,甚至出现 13 人面对 30 余个审计项目的现象。人员配备不足,导致审计质量难以保障,审计范围难以全面覆盖。
2.技术力量配备不足,专业领域审计难以深入。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广,技术性、专业性、政策性强,对审计人员的技能要求高,审计人员不仅要掌握审计知识、财务知识,还需要熟悉生产工艺、采购销售、工程投资、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但就现状来看,审计人员大部分为财务及审计专业人员,具有生产、设备工程、IT 等专业
第 8 页 共 15 页 背景的人员少之又少,专业技术力量严重不足,复合型审计人才欠缺,专业领域审计难以深入,专业领域的审计效果难以实现。
3.审计人员技能不足,审计深度广度难以拓展。企业审计人员大多是由财务部门转岗而来,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知识沉淀不足,审计理念、思路和方法陈旧,应用审计信息化手段能力有限,审计技能参差不齐。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对财务专业领域关注多,其他专业领域探究少,对非专业领域问题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揭示问题的深度、分析问题的广度,以及审计建议的精度不够,不能实现“发现一个现象、解决一类问题”的目标。审计人员专业技能的不足,使审计的深度和广度难以拓展。
三、新时代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路径 (一)建立责权利同步的审计监督机制。
1.建立任中审计为主的审计模式。建立“先审后离”的经济责任审计机制,及时对领导干部进行履职评价审计。任中围绕领导干部被赋予的权利,突出权责核心,及时开展审计“体检”,查找管理漏洞,揭示问题风险,督促审计整改,真正做到问题“早发现、早预防、早纠偏”。及时客观评价领导干部的履职尽责情况,科学认定其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及时正确评价履职能力和管理水平,为组织部门考核任用干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2.健全经济责任追究和考核办法。科学设定领导干部“责任清单”,准确制定经济责任追究和考核办法。依据“责任清单”,根据
第 9 页 共 15 页 审计发现问题性质的严重程度,将审计问题性质划分为严重、比较严重、一般三个等级,由审计部门依据审计问题性质、涉及金额大小,对被审计单位进行专业绩效考核。对于严重和比较严重的问题,由组织部门或纪检部门对领导干部实施责任追究。
3.建立科学完善的审计整改机制。建立审计问题整改闭环管理机制,明确问题整改责任主体,压实整改责任;细化不同类型问题整改标准,对审计发现的问题逐项核实整改效果,确保整改落实落地;强化专业考核力度,对审计发现的问题逐项“挂账销号”并实施专业考核;根据问题及其整改情况,视问题严重程度、损失金额大小和整改效果,由组织部门对被审计单位领导班子进行责任追究。
(二)建立可量化的科学审计评价体系。
1.创建审计内容及问题电子表单。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依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范围要求,将其逐一细化分解,明确具体评价事项及内容,建立审计评价事项电子表单;在“评价事项表单”的基础上,将审计发现并确认的问题在表单中列示,并与“评价事项表单”内容进行逐一对应,形成电子“审计问题表单”;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设置“最终考核分值”栏,与“评价事项表单”“审计问题表单”共同组成电子“审计量化评价表”。
2.建立自动量化考评计分系统。在“评价事项表单”的基础上,针对每项具体评价内容,分别设置考评分值,科学分配权重及分值,实行百分制模式;在“审计问题表单”的基础上,分类设置扣分区间
第 10 页 共 15 页 及扣分标准(扣分标准不高于分配分值),用于根据问题情况减计分值;“审计量化评价表”设置分类及汇总计算公式,最终考核分值=“评价事项表单”分配的分值-“审计问题表单”扣分值。“审计量化评价表”实现自动计算分值、自动给出综合评价结果功能。
