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2025-01

当前位置: 默读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工作汇报 >

土地革命时期党如何总结历史经验(5篇)

| 浏览量:

篇一:土地革命时期党如何总结历史经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及答案

  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大片领土,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阻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列强在侵华的时候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也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第二章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第一,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第二,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冲击了空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起到推动作用。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

  A、从主观上看:

  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第二,没有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第三,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

  第四,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B、从客观上看: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第四,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

  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其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

  再次,惧怕人民群众。

  (3)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第三章

  1、革命派和改良派在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一、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爱国必须革命。

  二、进行革命固然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就不能免除痛苦和牺牲。

  三、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进步为补偿的。

  2、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1)失败原因:

  首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其次,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2)教训: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中编综述

  1、为什么说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P63-68)

  因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他们为对象。

  (1)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资本的控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

  (2)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3)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2、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1)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

  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官僚资产阶级)

  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

  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2)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第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

  第二是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

  第三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

  (3)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第一,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

  第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他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的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一起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群众的共同选择

  第四章

  1、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

  (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

  (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4)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内容: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反对封建专制愚昧,提倡民主与科学

  评价:严重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先进的知识份子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之洗礼,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之发展,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先进的知识份子改造国家,拯救社会之利器.

  第五章

  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与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

  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

  (五)随着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

  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其主要教训是什么?

  第一,主要原因在于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的、正确的结合起来。

  第二,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敢于和瞎指挥。

  第三,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地清理。

  第四,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大多数,使党处在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

  3、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一、它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把党的路线转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轨道上来;

  二、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三、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4、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总结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一、1935年12月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批判了大给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二、1936年12月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三、1937年夏,毛泽东写了《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龙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判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

  第六章

  1、怎样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着。

  第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第三,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返攻准备了条件。

  第四,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2、如何评价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第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

  3、怎样正确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中国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开辟了世界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

  二、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的主战场;

  三、中国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之一,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基本经验是什么?

  第一,从实力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弱国对强国的战争。

  第二,从战略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大国对小国的战争。

  第三,从战争性质上看,抗战是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

  第四,从战争结果上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近代以来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

  5、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P128)

  6、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一、从世界意义上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二、从战争的性质上看,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展开的一个决死战争,是一个民族反对另一个民族侵略、压迫、奴役的战争。

  三、从战争的结果上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第七章

  1、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第一,国民党政府由于它的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抗战后期在大后方便已严重丧失人心。

  第二,国民党之所以迅速失去民心,还由于它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第一,各民主党派虽然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买过,主张民主、反对独裁,在抗战中,对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特别是文化侵略,多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

  第二,各民主党派成立时,中国共产党就与他们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发展了这种合作关系。

  第三,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迫害民主党派进步人士,使得民主党派人士逐步转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上,第四,中国共产党也邀请民主党派“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第三,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

  第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宝):

  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4、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这些经验对今天有何指导作用?(P149)

  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篇二:土地革命时期党如何总结历史经验

  

  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摘要】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土地政策,为实现土地革命和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将从土地改革的理论基础、实施过程、影响和意义、局限性和问题以及后续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土地改革的理论基础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土地问题的思想,实施过程中主要通过土地革命来推进。土地政策的影响和意义在于为农民赢得了土地所有权,并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土地政策也存在局限性和问题,如土改后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等。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在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为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启示和展望方面,还需继续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土地政策,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土地改革、理论基础、实施过程、影响和意义、局限性和问题、后续发展、总结评价、启示和展望。

  1.引言

  1.1背景介绍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重要革命斗争,这场斗争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在当时,中国社会呈现出极度不

  平等的土地制度,绝大多数农民处于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地位。大部分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阶级手中,农民们勉强糊口,生活贫困,无法摆脱贫困的困境。

  对于这种不公平的土地制度,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改革的信念,提出了土地革命的口号。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战争,试图推翻封建土地制度,实现土地的平均分配和农民的自主经营。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推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的土地政策,为土地革命的进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成为了革命的核心内容,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政策不仅改变了农民的生活状况,也铸就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对于理解中国革命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2.正文

  2.1土地改革的理论基础

  土地改革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土地问题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土地是生产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问题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中国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共产党认识到土地问题的重要性,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原则,即实行土地国有和农民集体所有相结合的制度,并最终实现土地的公有化。

