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科教兴国战略心得体会(4篇)
篇一:党的二十大报告科教兴国战略心得体会
学习贯彻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早日实现
教育强国目标而共同努力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并号召全党全国人民要坚定信心、久久为功,为早日实现教育强国目标而共同努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教育强国的保障问题,彰显了教育强国的各方责任与担当,为我们统筹各方力量、集聚各方资源,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完成建设教育强国的共同任务,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直接关系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要深刻把握教育工作的政治属性,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和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把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目的。要把“两个确立”和“两个维护”最高政治原则和规矩落实到教育强国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健全党对教育工作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让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育人一线,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认真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职责,统筹整合资源力量,为推进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完成建设教育强国的共同任务,必须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经费投入上加大力度。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新时代新征程,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地位作用更加凸显。我们要深刻理解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深刻领会中央的战略意图,深刻把握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要支撑和基础工程的特殊意义、特殊价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扛起教育优先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教育放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进程中、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格局中、放在世界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去理解、去谋划、去推进。要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促发展、谋未来的理念,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经费投入等方面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切实做到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发展、在财政资金上优先保障教育
投入、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发展需要。
完成建设教育强国的共同任务,必须坚持统筹协调推进,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合作、同向发力,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家校社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要增强协同育人共识,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学校是育人主阵地,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让教师做到应教尽教、学生学足学好。家庭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具有长期性和持久性,要强化“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培育向上向善家庭文化,为子女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家庭环境。社会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伸与发展,要把统筹用好各类社会资源作为强化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积极拓展校外教育空间,着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各安其位、各扬其长、通力合作,才能形成一个强大的教育磁场,实现同向同心,同频共振,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结合。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实现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华丽转身,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的过程。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举全社会之力,培育形成尊师重教氛围,推动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同向发力,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全党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坚定信心、久久为功,凝聚建设教育强国的磅礴力量,为早日实现教育强国目标而共同努力!
供参考5月2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要求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学校师生第一时间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热切交流学习体会和感受,一致表示要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为早日实现教育强国目标而共同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阐释了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意义,指明了教育强国建设方向。作为党委学生工作部门要自觉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指引,履行教育、管理、指导、服务、赋能职责,带领全校学工战线同志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全面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改革,服务“双一流”建设和“部区合建”工作,提升育人质量,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教育强国发表重要讲话。习
近平总书记指示,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我校正在积极开展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走“深耕内涵、强化实践、特色发展”之路。打牢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根基,以课程改革小切口带动解决人才培养模式大问题,同时推动核心教材、核心师资团队、核心实践实训项目建设。深化培养机制创新,推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积极布局人工智能、医学、生物育种等领域的专业建设。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特别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反映一所大学的高度,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环节。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教育的生命线的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高质量研究生培养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深化科教融合,从高水平导师汇聚、优质生源选拔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手,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面向国家战略急需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激发科教融合活力,完善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教育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是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工程,是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基础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一个单独部分进行阐释,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高等学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交汇点,要充分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把教育活动打造成科技自立自强和青年成长成才的丰沃土壤。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大力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新时代来华留学事业发展提出的根本遵循。我校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接收来华留学生,先后培养了全球五大洲62个国家的4329名各类来华留学生,现已形成语言生、进修生、本科生、研究生培养层次齐全,多学科交叉发展的来华留学教育管理体系。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大学坚持开放办学的嘱托,着眼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国家
