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言模型应用于跨文化交际教学(3篇)
篇一:大语言模型应用于跨文化交际教学
《跨文化交际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代码:跨文化交际
总学时数:36(理论课学时数:18实践课学时数:18)
学分数:2(理论课学分数:1实践课学分数:1)
适用专业:商务英语专业
适用性:中高衔接、专本衔接
一、课程的性质
《跨文化交际》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程。
二、课程定位
本课程旨在提高大学英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帮助学生解决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的关系;适应各类交际形式;对对象国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更有效地进行交流;预料和避免由于不同的文化期望而产生的误解;解释手势和其他形式的体态语;讨论有关文化适应和相容的问题,最终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根据职业导向的要求,相应设计学习项目,选择教材和编排教学内容。根据本课理论性较强的特点,灵活运用多媒体、启发引导、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此外,选择一些我国历史上的跨文化交际的经典电影,让学生充分理解如何从事跨文化交际活动。
四、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交际类型,分析文化冲突的原因,克服文化障碍。
(2)了解不同的文化和习俗。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文化欣赏能力。
(3)熟悉并运用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在涉外活动中能合理地分析每次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应注意的事项,提高异文化适应和跨文化合作的能力。
2、职业技能目标:
(1)能够与来自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进行良好交流合作。
(2)具有运用跨文化交际理念提高异文化适应和跨文化合作的能力。
(3)有能力独立承担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工作。
(4)
运用跨文化交际相关知识明析文化冲击的原因,克服文化障碍。
3、素质目标
(1)
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优秀专业品质;有高度的责任心;爱岗敬业。
(2)
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
(3)
培养学生能够与来自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进行良好交流合作。
(4)
在涉外交往中,能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以适合跨文化交际的需求,主动做到
入乡随俗。
五、专业技能(资格)证书
帮助学生更好的获得其他与商务英语相关的技能证书。
六、课程衔接
本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综合英语、实用英语口语、英语视听说、商务英语阅读、实用英语写作、实用商务英语翻译、英语电话客服等专业基础课程,下启国际商务函电、国际商务单证、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外贸业务综合实操等涉外商贸类课程。
七、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知识模块
教学内容
1、文化的定义
2、对文化隐喻的不同理解
3、文化的分类
4、亚文化与附属文化
5、案例分析
1、交际的定义
2、交际的因素
3、交际的分类
4、案例分析
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第一章
文化的基本概念
掌握什么是文化
第二章
交际
了解什么是交际
第三章
跨文化交际的定义与特性
第四章
克拉克1、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及其兴起的原因
2、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
掌握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3、跨文化交际的因素
1、价值观的概念
2、克拉克洪和斯托特伯克跨文化交际洪和斯托特伯模型
克跨文化交际3、人类的本性
模型
4、人和自然的关系
掌握克拉克洪和斯托特伯克跨文化交际模型
5、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活动趋向
7、时间观念
第五章
霍弗斯特德的文化维度理论
第六章
霍尔文化语境模型
第七章
语言的文化内涵
1、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文化理论
2、权力差距文化理论
3、不确定性的规避
4、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
1、交际风格
2、高语境与低语境分析
1、语言的概念分析
2、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3、语言的文化内涵概念以及分类
1、见面语
第八章
社会交往
2、告别
3、宴请招待
4、送礼
5、恭维与谦逊
1、非语言交际的界定
2、非语言交际的特点与作用
3、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及服饰
4、触摸
第十章
时间观念
第十一章
对空间的使用
第十二章
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1、什么是时间取向;
2、什么是时间体系
3、对时间的理解和使用的差异
1、认识上的误区
2、刻板印象
3、民族中心主义
1、认识上的误区
2、刻板印象
3、民族中心主义
掌握价值观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熟悉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
熟悉跨文化交际中的三个常见障碍
了解中外社会交往习惯的差异
了解霍尔文化语境模型
了解中外语言的文化内涵的差异
掌握霍弗斯特德的文化维度理论
第九章
非语言交际
了解不同文化的非语言交际的涵义