  土地改革的理论基础还包括对封建剥削制度的批判和对土地制度的根本变革。共产党认识到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是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只有彻底改变土地制度,才能消除封建剥削,实现农民的解放。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通过发动农民群众,推翻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土地改革,建立农民的土地所有权,推动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土地改革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土地理论和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批判。这些理论为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制定土地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土地改革的成功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在中国的可行性,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土地革命的实施过程

  土地革命的实施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举措之一。该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地区开展了土地革命运动,号召农民群众进行土地革命,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通过发动农民群众,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了土地革命,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实现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实施过程中,积极组织和发展农民群众,建立了农村革命政权,推动了土地革命的深入发展。通过这些措施,中国共产党有效地改善了农村地区的生产关系,为农民创造了更好的生产条件。

  土地革命的实施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这一过程,中国共产党成功地推动了土地改革的进程,实现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2.3土地政策的影响和意义

  土地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实施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土地政策的实施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有效减轻了农民的压迫和剥削。在封建社会和旧中国,农民长期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土地政策的出台为农民争取了合法权益,让他们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

  土地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通过土地改革,大规模的土地兼并和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土地政策的实施打破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改革和进步。土地政策的实施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打破了传统的封建土地制度,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2.4土地政策的局限性和问题

  土地政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问题。在实施土地政策时,由于许多地区的地主阶级反抗激烈,导致土地改革进程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一些地主阶级采取暴力手段进行抵抗,甚至发起土地革命失败,造成了人员伤亡和社会动荡。这为土地政策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由于时代背景和条件的限制,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政策上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土地所有权严重不平等,土地分配问题极为复杂,使得土地改革难度很大。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持土地改革,给土地政策的实施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由于一些地方干部执行土地政策时因个人私心而导致的腐败现象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些地方干部利用土地政策的执行权力谋取私利,甚至滥用职权,损害了群众利益,破坏了土地改革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土地政策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为了更好地推进土地改革,中国共产党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土地政策的研究和完善,避免腐败现象的发生,保障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

  2.5土地政策的后续发展

  随着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政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为后来的土地改革和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在土

  地政策的后续发展中,中国共产党逐步完善了土地制度,实现了农村土地的集体化和社会化。

  在土地政策的后续发展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土地制度。这一制度建立了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基础,通过建立农村合作社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逐步实现了农民对土地的集体所有权。这一制度的建立为后来的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土地政策的后续发展中,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通过发展农村合作社和其他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得以共同投入、共同劳动、共同管理、共同分享收益,提升了农业生产力和农民收入水平。中国共产党还注重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推动农村电力、水利、交通等建设,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条件。

  在土地政策的后续发展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完善和发展了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制度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同时也要看到,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和完善。

  3.结论

  3.1总结评价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施的土地政策是其取得农民支持、推动农村革命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土地改革的不懈努力,共产党成功地实现了土地制度的根本变革,有效地打破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热情。

  在实施过程中,共产党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原则,将土地改革与扩大农民群众组织、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土地政策的影响和意义在于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农民争取了合法权益,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土地政策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问题,比如在分配土地时可能存在不公平现象,导致一些农民对政策执行产生疑虑;由于国家经济状况等因素限制,土地政策的实施并不完美,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在推动农村革命、改善农民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对中国农村和农民产生了深远影响。土地政策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将继续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农村振兴提供有益启示。

  3.2启示和展望

  在回顾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时,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和展望。我们应当看到土地问题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社会矛盾,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土地政策,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路径和方法。我们应当认识到,在当今社

  会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类似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寻找解决之道。

  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政策上的坚定立场和清晰思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参考。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也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遵循科学的发展理念,制定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土地政策,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们也应当意识到土地问题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讨和实践。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土地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在未来的实践中,应当吸取历史教训,不断完善和发展土地政策,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篇三:土地革命时期党如何总结历史经验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反对“左”倾错误的经验教训总结及启示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摸索和积累了丰富的反对”左”的错误倾向的经验教训,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有着重要启示。

  【关键词】:土地革命;”左”倾;核心价值体系

  土地革命时期的三次”左”倾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严重损失,但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正确领导和果断决策,这些错误倾向得到纠正,中国革命才能够最后走向胜利。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摸索和积累了丰富的反对”左”的错误倾向的经验教训,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一、土地革命时期,三次严重的”左”倾错误倾向的表现及其根源

  (一)

