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25-01

当前位置: 默读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五篇】

| 浏览量: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5篇

第1篇: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两年的学习,三年级学生绝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认真学习,环境保护意识、公共安全意识等初步建立,班上总体班风好,学风好。但李、漆、代等几个学生总是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行,组织纪律涣散,希望通过这学期的学习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特别对家庭问题产生的特殊儿童更应多一份关爱。

二、教材分析:

(一)三年级教材的学习对象是刚刚升入中年级的学生,他们不再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开始形成。本册教材安排的四个单元不是四个领域的知识体系,而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四个领域,分别是:

第一单元,关于快乐学习的探索。

全套教材关于学习教育安排在低中段年级。一年级上册第8课,强调学习习惯培养;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强调学习方法的掌握;三年级强调对学习意义的认识,树立新的学习观和学习自信心,掌握学习方法。按照“明确学习意义——体验学习快乐——掌握学习方法”逻辑结构,分别开展“学习与自身成长的关系”“学习的乐趣何在”“怎样做学习的主人”探索。

第二单元,关于“我们的学校”的探索。

全套教材有8个单元进行爱学校的教育,分别在高中低段都有。中年纪重点从物与人的角度增强对学校和老师的热爱,增加了访问、参观、调查、绘制平面图等新的学习方式。本册本单元按照“整体认识学校——认识学校老师——让学校更美好”分别开展“探索学校的物理空间”“了解我们的老师”“学校未来怎样发展”的探索。注重引导学生理解“热爱”的双重含义,即尊重与感激,批评与行动,从而增强学生对学校的亲近感和归属感,提升对学校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学校的责任感。

第三单元,关于“安全护我成长”的探索。

虽然安全这个话题在各类教育中都会涉及,但是在这门课程里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专门设单元进行教育可见起重要性。低年级重点在于促进学生具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中年级强调了生命高度的安全教育,主要有保护生命的安全机能学习和人际安全的教育。本册在第三单元按照“体会生命宝贵,树立安全意识——学会自护自救(交通、溺水、防火)——人际安全(防盗、防骗、防拐、防性侵)”的逻辑结构进行教学,分别开展“生命怎么来的?”“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生命”的探索。渗透了法律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道路交通法》等,引导学生体会生命来之不易,生命不可重来,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

第四单元,关于“家是温暖的地方”的探索。

家是一个人成长生活的重要地方,关于这个话题本套教材各年段都有,中年级重点引导学生对家人爱的理解和对家人爱的能力,对家庭历史的了解。按照“理解父母的爱——表达对父母的爱——认识家庭”的单元逻辑顺序进行教学,分别开展“怎么理解父母”“用怎样的行为爱父母”“家庭的过去怎么样”的探索。引导学生尝试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增进对父母的理解,并学会用具体的行动去表达对父母的爱。

这四个领域的主题探索学习围绕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层次的探索,获得感悟并内化于心。从而达到对问题的明晰,逐步成为爱学习、会学习、爱学校、爱老师、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父母、爱家庭的新时代少年。

(二)法治教育以融合式方式体现在三年级教材中

法治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全套教材法治教育方式主要体现为三种类型:一是前法律教育。在中低段设计了许多关于规则和规范的教育、基本文明素养的培养、基础性的道德教育的内容。这些可称之为“前法律教育”,但这些教育有法律教育意义,能够为后续进行的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教育内容奠定基础。二是融合式法律教育。教材中很多法治教育点是融合到各个年段相关的主题教育之中的,采用分散嵌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三是直接的法律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材专门按法治教育的体系集中安排法治教育内容。三年级上册体现融合式法治教育的共两课,第6课我们的学校更美好和第8课安全记心上,涉及到《义务教育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

三、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体现了新的学习观

1.综合性的学习观念:知识学习、生活与社会技能学习、道德学习

2.快乐学习观:学习本身是快乐的

3.人人都能学得好:蕴含多元智能观,与综合性学习观相呼应

(二)体现了新的智能观

以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只能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人具有不同的智能优势。因此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就有不同的长处和闪光点。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潜力,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三)体现了新的师生观(三上二单元35页)