3.制定量化分值设置及界定原则。一是对于审计问题可量化的分值设置。在“评价事项表单”的基础上,通过客观评价方式,量化评价内容,客观评价审计事项,减少审计人员主观判断。比如,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集团公司和公司决策部署情况,可量化为决策内容合规率、决策程序合规率及决策目标实现率三个客观指标。对于审计问题的量化管理,可根据决策内容合规率、决策程序合规率、决策目标实现率的偏离度,分别明确扣减分值,设定可量化的管理办法。二是对于审计问题不易量化的分值设置。在“评价事项表单”的基础上,明确不易量化的审计问题,科学界定计分区间,设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分别明确扣减分值,缩小审计人员主观判断区间。比如,党风廉政建设和廉洁从业情况,可按照被审计单位未出现廉洁问题、班子成员因廉洁问题被警示约谈、所辖下一级干部受到违法违纪处理、本人及班子成员存在廉洁问题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四个层级,分别明确扣减分值,设定标准统一的定性管理办法。
4.完成履职情况审计评价定性。在“审计量化评价表”的基础上,根据“最终考核分值”,科学设定评价定性档次,完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比如,最终考核分值 85 分以上,评价定性为“很好履行”;最终考核分值 85—75 分(含),评价定性为“较好履行”;
第 11 页 共 15 页 最终考核分值 75—65 分,评价定性为“基本履行”;最终考核分值65 分以下,评价定性为“未合格履行”。
(三)建立务实有效的审计成果利用机制。
1.建立挂账联动机制。一是建立问题“挂账”与“销号”管理机制。审计部门按照审计问题事实表述、问题定性、问题金额、定性依据、责任单位及部门、考核扣奖、整改建议编制“问题清单”,对审计问题进行“挂账”与“销号”管理,将需要整改的问题列入“挂账”清单,并进行“挂账”督办,审计问题整改完成后,审计部门核实并予以“销号”,未整改问题将继续“挂账”督办,审计部门持续跟踪问题整改,直至“销号”为止。二是建立“审计整改三方履责”管理机制。审计问题整改实行“整改方、联动方、监督方”三方联动整改责任制度,被审计单位(整改方)履行整改主体责任,负责查找问题根源,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责任,落实整改措施,实施考核问责,封闭整改管理;职能管理部门(联动方)履行协同整改责任,负责对审计问题涉及的专业管理问题以及机制性、体制性问题进行系统性整改,修订完善专业管理制度,理顺疏通专业管理流程;审计部门(监督方)履行监督整改责任,负责对审计问题整改进行全过程督导与协调。
2.建立审计考核机制。一是建立对被审计单位的专业考核奖惩机制。对审计发现的问题逐项核实整改效果,逐项实施专业考核,对于整改措施好、整改效果好的部门和单位,予以奖励;对于敷衍了事、
第 12 页 共 15 页 纸面整改、整改不彻底的部门和单位,予以刚性考核,严格兑现,督促被审计单位重视整改、积极整改、彻底整改,倒逼审计问题责任落实。二是建立对职能管理部门的专业考核机制。根据审计发现的体制机制性问题,核实职能部门对被审计单位的指导帮助情况,核实体制性、机制性问题整改情况,相关制度的健全情况、流程的完善情况,对以建章立制、责任追究等长效机制方式整改、实现整改增效的予以奖励;对于拒不配合、整改不彻底的部门予以刚性考核,严格兑现,督促职能管理部门认真落实部门责任,注重专业整改。三是建立与领导班子薪酬降扣挂钩的机制。将审计问责与被审计单位领导班子绩效考核有效结合,将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纳入被审计单位领导班子绩效考核范围,根据审计发现问题及其整改情况,视问题严重程度、损失金额大小和整改效果,对被审计单位领导班子作出薪酬降扣处理,督促被审计单位从领导层面重视经济责任审计、重视审计问题整改。
3.建立审计通报机制。一是审计问题定期通报。审计部门对审计问题进行汇总分析,梳理重点问题、典型问题,定期召开审计问题通报会。坚持问题导向,对被审计单位和部门“点名道姓”通报,真正起到“红脸出汗”效果;定期将审计报告推送给被审计单位和企业管理部门,有效传递推动问题彻底整改的责任和压力,促进被审计单位和部门主动作为,强化整改。二是重大问题即时报告。审计部门将发现的严重违规违纪问题和重大风险事项,形成专题报告,提出专项整改建议,即时向企业分管领导汇报,提升企业领导对审计工作及审计问题的重视程度,推动问题整改解决。三是典型案例专题通报。审计
