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报告)大学生报社实践报告x]
大学生报社的实践报告
几个月说起来那么长,可一眨眼的工夫,在《南方周报》为期几个月的实习 今天就正式结束了。回想这几个月,在磨砺自己的同时,我对电视新闻有了更深 的了解,尤其是民生新闻又有了新的认识,使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充分地 结合起来。我深切意识到,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不要以单纯的想法去理解和 认识社会,只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及的,而是要步入社会,进行深入地探索。在学 校学会更多得书面知识,在实践中好好利用知识进行运作。接触、了解社会,从 实践中检验自我。
理想终归是理想,我也不太清楚自己以后会走怎样的路,绝望时曾写过一段 话:当别人的梦想已经被扼杀的时候,我还残存一丝狂热的眷恋。当带着光荣与 梦想离开的时候,我希望还有再回来的一天。做出决定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我必 须承受自己的现实,并在残酷中努力保持智慧的头脑和清醒的决断。如我们是一 群戴着脚镣跳舞的人,要努力跳出最优美的姿态!
一、对新闻事业的感悟
记得以前有一位实习归来的师姐给我们做实习报告时说: 实习彻底粉碎了我
的新闻理想。那时我大一,那句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在《南方周末》实习 的近半年,绝对没有给我留下这种印象。
这里的记者大多数都是非常敬业的。
他们对新闻孜孜以求的精神十分令人敬 佩。对每一个选题,他们都尽力做到完美;对每一个采访对象,他们都力图挖到 更多的细节和关系;对每一个报道的细节,他们都努力核实。
曾有一位记者对我说过:新闻是一项了解社会最便捷、最迅速、全面的职业。
我还想加上一句:新闻也是为数不多的能让人产生荣誉感与自豪感的职业。在这 里,我真的感觉到:新闻是一项值得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从职业到事业,新闻 的每一个步骤、环节都是值得人玩味、奋斗与挑战的。每一次比较成功的完成任 务之后,挑战者所获得的满足感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
带我的记者对我说:要把新闻放到生命的高度来看待。也许你迟一点结婚, 不要想房子、汽车那些物质的东西你就会做更好的新闻。当然他的意思不是放弃 正常人的生活,但是一定要全心全意地来做新闻。他指出我的不足之一,就是对 新闻还不够重视。
也许很多人已经觉得记者只不过是一项谋生的职业, 而我足以把她当作一项
可以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新闻是有价值的,做新闻的人也是有价值的,你完全 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新闻变的重要起来, 也使你的名字在公众舆论中留下一笔。
而当前,恐怕最能引起人们重视的也就是时政记者了,比如络和《南方周末》成 长起来的林楚方。这是一个很难做、很难做好的领域,但也是一个大有前途的神 奇的领域。
二、对新闻的感悟
尽管我学的是广播电视新闻,但对报纸的眷恋仿佛一直主导着我。我喜欢驾 御文字的感觉,虽然电视编辑也是很需要头脑的工作,但学校仅有的几次实习总 让我觉得枯燥大于乐趣。喜欢写作,让我直奔北京的目的就是找一家足够好的平 面媒体锻炼我,满足我。
我很幸运,在北京遇到了一圈好人,找到了一家好报纸,玩味到新闻是有趣 的。
新闻要有价值,做新闻要有真实、客观、手快。我在实习前对新闻的理解就 这么多。等我实习结束的时候感触最深的还是这基本的几点。
在我刚到报社的时候,带我的记者吴晨光让我写一份简历,并简单写一下对
《南方周末》的看法。那正是我走投无路的时候,情急之下当然是只拣好听的说。
写完后记者给我修改了一遍,一方面他修正了我一些 夸大”的话;另一方面,他
给我修改了语言,让我体会怎样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更多的信息, 最充分的意思。
然后发给广州的新闻部主任。
他训练我的另一个方法是规定我每周找一两个选题,写出新闻价值何在,培 养新闻敏感。虽然这样报给编辑的个别选题也从来没有被采用过(这与《南方周 末》的体制有一定关系),但这对新手的锻炼的确有非常大的好处。遗憾的是由 于懒惰,这一点我做的很差。
《南方周末》的操作一般是编辑在周四、周五的时候告诉记者选题去做,下 周二下午截稿,突发事件的报道、或由于被采访对象审稿的缘故有时可以推迟到 周三中午截稿。周三是编辑组稿的时间,在北京报纸于周四一早与读者见络版也 随之推出。
北京记者站的主要工作人员是十几名记者, 两三位编辑。记者在接到选题后, 先让上搜集关于此报道的一切有用信息。
搜集资料的过程是对选题把握的一个最 初过程,同时锻炼新手判断新闻价值的最初方式。开始时我只是将上的报道一股
脑检索出来发给记者,没有任何重点。但慢慢的我知道哪些是基本信息,哪些是 以前的报道提出比较好的思路,可以继续挖掘的,哪些是应该用红色标记出来的, 哪些是应该写上点自己的想法的。
