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如何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4篇)
篇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如何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企业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体会发言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着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既是建设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所在,又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更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国企改革深化提升的重点所在。下面,我谈几点体会。
第一,深刻理解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意义
从时代方位来看。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最终取决于科技创新。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稳定因素显著增多,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经成为最难掌控但必须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之一。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系国家安全、国家强盛和根本利益,是“国之大者”“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是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新优势的重中之重。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牢牢抓住时代赋予的契机,为提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提供强大的国企支撑。
从地位作用来看。国有企业要做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排头兵、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实施国家重大战略的排头兵,更好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国有企业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在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要走在前做表率,充分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切实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
从方向目标来看。从*年提出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到*年提出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国际竞争力、抗风险能力;从*年提出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到党的*大提出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再到*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谋划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行动方案,表述调整深化表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发展的主题主线更加明确,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紧迫性和重要性。
从内涵特点来看。党的*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党的*大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纳入*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从科技自立自强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认识与把握“时与势”作出的战略抉择。科技自立自强的“高水平”应当体现在三个方面:突出战略性、长远性,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具有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定力与毅力;突出原始性、基础性,即应当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前沿科技研发、原始创新等方面保持领先,不断积累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与势能;突出竞争性、安全性,即应当在全球范围形成科学技术话语权和规则标准主导权,始终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韧性稳定与安全。
第二,牢牢把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条件
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我们党历来重视科技事业,特别是党的*大后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从党
的*大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到一系列重要论述、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牵引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果、历史性成就。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保证,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党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到科技规划、科研投入、科研组Z、成果转化等各方面各环节各流程。
二是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力量和显著优势,要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动摇。支持鼓励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对标世界一流水平,根据国家发展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多出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保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必须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必须千方百计广聚天下英才,想方设法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加快建设科技人才高地,夯实创新发展的人才基础;要注重加强人才梯队建设,科学统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新兴产业和前沿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动态优化人才年龄结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针对技术路线决定权、科研经费使用权、落实容错纠错机制等方面,形成务实管用高效的制度办法。
三是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我国很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依靠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个法宝搞出来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Z者的作用,支持研制周期长、研发风险大、技术难
度高、发展前景好的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抓系统布局、系统组Z、跨界集成,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制度保证,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大力开展协同创新,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将创新资源、创新要素、创新条件高效集聚到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持续发力。
四是坚持传承国企先进精神。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征程中,要发扬斗争精神、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宝贵精神。要自觉践行、大力传承和创新丰富新时代国企先进精神,传承创新基因,汲取创新力量。
第三,着力聚焦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点内容
一是聚焦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从*年《财富》世界*强榜单来看,中国企业有*家上榜,美国企业有*家上榜,虽然中国企业上榜数量超过美国,但平均销售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却远低于美国的平均水平。从*年《世界最具价值品牌*强》来看,中国企业上榜*个品牌,美国企业*个品牌上榜。*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显示,中国企业在全球总投资中的份额为磷,比欧盟企业*%的份额略高,但与美国企业*%的份额相比仍有较大距离。国有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必须发挥引领支撑作用,紧紧围绕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上展现更大作为。特别要清醒地看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对前瞻性、战略性和基础性研究做出长远性规划,对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人才队伍做好制度性安排。要