八、教学说明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文化拓展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在课程实施上要注意应用性和趣味性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并能运用现代化教育方法、手段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要多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九、教学评价
1.考核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将考试分为形成性考核、任务性考核、总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课程总成绩为百分制,形成性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20%,任务性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30,终结性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50%。
(1)形成性考核:包括出勤情况、学习态度、平时作业、参与面授辅导和各项教学活动的情况,以及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情况这三项内容。按百分计,占课程总成绩的20%。
(2)任务性考核:学生2-3人一组,完成课本的文化理论自主学习,以及进行文化专题讲解。时间为5~10分钟。总共出10个专题,每一个专题与教材的内容相关,话题内容具体并便于学生自由发挥。
(3)
终结性考核:学生将所学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用于阐述相关的文化背景,时间为15分钟,话题内容自选,以便学生自由发挥。
2.考核评价表
目标
评价
要素
评价标准
按教学大纲要求学会知识点;运用知识完成作业;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评价依据
个人作业
课堂笔记
课堂练习
权重
评分
知识
基本
知识
55%
能力
基本
技能
进行各项商务活动的能力,灵活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
课堂练习
专项测验
30%
情感与素质
学习
态度
遵守课堂纪律、积课堂表现记录、考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勤表、同学及教师观动、按时完成作业
察、课堂笔记
小组作业、小组活动协调和谐、协作教动记录、自评及互评师教学管理、按要求记录、值日记录、同做课前准备和课后学及教师观察
整理
善于沟通、小组活5%
沟通
协作
管理
5%
有自主学习计划、创新
精神
作业练习中能提出个人作业、自主学问题和见解、对教学习计划、学习活动、或管理提出意见和口头或书面提议
建议、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方案设计
5%
(2)成绩形成
期末总评成绩=过程性考核成绩(占20%)+任务性考核(占30%)+期末总结性考核成绩(占50%).
十、课程教学团队
序号
123教师名
李朝云
李泉洁
彭莉
专(兼)
专
专
专
职称
助教
讲师
无
备注
十一、课程教学环境和条件
1.要求每节课都能使用网络教室,每位学生配备一台连接互联网的电脑,根据项目实施的要求,让学生随时搜索网上资源。
2.要求建立网上虚拟学习平台和网上实时交流平台,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网上辅导相结合的虚拟教学模式。现正在建设《跨文化交际》网络课程——针对教学模块选择性地采用“线上+线下”的翻转课堂教学。
3.要求建立基于项目教学的网上学习资源库,让学生随时开放的网络教室或电子阅览室里作探索性的学习。
十二、课程教学资源
1.教材资源
书名
跨文化交际
商务跨文化交际
文化与交际
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跨文化交流学
文化与交际
主编
顾曰国
出版社
出版时间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2000社
石定乐、彭春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萍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98胡文仲
社
殷
磊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贾玉新
赵艳萍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199书名
主编
出版社
出版时间
CommunicationBetween
Larry
A.Beijing:Foreign2000CulturesSamovar,LanguageTeachingand2.
其他资源
(1)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录像、光盘等,以此类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图书馆资源。学校图书馆、系部图书资料室、各系网络机房应该基本满足学生课外阅读的需要,这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外图书馆,用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3)智力资源。应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上的智力资源,如邀请有关专家和企业人士为学生和教师讲课、就一些问题向专家请教、查阅相关教育的国内外资料。
篇二:大语言模型应用于跨文化交际教学
国内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
跨文化交际在国际上有50多年的发展史,而在我国却只有30多年的发展历程。虽然发展时间不算长,但是,发展的速度却很快。学术杂志发表的论文已达数千篇,专著也已有二三十部。1995年在哈尔滨召开了我国第一届跨文化交际研讨会,并成立了全国性的跨文化交际组织--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时至今日,第九届中国跨文化交际国际学术研讨会也已与今年六月在福建师范大学落下帷幕。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跨国公司的增多、外国留学生的涌现、外国移民的加入、国际会议与大型国际活动的开展、国际都市的出现等等都使得跨文化交际学科的深入研究更加人中而道远。而从目前国内的研究来看,一般性的探讨比较多,而基于大量数据的研究比较匮乏。本综述就对近十年,国内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进行阐述,其中特别指出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对于我国外语教学的研究,希望可以对以后的研究有所参考。
1.
