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代振兴中国农村的事例有哪些(8篇)
篇一:1920年代振兴中国农村的事例有哪些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全复习资料
第一课
全球性的震荡
一、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殖民地的非正义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法西斯侵略与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1.第一次世界大战:
①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
②参战双方:以德国、奥匈帝国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以同盟国的失败结束。
③战役:凡尔登战役
(凡尔登绞肉机)---最惨烈的战役
一战的转折点
④特点:飞机、坦克等大量新式武器首次被应用于战争,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它警示后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应把科技用于造福人类上,用于推动社会的发展上。
⑤性质: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殖民地的非正义战争
⑥灾难:战争历时四年,参战国有30个左右,卷入人口达15亿,死亡3000万人。
2.第二次世界大战:
①发动者:德意日法西斯集团
②性质:是一场法西斯侵略与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与邪恶的战斗。
③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
④结果:1945年,意、德、日相继投降,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
⑤灾难:战争历时六年,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人口卷入了战争。死亡达6000万。
⑥联合国的成立:1945年10月24日,在美、英、苏、中等国的共同努力下,成立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
二、令人谈虎色变的经济危机(1929—1933年)—“生产过剩”的危机—
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表现和影响:这场经济危机从1929年的美国开始。工厂倒闭、银行破产,工人失业,这种情况迅速蔓延到全世界。到1933年,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生产倒退了20年,工业生产下降了40%。
2.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
3.本质:是“生产过剩”的危机。所谓“生产过剩”,不是指生产出来的商品真的吃不尽,用不完,而是因为消费者没有那么高的购买能力,使的这些商品销售不出去而显得“过剩”。
4.为摆脱危机,各国走上了不同道路。----德、意、日法西斯利用人们的不满,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成为发动战争的策源地;美国则通过罗斯福新政,使传统的资本主义得到改造,开辟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道路。
5.课本中的母女对话反映了经济危机期间一个非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工人失业,没有钱买煤生火取暖;另一方面却是大量的煤推积如山,造成浪费。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
第二课
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一、理想变为现实的十月革命(伟大的俄国十月革命)
(1)背景:①革命前的俄国处在沙皇统治下,是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灾难。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2)过程:
(一)二月革命:1917年3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①结果:推翻沙皇专制统治成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但临时政府没有满足工人和农民的愿望。
②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①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了代表了工人、农民的苏维埃政府。
②性质:社会主义革命
③列宁和布尔什维党为什么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的方式改造俄国。他们代表了俄国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追求的目标是为了满足工人和农民的愿望,因此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④新生的苏维埃政府采取了哪些施政措施?
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颁布了《土地法令》,把土地分配给农民,把银行和大企业收归国有,由工人监督企业生产;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
⑤十月革命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俄国工人阶级力量比较集中。
⑥十月革命的意义:
不仅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用社会主义方式改造俄国的道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西亚病夫”的崛起——土耳其的革命和改革
1.“西亚病夫”是指哪个国家?——土耳其
2.为什么被称为“西亚病夫”?
土耳其统治下的奥斯曼帝国曾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封建帝国,自认为自己的文明最优越,轻视工业和贸易。20世纪初,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沦为“半殖民地”,被称为“西亚病夫”
3.“西亚病夫”的崛起是指什么?
①土耳其的革命:20世纪初,参加一战失败,成为战胜国瓜分的对象。为挽救民族危机,在凯末尔领导下,成立了新的政府,发表了“土耳其独立宣言”的《国民公约》,与侵略军展开了武装斗争。1922年,终于赶走了外国侵略军,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自由。
②土耳其改革:凯末尔认为,要使土耳其富强起来,必须向西方学习,进行改革。他采取了各种措施,破除了落后的习俗,提高民族文化水平,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凯末尔领导的革命和改革,使土耳其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三、改革弊端的罗斯福新政——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①目的:为了尽快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实行经济复兴。
②特点:全面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③内容:①全面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②政府规定了企业必须遵守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标准,承认工人有权和雇主集体谈判。(作用:减轻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局部改变了生产关系,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状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缓和了阶级矛盾。它也是政府对雇员集体议价的支持。③政府以提供工作机会代替赈济的方法,有国家承建许多公共工程,招募大量失业者。④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使退休工人可以得到养老金,失业者得到保险金,子女年幼的母亲、残疾人补助。
④意义:罗斯福改革的精神,鼓舞了美国人民。随着新政的实施,美国逐渐从噩梦般的经济危机中走出来,新政中采取的措施,后被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思考题:1、罗斯福新政中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建立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重视农业,关注“三农”问题;注重保护和发展民族工业;再就业工程。
2、20世纪,在开辟新的发展道路方面,各国呈现出不同的选择,请根据所学内容说出三个事例?
俄国十月革命使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和改革使土耳其迎来了民族振兴的新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美国罗斯福新政改造了传统的资本主义模式,使美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道路。
第三课
民族复兴的新道路
一、中华民族的觉醒
(一)新文化运动:
(1)背景:辛亥革命以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根本改变,封建统治思想还根深蒂固。
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已深深影响一批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特别受到青年学生的欢迎。
(2)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举起“科学”“民主”的大旗,号召青年争取自由平等,以科学的方法认识新事物。
(3)代表人物及贡献: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胡适----提出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还试做白话诗
鲁迅--《狂人日记》
李大钊----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4)内容:①提倡民主和科学②全力批判儒家学说,打倒“孔家店”
③提倡白话文
④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5)意义:唤醒民众,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促进了中国人们的觉醒。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极大地破除了封建主义思想的束缚,形成了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促使人们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先进知识分子接受十月革命的影响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五四运动:
①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②过程: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广场集会——举行示威游行——火烧赵家楼——北洋政府镇压。——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各地人们纷纷响应。
③初步胜利:北洋政府最终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了曹汝霖等人的职务;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性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④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中国工人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因为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⑤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密不可分,都为中华民族的觉醒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文化运动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后期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
二、历史性的转折:
1、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①先进知识分子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
②向俄国学习,走革命的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党成立的条件: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第一个陈独秀1920年
上海)
3.党的成立:
(1)中共一大:1921年7月
上海
———浙江嘉兴南湖
内容:决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确定党的重点工作是开展工人运动。
(2)中共二大:
上海
内容:①最终奋斗目标: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
②近期奋斗目标:对内打倒军阀,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实现民族独立,把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③要组成民主的联合战线。
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走上了新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的道路,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新的表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的道路。)
三、从北伐战争到红色根据地的建立
1、第一次国共合作:
(1)过程:
中共三大:1924年,广州
确定了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国民党一大:1924年,广州
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同共产党合作,共同领导国民革命运动。
(2)成果:领导国民革命运动,创办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骨干;北伐的胜利进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
2.北伐:
①目的:1926年,为打倒列强,消灭军阀,实现全国统一,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出师北伐。
②迅猛发展:共产党人的勇猛作战,叶挺第四军独立团赢得“铁军”称号
③胜利发展的意义:极大鼓舞了工农大众,推动了国民革命,沉重打击了国内军阀,也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
④结果:由于蒋介石背叛革命,北伐失败。
3.中国共产党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
南昌
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朱德
意义: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②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③8月1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2)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9月,毛泽东在江西、湖南交界的井冈山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一条从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其中中央革命根据地是最大、最巩固的。
(这些革命根据地都分布在各省的交界处,那里敌人力量薄弱,革命基础较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这些地区农特产比较丰富,便于筹集粮食,所以有利于革命队伍的存在与发展)。
4.长征:1934——1935年,由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央红军主力长征,最终取得胜利,建立了新的根据地。
5.遵义会议:1935年初
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影响:从此,红军开始逐步改变被动局面,最终摆脱了敌人的追击。
意义:遵义会议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四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一.生活中的变化:
表现:
①物质生活的变化: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中国出现了新的交通和通讯工具。
②新的文化生活方式进入中国,看电影、读报纸受到人们喜爱。
③社会习俗的改变:男子剪辫,女子缠足越来越少。
二.头脑中的变化:
①科学思想渐入人心。废除科举制度,建立一套近现代教育制度。
(近代哪些重大事件促进了科学思想的传入?如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
②自由、平等等民主观念的接受。不再称呼“老爷大人”,改用“先生”
“女士”
争取婚姻自由。
③妇女地位的提高
原因:受民主观念的影响
表现:夫妻双方男女平等
妇女走出家庭,走入社会,在教育、新闻、工商、政治等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思考:我国古代有那么多世界领先的发明,为什么近代的许多发明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
社会制度的压抑;教育模式的禁锢;经济发展的束缚;传统社会的农业文明不能给以科技为基础的发明创造良好的土壤。
第五课
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
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日本侵华的原因与过程:
原因:20世纪30年代,日本卷入了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日本统治集团发动了对外战争,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
(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驻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炸毁了沈阳附近柳条湖附近的一段路轨,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向中国东北军发动进攻。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后果: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2)七七事变:(又称宛平城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附近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进入宛平城内搜查,遭到拒绝后,日军立即向宛平城和宛平城发动进攻,这就是七七事变。
后果:日本向中国发动全面侵略战争。
这两次事变的共同点是:蓄谋已久;寻找借口,嫁祸于人,这是帝国主义发动战争惯用的伎俩。
2.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进行了长达六个星期的大屠杀,死亡人数至少达30万。
(2)731部队:日军为了进行细菌战,竟用中国人的身体代替动物做实验,731部队就是一支灭绝人性的部队。
(3)轰炸城市:日军对重庆、兰州、昆明等我国后方城市进行轰炸和封锁,制造了六、五重庆隧道大惨案。
(4)对占领的抗日根据地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在河北制造“潘家峪惨案”。
二、全民族的抗战
1、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的政策
对内坚持“剿共”
..对外一再退让,实行“不抵抗政策”
..