重视关注探索创新失败中的技术积累、数据积累、经验沉淀、人才锻炼,努力在关键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培育一批高附加值的尖端产品,打造一批国际知名的高端品牌。
二是聚焦提升科技管理水平,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国有企业要立足主责主业久久为功,大力解决企业内部科技资源分散、专业领域交叉重叠和技术重复低效开发等问题,统筹用好委托开发、外部并购和联合开发等外部科技资源,促进科技人才、研发试验手段、科技成果等科技资源共享,建立优势互补、分工明确、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开放式合作机制,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创新生态。锚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现代产业链“链长”,围绕解决制约创新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创新联合体建设,强化链式思维、链长建设、链式协作,着力打造一批行业产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科技领军企业。切实解决预研、研发、生产、试验等创新链条中的断点、堵点和梗阻,深化数字化系统工程体系建设,强化总系统与分系统相协同、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上中下游紧密贯通,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
三是聚焦加强基础研究,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活水。*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为*亿元,比上年增长*%,占研发经费比重为*%,比上年下降*个百分点,补足基础研究短板任重而道远。国有企业应主动适应、积极融入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科学研究范式深刻变革趋势,在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领域,提炼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推动企业科技发展战略与国家创新体系深度对接,与推动高质
量发展紧密协同,细化完善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行动举措,科学精准管控技术难点、攻关重点、时间节点,“从*到*”扎实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四是聚焦营造良好环境,加强科技政策供给。围绕“由谁来创新”“动力在哪里”“成果如何用”等维度,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努力突破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筑牢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础与条件,助力提升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完善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统一规范科技投入口径范围,强化科技投入和产出分类考核。形成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办法,深入组Z开展创新能力和创新体系评价,设立专项资金奖励科技创新。建立骨干科技人员中长期激励机制,落实管理、技术、资本等重要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对科研型企业在工资总额方面实施分类调控。
利用风险投资基金、企业债券、民间资本、保险基金或私募股权基金等方式,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科技政策供给不能仅做“加法”,还要善于做“减法”,要减少分钱、分物、定项目等直接干预,强化规划政策引导,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选择权和决定权,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篇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如何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科技自立自强对我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科技自立自强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
自立自强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繁荣强盛的重要前提。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临的机遇挑战有了新的发展变化,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对于新形势下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着力点。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自立自强提高科技供给质量,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强筋健骨”、注入强大动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内涵型增长。同时,我们正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有助于打造更加安全稳定的供应链产业链,也可释放和创造新的巨大需求,是确保大循环畅通、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新优势的关键。
科技自立自强是把握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客观需要。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引发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可能引发更为剧烈的变革。从微观到宇观各层次、各领域的技术都在加速突破,新方法、新手段不断涌现。科技的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特征,正在引发国际分工重大调整,重塑世界竞争格局、改变国家力量对比。如果缺乏独创独有的能力,不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没有在战略性科技领域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就难以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
科技自立自强是建设科技强国和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党中央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要建成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科技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核心内容,也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前提条件。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将发生深刻调整,我国现代化进程面临的环境异常复杂严峻,如果不能通过依靠科技创新塑造新的竞
争优势,现代化进程就有可能遭遇迟滞的风险。只有以自立自强作为奋斗基点,以科技实力的持续提升支撑引领现代化进程,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安全。
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新要求
科技自立自强与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一脉相承的。新中国科技进步史就是一部自立自强的历史。1956年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新中国科研体系,克服封锁和各种难关,取得“两弹一星”等重大成就,靠的就是把科技事业的立足点放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推动我国部分科技领域实现了重大跨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论断,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对科技创新的认识。
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与时俱进的新要求。当前,我国科技发展既面临外部高强度打压,又面临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求。科技自立自强蕴含了底线思维,要求我们正视现实,把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作为科技发展的当务之急,尽快改变关键领域受制于人的局面。科技自立自强凸显了领跑思维,要求我们着眼长远,面向现代化强国的核心需求,把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作为重中之重,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全面提升创新链整体效能,而不只是在某个点、某个局部的强大。同时,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自立自强是相互平等、相互尊重,进行开放合作的前提和基础。
新时期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基础坚实但任务艰巨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实现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的变化,为科技自立自强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一是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