  三次严重”左”倾错误的表现

  第一次是王明的”左”倾盲动错误倾向。这是大革命失败后小资产阶级急性病在党内的反映,并在1927年11月临时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第一次在党中央占据了统治地位。以王明为代表的一些人一味主张盲目地进攻,并制定了一个组织全国武装暴动的总策略,责令毛泽东组织部队攻打大城市,制定了”取浏阳直攻长沙”的计划。但起义军严重受挫,给新生的革命军队带来严重损失。

  第二次是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党的六大后到1930年上半年,红军和根据地得到了发展和扩大,客观上出现了有利于革命的形势。但是,党内以李立三为主的领导人反对毛泽东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批评毛泽东的”农村工作第一步,城市工作第二步”的思想,制定了整套以武汉为中心,组织全国中心城市武装起义,集中全国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幻想夺取一省与几省的首先胜利,结果造成了比第一次”左”倾错误更严重的危害。

  第三次是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王明不顾当时革命的发展变化和敌强我弱的具体情况,在政治上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把中间势力当成最危险的敌人,继续推行”城市中心论”;在军事上,先是推行冒险主义,后来又变为保守主义和逃跑主义,致使中国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被迫长征,根据地的建设遭到严重破坏,并且在国民党区域的党组织几乎全部丧失。

  (二)

  三次严重的左”倾错误产生的根源

  1.阶级根源。小生产长久而大量存在,小生产意识形态的广泛和根深蒂固,是错误倾向产生的阶级根源。中国封建社会以小农为主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构成了社会基础,决定农民在政治上左摇右摆,容易走极端,使得他们在政治上随波

  逐流。中国无产阶级人数少,文化低,受封建主义、农业小生产思想影响较深,缺乏民主传统,虽然革命要求强烈,与农民有着天然联系,居住集中,但如果缺乏自觉性,也可能产生”左”倾错误。中国的资产阶级分为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前者是革命的对象,后者虽有反封建的一面,是革命的动力之一,但其革命和妥协双重性使其在不同的革命时期摇摆不定。

  2.思想认识根源。从根本上说,”左”倾错误思想是因为没有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认识论,夸大或小视甚至否定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违背了客观规律,即违背了党的思想路线。具体说,主要是指主观和客观相分裂,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王明的”左”倾错误的主要失足点是把马列主义教条化、共产国际的指示神圣化、苏联的经验绝对化,完全脱离中国具体情况搞革命。

  3.社会历史根源。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虽然从辛亥革命开始就有许多仁人志士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地进行反封建革命,但时间短,极其不彻底,很容易产生”左”的错误倾向。从党的历史来看,确实有些客观条件容易导致”左”的错误倾向发生,例如,理论准备不足和理论水平不高,相当数量党员的文化水平低下,等等。

  4.国际根源。这主要是因为共产国际对国际和中国的形势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土地革命时期的三次”左”倾错误的直接根源就是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李立三的”左”倾冒险错误来源于共产国际的”三个阶段论”和”三个时期论”;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是共产国际”左”倾宗派主义的直接产物。

  二、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反对”左”的错误倾向斗争的经验教训总结

  (一)

  高度重视用马列主义教育全党,不断提高反对”左”、右错误倾向的水平

  首先,要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认真学习马列主义。马列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欧洲,第一次成功实践于俄国,而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历史传统、基本国情和思想文化背景都与欧洲和俄国相差甚远。因此,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欧洲和俄国的模式,而应该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其次,要提高全党的马列主义水平,学会用马列主义理论武器开展反倾向的斗争。”左”、右错误倾向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对马列主义的认真学习和正确理解及运用,因而不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客观发展的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我党历史上反对马列主义的主观主义态度主要表现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者表现形式不一样,但本质一样,都是以主观与客观相分离,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基本特征。我党历史上的三次”左”倾错误,尤其是王明的”左”倾冒险错误,都是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对此,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只有用马列主义武装全党的思想,提高全党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才能正确地开展反倾向斗争。

  (二)

  开展有力、及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保证我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有效武器、。在革命时期,生动活泼、针对性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证了党和军队思想的统一,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加强了党、军队和人民的团结。土地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到成熟阶段,在党的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确定和巩固。经过赣南”四整”、三湾改编、农村根据地的开辟、反围剿、长征等实践,中国共产党运用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艺术,使”左”的错误倾向得到批判和纠正。

  (三)