后果:
①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②助长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到1941年底,日军侵占了中国的大片,其中包括上海、南京、武汉、广州、南昌等重要城市。同时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
2.全国各阶层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学生: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了反日救国示威游行,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2)东北人民:组成东北抗日义勇军,自发起来抗日。
(3)国民党爱国官兵:发动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要求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之间已经进行了十年的内战基本结束,以国共两当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为什么说西安事变是扭转时局的关键?张学良、杨虎城是千古功臣?
西安事变顺应了抗日形势的发展,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成为国民党转向抗日的关键,使国共两党由分裂对抗走向合作抗日,也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张、杨二人作为西安事变的主角,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以民族大业为重,体现了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说他们是千古功臣。)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
4.全民族抗战:
①中国军民顽强作战,给日本侵略者一次次沉重打击
②共产党领导敌后军民开展游击战争,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③海外华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④人民战争的巨大力量
5.抗日战争(1937年—1945年)的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6.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①国内: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争中取得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
②国际: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得到了各国人民的支持和援助;中国人民也付出了重大牺牲,作出了重要贡献。
7.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实行全民族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③海外华侨和国际主义战士的支持
④人民战争的力量
⑤国民党爱国官兵的英勇奋战
第六课
新中国的诞生
一.两种命运的决战:
1.国统区的黑暗与的欣欣向荣对比表
国统区
政治
实行独裁专政,压制民主,特务密探遍布全国
经济
少数官僚掌握大量财富,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根据地
实行民主选举制度
开展大生产运动,党的领导人带头参加。
使共产党“得民心者得天下。”
2.重庆谈判:1945、8,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10月10日,签定了“双十协定”
毛泽东为什么要去重庆谈判?
1)经过长期抗战的中国人民,迫切要求和平民主,所以中共应代表人民利益,努力争取和平;
2)通过谈判,能在和平条件下进行改革,这对人民是有利的;
3)通过谈判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孤立蒋介石。
4)表明共产党和平谈判的诚意。
3.三大战役表:
战役名称
战役时间
歼敌数
解放地区
辽沈战役1948、9—1948、11.47万余人
东北地区
淮海战役1948、11—1949、1.55万余
华东地区
平津战役1948、11—1949、152万余
华北地区
4.渡江战役:1949、4月。
战线: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
结果:人民解放军一举解放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覆灭。
5.新政治协商会议:1949、9于北平召开。
内容: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共同纲领》
确定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
选举出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决定:
国都:北平(北京)。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国旗:五星红旗
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6.开国大典:1949、10、1下午,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战起来了。”
复习资料二:教材活动思考题和课后自我测评参考答案
第五单元
工业文明的来临
第一课
工商业的兴起
1、对比图5-1与图5-2,讨论作坊与工场的不同。
场地不同、生产组织形式不同、生产的人数大不相同。从两幅图潜藏的信息反映出:①手工作坊学徒不领取工资,依附于师傅即作坊主;而手工工场的工人是人身独立的,靠出卖劳动力来换取工资。②作坊主进行全过程生产,手工工场主基本不参加生产劳动。③手工工场生产的效率高、产品质量好。
手工工场与手工作坊的最大不同是手工工场工人是被雇佣者,手工工场主与工人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种关系完全不同于农耕时代的作坊主与学徒、帮工的关系。这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它的出现预示着人类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2、手工工场的出现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哪些方面的变化?”(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英国呢绒的产量,促使英国海外贸易发展到全球;还促使社会的阶级、阶级结构等发生了变化。)
3、手工工场出现以后,出现了哪些新的阶层?发生了哪些变化?
商人、贵族和农民发生了变化。其中①商人的变化: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经商改变为双重身份,既是手工工场主又是商人;经济地位发生变化,经济实力超过王公贵族;政治地位发生了变化,甚至可以担任英国伦敦市长。②贵族的变化:开始走向没落;一些贵族开始经营工商业。③农民的变化:一部分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手工工场的工人。这些变化促进了新的阶层的产生,即早期资产阶级与早期工人阶级。
4、P7-8页的问题答案:P7这一时期商人的经济实力非常强大,地位显赫。他们既是手工工场主,又是商人。
P8○伊丽莎白女王重视工商业的政策不仅有利于商人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更使商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商人地位的变化,可以促进整个社会对商业的重视,在商业发展的基础上,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自我测评]
1.略2.此题正确答案的顺序是:A、C、B。3.见作业本
第二课
冲破思想的牢笼
1、P10:○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通
过文艺创作,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重视人的作用和需要,主张一切以人为本,要求一切从人出发,最终一切为了人。这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
精神。
2、P12:天主教主张除了信仰外,必须通过天主教的神职人员,才能得到上帝的恩典;新教则认为,人只凭信心即可得救。天主教认为,教皇是上帝在人
间的代表,各级神职人员是上帝与人之间的中介;新教则认为,人人可以
直接与上帝沟通等。
○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
教会;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寻找经典依据。人文主义者通过“恢复”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宣传人文精神,而路德也从基督教的经典中
寻找理论支持。
3、P14页对哥白尼的评价:虽然哥白尼的观念在今天看来是错误的,但是,他的观念不是武断的,他不依据权威、不迷信权威,把自己的观点建立在观察和证据的基础上,而
不是直观和想象的基础之上。哥白尼的假说从客观上动摇了中世纪神权统
治的思想基础,对人们冲破神学思想的束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P14页科学的作用:科学可以帮助人类认识自然,揭示自然界的奥秘,从而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世界。
5、P15页伏尔泰的天赋人权:伏尔泰所追求的自由主要是政治自由,要把人们从宗教神权和君权的束
缚下解放出来,主张人人平等,人人都有追求生存与幸福的权利。
○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有条件的,它不能超出法律许可的范围。
[自我测评]
1.天主教耶稣会的章程规定人对神绝对服从,下级对上级绝对服从,反映
了等级森严的教会制度,体现了神权的威严。
彼特拉克的话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人的需要的肯定,他重视人世俗的生活以及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这就扫除了人在神面前的卑微心
态,是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褒扬。
这两段话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对神权的维护,而后者是对人性的肯定。
2.正确答案是C。
3.
达·芬奇的设计体现了一种理想,他想利用科学知识来改变人类的生
活状况,尽管他的设想当时没有实现,但是他指出了正确的思维方向。
第三课
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1、P21页读图:前者认识的世界范围要小得多,后者认识的世界范围大得多,多了美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等;前者看地球是扁平的,四周是茫茫大海,后者看地球是圆的,陆地、海洋已经联为一个整体。○产生不同的原因有:新航路的开辟,使人们发现了新的大陆和大洋,拓展了人们的眼界,使人类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人们逐渐完善着对世界的认识;此外,科技的进步和科学理论的发展等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P22页下活动题:○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和科技、科学理论的局限性,使他们彼此间缺乏了解,只看到本民族文化,不能客观、理性地看待其他民族的文化。○我们应该看到每种文化的出现都有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都有它自身的特点,既有优越之处,也会有不足,世界的文化是多元的,应客观地、辩证地对待世界多元文化,不同文化应互相吸收、共同发展。○接下来,看阅读卡,通过佛郎机和鸟嘴铳的发明与传播,说明新航路的开辟对科技传播的重要意义。
○最后,可以通过让学生总结的形式,归纳:“新航路的开辟,使全球联系加强了,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人口的迁移;物种的流动;国际贸易的扩大;文化的交融;科技的传播等。)
[自我测评]
1.新航路开辟后的正面影响:
加强了各个大陆之间的联系,拓展了人们的眼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融;为人们迁徙提供了方便,促成了新的民族产生;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总之,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新航路开辟后的负面影响:
掠夺土地和财富;毁灭印第安文明;贩卖黑奴。总之,造成了亚、非、拉美长期的落后与贫穷。
3.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当时新航路的开辟已势在必行,即使没有哥伦布和西班牙的探索,也会有其他国家和别的航海家进行探险,并发现新大陆。哥伦布发现美洲,并不是偶然事件,而是由当时的许多客观条件所造成的,而哥伦布则是根据这些客观条件第一个实现了这个伟大任务的先行人物。
第四课
资产阶级革命
1、P27页《权利法案》:国王不得随意征税;国王无权停止法律的实施或废除法律;国王不得建立常备军。
2、P27页波士顿倾茶事件:东印度公司倾销的茶叶虽然便宜,但北美人民认为英国统治者希望北美殖民地永远作为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竭力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对北美人民来说是不公平的,这不仅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也使他们无法享受到独立国家的各种权利,因此拒绝饮用东印度公司的茶叶。
3、P30页《人权宣言》: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应该是自由和平等的,《人权宣言》宣布,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可以说,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一次伟大实践。
4、第31页法国人民的三次武装起义及成果:第一次:1798年7月14日,攻克巴士底狱,掀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并颁布了《人权宣言》,建立君主立宪制;第二次:1792年,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国王路易十六被处死;第三次:1793年,领导者罗伯斯庇尔等实施了一系列革命政策,使大革命达到顶峰。
说明:巴黎人民的三次起义,为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打退国内外封建势力的进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是人民的力量把革命不断推向高潮,进而展示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由此得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真正动力。
[自我测评]1.赞同男生的说法,因为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的政治体制是专制君主制,议会是受国王的控制,议会有决定征税、颁布法律等的权力。资产阶级革命后,议会通过了许多法令来限制王权,其中最重要的是《权利法案》,这种由议会制约国王权力的政体,称为君主立宪制,所以英国的政治体制有了根本的变化。
2.见作业本第21页16题。
3.现在世界上有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等国与英国的政治体制相同,都是实行君主立宪制。
第五课
面临挑战的中国
1、第33页民谚:南宋的时候,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完全转移到江南地区。当时的苏湖地区农业十分发达,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明清时期,江南的先进棉纺织技术使得种植粮食的人数量减少,从事棉纺织业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从明代开始,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引进中国并逐步推广,为江南地区的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生产部门创造了条件。此时湖广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增长很快,除了满足本地粮食需求外,还销往江浙、徽州等地。所以,到了明清时期流传着“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2、第34页与西方的比较:这一时期,西方各国的工商业逐渐兴起,手工工场逐渐取代手工作坊,商人的地位不断提高;在思想领域,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从近代科学的诞生到启蒙运动的兴起,人们的思想发生了重要变化;与此同时,西方殖民者纷纷开始向海外拓展殖民地。在上述变化的基础上,资产阶级日益壮大,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西方一些国家先后建立了资本主义共和制度。
[自我测评]
1.相同点:手工业发达;商人地位逐渐改变或者可以说是商人资本十分雄厚;都出现了近代进步的思想家;
不同点:明清中国专制皇权不断加强,而西方国家则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共和制度;中国的思想控制十分严密,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西方国家则在手工工场产生和工商业发展的基础上,诞生了新的阶级,从而引起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诞生、启蒙运动都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中国闭关自守,西方不断向海外探索,开拓海外殖民地。