跨文化交际的起源与发展
跨文化交际是长期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它作为学科的历史却很短。“跨文化交际”这一述语是有美国人类学家EdwardT.Hall在1959年出版的经典著作《无声的语言》中首先提出的,学术界普遍将这部著作视为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此后,RobertOliver出版的《文化与交际》(1962),A.Smith出版了《交际与文化》(1966)。这三本书都是围绕文化与交际的关系展开论述的。而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学者们在讨论交际时很少涉及文化的影响。从上世纪60年代起,在美国的一些大学里开始开设跨文化交际学这门课程。60年代中期,在匹茨堡大学的一批学者组织了研讨会(workshops),形成了一个研究中心,DavidHoopes主编,出版了《跨文化交际学读本》(1971,1972,1973,1974),在当时论著非常缺乏的情况下,读本在教学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970年对于跨文化交际研究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在这一年,国际传播协会(the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association)正式承认跨文化交际学这一领域,并在协会下而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分支,言语传播协会(thespeechcommunicationassociation)在协会下也成立了跨国与跨文化交际委员会,并确定1970年为“跨文化与跨国言语研究交际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以Gudykunst及TingToomey为首的一批跨文化研究学者开始了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发展,到现在,跨文化交际已经形成为一门成熟完整的科学体系,在美国有约130多所大学已经开设了跨文化交际学这门课程。跨文化交际涉及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管理学、民族学、大众传媒学、美学、宗教学等许多领域,并成为其研究方向之一。相关文章与专著也迅速增加。
2.跨文化交际在我国的引进和发展
80年代初,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开始引进并有了迅速发展。1983,何道宽在他的《介绍一门新兴学科--跨文化交际》(《外国语文教学》1983年第二期)一文中,率先将跨文化作为一门学科向国内学者进行介绍,探讨了这门新兴学科的基本内容、理论及研究成果。此后,《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学刊》、《外语教学》、《解放军外国语学报》等学术刊物相继刊登了一系列翻译、综述、评价跨文化交际学的文章。据统计,至今,已发表的有关跨文化交际学方面的文章达到数千篇,这类文章最集中论述的是文化与交际的关系、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跨文化语用学(翻译等)、非语言交际(《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毕继万)等。
3.面向外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研究
从我国多年发表的论文看,大部分是关于外语教学和语言研究两方面,“其中最关注的是词汇、语用、交往习俗等与语言交际有关的层面”(胡文仲等,1997:50)如《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在联系》(姜艳,2003),《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马栓莹,2006),《跨文化交际研究与大学英语教学》(曹曼,2007)等等,虽然也有人在管理学、心理学、医学及文化与传播、商务等方面作出些研究,但是所占比例较小,而在外语教学与教研领域,引起研究者兴趣的首先是结合外语教学的词汇文化内涵研究,如杜瑞清(1987)、胡文仲(1982)都注重词汇的文化差异。他们认为,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文化生活的载体,许多词汇都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换句话说,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是不同。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以便提高他们外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于此同时,李雄2006年发表在《东岳论丛》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层次性》一文中指出外语教学首先要了解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层次性。“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熟悉并了解外国文化知识。??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理解外国文化中的价值观部分。??第三个层次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评价中外文化的差异。??第四个层次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与文化知识来灵应付、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李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层次性》,《东岳论丛》,2006年3月,108)。
3.1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主要内容
跨文化交际涉及多个学科,其基本内容一般包括五个方面:(1)文化价值观的文化维度理论的研究。文化维度是跨文化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理论。(2)言语行为文化特性方面的研究。不同的文化会产生差异,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的使用要遵循文化的规则。(3)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非语言沟通是指不通过语言在沟通传达信息的过程,这些非口头语言包括语音语调、面部表情、身体接触等方面。(4)文化对语境的影响,分别研究了在教育、医疗和商业行为的影响。(5)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何处理跨文化冲突,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及跨文化交际中应该遵循的伦理指导原则等等。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实现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是近十年来普遍研究的内容。从而也有以往纯粹的知识层面转向了真正的“交际”层面。为此,英语教学大纲也已明确指出英语教学目的之一是语言应用能力和提高文化素养。为达到此目的必须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使用适宜的教材,尤其是教师的认识要与以提高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英语教学相适应。
(一)教法
为了提高交际能力,首先要采用交际法教学。
同时,培养学生外语能力也不可忽视培养学生识别中外文化差异的能力,(二)教材
跨文化交际法英语教学需要有相应的配套教材。这种教材的编写首先应该以任务为中心,而不是以练习为中心,所有的练习都应围绕某一交际场合中所要完成的任务。在词汇、语法、听、说、读、写各项训练中要培养学生了解认识反映在语言中的两国文化差异的意识和能力,配以适当、适量的练习,比如对比、讨论。
(三)教师