在儿童心目中,教师通常都是正确的、公正的,值得信任的。但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发现老师也有不完美之处,老师的不完美会给儿童内心带来巨大的冲击。儿童会感到不舒服、委屈、愤怒、难过,甚至抵触。

教材既让学生了解老师工作的辛苦,也引导学生认识老师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当老师的做法不合适的时候,帮助学生学习与师长沟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

(四)体现了新的爱父母观

爱父母,孝敬父母不代表对父母无限度的顺从。父母也是人,他们也有着人性的弱点和缺点。教材77页设计了一个孩子帮爸爸改掉不健康习惯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家庭情况,尝试着帮父母改掉一个不健康习惯。让学生懂得对父母的爱也包含帮助父母改正不健康的习惯。

(五)体现了新的安全教育观

把安全教育上升到生命教育的高度来认识。从生命来之不易、生命不可重来的角度来讨论安全的话题,将外在的安全教育转变为内外需求的安全教育。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学会保护宝贵的生命,这既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情感基础,也是安全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在。

四、具体措施:

(一)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在探究中学。

把教材中静态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动态的学生活动,通过活动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正确观念和行为的形成。

(二)注意联系我校学生实际,灵活使用教材,实现班本化教学。

1.以教学目标为先导,重组教材,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使教师由课程执行者转化为课程开发者。

2.注重开发学生身边的、熟悉的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尽量从儿童熟悉的生活、能感知的生活出发设计教学,引入新课学习。

(三)注重引导学生道德的自主建构

1.教师要关注学生,尽量给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比如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故事和感受;留给学生充足的说、写、画、演等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和学习总结。

2.教师转变角色,从一个独白者变成导演,甚至对话者,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分享自己的经验、体验,及时地对学生言行进行有效评价,使学生得到提升。

(四)注意法治教育内容的准确性与适切性的统一

在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时,应该遵循“法理”和“教理”的统一。既要体现法治精神、理念、原则,力求法律知识的准确性,又要充分考虑并体现学生年龄特点,尽量采用情景和案例教学,学生可以理解的语言,避免过于生硬和僵化。

五、教学进度安排:

课时划分


第2篇: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上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 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 突出一个鲜明的教

育主题, 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内容。 单元

主题下设课文主题, 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 研讨的话题, 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

题。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 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 每个

单元所涵盖的课文内容表现为一组完整的经验和一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单元中的每一课又

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 三年级上册共安排了四个单元主题,

即:“快乐学习” 、“我们的学校” 、“安全护我成长” 、“家是最温暖的地方” 。这四个主题将来

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 这些主题与内容将品

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教学总目标:

1.以学校生活、 家庭生活、 社区生活为基础, 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 获得对家庭、 学校、

社区的初步认识,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3.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

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4.培养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三、教学重点: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 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 采用第一人称的表

现方式, 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近感。 教学中应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 教师要利

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 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 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 科学技

术新的成果、 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

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的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五、教学措施

1.利用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各种有趣的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体现“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

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 快乐学习

1、学习伴我成长

2、我学习,我快乐

3、做学习的主人

第二单元 我们的学校

1、说说我们的学校

2、走这我们的老师

3、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

第三单元 安全护我成长


7、生命最宝贵

8、安全记处上

9、心中的“ 110”

第四单元 家是最温暖的地方

10、父母多爱我

11、爸爸妈妈在我心中

12、家庭的记忆

第3篇: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上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内容。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每个单元所涵盖的课文内容表现为一组完整的经验和一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单元中的每一课又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

三年级上册共安排了四个单元主题,即:“快乐学习”、“我们的学校”、“安全护我成长”、“家是最温暖的地方”。这四个主题将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这些主题与内容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教学总目标:   

1.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家庭、学校、社区的初步认识,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3.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4.培养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三、教学重点: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近感。教学中应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的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五、教学措施   

1.利用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各种有趣的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体现“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