2.清代统治者认为民族关系的处理重在以德服人,因此采取了比前代更加有效的怀柔政策。避暑山庄的修建,成为清统治者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政务中心;达赖、班禅系统的确定和驻藏大臣的设置,加强了中央与西藏的联系;改土归流的进一步实施,保证了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直接管理。此外,清统治者对破坏国家统一的分裂势力予以狠狠地打击。这些措施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及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并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3.从国家体制看,中国仍是皇权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皇权得到高度强化,人民没有民主与自由;从思想观念上看,掌握国家命运的上层统治者仍以中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自居,不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从对外政策上看,坚持闭关锁国;从经济发展来看,中国虽一度处于盛世的繁华,但旧有的体制与观念,没有形成良好的经济运行机制等。因此,当西方国家先后进入革命的时代,国家体制发生巨大变化,寻求向外拓展时,中国仍然按照自己的轨迹发展,这不可避免地使古老中国面临着来自外部与内部的双重挑战。
综合探究五郑和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1、航海的目的比较: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有: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还有一种观点是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
哥伦布航海的主要目的一般都从经济角度来解释,认为他直接目的在于寻找黄金。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欧洲对东方贸易的需要。15世纪中叶,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土耳其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传统商路,使得运往欧洲的商品数量少而且价格贵,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各国贵族、商人、新兴资产阶级迫切希望开辟一条新航路,直接通往印度和中国。另外,也有人认为,掠夺土地是开辟新航路的主要目的。
2、结果影响的比较:
西洋人开辟了新航路,航海事业进一步发展起来,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同时也给拉美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明朝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和友好往来,但是,它所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巨大负担,最终导致航海壮举悄然结束。
第六单元
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
第一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1、第52页想一想: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市场上的商品越来越丰富;同时工业革命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
2、第53页:15世纪的巴黎大学专业偏重社会科学、神学和医学,而19世纪柏林工业大学偏重于自然科学和工科。○这种不同的分类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需要。15世纪的欧洲,神学占统治地位,大学也开设神学系。文艺复兴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工业革命更使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被广泛认识。19世纪的欧洲,普遍重视科学研究,大学专业大多与科研有关。
4、第57页讨论:流水线生产方法,也叫福特制,1913年由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首创,最先在福特汽车公司采用,其主要特点是:在实行生产自动化和产品标准化的基础上,利用高速传送装置,把生产过程,组成流水作业线,连续不停地运转,强制工人快速操作,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迅速增加产品的数量,这是通过劳动组织形式和生产管理方法的改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项成就。实行
这种制度,由于简化了操作方法,降低了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可降低生产成本,但劳动强度增加。所以学生的两种看法都有片面性,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流水线。
第二课
整体世界的形成
无
第三课
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
1、第65页上:英国用武力来保护肮脏的鸦片贸易,是殖民主义的侵略战争。
2、第66页上:审理案件的是外国领事和清朝官员,受审的是洋人和中国人。
○会审公廨名义上是中国的司法机关,实际上完全被外国领事把持,严重损害了中国司法主权
3、第66页下:见笔记。
4、第68页下:见笔记
5、第69页“林则徐和魏源对待西方的态度和前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从闭关锁国时期的自大无知、轻视西方国家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产生变化的原因在于鸦片战争失败的残酷现实,使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师夷”才能制夷,只有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政治思想,倡导实行社会变革,中国才有出路。)
6、第72页,“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戊戌变法失败给我们哪些启示?”(资本主义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革命人士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权,才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7、“孙中山先生为什么在建立中华民国后辞职让位?”(革命力量不够强大、革命派不团结、帝国主义的压力、袁世凯的实力和政治骗术。)
○“辛亥革命有什么重要意义?有什么历史教训?”(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的辉煌功绩。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告诉后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自我测评]
2.
维新派的目标有提倡西学,兴民权,希望通过变法的道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君主立宪政体等;采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来实现,寄希望于封建统治者。
革命派的目标有推翻清朝,争取国家独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资产阶级的“土地国有”。采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来实现,采取暴力手段。
4.○中国反抗西方列强一再失败的原因有: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国力的贫弱、资本主义列强军事上占有优势、没有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等。
○中国向西方学习屡受挫折的原因有: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而是希望中国成为他们的殖民地;封建制度对社会经济和人民思想的严重束缚;中国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薄弱;中国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等。
第四课
工业时代社会变迁
第81页思考题:傅立叶对资本家的剥削本质没有清醒的认识,把实现理想社会的愿望寄托在资本家能够善心发现,主动地借钱给他上。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所以他的愿望总是落空
[自我测评]
1.工业化带来的社会生活变化有:交通工具的改进与运用:火车、轮船、汽车已经成为人类代步的主要工具,由于这些工具速度快、载重量大,不仅缩短了世界的距离,使世界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印刷机的发明与印刷厂的建立,加速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与范围,使教育普及成为可能,为提高公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提供必要条件。
各种各样机器的发明,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如冷藏技术使食物保鲜成为可能,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各种药品如青霉素的出现,提高了人类的医疗水平,增强了人类抗击疾病的能力,延长了人类的寿命等。
2.傅立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非常深刻,生动地刻画出资本家贪婪与不择手段的本性。资本主义的典型特征是竞争,而资本家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是不择手段的。傅立叶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
3.正确答案为B、D。
第七单元
走向现代世界
第一课
全球性的震荡
1、第88页一战爆发的主要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德国加紧了殖民扩张的步伐,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日益加深。战争正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引起的。
2、第91页对话:母女两人的对话反映了经济危机期间一种非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工人失业,没有钱买煤生火取暖,另一方面却是大量的煤堆积如山,造成浪费。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
第二课
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1、第94页:列宁与布尔什维克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的方式改造俄国。他们代表了俄国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追求的目标是为了满足工人和农民的愿望,因此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2、第96页土耳其:凯末尔认为:获得国家独立是土耳其革命的第一步,接下来就是如何振兴民族经济,使土耳其走上富强之路。只有改革,才能使土耳其摆脱“西亚病夫”的称呼,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界面前。
3、第97页新政:工资和工时的限定能够减轻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局部改变了美国的生产关系,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状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缓和了阶级矛盾。同时,它也是政府对雇员集体议价的进一步支持。
[自我测评]
1.通过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以此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追上别的国家。
2.十月革命:通过武装起义取得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
凯末尔改革:向西方学习、破除落后的习俗,提高民族文化的水平,推动工业的发展,迎来了土耳其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罗斯福新政:为应付危机作的政策调整,减缓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使传统的资本主义模式得到改造。
第三课
民族复兴的新道路
1、第101页:教师应指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辛亥革命、洋务运动等事例,说明这些运动都是对制度层面的一种改良;五四新文化运动则是对精神层面的反思。从制度到精神,表明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
2、第104页:党的“一大”的奋斗目标是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二大”则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重申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同时,提出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党的奋斗目标。现时目标的制定,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情况的了解,因此能够实事求是,制定奋斗目标。
第四课
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
1、第110页:与过去相比,民国时期的课程增加了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内容,与现在相比,那时的课程设置还是比较少,并且比较单一的。○科举制培养出来的是封建统治下的盲从者和拥护者,而近代教育制度所要培养的是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由于受西方工业革命发展的影响,当时还出现了不少手工技术方面的课程。
[自我测评]
1.图7-52体现了由于受到西方女性审美观念和西方服饰潮流的影响,服饰在色彩、款式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图7-53说明随着社会变革,服装在清代具有的区分身份地位的作用已经消失,代之以体现民主、平等思想的中山装。思想观念的变化对服饰的变化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五课
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
[自我测评]
2.○西安事变把全国抗日民主运动推向高潮,它顺应了抗日形势的发展,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成为国民党转变的关键。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毛泽东因此称赞“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发展方向转换的枢纽”。作为西安事变的主角,张学良、杨虎城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以民族大业为重,体现了他们强烈的民族精神,所以毛泽东和周恩来对他们的评价很高。
○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过去、认识现在,把握未来。当前虽然是和平时期,但影响世界和平的不稳定因素还有很多,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学习这段历史一是要时刻警惕悲剧的重演;二是要了解国共两党合则利、分则弊的历史教训,为第三次国共合作创造条件。
第六课
新中国的成立
1、第122页:中国共产党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民主与在谈判中捍卫人民的利益,团结和争取对美蒋尚抱幻想的人们,决定派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并为此作了充分的准备。○讲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可引用毛泽东所说的话:“人民得到的权利,绝不允许轻易丧失,必须用战斗来保卫。我们是不要内战的。如果蒋介石一定要强迫中国人民接受内战,为了自己,为了保卫解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权利和幸福,我们就只好拿起武器和他作战。这个内战是他强迫我们打的。”
自我测评]
3.半个世纪以来的历史证实,这首歌曲是能够代表我们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愿望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永远鼓舞我们全民族。当年,这首雄壮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曾经激励着中华儿女同侵略者浴血奋战,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战斗号角。今天,这歌声仍然传递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它时刻鼓舞着炎黄子孙奋发图强,建设好自己的国家。其深远意义在于,它让我们警钟长鸣。即便在和平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年代,它仍然提醒我们,居安要思危。
相关思考题:
1、为什么说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20世纪30年代日本制造了两次侵华事变。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日军侵占了东北全境。七七事变,日本向中国发动了全面侵略战争。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亡种灭国的危急关头。所以说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2、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日本为实现征服世界的野心单独对中国发动了哪两次侵略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937-1945年全面侵华战争
3、这两次战争的结果如何,原因分别是什么?
