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重点考察对象
2021 年 中学 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 辨析题重点考察对象 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学校教育在 人的发展中 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学校教育在 人的身心发展中 的主导作用的表现: :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关键词:
“社会规范、加速发展、即延价值、发展个性”
。
二、教学的任务 1. 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
形式教育 形成于 17 世纪,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形式教育论者认为,教学 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 无关紧要的,形式教育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
实质教育 是在 18 世纪末和 19 世纪初出现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是其主要代表。实质教 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实质 教育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基础。
2. 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 ( 一) )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教学活动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要 以间接经验为主,但也要辅之以直接经验,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 ( 二) )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者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 0 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 ( 三) ) 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去学,学生是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指导作用。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 ( 四) )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四、记忆的主要类型 1.根据记忆内容和经验对象划分 (1)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具体形象的记忆。
(2)逻辑记忆:以对概念、公式、规律等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
(3)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
(4)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
2.根据记忆内容保持的时间长短划分
3.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
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4.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可分为:
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五、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 U型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 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
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导致工作 效率下降。
此外,动机的最佳水平还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
低些;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
低 — 动机水平 — 高 六、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相似性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 2.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
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二)原有认知结构 1.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2.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 效果越好;反之,迁移的范围越小,效果也越差。
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掌握必要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是提高迁移发生可能性的有效途径。
( ( 三) ) 学习心向与定势 心向与定势常常指的是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迁移的影响 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除前面所涉及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 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七、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 德育过程是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2.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1)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2)学生在活动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既有校内的正式影响,又有校外的非正式影响,既有积极正 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
3.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各种矛盾斗争转化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要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向积极方面转化。
4.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 逐步提高的过程 (1)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长期、反复、渐进性特点要求教育者必须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思 想行为的反复,善于反复抓,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
记忆口诀:“知识和思想让人活得更长久” 八、答题技巧
( ( 一) ) 作答歩骤 1、认真读题,追根溯源,明确题目考查点的数量,定位考查范围,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找出破绽。
2、对题目所述观点做出正误判断。例如,“该观点正确,该观点错误。”
3、结合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全面阐述。一般题目都会涉及两个要素(概念),需要对其进行依次陈述。
4、在阐明理由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支持自己的观点。例如,“因此,所以”。
(二)作答策略 1. 绝对化多为错 当题干中出现"都”、“很”、"只有”等程度副词时,这些副词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从历年考试来看, 当出现这种程度副词修饰的句子时,大多会犯绝对化的错误。
例:行为改变都是学习的结果。
【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
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首先,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所说的“经验”是 个体在
后天活动中获得的,那些由遗传、成熟或机体损伤等导致的行为变化,不能称之为学习。其次,学习
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由适应、疲劳、药物等亦能引起行为变化,如运动员服用兴奋剂,成绩暂
时提高,但这样的行为变化是比较短暂的,不能称之为学习。因此,, 行为的改变不一定都是学习的结果,
只有经验引起的行为持久的变化才是学习的结果。
2. 夸张化要三思
此类辨析题出题角度是把概念本身的内涵或外延人为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内涵是其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概念的 外延是概念所使用的范围。作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看看对概念的释义是否有扩大或缩小的情形。
例:教育就是学校教育。
【参考答案】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促进人的知识、技能,
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从
狭义角度讲,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题干中教育就是学校教育的说法,缩小了教育的范围,这种说法
是错误的。
3. 关系类要重视 关系类要求对理论、观点等做细节性区分,考察的更细致些。例如,观点之间的因果关系,呈现顺序等,要引起重视。
例:知识越多,能力越强。
【参考 答案】
该说法是错误的。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
掌握,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广阔的领域。但是,知识不等于能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
智力的高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只有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发
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复习策略 1. 火眼金睛抓关键 概念释义型辨析题喜欢从重要概念角度出发,通过对概念的阐释来考察考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是 否准确。备考时,对于重要概念,比如教育、学习、认知风格等,要牢记关键词,做到根据关键词, 可以将概念陈述下来。
2. 细致入微辨易混 观点混淆类是辨析题的另一个出题方式。所以,复习过程中,对于相似说法的观点或概念,一定 要及时予以准确区分,比如注意的分散和注意的转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3. 身份地位要铭记 对于用“决定性”、“根本”、“基本” “最早”等彰显身份地位的表述,在复习过程中,一定 要建立敏感度,这些说法,往往是辨析题特别青睐的考查点。
相关热词搜索: 年中 考察 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