新的重要论述奠定了科技自立自强的思想理论基础。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提供了科技自立自强的组织保障。二是日益雄厚的物质基础。我国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经济实力大幅跃升,为增强科技持续积累提供了重要条件;日益完备的产业体系为打造更加安全的创新链和产业链提供了基础支撑。三是规模巨大的市场空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丰富多元的应用场景为新技术快速迭代提供了广阔空间。四是持续增强的创新能力。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2015年的1.42万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21万亿元,创新能力世界排名从2015年的第29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14位,基础前沿和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基地加快布局。五是不断壮大的人才队伍。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从2015年的376万人年增长到2019年的480万人年,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涌现,青年科技人才成为科研主力军。
同时,也要认识到我国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任重道远。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是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依然突出;二是基础研究仍然薄弱,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三是高端人才和团队严重不足,人才培养储备需要加强;四是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资源围绕重大任务统筹配置不够,战略科技力量的支撑作用发挥不够,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企业不足;五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科技评价激励机制亟须完善,学风作风还不够扎实,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
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当前,我国即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阶段。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就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全面
增强创新能力,以科技自立自强支撑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
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是科技自立自强的突破口。重点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集中优势力量开展协同攻关,尽快补上重点领域的技术短板。围绕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领域,持续加强研发部署,着力建立先发优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需求,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加大事关人民生命健康领域的研发攻关力度。
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这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前提。基础研究不扎实,科技自立自强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鼓励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加强从生产实践中凝练基础科学问题,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同发展。稳定支持冷门学科、基础学科研究,鼓励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激发更多“从0到1”的原创。拓展基础研究投入渠道,引导鼓励企业、社会资本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这是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依托。建立“顶层目标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能力支撑”的科技组织模式。按照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这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途径。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在国家科技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群体,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这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支撑。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健全国际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发现机制,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加大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科研人员的激励。构建国际化制度和科研环境,增强对国际人才的吸引
力。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这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制度保障。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国家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政府职能更加聚焦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为市场主体和科研人员创造更好环境。加快科研院所改革,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优化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完善项目形成机制,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研究非共识项目的支持机制。
大力改善科技创新生态。这是科技自立自强的社会基础。推动作风学风转变,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坚决破除“四唯”不良导向。健全科技伦理体系,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切实净化学术环境。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厚植创新文化土壤。
全方位深化科技开放合作。这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应有之义。中国科技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科技进步也越来越需要中国。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继续深化政府间科技合作,拓展民间交流渠道。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与各国围绕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公共卫生等全球性问题加强联合研究。开辟多元化合作渠道,加强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交流合作。
篇三: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如何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作者:暂无
来源:《求知》2021年第4期
实现更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创新能力必须要过硬
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面向未来,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新发展阶段,要更好发挥创新驱动作用,以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重点锚定科技前沿、“卡脖子”技术、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等领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立足新阶段,一是必须打牢基础研究的基本功。打多深的基,才能盖多高的楼。为此,需了解我国科技创新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等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的差距,明白很多方面不能“平地起高楼”;要认清困扰中国科技发展的“卡脖子”之痛,根在基础,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必须从观念上抛弃只重视应用创新领域、忽视基础研究的急功近利思想。二是要破除体制机制的“肠梗阻”。科技创新,惟才是举,关键在人。要通过科技体制改革,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让科研人员有更多自主权,让他们心无旁骛搞研究,厚积薄发出成果,而不是把宝贵的精力花在填表、评比等事务上。英雄不论出身和资历,一方面,要通过“揭榜挂帅”让更多创新主体和领军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普通人也有上上智,通过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众创”局面,给社会整体创新打开更大空间。三是要发挥企业主体的作用。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推进科技创新,要注重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在继续加大政府对科技投入的同时,还要更多地依靠和培育市场的力量来加大“全社会”这个口径下的研发投入。