甲午战争:清朝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原因: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国家贫弱。
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原因:
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抗战胜利的基本保证和根本原因;
②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③反法西斯盟国、国际进步力量和爱国华侨支持是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
4、这两次战争结果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
甲午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自鸦片战争以来百余年间,中国抵御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它极大的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上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5、这两次战争对台湾有什么影响?
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0月25日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6、两次战争给我们的什么启示?
①落后就挨打;②发展是硬道理,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综合国力;③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④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和人民军队;⑤必须建立广泛的人民统一战线
7、二次侵略战争日军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
甲午战争:旅顺大屠杀
全面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等(P113-114页)
8、面对日本右翼分子的行为,你会怎样做?
日本右翼分子和文部省教科书的行为是否认侵华史实,美化战争的行为
①表示强烈愤慨,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②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③树立远大理想,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9.以史实说明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1)1924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建立了黄埔军校,为革命培养了许多军事人才,1926年,又共同进行北伐战争,打击了国内军阀,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推动了国民革命。第一次合作破裂后,十年内战开始,使日本得以侵占东北。
2)1937、7、7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中国的全面抗战开始,并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第二次合作破裂后,中国再次陷入内战,最终造成两岸人为分裂。
3)我们寄希望于国共第三次合作,使中华民族完成统一大业。
10.“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听到这激昂的旋律,每一位中华儿女都会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这首创作于1935年的《义勇军进行曲》,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被定为国歌,正式写入宪法。据此回答:
(1)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试列举1931年至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的两次侵华事变。---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
(2)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为“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领导“一二·九”运动,促进了民族觉醒;
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3)经历了70年的风雨沧桑,这首歌一直在中国人心中回荡:“我们万众一心??前进!前进!进!”请简要说明在和平年代,为什么要把国歌写入宪法?
它传递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时刻鼓舞着炎黄子孙奋发图强,建设好自己的国家,其深远意义在于:它让我们警钟长鸣,在和平年代,仍提醒我们要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
11.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如何显示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及辛亥革命等都是生产技术或社会制度的改良,而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则是注重唤醒民众的民主精神,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是精神层面的反思;中国工人阶级也登上了政治舞台。
12.说说下列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这些歌曲诗歌反映的历史事件:
五四青年节:--纪念1919年5月4日的五四运动,弘扬民主科学、爱国进步的精神
七一建党节:--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八一建军军--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是我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十一国庆节---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长征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如今的南泥湾是陕北的好江南----------大生产运动
我的家在松花江上--------------------九一八事变
13、什么是五四精神,怎样弘扬五四精神?
“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和平自由、追求真理。
怎样发扬五四精神: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热爱科学,刻苦学习、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遵守学习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国家法律。
14、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什么是长征精神?
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15、什么是延安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
篇二:1920年代振兴中国农村的事例有哪些
1920年代振兴中国农村的事例
1920年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农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农村面临着诸多问题,包括土地问题、农民问题、经济问题等等。本文将通过一系列具体事例来说明1920年代中国农村振兴的情况。
一、农民组织成立
在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农村的农民面临着严重的土地问题。大部分农民只能依靠自耕种地来维持生计,土地贫瘠,粮食收成不稳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进步的农村村民开始自发组织起来,成立村民自治会议。这种自治会议由村民自行选举产生,代表村民利益,对村民生产、生活等事务进行管理。这种自发组织为农村振兴提供了基础,也为后来的农村改革提供了参考。
二、农业合作社的建立
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农村开始出现了农业合作社。这些合作社由一批有识之士发起成立,旨在通过合作的方式,提高农民的生产力,实现农民自救。农业合作社利用“合作、互助、经济、民主”
的原则,组织村民参与生产、管理、分配。通过合作社的方式,许多农村开始使用现代农业技术,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开始逐渐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农村生产关系逐渐发生了变化。
三、农民运动的兴起
20世纪20年代,中国面临着农民问题日益严重,一些地方的农民开始了自救运动。农民运动的兴起,不仅带动了农民自治会议和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也对农村的整体改革产生了影响。许多农村开始了土地革命,推动了土地制度的变革。农民运动的兴起,使得农民开始发展自己的组织,并开始参与政治活动,对中国农村的振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农村经济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通过农业合作社、土地革命和农民运动的推动,许多农村开始使用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同时,一些农村开始发展了手工业和小型工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农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农村面临着诸多问题,但通过一系列的自发组织和政治改革,中国农村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今天的中国农村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中国农村振兴的道路也仍然任重而道远。希望未来的中国农村能够继续发展,实现更加全面的振兴。
篇三:1920年代振兴中国农村的事例有哪些
2023~2024学年度上期期末质量监测八年级历史试题卷注意事项:1.测试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试题卷总页数:6页。2.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3.需要填涂的地方,一律用2B铅笔涂满涂黑。需要书写的地方一律用0.5MM签字笔书写。4.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监测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5.测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英文字母代号正确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选项中。1.“我们就这样以最野蛮的方式,摧毁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想象不到这座宫殿有多么华美壮丽,更不能设想法军、英军把这个地方蹂躏成什么样子。”使“这座宫殿”惨遭摧毁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某校历史学习小组整理了一份名人名句卡片。该卡片主题是(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郑成功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不速加剪除,恐边镜之民不获宁息。——康熙皇帝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林则徐A.加强中央集权
C.推动经济发展
程度上()B.赶走了外国侵略势力D.抵御了列强经济侵略)B.维护国家主权D.加强文化交流3.据记载,开平矿务局开采的煤炭就在天津市场销售,把日本的煤炭挤出了天津市场。这表明洋务运动一定A.增强了清朝军事实力
C.实现了民族独立富强
4.甲午战争期间,美国《世界报》指出“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该评论涉及的史实发生于下图中(A.①
B.②)C.③
D.④5.历史学习中要关注目录和章节标题,以便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根据下图提供的关键词,请你为其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单元主题(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6.图片承载着历史。下列图片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是(A.虎门销烟
B.圆明园遗迹
C.日军在旅顺的暴行)D.侵略者坐在清朝皇帝的宝座7.研究戊戌变法可以使用的一手(最直接、最可信)史料是(A.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
C.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
B.学者所著《戊戌变法史事考》D.影视作品中“公车上书”片段)8.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为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创办刊物《劳动界》。《劳动界》很快从上海传播到多地,1920年9月至1921年3月间,其成为湖南销量最大的新文化刊物。这说明,当时(A.马克思主义传播广泛
C.中国共产党已经诞生
B.工人成为新文化运动主力D.北伐战争成舆论关注热点)9.“一”是开端,是起点。下列事件与“第一”的地位对应正确的是(A.《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B.戊戌变法——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C.秋收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D.井冈山根据地——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0.“在轮渡码头附近的江堤,日本兵用野战炮、手榴弹和机枪向他们开火。随后他们大多数被推进长江,有些被堆起来焚烧”。以上描述南京大屠杀的史料可说明(A.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C.南京沦陷,标志国民政府已经投降
合作取得的重大成就是(A.建立黄埔军校
C.打败日本法西斯)B.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D.推翻资产阶级在中国的统治)B.抗日战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D.施暴者终会受到正义的严惩11.国共两党关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历史上两党两度合作都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第二次国共12.“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充分表现出政治中的成熟,能够顶住来自各方面的狂风恶浪,具有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把她称为抗日战争惊涛骇浪中始终屹立不摇的中流砥柱,是当之无愧的。”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B.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2C.中国的抗战取得了抗击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D.体现工农群众支持红军抵抗入侵的家国情怀13.中国古文中没有第三人称的女性代词。提倡白话文以后,刘半农勇于破旧立新,以一句话为例,创造了“她”字——她说:“他来了,诚然很好;不过我们总要等她。”“她”字的创造反映了(A.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
C.辛亥革命传播民主共和
B.戊戌变法改革科举制度D.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学革命)14.19世纪,西方的星期作息制传入中国。参照传统的二十八宿值日法的推算,汉语新添了“星期”和“星期日”等新名词,1907年清廷明确规定在正式用语中使用“星期”而不用“礼拜”。上述现象主要表明()A.中西文化融合