对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教学,尤为关键的是教师。只有教师真正认识了跨文化交际语言教学的目的及跨文化交际法的优点,他们才会有自觉的行动,才会为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而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用相应的目光去选择和处理教材;即使没有合适的教材,他们也会对现有教材进行必要的改革。在课堂上,教师应教授如何得体地运用语言形式,系统地介绍目的语文化知识,尤其是中西文化无疑会对跨文化交际法英语教学大有益处。因此,跨文化交际法英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英语语言功底、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教师必须具备更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在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把握时机和采用相应方法对课堂进行干预和调节。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况的需要对教材的内容做出相应的选择、处理,使交际法英语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3.2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教学主要进步点
第一个进步点体现于对本族文化的重新重视。刘长江(2003)提出文化教学中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学习了解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二是学习这些文化的外语表达。其中特别
提到了对于本族语文化的了解学习。外国Samovar等学者也在《跨文化交际》一书中指出:“了解你自己。了解你自己的文化”,这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一环。只有了解外国文化,才会对本民族的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只有懂得了本民族的文化,才能很好地掌握外国文化。,正确理解母语文化也是增强跨文化差异意识。提高文化差异理解能力的保证。实际上。在与英美等国家人士进行的跨文化交际中,对方不仅需要我们理解英美文化,而且更需要了解中国文化。
而第二个进步点是,由一开始的单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转向要同时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度。根据郝思源和陈坚林主持的一项对高中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敏感度的调查(郝思源,陈坚林,一项对高中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敏感度的调查,《外语学刊》,2011年第3期,144-147),李莎和汪乐两位学者提出以下模型:
李莎
汪乐
根据此模型,我们可以对影响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发展的因素从四个层面加以分析:
社会文化背景,学校文化背景,学生、同事及领导和教师自身。
这四个因素由外到内,对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发展的影响是层层推进,逐步加深的。
首先,教师自身对跨文化意识发展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深刻,是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发展的内因。其次,学生、同事及领导的态度
、行动与技巧与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的发展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学生对教师的影响相对较大,然后是同事,最后是领导,理论上三者对教师跨文化意识发展的影响是依次减弱的。
再次,学校文化背景是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发展的空间环境。学校文化背景包括学校环境和学校政策。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精神环境,它们都潜移默化地影响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的发展。学校政策主要指学校出台一些相关规定及措施,对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发展起制约作用。最后,社会文化背景是社会发展的积淀,它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以及相关教育政策。良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为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国家的相关教育政策,如
《基础教育改纲要
(试行)》
和
《英语课程标准(试行)》的出台也为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3.3国内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研究趋势
(1)研究者越来越重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完善和发展。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缺陷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一些开始介绍国外科学方法论及探讨国内方法论的文章开始出现,如《国际跨文化交际主流研究中常用的定量数据分析方法》(彭世勇,2005),《谈国际跨文化交际研究方法》(王林海,2006)等等;
(2)对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视,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在外语教学界,专家认为应培养具备跨文化能力的学生而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使学生终生受益。这是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新认识与新思考,预示着跨文化交际将更重视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以及跨文化能力框架的制定。此框架的制定将拓宽我们的研究视角,使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发展与研究能力与国际上的研究同步前进;
(3)对跨文化交际应用的重视,跨文化交际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涉及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交际学等多门科学。它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商业、外事、医疗、教育等领域影响很大。
4.结语
我国的跨文化交际学研究已同语言国情学和文化语言学研究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极具发展前途的边缘学科。而对于在外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交际的理念,更是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对学科发展多元化、理论模式多样化理念的逐步认同,我国的跨文化交际学研究无论在形式、内容、还是方法上都即将提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跨文化教学的研究和开展,还有待与更多的学者和进教师,用更科学的方法建设,更有效的借鉴和更实在的创新,从我们的实际出发更好的服务教学。
参考文献:
1.