(来源:2021年3月16日中国经济网)
为科技创新强基赋能
科技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立足当下、着眼长远,要最大限度激发科技创新的巨大潜能。一要在深度融合中打造科技创新“聚能环”。科技创新要把握发展走向,用好融合理念。让科技与产业发展、经济社会、文化服务、民生领域在深度融合中互促共进,形成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此外,要融合前端思维和系统思维,打造集开发、孵化、转化、运用和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科创体系。二要在因时而变中打造科技创新“强引擎”。要勇当时代先锋、善觅时代新机,在抢抓机遇中开新局,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实现科技创新从点的突破到面的扩大,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从创新资源的融汇到创新环境的优化,让科技创新向着系统升级全面发力,向着场景应用纵深发展,向着千行百业横向拓展,向着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进军,聚力而发、动能强劲,为科技创新打造最强“引擎”。三要在扬长补短中打牢科技创新“厚底子”。一方面要立足当下、发挥优势。在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攻关上,中国矢志攻克、勇攀高峰,由亦步亦趋向先行先试转变,由自立自强向求新求变跨越,要持续完善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科技创新的全球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定位精准、补足短板。以高位引领、统筹布局、协调发展与精细服务为科技创新提供厚实的土壤,以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人才引流为科技创新提供丰富的养料,以政产学研用资源的有机结合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把科技创新的“厚底子”铺实铺牢。
(来源:2021年3月17日人民论坛网)
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和中坚作用
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应对许多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阐释:“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幸福安康。”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值得高度重视。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向科学技术要发展动力,以科技创新解答人类发展难题,这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追求。中国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脚踏实地推动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国际观察人士赞叹,中国已经越过了“世界工厂”这一阶段,进入了“专利工厂”阶段,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能。让科技成果造福全人类,在开放合作中为全人类寻求科学突破,这是中国一以贯之的追求;如今《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实践早已明证,开放带来进步,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开放合作,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联合研究,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等国际大科学工程,“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计划支持8300多名外国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建设33家联合实验室……中国致力于开展全球科技协同创新,日益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为全球科技开放合作提供广阔舞台,这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义,受到国际社会普遍欢迎。
(来源:2021年3月23日《人民日报》)
以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当前,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显著。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可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和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打造面向未来的发展新优势。二是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以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需要着力培育一批创新型国有骨干领军企业,支持其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三是坚持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来华工作创业的海外人才提供更多便利条件,进一步鼓励我国科技工作者走向国际科技舞台,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
(来源:2021年3月24日《人民日报》)
以科学思维引领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是军事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每一次重大科技进步和创新都会引起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的深刻变革。面对信息化智能化潮流,只有以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战略谋划、综合推进,加速推进军事科技创新,抢占军事科技制高点,才能赢得制胜先机与优势。一要以前瞻思维超前谋划。要增强技术敏感度,提高技术理解力,密切跟踪、科学研判世界科技创新发展的趋势,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对看准的方面超前规划布局,加大投入力度,加速赶超步伐。要善于从大量的渐进式演变中把握革命性变化,善于从新生事物上把握与发掘颠覆性影响,做到见之于未萌、识之于未发,积极谋取军事技术竞争优势。二要以创新思维敢为人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凡事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敢于质疑现有理论,勇于开拓新的方向,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要坚持自主创新的战略基点,扭住基础研究这个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把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的薄弱环节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主攻方向,选准突
破口,加强预先研究和探索,大幅提高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由“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三要以求异思维打破定势。要坚持“非对称”赶超战略,研究“非对称性”赶超措施,在科技方面打造独有的非对称性“撒手锏”,不断提高有效慑敌制敌能力。四要以长板思维发扬优长。要巩固和加强优势领域,加强科研条件和手段建设,持续打造“长板”,始终保证优势更优、强项更强。要加强优势领域尤其是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的孵化孕育,加快培育新的科技发展增长点,始终引领发展。要积极谋求在原始性专业基础理论上取得突破,打造新的增长极,为抢占新的科技发展制高点提供充沛动力。五要以联合思维集智攻关。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发达国家“卡脖子”清单变成科研任务清单进行布局,在一些关键的核心技术、关键原材料等方面取得突破,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来源:2021年3月25日《解放军报》)