C.天文学发展迅速
B.习俗完全西方化D.汉语词汇丰富)15.下表中民族工业出现变化的原因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统计表年份19131920拥有厂家689家1795家拥有资本33亿元50亿元工人人数27万多55万多A.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的兴起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B.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五四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数的统治地位D.对外开放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二、非选择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4分,第18题6分,共35分。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16.(15分)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由“沉沦”到“奋起”的转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一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是上升,升出一片光明。这个深渊的“底”就在20世纪的头二十年,……五四爱国运动发生了,……中国共产党在这时候成立并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明确主张。从这时候起,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摘自张海鹏《张海鹏论近代中国历史》(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3分)A.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一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然后是上升。B.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C.中国共产党在成立时并没有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明确主张。(2)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中国由“沉沦”转向“奋起”的决定性力量。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5分)材料二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是沿着一条独特的道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复兴并逐步赢得胜利的。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作出了最卓越的贡献。——摘自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3(3)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引领近代中国“奋起”的基本要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阶段(1921-1937年)中国共产党创新史事三则(材料二所涉史事除外),并说明其创新点。(6分)材料三
毛泽东在湖南和江西农村开展武装斗争,莫斯科和中共中央政治局没有真正赞成。1931年11月的政治局会议指责毛泽东是狭隘的经验主义。1934年7月毛泽东被软禁在于都,直到是年10月长征开始时才被释放。……多年后,毛泽东回忆早年遭受的挫折,乐观地认为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4)创新意识是初中生应具备的优秀素养。根据材料三并结合革命先辈事例,简述具备创新意识需要哪些优秀素质支撑。(1分)17.(14分)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外国列强的侵华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救亡图存的抗争史,中华民族日渐觉醒,逐渐凝聚出强大的民族精神,并取得了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以下是英国历史学家马士的一段话:“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1)材料一所指的战争是哪一次战争?(1分)马士认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1分)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2分)材料二
总而言之,这场败仗无可否认地证明了自强运动的失败……这种外交、军事与技术上的有限现代化努力,缺乏相应的体制与思想变革,无法振兴国家,并使之成为一个现代政权,……这场战败标志了清王朝的即将灭亡,并且引发了帝国主义的加紧扩张及国内政治运动的兴起。——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2)根据上述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不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2分)A.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B.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引发了帝国主义的加紧扩张及国内政治运动的兴起。(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这场败仗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1分)帝国主义是怎样加紧对中国进行扩张的?(2分)
材料三
日本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结果……他们……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潭中无法自拔。——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军事上的主要表现。(3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的基本条件有哪些?(1分)18.(6分)观察下列两幅图,完成任务。4从上述两幅图中提取信息,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释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条理清楚)5
篇四:1920年代振兴中国农村的事例有哪些
1920年代振兴中国农村的事例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农村经济得到显著恢复的一个时期。自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经济一直处于低谷状态,土地私有化加剧了贫富分化,造成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内战。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开始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这些变化推动了农村的振兴。本文将通过讨论20世纪20年代振兴中国农村的一些事例来探讨这些变化。
首先,20世纪20年代,中国农村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农业技术。在这一时期,中国农村出现了一些新的农业技术,例如化肥、农药和机械化农具。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使得农民能够更有效地种植作物和养殖畜禽,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比如,在江苏、浙江等地,出现了新的稻谷和棉花种植技术,大大提高了产量。此外,一些外国传入的农业技术也为中国农村经济的振兴做出了贡献。
其次,20世纪20年代,中国农村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农村合作组织。中国的农村合作组织是在20世纪20年代逐渐兴起的,这些合作组织包括农村合作社、农民运动纠察队等。这些合作组织的兴起,一
方面是因为农民自发组织起来改善生产条件和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农村的振兴需要组织化的力量。这些合作组织在农村推广了新的农业技术、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为中国农村的振兴做出了贡献。
再次,20世纪20年代,中国农村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农村金融机构。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农村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金融机构,如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等。这些新的金融机构为农村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使得农民能够更容易地获取资金从事农业生产和发展其他产业。农村金融机构的出现,为中国农村的振兴提供了重要的金融支持。
最后,20世纪20年代,中国农村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农村基础设施。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农村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基础设施,如公路、铁路等。这些新的基础设施的出现使得农村更加便利,农产品的运输、销售等问题得到了缓解,为农村的振兴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综上所述,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农村经济恢复的重要时期,一些新的农业技术、农村合作组织、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出现,推动了中国农村经济的振兴。这一时期的变化为中国农村经济的进一
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农村经济在后来的发展中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篇五:1920年代振兴中国农村的事例有哪些
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初,黄老学派认为:君、臣、民都是集体构造中不可缺失的部分,只有“主执度,臣循理”,君臣互不相扰,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富强安定。这反映出黄老思想
A.蕴含着纲常伦理主张
C.致力于平衡阶层利益
B.继承了贵贱有序思想
D.适应了汉初集权需要
2.某同学课堂演讲提纲只写了几个地名,据此推测该同学演讲的主题可能是
A.红军长征
B.敌后抗日
C.国共合作
D.北伐战争
3.唐代关中的兵力最集中,设置有折冲府261个,拥兵26万,约占军府总数和兵力总额的40%,而在其他地区,折冲府的设置稀疏得多,有些州县则根本不设。府兵的调遣权力由尚书省兵部掌握,调兵须有皇帝敕书和兵部符契。这种部署有助于
A.加强中央集权
B.维护边疆安全
C.镇压农民起义
D.防范外敌入侵
4.有学者指出:“史学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史学却离不开史料。理论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可以产生,理论不是原型一摆,就算成功了的。中国社会史的理论斗争,总算热闹过去了。但是如不经一番史料的搜求,特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那进一步的理论争斗,断断是不能出现的。”这段话的主旨是
A.史学研究依赖于史料学
C.史学理论的价值有限
B.理论争斗推动了史学发展
D.理论建构离不开史料研究
5.中国的宗法血缘制历史悠久,其精神长久地保存在中华文化中。下列成语可作为这一历史现象的佐证的是
A.空前绝后
B.跋前疐后
C.光前裕后
D.瞻前顾后
6.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
C.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7.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主要包括《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等。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出现了一个立法高峰,通过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多部法律。上述法律
①保障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②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
③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④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8.民国成立后,以妇女运动为宗旨的社会团体,如女子参政协进会等接二连三出现。民初女子最高仅能就读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暑期北京大学开始正式招收女子入学。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A.社会变革提高了女性的地位
C.经济发展冲击了固有角色定位
B.政治革命瓦解了传统伦理
D.思想解放形成了新的社会认知
9.
“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这副对联可能出自
A.洋务运动时期的广方言馆
C.新文化运动时的北京大学
B.戊戌变法时期京师大学堂
D.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
10.五四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打击和批判。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成了主流社会思潮,并将传统文化的复兴推向高潮。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日趋理性
B.继承传统文化的诉求
C.政府企图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
D.提升民族自信心的需要
11.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道:“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够充分
C.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B.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D.西方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冲击
12.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世界最伟大历史人物,下列人物位居前20名。关于他们入选理由的叙述,不正确的A.孔子:开创了儒家思想和私学,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B.达尔文:创立了“自然选择”生物进化论,从科学的角度使整个生物发生了革命
C.牛顿: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D.爱因斯坦: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13.如图名为“完美大会”的漫画,是对哪一时期历史现象的美化
A.二战前期
B.二战中期
C.二战末期
D.冷战时期
14.美国历史学家平森认为,德国在某一时期,“从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国家,从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民族转变为以工艺技巧、金融和工业组织以及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的民族”。这一时期约指
A.19世纪中期的30年
C.20世纪最初的30年
B.19世纪最后的30年
D.20世纪最后的30年
15.