李莎,汪乐,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影响因素的个案研究【J】,教育导刊,2011年1月
2.
郝思源,陈坚林,一项对高中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敏感度的调查【J】,外语学刊,2011年第3期
3.
刘长江,谈外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兼容并举【J】,外语界,2003(3)
4.
罗成芳,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J】,中国教育学刊,2004第11期
5.
景秀辉,论以跨文化交际为导向的英语教学【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36.
史海蓉,英语教学跨文化问题初探【J】,上海教育,20037.
王桢,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课程与教学,20038.
袁芳,试析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地位与作用【J】,外语教学,2006(5)9.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国语大学,199410.
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1.
毕继万,礼貌的文化特性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12.
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13.
董耐婷,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反思【J】,中山大学学报论,2000第五期
14.
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第8期
15.
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6.
顾嘉祖,从文化结构看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点与难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第1期
17.
李炯英,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20年述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第6期
篇三:大语言模型应用于跨文化交际教学
课程思政与高校跨文化交际教学结合的文献综述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随后,2017年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纲要》提出后,针对课程思政开展的研究也出现了明显的增加趋势。同时,全球化带来的国际沟通和交流不断深入,对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提出了需求,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样成为高校所重视且必须培养学生的能力之一。因此,高校在教学实践中需要重视将两种趋势相结合,探索现今课程思政和高校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相结合所产生的影响有其必要性。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全球化带来了世界经济、政治、人才的全球性流动与交流,同样给予了不同文化间进行交流沟通的机会。而在多元文化交流中,本国文化将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其他文化的冲击,如何能在与其他文化交流的同时保留本国文化精髓与特点成为了一个难题。
同时,我们还需关注到在全球性文化的交流中,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是必需的资源,他们承担了跨文化交际中的桥梁作用,使得不同文化间交流得以顺利进行。
作为传播专业知识、培养高级人才的主阵地的高校在孕育既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有着良好政治素养的人才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如何在高校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中实现课程思政,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所在。
(二)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本研究在阅读前人文献的基础上,对当下课程思政与高校跨文化教学结合产生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的论述与总结,最终目的是根据两者结合已经产生的影响,尝试给出关于课程思政与跨文化交际教学进一步结合的发展方向上的建议,尝试为国内外相关研究提供部分理论借鉴与参考。
现实意义:有利于加深高校学生对课程思政与跨文化交际教学结合的理解,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使高校学生自发地支持与推动两者进一步结合发展;有利于对课程思政与高校跨其他领域,如自然科学领域,教学结合提供参考,从而拓宽课程思政理念适用面。
三、文献综述
由于全球性文化交流对同时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较高思想觉悟的人才提出了要求,课程思政与跨文化交际教学结合已经成为了高校需要建设的重点所在。对于这一高校教学领域的重要问题,研究的角度主要分成了四大类:其一是重视课程思政与跨文化交际教学结合的必要性研究,主要以全球化为背景,阐述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其二是重视课程思政与跨文化交际教学结合的路径探索,主要从教学理念、教材设计、教师素质等方面阐述结合路径的形成;其三是重视课程思政与高校跨文化交际教学结合的未来发展,对其发展方向给出了建议,旨在为高校教学计划提供参考;其四是重视跨文化交际学科本身,在理论上重视跨文化交际培养模式的构建和总结东西方文化差异。