第 13 页 共 15 页 部门以揭示问题警示风险、举一反三根源治理为目的,对典型的审计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进行典型案例专题通报,追本溯源查摆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原因,全面揭示风险,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建议,促进各单位和部门认真开展以建立长效整改机制为目的的自查自纠活动,举一反三查找问题。四是整改成效及时通告。审计部门对照问题整改清单,及时梳理审计整改情况,客观评定审计整改成效,及时通告整改成效,促进审计成果沉淀,强化审计成果转化,鼓励各单位和部门重视问题整改,建立长效整改机制。
4.建立追责问责机制。一是组织部门建立追责问责机制。结合审计评价,对能够严格执行各项财经纪律且成绩突出的领导干部,要给予提拔重用,表彰奖励;对单位存在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的,要对领导干部予以诫勉警示,及时提醒;对违反有关纪律制度、问题较为突出的,要视情况对领导干部做出换岗、免职、降职等处理。二是纪检监察部门建立追责问责机制。结合审计问题及整改情况,对违规违纪问题进行立案调查;对触犯法律的,要及时移交司法部门立案查处;对问题整改敷衍塞责、不及时、不到位,造成经济损失、产生法律风险的,要进行追责问责。
(四)建立专兼结合的经济责任审计机制。
1.调配专业人员充实审计队伍,配足配齐审计力量。引进干部考察管理专家,负责对干部履职能力和管理水平方面取证并定性评价;引进纪检监察专家,负责对干部廉洁自律和廉洁建设方面取证并定性
第 14 页 共 15 页 评价;引进生产运行管理专家,负责对生产工艺、操作规程、节能降耗等方面取证并定性评价;引进安全环保管理专家,负责对生产安全、安全隐患治理、环境卫生保护等方面取证并定性评价,解决审计定员配备不足、审计范围难以全面覆盖的问题。
2.组建兼职审计专家队伍,建立健全兼职专家库运用机制。制定兼职审计专家制度,组建兼职审计专家队伍,选拔各专业高精尖人才,充实兼职审计专家库,畅通兼职审计专家抽调通道,建立兼职审计专家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兼职审计专家及其所在单位参与审计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兼职审计专家的专业优势,保障经济责任审计的专业需求,实现专业领域专家审,专业建议专家提,解决专业力量配备不足、专业领域审计难以深入的问题。
3.加强审计人员技能培养,提高审计胜任能力。创新培训形式,通过审计大讲堂,全面提升审计人员专业技能;坚持精准培训,结合典型案例,以“案”说“审”,开展审计质量提升培训;强化制度宣贯,以“学制度”促“用制度”,提高依法依规审计水平;创新培训方式,通过导师带徒,发挥“老审计”的“传、帮、带”作用,加速提升青年人员工作技能;通过与兼职专家“搭班子”,互促互学,促进“多专业融合、多视角分析、全方位思考”能力提升。
4.建立健全激励考核及晋升机制,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积极性。以业务绩效考核为指挥棒,建立奖罚分明、行之有效的审计考核激励机制,增强审计人员业绩意识,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审计
第 15 页 共 15 页 人员自觉开展“比、学、赶、帮、超”的热情,评优争先、完善自我的动力。借助企业人才培养计划,适时派遣审计人员到各专业部门交流,畅通审计人员成长的绿色通道,将审计成果与个人业绩、评先评优挂钩,打通审计人员晋级、晋升通道,激发审计人员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
相关热词搜索: 路径 经济责任审计 发展上一篇:学校开学活动方案2篇
下一篇:我入党故事征文选登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