“将纠正不平等和现存的非正义,并且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有可能消除”。为此,发展中国家组成“七十七国集团”主要是解决
A.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能源生态环境问题
C.国际贸易过程中秩序的管理仲裁问题
B.世界经济体系内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
D.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公共卫生体系问题
16.如表为1941~1945年苏联和德国各个武器门类产量方面的对比表。
表中数据的对比反映出
A.苏联具有绝对的军事优势
B.德国战败是由双方的实力决定的C.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卓著
D.德国的经济体系存在着严重缺陷
17.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影响深远。下列各项属于法家思想的是
A.天行有常,人道有为
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18.罗斯福新政得到广大工人的拥护,但是也有部分资本家将其称为“剥削富有者的暴政”。以下新政政策最容易引起资本家反对的是()
A.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
B.复兴工业,调整农牧业
C.政府担保存款,恢复银行信用
D.实施社会保障,缩小贫富差距
19.下图为建国初期沿海与内地工业增长速度变化示意图(定基指数:以1950年为100)。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工业增长主要来自重工业领域
B.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C.国民经济建设按比例协调发展
D.工业建设布局逐步趋向均衡
20.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人大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与城镇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变化,不能说明的是()
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与城镇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
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
A.农村与城镇代表比例趋向平衡
B.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速度加快
C.城市和农村人口数量趋于接近
1953年
8:113.26%
1979年
8:118.96%
1995年
4:129.04%
2009年
1:146.6%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逐步的普及
21.二战后某国际协定旨在通过投资,“协助会员国境内的复兴与建设,包括恢复受战争破坏
的经济,使生产设施恢复到和平时期的需要”,并“鼓励欠发达国家生产设施与资源的开
发”。该协定()
A.有利于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C.最初致力于亚非的经济恢复
B.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创造了条件
D.规定各会员国的货币汇率一致
22.对20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历史新变化的解释中不确切的一项是
A.走向共和政体
B.思想解放潮流
C.社会生活变迁
D.国际地位提升
23.明代歙人吴长公自幼业儒,父客死异乡后,母令他弃儒业贾继承父业。吴长公遵母命外出经商时说:儒者直孜孜为名高,名亦利也。籍令承亲之志,无庸显亲扬名,利亦名也。不顺不可以为子,尚安事儒?乃今自母主计而财择之,敢不惟命。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弃儒从商”现象的出现,是儒学正统地位动摇的表现
B.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C.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孝道文化在商业利益的冲击下,逐渐走向消亡
D.遵从母命“弃儒从商”可理解为对孝悌、敬长等儒家伦理的一种诠释
24.下表为4932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统计。据此可知苏联
工业中
农业中
428—429年
4.54.8五年计划规定的指标
4932年
2.444.7947.33.56.440093零售商品流转额中
75国民收入中
44A.社会主义建设急躁冒进
C.斯大林模式已基本确立
B.各经济部门之间实现基本平衡
D.提前完成了一五计划各项目标
25.有学者认为,晚清的改革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成功的希望,立宪派终究要与革命党汇流;革命,或许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但却是晚清唯一的选择。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清政府的新政没有进步作用
B.立宪派与革命党都希望建立共和政体
C.推翻清政府统治是历史必然
D.改良与革命相结合才能产生更好效果
26.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
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促成这一格局被打破的主要原因是
A.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
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27.下面为山东省陵县农民增收统计表
比单干时收入增加的户数
年份
合作社户数
10%11%—20%21%—30%30%以上
小计
1952171953272195422191955359885247005254955401522749412190368214180240与单干时收入相等的户数
比单干时收入减少的户数
B.南迁北民对面食需求的推动
D.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40144671871816236162484874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农村经济中出现了平均主义倾向
B.农民的生产收入得到了普遍增长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
D.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激发了农村活力
28.法国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是在:
A.波旁王朝统治时期
C.拿破仑统治时期
B.1789年法国大革命开始
D.1875年第三共和国建立后
29.希罗多德在《历史》中写道:“任何人都可以相信这些埃及人的故事,如果他是轻信的人的话。至于我本人,在这部书中保持那个总的规则,就是把各国的传统照我听到的样子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希罗多德撰写《历史》遵循的原则是
A.坚持观察判断调查
C.保存人类历史功绩
B.展现各国传统风貌
D.保持历史原始信息
30.以国家大法的方式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是
A.中英《联合声明》
C.《反分裂国家法》
B.中葡《联合声明》
D.中美《联合公报》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1.只要有国家,发生国家之间的关系,就必然有外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
材料二
“天地以和顺为命,万物以和顺为性。继之者善,和顺故为善也。成之者性,和顺斯成也。”
——王夫之《周易外传》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其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怎样的思想观念?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什么?
材料四
“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时任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恩来握手(1972年访问中国时)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回忆录
(3)材料四所说的“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这反映了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当时的国际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五
“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美国是唯一的军事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问题,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能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
——摘自基辛格1993年的一次谈话
(4)材料五中所说的“世界新秩序”与“旧秩序”的含义分别是什么?据材料五指出,基辛格认为美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六
“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使人类更加和睦。”
——摘自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5)依据材料六指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做出了哪些重大调整?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个事例加以说明。并简要分析做出这些重大调整的原因。
(6)综上,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32.(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朝立后,为了巩固自己统治的经济基础,明太祖朱元璋着力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早在1358年朱元璋就派水军元帅康茂才为督水营田使,专管农田水利。截至1394年为止,成塘堰40987处,河162处,陂梁堤岸5048处。1365年朱元璋诏令栽种桑麻和木棉,同时把种植桑麻木棉的多少作为考核地方官吏政绩的重要标准。由于元末田
地多为豪强所霸,1370年迁徙速、松、嘉、湖等地的富民5300户到临濠(凤阳府)。大量富户远离乡土,减轻了当地农民的剥削。1372年诏令陕西、河南、山东等州县田地,允许农民尽力开垦,缺少耕牛,派官到广东购买,然后分给农户。明初对于新抚地区的夏秋粮税,多次进行减免。江南地区也以支持战争有功,多次优免税粮。对受灾地区乜以免税为救济——朱元璋推行发展农业经济的措施,使全国交纳田赋的土地总額増加到五、六百万顷之多。荒地大部分开垦了,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农民流下的血和泪,却养肥了新皇朝的封建地主。正是在此基础上,明初封建经济得到了一定恢复和发展。
——摘编自夏曾佑《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明初发展农业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太祖进行农业改革的影响。
33.归纳法和比较分析是学习、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试运用这两种方法解答以下问题:材料一
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张,但遭到冷遇。孙中山由此感悟到“和平方法无可复施”。
材料二
1893年以后的22年中,甘地将印度教派的仁爱、不杀生主张同《圣经》《古兰经》中的仁爱思想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甘地主义”的思想。
——以上两则材料均引自人民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孙中山和甘地是“亚洲觉醒”中的两位先驱,他们分别被誉为“中国的民主共和之父”和“印度自由的灯塔与向导”,请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二者为何能够赢得这样的盛誉?(2)孙中山和甘地在领导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指导思想)上有何不同?依据上述两段材料比较分析影响两者走不同道路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C【解析】
黄老学派认为君、臣、民都是不可或缺的,各安其位才能实现国家富强安定,反映出其强调集体、注意平衡各阶层之间的利益,C项正确;纲常伦理、贵贱有序与“君臣互不相扰”、共构“集体”不符,AB两项错误;汉初实行黄老思想治国,不是为了集权,D项错误。
2、A【解析】
红军长征作为伟大的战略转移,涉及到著名地点较多,故由材料“提纲只写了几个地名”,可推测该同学演讲的主题可能是红军长征,故A符合题意;敌后抗日涉及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对敌斗争,涉及面广,故敌后抗日不只是几个地名,故B不符合题意;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的以推翻北洋军阀实现国家统一的军事行动,涉及面广,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A【解析】
折冲府设置重内轻外,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选项A正确;边疆地区折冲府设置较少,因此选项B排除;府兵制是初唐军制,当时社会矛盾不突出,因此选项C排除;边疆设置数量少,因此其主要目的不是防范外敌,排除D。
4、D【解析】
从材料“但是如不经一番史料的搜求,特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那进一步的理论争斗,断断是不能出现的”可以看出史学理论的构建离不开史料,故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史料对于史学研究的作用,但“依赖于”的说法过于绝对,故A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理论斗争的信息,故B不正确;C向本身说法不正确。
5、C【解析】
“光前裕后”是指为祖先争光,为后代造福,可知此成语与“宗法血缘制”有关,C正确;“空前绝后”是指从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有,A与材料不符;“跋前疐后”意思是进退两难,故B与材料不符;“瞻前顾后”指做事之前考虑周密细致,D与材料无关。
6、B【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现代中国的对外交往。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所以中国加大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故选B。60年代中国与美国之间没有实现外交关系正常化,也就谈不上与西方国家外交关系正常化和打破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7、B【解析】
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适应了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③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项。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在1949—1956年,奠定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基础的是1954年宪法,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含有①或②的A、C、D项。
【点睛】
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
8、A【解析】
根据材料,辛亥革命和民国成立后,女子参加社团、参与政治、接受高等教育等现象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当时的社会变革提高了女性地位,A选项符合题意;女子参加社团和接受教育,不能说明革命瓦解了传统的纲常伦理,B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经济发展对社会角色的冲击和改变,也没有体现出新的社会认知的形成,CD两选项不符合题意。
9、C【解析】
依据材料中“白话通神”、“古文讨厌”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副对联倡导白话文运动而反对古文创作。结合所学可知,这种现象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进行文学革命,提倡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因此C选项正确。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并未倡导白话文,反对文言文,A选项错误;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政治,并未倡导白话文,反对文言文,B选项错误;抗日战争时期的主流思想是抗敌御辱,不是倡导白话文,反对文言文,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0、D【解析】