(一)核心概念界定
在进行具体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前,本研究须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与厘清。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概念为人熟知,便不多做赘述;此处需要界定的是新生概念——课程思政。
首先需要明确,课程思政不等于“政治课”或者“思政课程”。学者张凯、段妩迪、辛海燕等(2021)[1]指出,当前学界正存在着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混为一谈的现象,这样做会导致课程思政研究失去丰富内涵,使得课程思政研究内容趋向套路化、扁平化,同时也会导致高校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认知出现错误。
因此,本研究在综合学者韩宪洲(2019)[2]和学者张凯、段妩迪、辛海燕等(2021)的观点后,将课程思政定义为将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学相融合,加深专业课中思政因素浓度,在实现课程专业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的基础上,拓宽思想政治传播渠道。
(二)国内研究综述
1.重视课程思政与跨文化交际教学结合的必要性研究
学者王录和学者吴越(2019)[3]发表了《文化自信视域下英语专业语言文化类课程思政建设——以《跨文化交际》为例》一文,文中运用了对比分析法,通过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以及通过对比美国等国开展的丰富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指出有必要将爱国主义思政教育作为全方位教育的重点,同时指出要在作为语言的物质载体的,以跨文化交际为代表的语言文化课程中深度融入思政教育,为课程思政做出贡献。
学者吴晓群(2022)[4]从三个方面指出课程思政与跨文化交际课程结合有其必要性:从人才培养必要性来说,高校00后学生群体的增加使得课程思政和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结合必须运用平等沟通这一00后喜闻乐见的方式;从文化发展必要性来说,文化自信理念的为人熟知使学生面对跨文化交际场景时更要求对本国文化有充足了解与自豪;从现实必要性来说,在全球化带来万物互联、跨文化交际无可避免的环境下,必须在跨文化交际课程框架下融合思政教育,用思政武装头脑,保持自信,破除文化误解。
学者罗曼(2022)[5]则另辟蹊径,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视角阐述了课程思政与跨文化交际课程结合的必要性。她指出,课程思政有利于破除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困境,从心态上,有助于学生开放看待世界多元文化,做到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从理想上,有助于帮助学生切身体会何谓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燃起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认同感,鼓励学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出一份力。
学者文秋芳(2022)[6]在《对“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思考:课程思政视角》一文中明确指出,当前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授课重点集中在对语言语用知识的讲述,但必须明确的一点是任何文化的交流互鉴都应该以本国文化为基础,因此除了语言语用知识,跨文化交际课程还需强调对本国文化的理解、认同与传播,如此才能实现在多元文化情境下灵活运用语言语用知识的目的。
2.重视课程思政与跨文化交际教学结合的路径探索
学者周海岩(2021)[7]从教学目标、教材建设、教学课时、教师素质、评估方式等五个方面提供了课程思政与跨文化交际教学结合的有效路径,其中又以教学课时和评估方式为例着重进行了论述。学者周海岩指出,增加跨文化交际课程学时也就意味着拓宽跨文化交际课程授课面,使更多学生能学会如何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更有利于扩大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的队伍;在评估方式上,应在明确课程思政与跨文化交际教学结合带来的是难以量化的思想变化的前提下,鼓励学生通过社会调查、与外教沟通等创新多元的方式完成考核,使学生既能生动展示思政融入教学后的成果,也能真实体会中外文化差异,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者文秋芳(2021)[8]发表了《大学生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一文,文中从横纵两向维度指出了外语课程思政的框架。具体来说,从横向上要以内容链为核心牵头,以管理链、评价链、教师言行链为重要发力点,形成横向联动,推动外语课程思政发展;从纵向上,要从思政范围、主要任务和关键策略出发,分别探讨其范围、任务、策略,明确纵向上外语课程思政要达成的目标。学者文秋芳同样在其2021年发表的另一篇文章[9]中,提出了要综合利用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多种资源,形成联动机制,使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思政味”真正浓起来。总体来说,两篇文章都提到了形成联动机制对于课程思政与跨文化交际课程结合的重要性,力图引导学界加大对建立联动教学机制的重视度。