开始时能做的事情也只是帮记者搜集资料、整理采访录音或笔记,一度,我 甚至觉得自己在这家山峰般的报社能做的是不是只有这些?即便整理采访录音 我也很机械,总是把所有采访机里的声音都整理出来,没有任何重点。但真的应 该明白哪些是有用的,哪些记录的用处有多大,这样对自己也省事,对别人或自 己以后的工作也有好处。
在一家有水平的报纸,呆的时间越长收获也就越大。到后面我当我完全可以 独立操作选题的时候,我觉得很满足。我是个无法说 不”的人,因为我觉得在实
习期间你没有资格对记者或是采访对象说 不”。别人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去 不用写稿的新闻发布会看看也是一种经历; 满世界地找合适的采访对象也是一种 经历;为确定一条消息是否属实假冒别报记者套人话是一种经历;接下我几乎从 来没关心的粮食政策最终好歹做出来的也是一种经历; 为之通宵写稿也是一种经
历;在阿富汗中国工人被杀事件发生后,很凑巧地电话采访到中国驻阿富汗大使 孙玉玺,但我只随便说了几句就挂掉电话被记者骂也是一种经历 ……
好新闻是需要有灵气的人做的,更需要勤奋的人做。惭愧的是我在北京的五 个月还是太懒惰,回头想想的时候,我浪费了很多好机会。
三、对《南方周末》的感悟
(省、市、区、县)建国门内大街8号中粮广场b座705――《南方周末》 在北京的驻地。这条街向西走,就是著名的长安街。站在中粮广场上虽然看不见 十里长街的繁华与天安门、故宫的金碧辉煌,但足可以仰望到一座现代中国报业 的丰碑。
众所周知,《南方周末》是一家以深度报道著称的报纸,曾在 90年代末风
行一时,其后虽因种种原因报纸品质有所下降,但至今仍可算是中国顶级的周报。
所以,当我于XX年2月13日一一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下踏进这家报纸北京 记者站的大门时,我是怀着一种崇敬与惶惑的心情,我担心自己可怜的新闻业务 能力是否终究会在这家报纸的声誉面前、在众多优秀的记者面前显得十分幼稚、 愚蠢。但当时我别无选择。
而之后的事实证明,进入《南方周末》是我极大的荣幸。不大的写字间足以 成就哪怕一个实习生的光荣与梦想。
这里记者对自己的报纸都是深怀感情的,我总觉得这在其他媒体是罕见的。
在那里的日子我甚至也可以自大地认为自己是个 南方周末人”出去采访听到部
委的人用警惕的口吻说 噢,是南方周末的? ” 一—E是一种逆反的自豪;听到一 般的群众用景仰的口气说: 噢,是南方周末的!” 一—E是一种发自肺腑的骄傲。
《南方周末》的确有让人自豪的地方。报纸的操作比较西化,对新闻的理解 和制作比较纯粹。这里还有一些比较好的做法:比如每周的周会上要评报 一一评
每一个版的新闻作的如何,还缺什么东西,这条新闻背后还有什么可以继续挖的, 这条新闻的真实面目是什么,有什么是可以做有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具体的操作
手法上还应该有什么改进,是否能用 第一人称”写作;什么样的稿子应该放在头 条,《南方周末》的头条是否有被边缘化的倾向,一期报纸中同时有两篇不错的 稿子,什么样的应该放在头版,若放在应该用什么样的操作手段等等。每一次评 报都给我很多启发,而且大家在评别人的稿子不会太多估计面子,而是有什么说 什么。北京记者站的氛围很民主。
这也是南方周末的文化传统。当报社内部发生一些管理上的问题被大家诟病 的时候,每一个底层的记者都很真诚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与报社老总平等对话, 这是我在其他任何单位都不曾见到过的。
他们心中一直认为南方周末秉承的是公 正客观理念,在报社内部首先应该作到这一点,报社是全体记者编辑共同的家, 这在其他报社也是罕见的。在媒体越来越仅仅成为一种职业的时候,这种观念实 在难得。
但是南方周末在发展过二十年之后,内部管理体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起初 看到这些的时候我有点失望,似乎中国曾经最好的报纸也不过如此。其实想想也 很正常,社会都在转型,一个小元素发生问题真是太正常不过了。
在即将结束实习的时候,我给管行政的大姐交钥匙,她说这就走啦?要不大 家聚聚。不过,谁都不知道的时候我就走了,正如我刚来的时候。
在这家光荣的报社里,我只是个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但我时时想起那些很 好的人,那间被其他实习的同学来看时称做 天堂的”写字间,怀念他们的纯真与 帅性,怀念那些可以一起做梦的人。
生日的时候一位记者送我一套《光荣与梦想》,到现在也没有看完全书,但 这个书名足以刺激我的神经。当我怀抱着她去火车站送一位要回学校的同学时, 一套很沉的书仿佛是我全部的体温。
四、对社会的感悟
做记者做到最高境界就是做人和做社会关系。
想要做一个采访首先得联系到采访对想, 找合适的采访对象的过程就是一个 很好的人学的过程。尤其是那些部委官员和做批评性报道时。怎样能让那些顽固 的采访对象接受你的采访,怎样在最快的时间内拉近你们之间的距离,这不是书 本上以及采访课上能教我们的,经验,以及社会关系的积累就显得尤为重要。
带我的记者让我把所有采访过的人按照职业分类记录,以便下次继续使用, 至少通过他们可以找到新的目标。参加过一些不用写稿的新闻发布会后,他要求 我去跟那些领导交换名片。有时采访部委领导真是 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如果
能直接联系到本人会方便许多。
相关热词搜索: 实践 实践 报告 报社 (实践报告)大学生报社实践报告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