对传统文化应当辩证看待,材料信息没有反映,不能说明日趋理性,排除A;20世纪30年代面对日益紧张的国际形势,为建设国家、增强抵抗外敌入侵的信心,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成为当时的主流社会思潮。故选B;材料没有反映政府主导这一趋势,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排除D。
11、C【解析】
材料观点强调了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并不注重个人理性的弘扬,而是突出“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背景是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以及资产阶级以实现国家和民族独立为目标,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状况,排除AB;材料没有涉及欧美政治、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排除D。
12、D【解析】
爱因斯坦并未否定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二者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但的确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选D是符
合题意的,正确;孔子既开创了儒家思想和私学,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达尔文的确创立了“自然选择”生物进化论,也从科学的角度使整个生物发生了革命,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牛顿是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从而也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飞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3、C【解析】
由漫画的形象可知,反映了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的情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加速了法西斯国家的败亡。第二次世界大战始于1939年,结束于1945年,可见该漫画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故排除AB,C符合题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故D不符合题意。
14、B【解析】
从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民族转变为以根据材料“德国在某一时期...从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国家,工艺技巧、金融和工业组织以及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的民族”,再结合所学,即可判断出是工业革命时期,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时期德国还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排除;CD选项时期德国已经成为工业强国,排除。
15、B【解析】
在二战后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严重差距,即南北问题,从材料中的“并且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有可能消除”来看,“七十七国集团”主要是解决世界经济体系内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故答案为B项;“七十七国集团”是为了解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而不是能源生态环境问题,或公共卫生体系问题,排除A、D项;“七十七国集团”不是解决国际贸易问题的机构,排除C项。
16、C【解析】
材料数据显示苏联各个武器门类产量方面都远远强于德国,这反映了苏联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工业化建设成就卓著,C正确;A不是材料主旨;德国战败是在盟军的强大攻击下失败的,其法西斯侵略的性质导致其失去民心,而不是“双方的实力决定”,B错误;此时德国实行的是国民经济军事化,D与材料无关。
17、D【解析】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体现法家主张根据社会发展进行社会变革的思想,D符合题意;A是儒家代表荀子的思想,B是道家老子的思想,C是因循守旧思想,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属于法家思想”,联系所学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解答。
18、D【解析】
罗斯福新政中的“实施社会保障”触及到资本家的利益,一定程度体现下层民众的利益,所以遭到资本家的反对,故选D;兴办公共工程也创造资本家投资机会,排除A;复兴工业,调整农牧业,符合资本家的直接利益,排除B;政府担保存款,恢复银行信用,有利于化解资本家的融资问题,排除C。
19、D【解析】
根据题干“沿海与内地工业增长速度示意图”的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沿海和内地工业增长速度的比较,未体现工业领域,排除A;我国是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问题,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故排除B;题干反映的是工业增长速度,并未体现国民经济建设的比例问题,故排除C;根据所学可知,我国民族工业发展新中国成立前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内地的工业增长速度高于沿海地区,有利于工业布局趋向均衡,故D正确。
20、D【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选项。图中数据反映的是农村人大代表与城镇人大代表比例的变化,与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无关,故D项不能说明,符合要求。从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以及它们的人大代表数额的比例情况来看,农村与城镇代表比例趋向平衡,所以A符合题意,但不符合要求;城镇化人口的增多反映了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所以B符合题意,但不符合要求;到2009年城镇人口比例占据了一半左右,说明我国城市与农村人口数量趋于接近,所以B符合题意,但不符合要求。故选D。
考点: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和祖国统一·新时期的政治建设·新时期的政治建设的成就
21、B【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协议成立的世界银行,主要致力于战后经济的复兴和建设以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贷款。材料“协助会员国境内的复兴与建设”“鼓励欠发达国家生产设施与资源的开发”可知是世界银行,这一组织提供的资金为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创造了条件,故B正确;有利于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是关贸总协定,排除A;世界银行的最初目的是帮助欧洲国家和日本在二战后的重建,排除C;规定各会员国的货币汇率一致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排除D。故选B。
【点睛】
世界银行是世界银行集团的简称,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通称。是联合国经营国际金融业务的专门机构,同时也是联合
国的一个下属机构。
22、D【解析】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20世纪第二个十年即从1910到1919年。当时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际地位低下,故D符合题意;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故A不符合题意;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猛烈批判封建正统思想,起到思想解放作用,故B不符合题意;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社会社会生活大变迁,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3、D【解析】
材料信息是,明朝吴长公弃儒业贾,他认为儒者求取的名,也是利,自己经商求取的利也是名;顺从母亲心愿才符合儒家伦理。由此可知,这是商品经济冲击下对传统儒家伦理的另一种诠释,故D符合题意;明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没有动摇,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商人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故B错误;C项说法错误,宗族孝道文化没有走向消亡,故错误。
24、A【解析】
据材料数据可知,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农业所占的比例428年只占4.8,五年计划的指标也只有44.7,而到4932年却达到了6.4,这明显是急躁冒劲的表现,故A选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各部门之间的基本平衡,并且不符合史实,故B选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于4936年建立,故C选项错误;材料的时间是一五计划时间,但看不出提前完成一五计划目标的内容,故D选项错误。
25、C【解析】
材料认为改革注定要失败,革命是晚清唯一的选择,由此可知,学者认为推翻清政府统治的历史必然,C正确;新政促进了近代化,排除A;立宪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排除B;材料认为革命是唯一的选择,D排除。
26、B【解析】
“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反映出了北民南迁,导致小麦价格上涨,因为北方人主要是吃面食,所以带动南方的小麦种植,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曲辕犁,排除A项;南宋初年,经济重心并没有完成南移,排除C项;“趋于一致”的表述错误,排除D项。
27、D【解析】
材料表明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后的收入总体上增加较为明显。由此可知,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
性。D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当时存在着比单干时收入相等和减少的农户,“普遍增长”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排除。故选D。
28、D【解析】
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来,拥护共和的人民不断进行着长期的斗争,直到1875年,国民议会才以一票多数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而使共和政体在法律上确立下来,故答案为D;ABC都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之前,不符合题意,排除。
29、D【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就是把各国的传统按照我听到的样子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可以看出,希罗多德书写历史秉持历史原始信息的原则。故选D。ABC三项材料均未体现。
考点:史学研究:写史的原则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历史研究的一般的方法。记载历史要从历史的本来面貌出发,如实的记载历史。同时史学研究也要注意采用客观的标准,即史识,就是根据资料得出结论,要注意对资料的考证。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对待史料的问题也需要掌握。
30、C【解析】
根据“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指的应该是《反分裂国家法》,该法旨在打击分裂国家的行为,故选C项;ABD中的“声明”和“公报”都不属于国家大法,排除。故选C。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1、(1)观念:以和为贵,讲求和谐。
(2)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3)变化:中美关系由冷战对峙到开始走向正常化。影响:有利于国际和平与安全,尤其是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和稳定,缓解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促进新的国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4)新秩序指世界多极化趋势;旧秩序指两极格局。变化:美国独霸世界的地位动摇。
(5)重大调整: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加强与世界各国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共建和谐世界。事例:中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001年,中国参加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原因: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中国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
(6)因素:国际环境,国家综合实力,国家利益,传统的思想观念等。
【解析】
(1)观念:依据材料一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材料二中“天地以和顺为命,万物以和顺为性”,可得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讲求和谐的思想观念。
(2)方针:依据材料三中“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3)变化:根据材料四中“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1972年访问中国时)我(尼克松)走完舷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周恩来)走去”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反映了中美关系由冷战对峙到开始走向正常化。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国际和平与安全、亚太地区的和平和稳定、缓解紧张的世界局势、建立新的国际关系等方面,分析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对当时的国际局势的影响。
(4)含义:根据材料五中“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和“1993年”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中所说的新秩序指世界多极化趋势,旧秩序指两极格局。变化:根据材料五中“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可知基辛格认为美国独霸世界的地位有所动摇。
(5)调整:依据材料六中
“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使人类更加和睦”等信息,可知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有,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加强与世界各国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共建和谐世界等。事例:结合所学知识,从21世纪以来我国在发展和谐外交和新型区域合作关系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中,选取两个事例。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极格局结束后,我国外交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的主要原因是,国际上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国内中国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
(6)因素:综上以上六则材料和相关问题,结合我国外交事业的经验,可知影响一个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因素主要有国际环境、国家综合实力、国家利益和传统的思想观念等。
32、(1)措施:迁徙富民,抑制豪强;奖励垦荒;减免赋役;兴修水利;鼓励种植经济作物。
(2)影响:积极:大量垦荒,有利于耕地面积增加;促国家财政增收;有利于生产和经济恢复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巩固统治。
局限:给农民土地的目的不是保证农民有土地而是保证地主有劳动力,所以最终目的还是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的。
