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25-01

当前位置: 默读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工作汇报 >

2017财政工作个人总结【2006年财政工作安排】

| 浏览量:

PAGE

PAGE 5

2006年财政工作安排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由“率先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一年。总体而言,财政工作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从经济发展全局来看,我市在贯彻国家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有效地遏制了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正在缓解,全市投资需求继续稳步增长,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比重逐渐提高;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积极开拓两个市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可以说我市正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又快又好的良好发展态势,财政发展具备良好的经济基础。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存在着社会阶层收入差距拉大带来的社会矛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利用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之间的矛盾等不利因素。这一切要求我们选择合理的战略措施,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一、2006年的财政预算目标和指导思想

根据市人代会决定,2006年我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任务为600000万元,比上年增加83832万元,增长16.24%。

为了完成上述目标任务,2006年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十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财政工作,继续认真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服务经济发展,壮大地方财政实力;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统筹城乡发展;以创新来深化财政改革,以“科学理财、依法理财、为民理财、节约理财”的新观念,赋予“生财、聚财、用财”新内涵,指导财政工作的具体实践,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强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积极推进昆山的现代化建设。

二、2006年的主要工作

1、深化各项财政改革,实现工作创新

一是实施财政体制改革。2006年,省对市、市对开发区和各镇的财政体制均已到期,我们要认真总结上一轮财政体制的经验和不足,深入研究各项政策,为省对市的财政体制改革做好准备。在上级对我市确定的财政体制总框架内,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和“效率优先、兼顾平衡”的原则,加强分类指导,实施开发区、镇级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促进镇、区经济共同发展。二是实行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改革。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探索实践“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非税收入管理模式,保证征管有序,增强政府统筹调控能力。三是开展镇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在继续完善市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探索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办法。四是积极开展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研究建立从部门预算编制、执行到财政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财政监督与评价体系,量化、细化绩效目标,为全面推行绩效预算奠定基础。五是做好政府投资项目实行“代建制”工作。加快建立新型投资体制,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各类公用服务领域和各项社会事业。六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体系。完善经营者考核激励办法,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进一步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优化资产配置。

2、完善收支管理体系,提高理财能力

继续完善公共财政收入体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收入征管,保持主体税收的稳定增长,努力提高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加强税源监控,增强企业和市民的税收法制观念和纳税意识,严厉打击偷漏税行为,从源头上控制税收流失;强化资产性资源性收益管理,加大收益收缴力度。继续完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做到有保有压,有促有控。加大农业、教育、社会保障、环境生态、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等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公共事业投入,努力促进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坚持适度从紧的支出原则,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建设节约型财政。提高财政监管水平,建立健全事前预警、事中监控和事后检查,涵盖资金运行全过程的约束监督机制。加强对项目概、预算和资金拨付的审核,坚持概算控制预算、预算控制决算。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大提前介入力度。加强政府负债规模监控,建立财政风险防范预警机制。

3、落实富民增收措施,促进共同发展

财政部门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地实施富民优先战略,推动建立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加强技能培训,促进扩大就业,优化创业环境,支持自主创业,健全收入分配制度,努力增加居民收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结合型公共财政。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高度,按照“四个高于”的要求,稳定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支出的重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扶持农村公共事业,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支持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农村活力。开展支农资金“打包”试点,实现由分散投入向集中投入转变,加大资金监管力度,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和效果。

4、强化社会保障措施,建设和谐社会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财政政策的选择应该体现广大人民的利益,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首先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进一步提高保障能力;巩固和完善“五道保障”,率先构筑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和城镇、农村“低保”工作,认真落实再就业政策;完善落实征地、动迁补偿政策;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慈善事业,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其次确保扶贫帮困资金足额到位、专款专用。着力解决病残、无劳动能力等贫困家庭的生活难题,给弱势者提供生存保障和发展机会。通过投资、建设扶贫载体项目,确保基金有效增值,构建具有昆山特色的长效扶贫帮困新机制。

5、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效率效能

以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为根本,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财政管理水平,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建立起一支廉洁高效的财政干部队伍,创优“效率财政”品牌。一是继续抓好先进性教育和创建文明行业活动的巩固提高工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切实使机关工作作风得到转变,效率效能建设得到加强。二是狠抓学习型机关建设。进一步确立全体学习、终身教育、连续培训理念,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地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经济建设和财政工作建言献策。三是加强廉政勤政能力建设。深入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活动,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四是创建优良的制度环境。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制定科学的衡量标准,完善评比考核体系。

相关热词搜索: 财政 财政 安排 工作 2006年财政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