  坚持反对”左”的错误倾向的基本原则

  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有”左”反左,有右反右的原则。反对”左”的错误倾向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这也是我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总结出来的思想路线。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虽在八七会议上得到纠正。但由于小资产阶级革命急性病反映到党内来,左倾情绪很快发展起来,先后出现了三次”左”倾错误路线的统治。这三次”左”倾错误都违反了客观实际,将”左”倾当作右倾去反,使党在”左”倾错误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其次,要坚持正确区分矛盾的性质的党内斗争的原则。党内斗争包含着反对错误思想、错误倾向和错误路线三方面的斗争。矛盾性质不同的党内斗争必须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绝不能把党的思想斗争与路线斗争画等号。在土地革命时期,王明等人却把党内任何细小的矛盾分歧都看成路线斗争,并且要在党内进行不调和地、无情地反对那些哪怕是没有形成的和最小的”左”、右倾向的斗争。

  最后,要坚持分清主次和集中反对主要错误倾向的原则。正确地开展反”左”反右的两条战线的斗争,必须科学地估量形势,准确地分析和把握一个时期影响干扰党的主要错误倾向,是”左”反”左”,是右反右,抓住主要矛盾,有重点地开展反倾向斗争,同时注意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但判断一个时期主要错误倾向究竟是”左”还是右,不能主观臆断,必须根据当时社会的实践。同时,在反对一种主要错误倾向时,也要注意防止掩盖着的另一种倾向的滋长,因为它们是互为条件,互相转化的,并且在反错误倾向时,不能用一种错误倾向去克服另一种错误倾向。

  (四)

  坚持反对”左”、右错误倾向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首先,要克服”‘左’比右好”的错误思想。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李立三就认为”‘左’些比右好”,王明在共产国际召开的第六次大会上很赞成李立三的说法。有些观点的根本错误是把路线问题上”左”倾与右倾,同政治派别上的左派与右派混为一团。有的认为”‘左’的错误的动机是好的,是好心办坏事”,对这种说法要作具体分析,应该说犯”左”倾错误的人,多数同志是出于好心,但也有不少人是夹着私心。有的还认为”左”是方法或认识问题,右是立场问题。这种将方法问题与立场问题割裂开来的说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立场、观点和方法相统一的原理。而应当说犯”左”右倾错误的人,多数属于思想认识和方法问题,不能都说属于政治立场问题。中国的历史经验一再证明,”左”倾错误和右倾错误一样都曾给

  党的事业造成严重的危害,”左”并不比右好。

  其次,注意克服”‘左’难防,右好防”和忽视右倾的错误思想。在社会生活中不仅”左”有害和难以防止,而且右也有害,同样也难以防止。由于我们党内犯”左”倾错误比犯右倾错误的时间要长得多,纠正”左”比纠正右的错误难得多。反”左”容易出现右,反右容易出现”左”,是党的历史中一种规律性现象。

  最后,要树立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正确态度。这是共产党人开展反”左”倾错误斗争的根本立场和态度。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同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作了坚决的斗争,当遭受”左”倾错误的打击和排挤后,仍坚持真理,为党工作。刘少奇敢于同”左”倾错误作斗争,勇于自我批评,特别是同王明先是”左”倾教条主义,后是右倾错误斗争中,表现得十分出色。周恩来坚持同”左”倾错误作斗争,严于律己,勇于承担责任。在土地革命时期,周恩来曾一度执行过李立三的”左”倾冒险路线和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路线,但他在反对和纠正这两条错误路线的斗争中,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

  从根本上优化防偏纠错的科学机制

  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组织结构,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完善党政机关和执政机制,坚持和贯彻依法治国方略,不断提高依法治国的能力,正确处理好民主党派和群众团体的关系,完善并落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制度,健全并贯彻民主集中制等基本制度,落实党内政治生活的各项制度,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的制度。

  三、反对”左”倾错误的经验教训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启示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面临新情况、新问题,社会思潮呈现复杂多样、利益主导、自由互动、开放交流等特点,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活动日趋活跃。我们应该高度警惕,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地位,吸取党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反对”左”右错误倾向的经验教训,不能轻易地给任何问题扣上”左”的或右的帽子,突显任何一种思想斗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引导广大理论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判断事物,指导工作,增强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能力。因此要做到统一思想,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包容整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制度创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宣传,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高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推动理论武装工作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提升文化软实

  力,以文化形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凸显人文关怀,用民生问题的切实解决为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奠定群众基础;树立世界眼光,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参考文献

  [1]杨春长,王聚英主编.中国共产党反对错误倾向的理论与实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2]张耀灿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篇四:土地革命时期党如何总结历史经验

  

  试述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2020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大作业终结性试卷二