【解析】
(1)根据“成塘堰40987处,河162处,陂梁堤岸5048处。……把种植桑麻木棉的多少作为考核地方官吏政绩的重要标准”、“迁徙速、松、嘉、湖等地的富民5300户到临濠(凤阳府)。大量富户远离乡土”、“允许农民尽力开垦,缺少耕牛,派官到广东购买,然后分给农户”、“对于新抚地区的夏秋粮税,多次进行减免。江南地区也以支持战争有功,多次优免税粮”等内容可知明初发展农业的措施主要有兴修水利、奖励垦荒、迁移富民、抑制豪强、减免赋役和鼓励种植经济作物等。
(2)根据“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明初封建经济得到了一定恢复和发展”可知明朝的农业改革一方面促进了土地开垦,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稳定了社会稳定和统治的巩固。根据“但农民流下的血和泪,却养肥了新皇朝的封建地”
可知明朝农业改革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证农民的土地,而是保证地主阶级的利益,最终目的还是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的。
33、(1)孙中山: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积极捍卫民主共和、促成国共合作等。甘
地:提出甘地主义思想、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英国殖民统治、为印度民族独立开辟了道路。
(2)道路(思想):孙中山,暴力革命;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成因:孙中山改良道路受阻;甘地受到“仁爱”、宗教思想的影响较深。
【解析】
(1)“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积极捍卫民主共和、促成国共合作等角度说明孙中山被誉为“中国的民主共和之父”;依据所学知识从提出甘地主义思想、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英国殖民统治、为印度民族独立开辟了道路等角度说明甘地被誉为“印度自由的灯塔与向导”。
(2)“不同”,依据所学知识从孙中山主张暴力革命、甘地主张“非暴力不合作”等方面对比。“原因”,依据材料一信息“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张,但遭到冷遇。孙中山由此感悟到‘和平方法无可复施’”得出:孙中山改良道路受阻;依据材料二信息“甘地将印度教派的仁爱、不杀生主张同《圣经》《古兰经》中的仁爱思想结合起来”得出:甘地受到“仁爱”、宗教思想的影响较深。
篇六:1920年代振兴中国农村的事例有哪些篇七:1920年代振兴中国农村的事例有哪些
1920年代振兴中国农村的事例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振兴。特别是在农村领域,中国也出现了许多值得称道的事例。本文将从农村教育、农业技术和改良以及社会组织等方面探讨20世纪20年代中国农村的振兴情况。
一、农村教育的振兴
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农村地区的教育状况一直很落后,很多农民都是文盲,而且缺少现代化的教育资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中国政府和一些社会团体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振兴农村教育。
首先,一些教育团体和义务教育机构开始积极推广农村教育,他们兴建了许多农村小学,招募了大量教师,向农民普及科学知识和文化教育。此外,他们还鼓励儿童上学读书,同时设立了一些奖学金和助学金,帮助一些家庭困难的孩子接受教育。这一系列举措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地区的文化素质,也为后来的农村振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政府也制定了一些政策来改善农村教育状况。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开始提供免费教育资源,为农民子女提供了更多的上学机会。
同时,政府还对一些优秀的农村教师进行奖励,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从事教育工作。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农村地区的教育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带动了农村其他方面的发展。
总的来说,20世纪20年代中国农村教育的振兴,得益于政府和社会团体的共同努力。通过改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水平,农村地区的人们逐渐迈向现代化教育,为中国的农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农业技术和改良的振兴
20世纪20年代,中国农村发生了许多农业技术和改良的变革,这些变革对中国农村的振兴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首先,一些农业专家和科研人员开始致力于改进传统的种植技术和方法。他们通过对土地的改良,选育新的作物品种,并推广化肥、农药等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了农田的产量和质量。这一系列的技术改良,使得中国农民的种植业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益,也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来鼓励农民发展现代农业。例如,政府投入资金兴建了许多灌溉设施和水利工程,改善了农田的水资源
状况。政府还通过税收政策、贷款支持等方式,鼓励农民投入现代农业产业,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这些政策的实施,为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农业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总的来说,20世纪20年代中国农村的农业技术和改良的振兴,是农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技术改良和政策支持,中国农村的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为中国农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社会组织的振兴
20世纪20年代,中国各地的一些社会组织也积极参与到农村的振兴工作中,他们为农民提供了许多帮助和支持,推动了中国农村的发展和进步。
首先,许多慈善机构和社会福利组织开始关注农村的扶贫工作。他们募集资金,为农村地区修建了学校、医院和道路,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他们还组织志愿者和医护人员到农村开展义诊、宣传卫生知识等活动,提高了农村地区的卫生和健康水平。这些慈善机构和社会福利组织的参与,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水平,也为中国农村的振兴贡献了很多力量。
其次,一些农村合作社和农民组织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们组织农民合作种植、合作销售农产品,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他们还组织了一些技术培训和宣传活动,帮助农民学习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了农民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能力。这些农村组织的积极参与,为中国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也为农村振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的来说,20世纪2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组织的振兴,为农村振兴提供了很多积极的推动力。通过社会组织的支持和帮助,中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为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起来,20世纪20年代中国农村的振兴,得益于政府和社会团体的积极参与和支持。通过农村教育的振兴、农业技术和改良的进步以及社会组织的发展,中国农村逐渐走向了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也为中国农村的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希望未来的中国农村,能够继续保持振兴的势头,实现更加繁荣和进步的发展。
篇八:1920年代振兴中国农村的事例有哪些
八年级历史上册综合试卷
一、选择题。(共50分,2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2分)
1、“远离毒品,珍爱生命”。你知道160多年前在我国领导虎门销烟的禁毒英雄是谁?()
A林则徐B关天培C葛云飞D陈化成
2、近代西方列强大肆侵略中国,其中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A英国B法国C俄国D美国
3、清军在谁的指挥下,与1878年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维护了祖国统一?()
A林则徐B曾国藩C李鸿章D左宗棠
4、《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其中提出门户开放的国家是()
A英国B美国C俄国D法国
5、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首先在何地兴起?()
A山东B河北C河南D广西
6、以下的哪一件事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A鸦片战争B公车上书C洋务运动D甲午中日战争
7、中国的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兴中会B华兴会C中国同盟会D中国国民党
8、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它的主要阵地是()
A《新青年》B《每周评论》C《湘江评论》D《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9、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是()
A陈独秀B李大钊C鲁迅D胡适
10、1920年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哪里建立()
A北京B上海C长沙D武汉
11、1924年国民党创办黄埔军校,校长是()
A孙中山B黄兴C蒋介石D周恩来
12、8月1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是为了纪念1927年爆发的()
A南昌起义B秋收起义C广州起义D湘南起义
13、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A湘赣革命根据地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中央革命根据地D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14、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事件是()
A东北易帜B九一八事变C西安事变D七七事变
15、1945年中国共产党在哪里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A上海B遵义C延安D西北坡
16、1947年西北解放军在谁的领导下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A陈毅B刘伯承C邓小平D彭德怀
17、1948年秋到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三大决战,其中不包括()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渡江战役D平津战役
18、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迎来短暂的春天是指()
A、19世纪六七十年代B甲午中日战争后C辛亥革命后D抗日战争胜利后
19、为中国近代甩掉贫油论,创立地质力学理论的地质学家是()
A侯德榜B李四光C詹天佑D冯如
20、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译著的著作是()
A《海国图志》B《天演论》C《呐喊》D《日出》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8分)
21、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
22、在1894年的黄海大战中,邓世昌英勇杀敌,壮烈殉国。
23、“民族、民主、民生”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24、1926年国民政府发动的北伐战争,主要对象是袁世凯、孙传芳和张作霖。
25、1931年日军进攻上海,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26、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在周恩来的陪同下于1945年飞抵南京,同国民党蒋介石进行谈判。
27、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南京国民政府垮台。
28、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火车、轮船、汽车、飞机逐步成为时尚的交通工具。
三、材料解析。(共22分)
阅读材料一: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
请根据材料进行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2分)
2、材料中的两个强盗指的是谁?(2分)
3、对于材料中的事件的发生你有什么感想?(2分)
阅读材料二:“今日和议即成,中外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始而演习,既而制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物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请根据材料进行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什么政治派别的主张?(2分)
2、以上政治派别的代表人物有哪些?(请举出两位)(2分)
3、以上政治派别领导的事件结果如何?(2分)
4、我们应当如何评价这一事件?(2分)
阅读材料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请根据材料进行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2分)
2、材料的作者是谁?(2分)
3、材料涉及到红军的哪些英勇事迹?请举两个事例(2分)
4、材料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2分)
四、历史探究(共30分)
探究一:近代的中国历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懈的抗争。请回答。
1、为了振兴中华民族,中国的资产阶级开展了哪些斗争?(2分)
2、中国无产阶级从什么事件开始登上政治舞台?(2分)
3、该事件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什么新阶段?(2分)
4、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请谈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什么历史意义?(4分)
探究二:为了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学校决定组织一次抗日战争历史遗址、遗迹考察活动。请同学们踊跃参加。
1、请你为这次活动推荐一个考察项目,并说明推荐理由。(3分)
2、考察项目确定后,为了了解考察对象,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收集相关资料?(2分)
3、当今日本右翼反华势力否认美化侵略中国,你能举出一个事例反驳吗?(2分)
4、你对日本这种行为有什么认识?(2分)
5、通过参加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2分)
探究三:随着江西卫视开展红色经典民歌的演唱会,红色旅游也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暑假期间,某夏令营准备红色旅游,体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
1、请你为他们设计一条旅游路线,选择红色革命旅游景点,并说明理由。
(不少于4处)(6分)
2、通过这次活动,你想会有什么收获?(2分)
相关热词搜索: 1920年代振兴中国农村的事例有哪些 事例 振兴 中国农村最新推荐New Ranking
乡镇党委书记讲乡村振兴党课
2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方案(3篇)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方案
3三支一扶年度考核个人工作总结乡镇(3篇)三支一扶年度考核个人工作总结乡镇
42023年村级乡村振兴实施方案(5篇)村级乡村振兴实施方案
5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情况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情况
62023年乡镇政法工作计划乡镇政法工作计划
72024年乡镇工作计划标题概括(3篇)乡镇工作计划标题概括
82024年乡镇基层减负工作汇报会(3篇)乡镇基层减负工作汇报会
92025年乡村振兴(5篇)2025年乡村振兴
102024年乡村振兴工作展望和建议(8篇)乡村振兴工作展望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