学者李旭(2022)[10]着眼于大学英语课程的跨文化交际功能,指出在教材层面,应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教科书;在意识层面,应使学生认识到跨文化交际重要性,敢于主动与外国友人交流;在教师层面,应通过讲座、培训、“老带新,师带徒”等多种形式使教师基本具备将跨文化交际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的能力;在资源层面,应积极利用如《航拍中国》节目等电视资源,使学生们能生动体会到本国文化丰富性,为开展课程思政做准备。
学者彭兵转与学者魏巍(2023)[11]发表了《课程思政理念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究》一文,并在文中提纲挈领地指出课程思政就是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而实现这一结合的前提就是必须将课程思政观念贯穿跨文化交际教学始终。在开篇明义之后,学者彭兵转与魏巍又从教师素养、课程教材、教学策略、课程考核上对课程思政与跨文化交际教学结合的路径进行了细化叙述,力图从全方位实现课程思政与跨文化交际专业课教学的成功结合。
3.重视课程思政与高校跨文化交际教学结合的未来发展
此类研究是课程思政与跨文化交际教学结合领域的新方向,文献数量相对较少,但已经初显规模。
学者游瑞华(2022)[12]从思政责、思政点、思政味三个方面出发,指出在推动课程思政过程中,要深刻把握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交流正在纵深化发展这一时代背景,应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依托于课堂开展课程思政,教师要积极承担教育使命,挑起“思政责”的大梁;要依据跨文化交际课程特点,兼顾中华文化传承点和当前国内外聚焦点,在树立学生理想信念的同时,使学生能辩证看待中外文化差异,成功实现传承点与聚焦点融合的“思政点”;要注意平衡课程思政与跨文化交际课程比例,既不可喧宾夺主,将跨文化交际课程变为思政课,也不可顾此失彼,让跨文化交际课程缺少“思政味”。
学者张秀英(2022)[13]通过对比国内外跨文化交际课程发展现状,指出当前教学中存在教学实践不足、内容陈旧、中西方文化对比缺乏、自身文化自信缺失的问题,并借助英国学者Byram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即跨文化交际能力由意识、态度、技能、和知识四个方面构成,针对这些问题一一提出了在意识上要兼
顾增强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在态度上要坚持开放、平等态度,培养学生用包容、平视态度进行跨文化交流;在技能上,要培养学生理解表达中国文化技能,解决跨文化交际实践中中国文化失声的问题;在知识上,要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多加入中国学者理论和中国文化元素,让学生能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等解决方案。
(三)国外研究综述
当下国外研究对于课程思政提及不多,主要集中于分析跨文化交际这一学科本身上,重在跨文化交际培养模式的构建和总结东西方文化差异。
学者Byram(2014)[14]在其著作《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与评估》中,从语言教学的角度出发,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分成了五个层次,分别是态度、知识、跨文化解读技能、跨文化互动技能和文化批判意识。在模型构建中,他尤其强调了语言表达能力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推动作用,提出要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给予语言更多重视度;同时他还强调了批判性思维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指出应用批判性眼光看待当下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警惕文化傲慢现象的出现。
学者Hofstede(2008)[15]在其著作《文化的影响力》一书中,从文化差异的五个维度: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男性化与女性化和自身放纵与约束出发,对包括东西方文化差异在内的基于国别、组织不同而产生的多种文化差异进行了归因分类。基于他对于文化差异的五个维度的总结,学者Hofstede特别指出,当面对跨文化交际情境时,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出发考虑双方文化差异,并在考虑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判断。
(四)结语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阅读与概括,本研究发现针对课程思政与跨文化交际课程结合的国内研究较为丰富,其研究角度大致经历了课程思政概念刚提出时兴起的对结合必要性的研究,过渡到课程思政与跨文化交际课程尝试结合之后的优化发展路径探究,再到对课程思政与跨文化交际课程结合的未来发展方向作出探索与预判这样一个演进过程。从当前国内的研究文献数量可以看出,虽然课程
思政领域是在2017年教育部党组引发《纲要》后引起学界关注的新兴学科,但学界对课程思政的研究却初步实现了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在课程思政与如跨文化交际类语言文化课程结合、与如生物化学类等理工课程结合上均有所涉足,并常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论述。在国外研究部分,本研究发现针对课程思政这一理念的研究凤毛麟角,更多的国外研究集中于跨文化交际学科本身,重视构建跨文化交际理论模型和用理论总结解释文化差异的类型和产生原因,常通过模型构建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具体论述。
参考文献:
[1]张凯,段妩迪,辛海燕.课程思政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2021,20(04):1-6.
