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25-01

当前位置: 默读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组织胚胎学名解,问答重点整理

| 浏览量:

 组 胚 名 解

 1. 成纤维细胞:

 结构:LM:细胞大不规则,有尖细突起;核卵圆形,染色淡,核仁明显;胞质嗜碱性

  EM:丰富的 RER 和游离核糖体,高尔基复合体发达 功能:合成和分泌细胞间质,即纤维和基质 2. 浆细胞:

 结构:LM: 圆形或卵圆形;核偏位呈车轮状;胞质嗜碱性,近核侧有浅染区

  EM: 丰富的 RER 呈平行排列,高尔基复合体发达,中心体位于核旁浅染区。

 功能:分泌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3.巨噬细胞:

 结构:LM: 形态不规则有钝圆突起;核小卵圆形或肾形,染色深;胞质嗜酸性 EM:表面有许多微皱褶,胞质内含丰富的溶酶体和吞噬体 来源:血液中的单核细胞

 功能:趋化性定向运动

 吞噬功能

 分泌功能

 参与免疫应答 4.肥大细胞:

 结构:LM:胞体较大,圆形或卵圆形;核小;胞质内充满嗜碱性颗粒(异染性、水溶性)

 EM:胞质内含膜被颗粒 功能:颗粒内含组胺、肝素、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和慢反应物质,释放后引起过敏反应。

 5. 分子筛:部位:基质中

 结构:蛋白质+多糖

 功能:屏障作用 6.软骨细胞:

 部位:位于软骨基质内的小腔即软骨陷窝内。

 结构:LM:不同部位大小形态不一,边缘细胞小,中央细胞增大成熟呈圆形; 核圆着色浅,核仁清楚;胞质嗜碱性 EM: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功能:合成纤维和基质 7. 同源细胞群:在软骨组织的中部,由一个幼稚的软骨细胞分裂增殖所形成的软骨细胞群,每群含有 2~8 个软骨细胞聚集在一起,位于软骨囊内。

 8. 哈佛式系统:又称骨单位,主要分布于长骨的骨密质中,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骨密质的主要支持性结构单位。骨单位是由中央管和数十层骨单位骨板所构成的圆筒状结构。中轴为中央管,内含穿行的血管和神经等,其周围有 4~20 层呈同心圆环绕排列的骨单位骨板。

 9. 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 形态:煌焦油染色时,胞质内有蓝色细网状或颗粒状结构,为尚未消失的核糖体。

 正常值:成人 0.5-1%;新生儿 3-6% 意义:为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

 10.血小板:呈双凸圆盘状,直径 2~4 微米,无细胞核。胞质中央为颗粒区,外周为透明区。电镜下,中央区颗粒分特殊颗粒与致密颗粒,胞质内还可见开放小管系统和致密小管系统。血小板是巨核细胞质脱落的小片,有凝血,止血作用。

 11.肌节:肌节是相邻两条 Z 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是肌原纤维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肌纤维收缩和舒张的结构基础。每个肌节由 1/2I 带+A 带+1/2I 带组成。

 12.横小管:

 组成: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其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故称为 T 小管 位置:人与哺乳动物横小管位于 A 带与 I 带交界处,分支吻合并环绕每一条肌原纤维

 功能:传递电兴奋(将肌膜兴奋迅速传到每个肌节)

 13.三联体:哺乳动物的三联体分布在骨骼肌的带和带交界处,由横小管及两侧的终池组成。横小管将兴奋从肌膜传递至肌浆网膜,使肌浆网膜上钙通道开放,大量钙离子涌入肌浆,引起肌纤维收缩。

 14.闰盘:是心肌细胞的连接结构。横位部分位于线水平,有中间连接和桥粒,使心肌纤维间连接牢固;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能传导电信号,保证心肌收缩、舒张同步。