矢志科技自立自强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强化科技的战略支撑地位,新形势下的科技工作必须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方向,以加快科技自立自强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以科技强国建设有力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一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完善党对科技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确保科技工作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要加强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研究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统筹国家急迫和长远需求,加强科技创新系统规划布局,建立“顶层目标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能力支撑”的国家科技组织模式。三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组建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实行“揭榜挂帅”等机制;加快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四要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创能力。继续坚持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并重,优化基础研究布局。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强化对冷门学科、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长期稳定支持,建立非共识项目和颠覆性技术的支持机制,完善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特点的科研评价机制。五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宏观统筹和重大任务组织实施能力,把更多精力聚焦到定战略、定政策和创造优良科研环境、搞好创新服务上来,进一步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加快推动科技界作风学风转变。六要造就更多高水平科技人才。完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发现机制;加大人才投入,优化人才布局,构建完备的人才梯次结构;完善国际化人才制度和科研环境;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鼓励支持各国科学家共同开展研究。
(来源:《求是》2021年第6期)
责任编辑:朱
健
篇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如何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大战略意义
1.引言
1.1概述
在当代社会,科技自立自强已经成为各国追求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方向之一。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庞大人口的大国来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大战略意义,并分析了该战略对国家发展、国际竞争以及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贡献。
1.2文章结构
本文主要分为引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意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路径与挑战以及结论五个部分。在引言部分,将介绍文章主题并概述后续内容。接下来,在第二部分中,将讨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包括对其定义和意义以及国家发展与科技自立自强之间的关系和国际竞争所需要的必要性。第三部分将着重阐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意义,包括中国式现代化的定义和特点以及科技自立自强对于其贡献和推动中的重要作用。在第四部分中,将探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所需的路径与挑战,包括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科研机构建设与人才培养以及技术转移与
产业升级等方面。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文章主要观点和论证内容,并对未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出展望。
1.3目的本文旨在全面阐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中所具有的重大战略意义。通过分析科技自立自强的定义和意义、国家发展与其之间的关系、国际竞争对其的必要性以及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所需要的要素,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清晰而全面的视野。同时,本文还将探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所需路径与挑战,并对未来可能存在发展机会进行展望,以期引发更多有关该主题的深入思考和讨论。
2.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
2.1科技自立自强的定义和意义:
科技自立自强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凭借自身的科学技术能力,在核心领域实现独立创新,不再依赖于他国的技术进口。这意味着该国能够在关键领域具备竞争优势,并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科技支持。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可以增强国家在科学技术领域的竞争力和话语权。拥有先进科技能力的国家可对核心技术进行掌控和引领,从而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其次,科技自立自强也是保障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的基础。当依赖进口关键技术时,一旦供应受到限制或被用作政治工具,将给
国家带来巨大风险。通过拥有高水平科技能力,一个国家可以更好地维护本国安全与利益。此外,科技自立自强还可以推动创新驱动型发展战略的实施,提升国家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能力。
2.2国家发展与科技自立自强的关系:
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其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个国家可以不断引领产业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社会经济迈向更高层次。同时,科技自立自强也有助于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满足民众对健康、环保等方面需求的能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高科技产业团体成为国家繁荣的重要支撑。只有具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才能够培育出这样的国内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推动其在全球市场上获取更大份额。因此,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战略与长远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任务之一。
2.3国际竞争与科技自立自强的必要性:
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纷纷加大对核心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投入。为了实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一个国家必须通过科技自立自强来应对国际竞争压力。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够使一个国家降低对他国核心技术的依赖,并减少在外部市场上所受制约。这样可以避免其他国家将关键技术用作政治工具或为获得巨额
利益而限制供应。此外,在科技领域拥有竞争力还能增加进出口收入和形成科技价值链,为该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强劲的动力。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地缘政治格局下,各个国家都在积极争夺科技领域的战略优势地位。只有通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个国家才能在保障本国核心利益、影响全球规则制定和推动全球治理方面具备更重要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总之,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增强其科技竞争力和话语权,还是保障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的基础。此外,科技自立自强也能推动创新驱动型发展战略的实施,提升国家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能力。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只有通过科技自立自强才能应对挑战,确保国家长期繁荣和发展。
3.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意义
3.1中国式现代化的定义和特点:
中国式现代化是指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全面实现现代化,同时保持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发展路径。与西方模式的现代化相比,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以国情为基础,注重民族文化特色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注重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其次,坚持人民至上,强调社会公平和民生改善。第三,发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充分发挥文化自信的力量。最后,强调国家主导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3.2科技自立自强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贡献: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贡献。首先,在科技自立自强过程中可以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能力提升。通过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中国能够将其基础产业转向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并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其次,科技自立自强对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科技创新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可以增强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通过积极开展自主创新并打破技术壁垒,中国可以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并推动世界发展格局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模式得到更多认可和借鉴。