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进一步推进“留学内大”品牌建设,丰富留学生国情教育和知化教育,完善我校来华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国际化提升,守正创新,踏实奋发,推进我校来华留学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在老师同学们的不懈努力下,我校材料、能源等方面成果辈出。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的平台建设越来越好,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学习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全校上下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我希望自己能够把握当下,扎根科研,守正创新,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强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是立足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描绘的国家教育发展宏伟蓝图。建设教育强国也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要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为实现中国梦、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如今时代,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作为一名学生,面对时代召唤,我们更要自尊自信,不断从德智体美劳多方面提升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争取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我们应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阵厉奋发,提升我们服务国家和区域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坚定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以理想者、担当者、吃苦者、奋斗者的姿态,争做“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篇二:党的二十大报告科教兴国战略心得体会
二十大观察中国的科教兴国战略
作者:
来源:《科学大观园》2022年第21期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二十大报告再有重要论述。独立成章的设计有何深意?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闻1+1》“二十大观察”邀请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教授王向明,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朱永新,共同关注“中国的科教兴国战略”。
王向明:科教兴国战略是党中央在1995年首次提出来的,到现在已经快30年了。但是今天我们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当中重申这样一个战略,应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这是我们党在当下审时度势,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根据党的中心任务和我们的发展主题而作出的重大决定。
我们知道,要如期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样的目标意味着我们对科技的需求,对人才的需求,对创新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所以总书记说,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从国际环境来看,我们也都知道西方的少数国家在对我国进行全方位的遏制打压,所以中国要想打破西方的打压,唯有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而做好事情的根就在科学教育。所谓“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我们只有把教育、科技发展好,把人才培养好,就能够在将来任何情况下都立于不败之地。
王向明:所谓的“生态”,通俗讲就是一种大的环境,也就是我们在推动科教兴国、推动创新的时候所营造出来的整体环境。
这个环境的营造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比如说首先由党和政府主导,在政策上真正营造好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同时我们的企业,社会各界也要积极参与其中。我们注意到,实际上现在这样一种开放创新生态正在形成。
王向明:实际上,我们说国与国的竞争也好,民族间的竞争也好,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所以怎样留住人才是一个大课题。
首先是事业留人,我们要为所有人才创造出他们能够建功立业的工作平台,让他们有机会能够在今天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时代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再一个就是政策留人。我们要营造出很好的国家人才政策、人才流动机制等。
另外当然还有环境留人、待遇留人等。总之,就是以综合效应来塑造良好环境,让人才真正在今天的社会中备受尊重,让他们自己有更多的用武之地,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朱永新: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二十大报告中的表述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对于教育培养目标的表述更加完整了。
很长一段时期,劳动教育在我们大中小学“消失”了,在我们的教育方针中也不见了。二十大报告中劳动教育的回归,就是要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爱劳动,会劳动,尊重别人的劳动。其实,现在社会上的教育焦虑,担心孩子上职业学校等问题,根子上就是对劳动的价值、劳动者的态度发生了偏差。
◎
来源|央视新闻
篇三:党的二十大报告科教兴国战略心得体会
20大精神学习心得体会:教育的新提法与新征程
20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我有幸应邀作为嘉宾参加了大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亲耳聆听了代表中央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报告站在民族复兴和百年变局的制高点,科学谋划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提出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是指导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纲领性文献。
20大关于教育问题的论述丰富、全面、深刻,有许多创新理论与观点,现就个人初步的学习谈几点体会。
01充分肯定了十年来中国教育的成就
20大报告对过去十年教育工作取得的成就做了充分肯定。特别是指出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上持续用力,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的确如此,十年来中国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
在学前教育方面,围绕破解“入园难”,国家出台了两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2021年,全国幼儿园数达到29.5万所,比2011年增加12.8万所,增长了76.8%。2021年,全国幼儿园在园幼儿数达到4805.2万人,比2011年增加1380.8万人,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由2011年的62.3%提高到2021年的88.1%,增长了25.8个百分点。
为提高劳动力素质,高中教育也加快了普及发展步伐,如期实现
了普及目标。2021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1.4%,比2012年提高6.4个百分点。2021年,全国普通高中总数达1.46万所,在校生达到2605.03万人,分别比2012年增长7.97%和5.59%。
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从层次走向类型、从政府主体走向多元参与、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发展,建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2021年高职学校招生557万人,相当于十年前的1.8倍;中职学校(不含技工学校)招生489万人,招生规模企稳回升。中高职学校每年培养1000万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8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人才支撑。
02强调了教育的战略地位
20大报告对于教育的战略地位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和强调。在十八大报告中,科技与教育分别在第四部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第七部分“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以论述。十九大报告中则分别在第五部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第八部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以阐述,也就是说,科技与创新驱动是作为经济问题,教育是作为民生问题加以考虑的。
但是,20大报告把教育与科技单列,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为题进行讨论,而且位置前移到第五部分,把科技、教育、人才作为一个整体性的重大问题单独论述,有着特别的深意。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的支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
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明确指出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重要使命。在我们面临经济发展转型、科学技术“卡脖子”等问题的背景下,再次强调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03重申了党的教育方针
20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十年来第一次写进党代会的报告。
很长一段时期,劳动教育在我们大中小学都“消失”了,在我们的教育方针中也不见了。20大报告中劳动教育的回归,就是要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现在社会上的教育焦虑,如担心孩子上职业学校等问题,根源在于对劳动的价值、劳动者的态度发生了认知偏差。
04全面部署了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大报告对于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行了详细丰富、深刻完整的论述,其中有许多创新的提法。
第一,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
进教育公平。在十九大提出的“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在这个时候,强调“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促进教育公平,有着特别的意义。今天所追求的教育公平,在于从学前教育到终身教育,让每一个个体都有机会享有优质教育资源,都有得到发展的机会,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第二,报告对发展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教育提出了各自的重点内容。如义务教育的重点是推进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的配置;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的重点是普惠发展;高中阶段的教育重点是学校多样化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重点是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里关于职普融通和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都是第一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文件中。