[2]韩宪洲.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着力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02):1-6+15.
[3]王录,吴越.文化自信视域下英语专业语言文化类课程思政建设——-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为例[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9,36(03):216-222.
[4]吴晓群.文化自信视阈下高职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35):157-161.
[5]罗曼.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教学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维模式研究[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2(06):106-111.
[6]文秋芳.对“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思考:课程思政视角[J].外语电化教学,2022(02):9-14+113.
[7]周海岩.“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21,41(06):95-100.
[8]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1,18(02):47-52.
[9]文秋芳.“一体化”思政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应用——以培养“英法双语+专业”国际治理人才为例[J].外语界,2021(02):2-9.
[10]李旭.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究[J].教师,2022(22):48-50.
[11]彭兵转,魏巍.课程思政理念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02):84-86.
[12]游瑞华.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析[J].高教学刊,2022,8(23):173-176+180.
[13]张秀英.课程思政视阈下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改革[J].语言与文化研究,2022,25(04):46-50.
[14]MichaelByram,TeachingandAssessingInterculturalCommunicativeCompetence,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14[15]GeertHofstede,Culture’sConsequences:ComparingValues,Behaviors,InstitutionsandOrganizationsacrossNations,200[1]
张凯,段妩迪,辛海燕.课程思政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2021,20(04):1-6.
韩宪洲.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着力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J].北京联[2]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02):1-6+15.
[3]
王录,吴越.文化自信视域下英语专业语言文化类课程思政建设——-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为例[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9,36(03):216-222.
[4]
吴晓群.文化自信视阈下高职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35):157-161.
[5]
罗曼.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教学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维模式研究[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2(06):106-111.
[6]
文秋芳.对“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思考:课程思政视角[J].外语电化教学,2022(02):9-14+113.
[7]
周海岩.“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21,41(06):95-100.
[8]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1,18(02):47-52.
[9]文秋芳.“一体化”思政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应用——以培养“英法双语+专业”国际治理人才为例[J].外语界,2021(02):2-9.
[10]
李旭.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究[J].教师,2022(22):48-50.
[11]
彭兵转,魏巍.课程思政理念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02):84-86.
[12]
游瑞华.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析[J].高教学刊,2022,8(23):173-176+180.
[13]
张秀英.课程思政视阈下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改革[J].语言与文化研究,2022,25(04):46-50.
[14]MichaelByram,TeachingandAssessingInterculturalCommunicativeCompetence,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14[15]GeertHofstede,Culture’sConsequences:ComparingValues,Behaviors,InstitutionsandOrganizationsacrossNations,2008
相关热词搜索: 大语言模型应用于跨文化交际教学 应用于 交际 模型最新推荐New Ranking
人才工作存在问题
2年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汇报(6篇)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汇报
3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举措(10篇)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举措
42024年国企的党群工作部是干嘛的(4篇)国企的党群工作部是干嘛的
52024年意识形态工作整改措施(3篇)意识形态工作整改措施
6党风廉建设形式分析规定(6篇)党风廉建设形式分析规定
7党风廉建设主体责任落实情况汇报材料(2篇)党风廉建设主体责任落实情况汇报材料
8党风谈话内容(3篇)党风谈话内容
9党风党纪党小组会议记录内容党风党纪党小组会议记录内容
10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会议记录(4篇)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会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