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自然概念分析
【摘要】“自然”概念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对“自然”概念下了定义。马克思从辩证的角度理解自然,把自然解释为“自在自然”“人自身的自然”和“人化自然”。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马克思的著作在国内介绍、翻译出版,马克思自然观逐渐被我国学者研究并应用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
【关键词】马克思;
自然;
自然观
“自然”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术语之一。中国古代“自然”一词最先出现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其意义是指“自然而然”。现代自然概念的内涵并不是汉语的本土概念,而是来源于外来词的翻译与应用。本文力图考察马克思“自然”概念对西方自然概念的发展,在汉语语境种的生成以及在我国的传播、研究与应用,以了解马克思自然观及其中国化过程。
一、西方语境中的“自然”概念
“自然”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希腊文为physikos,罗马人译之为natura,英语译为nature,德语译为natur,其含义为“本质、本性”。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对“自然”下定义的人,他认为,“自然是他原属事物的因本性(不是因偶性)而运动和静止的根源或原因”[1]43。强调了自然的本原性或本体性,在《形而上学》第五卷第四章和《物理学》第二卷第一章中,亚里士多德从“存在论”的角度出发,阐明自然是作为自身并能够使自身之内具有运动本原的实体。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自然”有多重含义,它包含:(1)事物的起源或诞生;
(2)事物所由生长的东西,即它们的种子;
(3)自然事体中运动或变化的源泉;
(4)构成事物的基质;
(5)自然事物的本质或形式;
(6)一般的本质或者形式;
(7)自身具有运动源泉的事物的本质[2]87-89。总之,“自然”是一种本原性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生长之物的自由生成。亚里士多德除了定义自然之外还在《物理学》这一著作中,对自然物和制作物做了划分,他认为天然存在的物质才能称为自然物,而经过人的技艺创造而存在的是制作物,不是自然物。古希腊后期,斯多亚哲学派把“自然”表述成“宇宙”,认为宇宙是控制着一切的理性个体实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认为自然是生气勃勃的实体,人类可以用数学研究它。近代以来,“自然”被释义为自然界和自然物的集合。19世纪英国哲学家密尔(JohnStuartMill)在《论自然》一文中认为,“自然一词有两个主要的含义:或者是指事物所有属性的集合所构成的整个系统,或者是指未受人干预按其本性所在的事物。”[3]他认为,自然包含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两个方面,自然是区别于精神的物质性东西。
二、马克思的“自然”概念
马克思对自然的理解与以往的哲学家不同,他把自然概念解释为自在自然、人自身的自然和人化自然三种形态及其关系,下面我们来做具体说明。(1)“自在自然”,指人类之前的客观自然,尚未被纳入人类活动或独立于人的活动的自然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将其表述为:人“之外的自然界”“不依赖于人的自然存在”[4]54,71。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表述为:社会之外的“外部自然界”“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5]77。《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都不能创造。”[6]5(2)“人自身的自然”。对于人自身的自然,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
人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
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7]52,124,126(3)“人化自然”。马克思批判继承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自然观,提出“自然”不是脱离认识主体而独立存在的自然,而是与人的实践密切相关的人化的自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把人的社会称为“人化的自然界”“人的现实的自然界”“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8]83-85后来在《神圣家族》中又批判了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传统自然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也指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是无。”[9]116“人的感觉、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10]87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两篇文章中,马克思确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自然观念,他认为自然的发展过程也是人类参与实践的过程,应该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去把握人与自然以及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去解释自然,认为人依赖于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人与自然互相影响,人在实践过程中作用于自然也受制于自然,人必须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
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念在我国的传播、研究与应用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之一李汉俊在1920年在《民国副报》副刊《觉悟》上发表《唯物史观不是什么?》,在介绍唯物史观的时候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念进行了介绍。马克思的自然观后来随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翻译,逐渐进入国人的视野,这部著作从1932年开始部分内容被翻译出版,1959年全文翻译出版。最初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进行研究的是一些美学家。20世纪50年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发现了这部手稿的价值,把手稿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同美的本质联系起来,把它作为美学理论的支撑。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对手稿中“自然人化”等美学思想进行了阐释。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大自然观,如张家治通过研究在《辩证大自然观初探》一文中指出,马克思自然观是把自然、社会和人联系起来的辩证自然观。21世纪以来,很多学者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然”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如邓喜道在《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看马克思自然观的转向》(载《理论月刊》2005.9)中认为,马克思实现了从本体自然观到社会自然观的实践论转向、从机械自然观到人化自然观关系论转向、从构成自然观向过程自然观的生成论转向。解保军、李建军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辩证法思想及其启示》(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3)中认为,马克思关于“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的深刻认识。许素萍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先生》(载《学术交流》2008.6)认为,马克思通过分析人、自然和社会三者的统一,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合理思想原则,是生态文明的观念的哲学基础与发端。莫放春在《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论——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2)中认为,马克思强调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没有真正把人与自然统一起来。王晓红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认为,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思想体现在自然存在前提论、实践活动论、异化自然论、人化自然论中,批判人与自然的对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董济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思想解读》(载《学术论坛》2016.5)中认为,马克思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三个向度论述了生态美学的思想。周海军在《马克思自然观视野中的生态文明建设——重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载《生产力研究》2016.8)中认为,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劳动的维度,正确阐述了人的本质以及人、自然和社会相互制约和有机统一的关系。马克思自然观在我国领导人的倡导下被应用于我国生态建设中。如,1956年3月毛泽东主席提出“绿化祖国,美化祖国”,1982年11月邓小平提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形成“五位一体”总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2021年主席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用于指导我们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自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我国自然科学的研究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马克思自然观的理解与应用有待于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物理学[M].北京:商务印刷馆,1982.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3]密尔.论自然[A].吴国盛主编:自然哲学(2)[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4][7][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潘沁 党雪华 单位: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马克思主义 概念 自然 分析上一篇:2022 党光辉历程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开业工作计划范文集锦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