  论述题: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特别注重从思想上建党,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建设,形成了我们党在思想理论建设方面的基本经验,这是我们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最好的“营养剂”。试述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100分)

  参考答案一

  答:土地革命时期,党内连续发生“左”倾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这些错误的发生,主要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而产生的。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强调,为了纠正错误,必须端正思想路线,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总结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毛泽东早就提出,要注重调查研究,反对本本主义。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中共中央用很大的精力,去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1935年12月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批判了大给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1936年12月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1937年夏,毛泽东写了《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龙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判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度,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的大多数,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多数。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必然反映到党内来,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党内思想上的主要矛盾。“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加之党长期在农村发展,且处于战争环境之中,如果不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党就会组织松散、软弱涣散,不可能成为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不可能具备优良的作风,更不可能贏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并取得革命胜利。这些情况决定了要建设一个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不断地结合革命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党的建设。

  参考答案二

  答:土地革命时期,党内连续发生“左”倾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这些错误的发生,主要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而产生的。

  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强调,为了纠正错误,必须端正思想路线,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1927-1937毛泽东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走中国特色革命道路1931年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颁布土地法和宪法大纲。

  以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压制工农运动、牺牲工农根本利益的方法来维持国共合作。1927年4月,在蒋介石反革命活动已经十分明显的情况下,反而和汪精卫发表联合宣言,要求工人不要听信“国民党领袖将驱逐共产党,将压迫工会与工人纠察队”等“谣言”,企图以此来拉住蒋介石。

  实际上是为蒋介石涂脂抹粉、麻痹革命人民。蒋介石叛变后,他又吹捧汪精卫是国民党左派的“中心领袖”,更导致了革命的失败。

  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还必须建立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妥协退让只会断送革命。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只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没有一支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也就没有革命的胜利。在武装斗争问题上,陈独秀继续反对建立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主张,并压制工农武装。结果,在蒋介石和汪精卫叛变革命发动屠杀时,没有也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终于导致大革命归于失败。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问题上走向理论上的成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付出了血的代价。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本身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但是,党在幼年时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的理解还非常有限,因而还没有真正解决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正是这种理论上的不成熟,使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内出现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并导致了党所参与领导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的失败。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始了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创造,表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日益走向理论上的成熟。

  正是由于不断走向理论上的成熟,所以党能够不断排除和克服各种机会主义包括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干扰,带领人民坚定地走上了以农村包括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民主革命道路,并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全面胜利,完成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历程表明,如果没有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的理论上的成熟,不能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党就不可能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

篇五:土地革命时期党如何总结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中的作用

  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共产党)在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斗争,其中土地革命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土地革命期间,共产党在劳动人民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并成功地开展了土地革命。那么,共产党在土地革命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一、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正确路线

  共产党在土地革命中确立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革命路线,即将土地给予农民,并允许他们在自有土地上耕种。这种土地革命的路线充分地考虑了农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了革命的本质,也符合了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路线不仅得到了老百姓的广泛支持,也受到了其他党派和代表们的认可,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正确路线,具有深远意义。

  二、成功地组织了土地革命

  共产党在土地革命中成功地组织了土地革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游击队与红军打败了国民党,夺取了一部分土地,并将这部分土地分配给了农民。这种土地分配的方式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也帮助了贫苦农民摆脱了长期以来的苦难生活。共产党不仅成功地组织了土地革命,也实现了“先育人,后造反”的革命思路,使革命成功更进一步。

  三、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与斗志

  共产党在土地革命中展现出的无穷的激情,同时也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和斗志。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游击队呼吁农民们站起来争取自己的权利,这种呼声深深地打动了人民群众的心。同时,共产党坚持自己的信仰,有着强烈的理想信念,也给了后来的人们许多启示和力量。人们看到共产党顽强生存下来的姿态,也看到了共产党的胆略、信念和智慧,这些也都在激发人们的革命热情与斗志。

  四、极大地加深了农民与共产党的相互信任

  共产党在土地革命中对农民的支持和服务,也极大地加深了农民与共产党之间的相互信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民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他们有了自己的土地,有了自己的家园。共产党在土地革命中不仅获得了农民们的支持,也给了农民们们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这让农民们树立了对共产党的崇敬之心,并坚信共产党是他们最可信赖的伙伴。

  综上所述,共产党在土地革命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共产党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正确路线、成功地组织了土地革命、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与斗志、极大地加深了农民与共产党的相互信任。这些不仅为土地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文明国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关热词搜索: 土地革命时期党如何总结历史经验 土地革命 时期 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