第三,报告对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问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提出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敏锐地关注到当代学科发展的趋势及其对于科技发展与一流大学建设的作用。报告还提出要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问题,也是第一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之中。
第四,报告对于民办教育发展问题有新的表述,与十九大提出的“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相比,20大报告强调了“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第五,报告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把教育数字化建设与学习型社会建设联系起来,意味着国家将进一步发展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智慧平台。其中“学习型大国”的提法,也是第一次明确提出。
第六,报告继续关注教师队伍建设,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再次体现了党中央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关注与重视。
第七,报告对于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与近年来国家多次强调的重视家庭家风家教建设相一致。
第八,报告特别提出要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一方面是因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和凝聚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是在党代会文件中第一次强调。
第九,报告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目标任务,这次20大报告中除了谈到加强教材建设与管理和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外,重点谈到了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的问题。
第十,报告在“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部分,明确提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这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贯通不同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课题。
第十一,报告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部分,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
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同时,提出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等。
总的来说,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从国家层面来讲,就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包括高水平的、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多样化、个性化、选择性的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和有利于人人成才的教育治理体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20大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去,为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篇四:党的二十大报告科教兴国战略心得体会
研读《论科技自立自强》心得体会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科技自立自强》,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该书收入习近平同志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文稿50篇,其中部分文稿是首次公开发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已渗入到经济社会和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正为营造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提速赋能。实践证明,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抓住了这点,就牵住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让科技自立自强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经济增长的“新抓手”。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谁抢占了科技制高点,谁就能引领时代发展新潮流。我们贯彻新发展理念,就要抢抓历史机遇,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确保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练就“撒手锏”,跑稳“接力赛”,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以丰富多彩、百花齐放之态,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要紧紧扭住技术创新这个战略基点,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在更宽的领域掌握更多的关键核心技术,让科技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抓手”。
让科技自立自强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综合实力的“新引擎”。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近年来,我们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的关键时期,促进了科技的广泛运用,有力地构建了新发展格局,这对于我们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我们仍要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我国实现了“祝融”探火、“天和”遨游、“嫦娥”揽月等科技奇迹,但在许多关键领域的“卡脖子”技术上还有待突破,只有加快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才能让科技成为提升综合实力的“新引擎”。
让科技自立自强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奔赴复兴征程的“新动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向科技创新要答案。如果缺乏了科技的有力支撑,发展就会是低质量、低层次的。实践证明,中国要强盛,中华民族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提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实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务必精准把握时与势,科学辨析危与机,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努力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实现高质量发展,让科技成为奔赴复兴征程的“新动能”。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们有更加多元的创新主体。新时代十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3.9万家增长至2022年的40万家,贡献了全国企业68%的研发投入,762家企业进入全球企业研发投入2500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关键在于创新体系协同高效、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创新生态优化完善,建设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们有“双轮驱动”。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好比车之两轮,“双轮驱动”才能行稳致远。143项科技体制改革任务高质量完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实施,科技力量宏观统筹和优化配置效能不断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多点突破的科技体制改革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绩喜人,也要正视差距。进入攻坚期的科技体制改革,仍然存在一些难点和堵点;在取得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的同时,一些领域在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一定距离。
难题如何破解?唯有自立自强,迎难而上。我们需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让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开花结果,最大限度释放发展潜能。我们需要强化目标导向,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还要鼓励自由探索,不断拓展认识自然的边界,夯实引领未来发展的知识根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从这个春天出发,锚定目标,勇攀高峰,破解难题,我们定能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澎湃动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创造更多发展奇迹。
相关热词搜索: 党的二十大报告科教兴国战略心得体会 二十 心得体会 科教兴国战略上一篇: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心得体会(2篇)
下一篇:党的建设四个阶段体会(6篇)
最新推荐New Ranking
党建工作考核实施方案
2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排查报告(2篇)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排查报告
3工会委员分工一览表(7篇)工会委员分工一览表
4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心得体会(5篇)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心得体会
5党内诗歌朗诵活动方案(7篇)党内诗歌朗诵活动方案
6双减情况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7篇)双减情况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72024年市委关于加强新时代公安工作的意见(9篇)市委关于加强新时代公安工作的意见
8怎样看待党员(5篇)怎样看待党员
9重大事项请示报告落实情况汇报重大事项请示报告落实情况汇报
102024年地方人大提供法律援助(4篇)地方人大提供法律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