教学改革实施设想

1、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3、精心准备,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内外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培优补差安排(优生、后进生姓名及培养简要说明)

1、学困生指导:养成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的品质。

2、优生指导:指导其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充分理解掌握课文知识的基础上,加以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第4篇: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一、学生现状分析:

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本册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之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四个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使学生通过学习达到

二、指导思想:

在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适当关注儿童对未来生活的需求,把道德学习建立在真实的生活背景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之上,使之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挖掘生活中资源,将生活中的素材整合为教学资源,才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打造出高效课堂,提升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1.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本册内容主要让儿童从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的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学校、社区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环境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本册的教育内容让学生树立角色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在探究一切的热情中,在享受童年的过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识。

2.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关注同学,关注每一节课,关注父母,关注自己……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和体验,并让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对周围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三上教材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总结、体验,关注身边的榜样,关注自己的学习习惯,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学之心。

3、富有开放性,给教师和学生都留出了拓展的空间。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此外,本课程的资源还包括:图书(包括教材及教辅)、报刊、图片、地图、图标等文本资源;影视节目、录音、录像、VCD、网络、软件等音像资源;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各种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等”;“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教材注意了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使教师能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教师能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

四、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按照课程要求,安排了“成长路上我和你”、“我和我的家”、“我爱我们的学校”“社区——我们的大家”四个主题。三年级的儿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产生盲目模仿、尝试、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顾后果盲目模仿,帮助儿童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是三年级教育中应当强调的重点。

五、教学措施:

1、全面准确地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思品课和社会课,也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该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2、大胆选择、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教学中应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社会参与,重视学生生活圈的逐渐扩大,注重社会性意义的发掘,如:民族文化、社会风俗伦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整合。随着活动形式逐渐复杂,涉猎的范围慢慢扩大,,文本资源、社会信息、考察采访资料等要综合运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并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养成好习惯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应成为品德与社会的有效课程资源。教师本身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也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3、综合组织多种活动。 情感在活动中萌发,课堂在活动中生成。养成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性情的陶冶是离不开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活动的。活动使一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仿佛嫩芽无声无息破土而出。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动的范例,如编剧本,角色扮演、小记者采访等,然而教学总是处在一种流动的状态,时刻挑战教师的智慧。使活动更适合自己班级的学生,使活动更具操作性,及时调控活动进程等都是值得教者深思的。

4、引导学生去进行角色转换。 当前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过多,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弱,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而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基础,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础。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多进行一些生活体验,并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在根据不同的场合很好地进行着角色转换,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要注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提高学生的认识。

5、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 发展性教学评价关注人的发展过程,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六、教学进度表

第1周 认识我自己

第2周 我向你学习

第3周 播种友情

第4周 我来画棵家庭树

第5周 国庆放假

第6周 家人关爱我成长

第7周 负责人的家庭小成员

第8周 欢迎来的我们学校来

第9周 探寻学校发展的足迹

第10周 寻找最美老师

第11周 做个好邻居

第12周 无声的朋友在一起

第13周 生活需要秩序

第14周 关爱在身边

第15周

第16周

第17周

第5篇: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小学2xx-2019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班级:三年级 学科:道德与法制 教师姓名:

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及计划

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上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内容。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每个单元所涵盖的课文内容表现为一组完整的经验和一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单元中的每一课又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

三年级上册共安排了四个单元主题,即:“快乐学习”、“我们的学校”、“安全护我成长”、“家是最温暖的地方”。这四个主题将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这些主题与内容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教学总目标:   

1.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家庭、学校、社区的初步认识,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3.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4.培养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三、教学重点: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近感。教学中应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的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五、教学措施   

1.利用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各种有趣的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体现“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

教学改革实施设想

1、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3、精心准备,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内外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培优补差安排(优生、后进生姓名及培养简要说明)

1、学困生指导:养成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的品质。

2、优生指导:指导其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充分理解掌握课文知识的基础上,加以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相关热词搜索: 教学计划 上册 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