 15. 尼式体:分布:核周细胞质及树突内。

  形态:光镜:颗粒状或斑块状的嗜酸性物质。

 电镜:许多规则的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散在于其间的游离核糖体。

 功能:合成结构蛋白和分泌蛋白。

 尼式体可作为神经元功能状态的标志。

 16. . 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靶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结构,可以传递信息,进行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联系。突触按结构和功能可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电镜下,突触结构可分为三部分:突触前成分(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小泡和线粒体)、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包括突触后膜、神经递质受体和离子通道)

 17.郎飞结:髓鞘由神经膜细胞的细胞膜反复包卷轴突并相互融合而形成。包卷时神经膜细胞的胞质被挤至细胞的边缘,在相邻两个神经膜细胞的连接处由于未形成髓鞘,在切片中呈现一缩窄部,称郎飞结。

 18.蒲肯野纤维(束细胞):

 部位:位于心内膜下层。

 结构:特殊的心肌纤维,比心肌纤维大,有 1~2 个核,细胞质淡,内含丰富线粒体和糖原,肌丝少。

 功能:传导冲动。

 19.胸腺依赖区:淋巴结的副皮质区、脾脏的动脉周围淋巴鞘主要由 T 淋巴细胞组成(2 分),T 淋巴细胞 来源于胸腺,称为胸腺依赖区(2 分)。参与细胞免疫(1 分)。

 20.骨髓依赖区:淋巴结的淋巴小结、脾脏脾小结主要由 B 淋巴细胞组成(2 分),B 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 称为骨髓依赖区(2 分)。参与体液免疫(1 分)

 21. 壁细胞:又称泌酸细胞,分布在胃底腺各部,以颈部和体部较多。

 光镜:细胞大,胞质红,可有双核。

 电镜:细胞内分泌小管

 微管泡系统

  大量线粒体 功能:a 合成和分泌盐酸

 HCl 的作用: 1)激活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 2)促进胰液分泌 3)杀菌作用

 b 分泌内因子 *内因子是糖蛋白,与维生素 B12 结合成复合物,促使维生素 B12 吸收入血。

 *维生素 B12 是生成红细胞的造血原料,当萎缩性胃炎等疾病,由于内因子缺乏,维生素 B12 吸收障碍,可出现恶性贫血。

 22. 主细胞:又称胃酶细胞,主要分布在胃腺底部。

 形态:光镜:柱状,胞质嗜碱性 电镜:RER 和核糖体丰富,有膜被颗粒。

 功能:分泌胃蛋白酶原

 23.中央乳糜管:在小肠绒毛中轴内有 1~2 条纵行的毛细淋巴管,称中央乳糜管。该管壁通透性较大,可 运送上皮吸收的脂肪物质。

 24. 潘式细胞:为小肠腺细胞的一种,主要位于小肠腺的底部,为锥体形细胞,胞质内富含嗜酸性颗粒, 内含溶菌酶,有杀菌作用。

 25.胰岛:为胰腺的内分泌部,是散在于外分泌部腺泡之间的细胞团。人胰岛主要由 A,B,D三种类型细胞 组成,分别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和生长抑素。

 26.肝细胞:

 形态:光镜:细胞多面体形;胞质嗜酸性;核大,染色淡,可有双核。

  电镜:各种细胞器发达。

 (1) 线粒体:丰富,2000 个/细胞。为肝细胞代谢活动供能 (2) 粗面内质网:很发达,分布于核周。合成各种血浆蛋白,如血清白蛋白、纤维蛋白原 (3) 滑面内质网:多,广泛分布于胞质内,膜上有多种酶系分布。合成胆汁;脂肪代谢;糖原代谢;激素灭活;解毒 (4) 高尔基复合体:很发达,50 个/细胞,主要分布在胆小管周围和核附近,蛋白加工;胆汁分泌 (5) 溶酶体:数量较多,多位于胆小管及高尔基复合体附近。细胞器更新;胆红素代谢;贮铁 (6) 微体:含有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有解毒作用 (7) 内含物:糖原,脂滴和色素等

 27.胆小管:

 部位:相邻肝细胞之间。

 结构:局部细胞膜向胞质内凹陷形成,边缘形成连接复合体,肝细胞形成微绒毛,伸入胆小管内。

 功能:胆汁通路。

 28.肝血窦:肝板之间不规则腔隙,大小不等,通过肝板上的孔,相互沟通成网,肝血窦的血液来自于小叶间 A、V,汇入中央 V 结构:窦壁为内皮细胞,血窦腔内有肝巨噬细胞 (1)内皮细胞:内皮为有孔,无隔膜,外无基膜,内皮细胞之间间隙大,所以肝血窦通透性较大,有利于肝细胞与血液间的物质交换 (2)肝巨噬细胞:又称枯否细胞。在肝血窦内,大而多突起,胞质内常见吞噬的红细胞及异物 29.窦周隙(Disse 隙):

 部位:位于肝血窦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的狭窄间隙 内容物:血浆成分(肝细胞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贮脂细胞:功能

 a

 贮存维生素 A;b 合成胶原纤维 30.肺小叶 :细支气管及其所属分支组成肺小叶,周围由结缔组织包裹,呈锥体形,其尖端朝向肺门,底 部朝向肺表面。

 31.肺泡隔:是相邻肺泡上皮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弹性纤维多,还含有成纤维细胞、

 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等。

 32.肺泡孔 :相邻肺泡之间的小孔,用于平衡肺泡气压。

 33. 气血屏障:是肺泡与毛细血管间进行气体交换必须经过的几层结构,包括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及其下方的 液体层、肺泡上皮、上皮基膜、毛细血管内皮、内皮基膜。

 34.肾小体:呈球形,位于皮质迷路和肾柱内,由血管球和肾小囊构成,是原尿形成的场所。

 35.滤过屏障:又称滤过膜,由血管球毛细血管有孔内皮、基膜、足细胞裂孔膜三层结构组成。当血液流经 血管球时,由于压力较高,血浆中部分物质通过滤过屏障而进入肾小囊腔。滤入肾小囊腔的滤液称原尿。

 36.近血管球细胞(球旁细胞)

 :

 来源:入球小动脉平滑肌细胞  立方细胞 功能:感受血压,分泌肾素 光境:上皮样细胞,胞体大,胞质弱嗜碱性 电镜:高尔基复合体、核糖体丰富——合成肾素 37.致密斑:来源:远曲小管近血管极处,立方细胞-----柱状细胞,排列紧密。

 功能:感受尿 Na+浓度,调节肾素分泌。

 38.足细胞:是构成肾小囊脏层的细胞。细胞体积较大,并凸向肾小囊腔。电镜观察足细胞从胞体伸出几个 较大的初级突起,每个初级突起又分出许多指状的次级突起,相邻的次级突起互相穿插成栅栏状,紧贴于 血管球毛细血管基膜外面。次级突起之间的间隙(裂孔)有膜覆盖,称裂孔膜。此膜参与滤过屏障的构成。

 39. 赫令体:结构:光镜:嗜酸性均匀致密小体

  电镜:大量分泌颗粒

  功能:储存和释放 下丘脑视上核及室旁核神经元分泌的激素—— 催产素,血管加压素 40.嗜铬细胞:肾上腺髓质细胞用含铬盐的固定液固定时,胞质内可见被铬盐染成黄褐素的

 嗜铬颗粒,故又称嗜铬细胞。该细胞能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41. 垂体门脉系统:组成:初级毛细血管+垂体门微静脉+次级毛细血管

  意义:下丘脑分泌的释放激素或释放抑制激素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运送到腺垂体远侧部,调节嗜碱性和嗜酸性细胞的分泌。

 42.睾丸

 大体组成: 被膜:白膜:致密结缔组织

  睾丸纵隔:内含睾丸网

  睾丸小隔,将睾丸分割成睾丸小叶 实质:曲精小管 + 间质 功能:产生精子 + 分泌雄激素 一、曲精小管 组成:界膜:肌样细胞,胶原纤维,基质

  生精细胞 + 支持细胞 (一).生精细胞 组成:精原细胞 → 初级精母细胞 → 次级精母细胞 → 精子细胞 → 精子

 1.精原细胞:

 部位:贴于基膜 形态:圆形,直径 12 微米,核圆形,染色较淡。电镜下各种细胞器不发达。

 功能:精原细胞 → 初级精母细胞 2.初级精母细胞:

 部位:离开基膜,位于精原细胞内侧。

 形态:细胞圆形,胞体较大(18 微米),细胞核具有分裂前期细胞核的特点。

 功能:初级精母细胞 → 次级精母细胞 3.次级精母细胞:

 部位:初级精母细胞内侧 形态:细胞变小,细胞核特征同初级精母细胞,由于次级精母细胞存在时间较短,故在切片中不易看到。

 功能:次级精母细胞→ 精子细胞 4.精子细胞:

 部位:近管腔面 形态:细胞较小,直径 8 微米,染色深,细胞核浓缩。

 功能:经变态形成精子 5.精子:

 部位: 管腔面或腔内 形态:

 蝌蚪状:

 头 +

 尾 精子的变态过程:①细胞核浓缩

 ②高尔基复合体形成顶体

 ③中心粒长出微管

  ④线粒体迁移形成线粒体鞘

 ⑤胞质残余体丢失

 精子形态:头+尾 头部:

 ①浓缩的细胞核

  ②顶体: 由顶体内、外膜包裹形成,内含顶体酶 尾部:

 ①轴心: 9+2 微管,为精子运动的结构基础

 ②线粒体鞘:为精子运动提供能量. (二)支持细胞:

 形态:光镜:(1)细胞境界不清

 (2)细胞核位于精原细胞和初级精母细胞之间,呈椭圆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形,核染色淡,核仁清楚。

 电镜:(1)细胞高达腔面,表面和侧面多突起,其间相嵌各级生精细胞 (2)各种细胞器发达 (3)相邻细胞的细胞膜在精原细胞上方形成紧密连接

 功能:(1)支持作用

 (2)营养作用

 (3)分泌睾丸液

 (4)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ABP)

 (5)吞噬胞质残余体

 (6)构成血-睾屏障的主要成分 (三)

 血- - 睾屏障:为血液和生精细胞之间的结构 1.

 组成:(1)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2)内皮基膜 (3)类肌细胞

 (4)曲精小管基膜 (5)支持细胞间的紧密连接 2.

 功能:维持生精微环境的稳定。

 二、间质细胞:

 1. 部位:曲精小管之间的结缔组织内,常成群分布。

 2. 形态:细胞圆形,胞质嗜酸性,具有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的特点。

 3. 功能:分泌雄激素 51.卵巢

 基本结构:

 被膜:上皮(生殖上皮):单层扁平或立方上皮

  白膜:致密结缔组织 实质:皮质: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黄体,闭锁卵泡

  髓质:L.C.T.,门细胞 (一)卵泡发育及成熟 卵泡组成:卵母细胞 + 卵泡细胞 卵泡发育阶段: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成熟卵泡>

  初级卵泡和次级卵泡又统称为生长卵泡。

 卵细胞发育过程: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成熟卵细胞 1、原始卵泡:位于卵巢皮质的浅层, 组成:初级卵母细胞 + 卵泡细胞 (1)初级卵母细胞:细胞圆形,核大,染色呈泡状。

 (2)卵泡细胞:单层扁平。对初级卵母细胞有支持和营养作用。

 2、初级卵泡 (1)初级卵母细胞:细胞增大,核亦增大。胞质内出现皮质颗粒。

 (2)卵泡细胞:扁平细胞——>立方细胞

  单层细胞——>多层细胞 (3)透明带形成:由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共同分泌形成。

 (4)卵泡膜形成:围绕在卵泡周围的 LCT、梭形细胞和毛细血管形成卵泡膜 透明带:

 成分:为糖蛋白,由卵泡细胞和卵母细胞共同分泌形成 形态结构:光镜 —— 凝胶状嗜酸性

  电镜 ——卵母细胞有微绒毛,卵泡细胞有突起伸入其中 作用:a. 传递物质

  b.影响精卵识别(有种族特异性)

 3、次级卵泡 1)初级卵母细胞:体积更大。

 2)卵泡细胞:

 a. 卵泡腔出现

  b. 颗粒细胞 + 放射冠 3)卵丘形成(卵母细胞与其周围的卵泡细胞突入卵泡腔,形成卵丘)

 4)卵泡膜分层:

 内层:组织疏松,有内膜细胞,富含毛细血管。

 外层:组织较致密 4、成熟卵泡:

 (1)卵泡直径明显增大,可达 20mm 以上,向卵巢表面突出。

 (2)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 + 第一极体—>第二次成熟分裂,但停止在分裂中期 卵泡发育的意义 1. 卵细胞发育 2. 分泌雌激素:由颗粒细胞和内膜细胞共同合成。

 内膜细胞

  颗粒细胞

 胆固醇——————>雄激素——————>雌激素

  (二)

 排卵(ovulation) 时间:卵泡发育第 14 天(月经周期第 14 天)

 机制:(1)卵泡液增多,使腔内压力增大

 (2)卵泡壁上的平滑肌收缩

 (3)卵泡液中的水解酶分解卵泡壁 排出成分:放射冠+透明带+次级卵母细胞

 (三)

 黄体生成和退化 1. 组成:颗粒细胞——>颗粒黄体细胞(孕激素、松弛素)

  内膜细胞 ——>内膜黄体细胞 (雌激素)

 2.

 寿 命:月经黄体(14天)——>白体

  妊娠黄体(6个月) ——>白体 3.

 功 能:分泌孕激素、雌激素、松弛素

  由颗粒黄体细胞和内膜黄体细胞协同分泌

 (四)闭锁卵泡:由处于不同分化发育阶段的卵泡退化形成。

 结构特点:

 (1)卵母细胞变性、破碎、消失 (2)透明带塌陷、肿胀、消失 (3)较大闭锁卵泡中的卵泡细胞形成间质腺,又称假黄体 52.子宫 (一)

 基本结构 1.内膜:又分为两层

  2.肌层:由三层平滑肌组成

  3.外膜:大部分为浆膜,宫颈部为纤维膜 * 内膜:

 从结构上分为两层:

 (1)上皮:单层柱状(2)固有层:结缔组织+子宫腺+螺旋动脉 从功能上分为两层:

 (1)功能层:内膜上 2/3,月经来潮时脱落(2)基底层:内膜下 1/3,月经来潮时不脱落,起修复作用。

 * 肌层:由三层平滑肌组成。

 特点:

 (1)肌层厚,故又将子宫称为肌性器官,肌肉收缩有利于胎儿娩出。

 (2)供应子宫内膜的小动脉自肌层内穿过,子宫肌的收缩可压迫动脉,减少内膜出血。

 (二)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月经周期:子宫内膜每28天发生一次增生、肥大、坏死、脱落,称月经周期 月经周期分期:

 月经期——第1-4 天

 增生期——第 5-14天

 分泌期——第15-28天 1. 增生期(卵泡期):

 (1)子宫内膜厚度:增生变厚

  (2)子宫腺伸长弯曲,腺细胞含核下糖原,腺腔扩大

 (3)螺旋动脉伸长弯曲 2. 分泌期(黄体期):

 (1)子宫内膜厚度:进一步增生肥厚 (2)子宫腺高度弯曲,腺腔扩大,内含分泌物,腺细胞含核上糖原 (3)螺旋动脉更加卷曲

 (4)间质水肿 (5)基质细胞转化为前蜕膜细胞

 3. 月经期:

 黄体退化——>雌激素、孕激素水平下降——>螺旋动脉痉挛性收缩——>内膜缺血坏死——>螺旋动脉扩张——>出血,坏死的子宫内膜脱落,自阴道排出,形成月经。

相关热词搜索: 学名 胚胎 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