此外,科技自立自强还能促进社会公平与民生改善。通过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可以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和人口贫富差距。同时,科技的持续发展也将为社会提供更多便利、安全、舒适等方面的改善。
3.3科技创新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科技创新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科技创新是驱动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通过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可以改善生产力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其次,科技创新也是促进社会进步和提升民众生活质量的有力支撑。通过应用科技成果,可以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绿色环保等方面的突破和进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
此外,科技创新还有助于增强国家安全和国防实力。通过自主研发关键技术和武器装备,中国能够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利益,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中发挥更大作用。
综上所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重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科技自立自强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战略意义,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国家安全等方面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培养高素质人才,并积极引导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都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能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迈上新的台阶。
4.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路径与挑战
4.1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国家层面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首先,政府应加大对科技领域的资金投入,提高研发经费比例,并建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其次,政府还应设定相应的优
惠税收政策来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此外,国家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励创新活力和知识产权的转化与运用。
4.2科研机构建设与人才培养
为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加强科研机构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一方面,要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提升其在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则需要着重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并打造具有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这可以通过加强高校课程设置和科研项目支持,提供更多的奖学金和资助计划以及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等方式来实现。
4.3技术转移与产业升级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还需要有效地进行技术转移与产业升级。一方面,要推动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通过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和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并鼓励企业加大对先进技术的引进与运用。另一方面,要加强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可以采取引导性政策措施来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并加大对关键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
总之,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国家层面需要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同时,科研机构建设与人才培养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最后,通过合理有效地进行技术转移与产业升级,可以将科技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经济发展中,推动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
5.结论
在本文中,我们探讨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战略意义,并分析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科技自立自强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深入研究和论证,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在当今全球化竞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具有重要性。科技自立自强不仅能够提升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还可以降低对外依赖程度,提高国家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其次,科技自立自强与国家发展密不可分。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通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能够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此外,科技创新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只有通过持续不断地进行原创性研究和探索,才能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科技自立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动力,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推动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
然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非易事,面临着一系列的路径与挑战。国家层面需要制定相应政策,并投入大量资源用于科研和创新。同时,科研机构的建设
和人才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此外,技术转移与产业升级的衔接也需要得到有效推动。
综上所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未来,我们应当持续加大投入,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以期在高水平科技领域取得更大突破和成就。通过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为我国发展掌握主动权、展示实力作出更为显著贡献。
相关热词搜索: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如何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助力 自立 自强最新推荐New Ranking
党建工作考核实施方案
2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排查报告(2篇)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排查报告
3工会委员分工一览表(7篇)工会委员分工一览表
4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心得体会(5篇)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心得体会
5党内诗歌朗诵活动方案(7篇)党内诗歌朗诵活动方案
6双减情况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7篇)双减情况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72024年市委关于加强新时代公安工作的意见(9篇)市委关于加强新时代公安工作的意见
8怎样看待党员(5篇)怎样看待党员
9重大事项请示报告落实情况汇报重大事项请示报告落实情况汇报
102024年地方人大提供法律援助(4篇)地方人大提供法律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