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2025-01

当前位置: 默读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2023到2030教育规划纲要文档(8篇)

| 浏览量:

篇一:到2030教育规划纲要文档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000字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中国政府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教育体系而制定的重要政策文件。本文将对该规划纲要进行简要介绍。

  一、总体目标与发展方向

  该规划纲要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设一支高素质、宏观充沛、结构优化、功能完备、公平可及、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成为世界教育强国之一。

  实现以上目标需要不断创新、优化教育结构。发展方向包括:

  1.建立现代化教育体系。

  2.推进教育现代化创新能力建设。

  3.发展质量优先的教育。

  4.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5.建立法治教育制度。

  二、具体措施

  该规划纲要提出了一系列落实发展方向和实现总体目标的具体措施,包括:

  1.加强教育投入。

  2.以教育信息化为引领,推进现代化教育体系建设。

  3.推进多元化办学模式。

  4.实施优质教育工程。

  5.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6.推进终身学习体系建设。

  7.优化教育结构。

  8.推动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教育发展。

  9.加强人才培养。

  10.突出教育服务与管理职能。

  三、评价

  该规划纲要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具有极大意义。十年过去了,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许多新挑战。当前,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需要我们在继续完善教育体系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品德教育和公民教育等方面工作。同时,要加大对教育体育等公共资源的投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篇二:到2030教育规划纲要文档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正式颁布)1000字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于2011年正式颁布,以下为该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总体目标

  该规划的总体目标是促进信息化与教育深度融合,实现教育科技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发展路径

  该规划指出,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通过以下的途径:

  1.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和利用。

  2.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能力,推进网络和信息共享。

  3.加强教育信息技术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研发创新能力,培养全国范围内的优秀互联网人才。

  4.推进教育信息化管理和服务创新,实现数字教育与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的紧密结合。

  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信息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前进。

  三、发展重点

  针对信息化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总体目标,该规划明确了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1.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终端化四大技术发展。

  2.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满足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需要。

  3.加快师资队伍信息化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增强全国范围内数字化教育力量。

  4.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5.推进教育信息化产业化,促进数字教育资源的创新和发展。

  四、实施机制

  该规划建立了以国家信息化办公室为主的领导机制,推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落实信息化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科技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该规划也注重落实市场机制,鼓励各地区、各部门和各企业积极投资和发展教育信息化领域。

  总的来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正式颁布意味着中国教育信息化事业进入了一个全面建设和发展的新阶段。在未来的十年时间里,中国将注重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利用、人才培养和研发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并积极推进各项政策的落实,为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篇三:到2030教育规划纲要文档

  

  《国家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2023—20年)》公开征求意见公告

  《国家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2023—20年)》研究制定工作自2023年8月启动以来,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经反复研究修改,形成了公开征求意见稿,现予公布,欢迎社会各界提出意见建议。

  公开征求意见时间:

  北京市大兴区清源北路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转《规划纲要》意见收集组。邮编:

  102617、\特此公告。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1/41(一)指导思想(二)工作方针

  第二章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三)战略目标(四)战略主题第二部分发展任务第三章学前教育(五)基本某某学前教育(六)明确政府职责(七)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第四章义务教育

  (八)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第五章高中阶段教育

  (十一)加快某某高中阶段教育(十二)全面提高某某学生综合素质(十三)推动某某多样化发展第六章职业教育

  (十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十五)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

  2/41(十六)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十七)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第七章高等教育

  (十八)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十九)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二十一)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二十二)优化结构办出特色第八章继续教育

  (二十三)加快发展继续教育(二十四)某某继续教育体制机制(二十五)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第九章民族教育

  (二十六)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

  (二十七)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第十章特殊教育(二十八)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二十九)完善特殊教育体系(三十)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第三部分体制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三十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3/41(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十三)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第十二章考试招生制度(三十四)推进考试招生制度(三十五)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三十六)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三十七)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第十三章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三十八)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三十九)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四十)完善某某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四十一)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第十四章办学体制(四十二)深化办学体制(四十三)某某民办教育(四十四)依法管理民办教育第十五章管理体制

  (四十五)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四十六)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四十七)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第十六章扩大教育开放

  4/41

篇四:到2030教育规划纲要文档

  

  国家统计局

  2023年4月

  2023年是实施《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3—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开局之年,为全面反映《纲要》实施进展情况,国家统计局根据《纲要》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和相关部门数据资料,对儿童健康、安全、教育、福利、家庭、环境和法律保护等七个领域实施进展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纲要》实施首年总体进展顺利,儿童健康水平整体提高,安全保护持续加强,受教育水平稳步提升,儿童福利提标扩面,家庭建设日益完善,成长环境日益优化,法律保护机制不断健全。

  一、儿童与健康

  (一)儿童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儿童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儿童死亡率持续下降。2023年,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执业(助理)医生0.78名,比2023年增加0.14名;每千名儿童拥有床位2.2张,增加0.03张。全国新生儿死亡率为3.1‰,下降0.3个千分点;婴儿死亡率由2023年的5.4‰下降到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7.1‰,下降0.4个千分点。

  (二)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不断强化。初步建立覆盖婚前、孕前、孕期、儿童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防治出生缺陷宣传教育得到加强,公众优生健康意识不断提高。2023年,全国婚前医学检查率为70.9%,比2023年提高2.5个百分点;产前筛查率为85.7%,提高4.6个百分点;新生儿访视率为96.2%,提高0.7个百分点。

  (三)儿童健康管理得到加强。围绕儿童生长监测、营养与喂养指导、眼保健和视力检查等儿童生长发育重点,全面加强儿童健康服务和管理。2023年,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为92.8%;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率为

  94.6%,比2023年提高0.3个百分点。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为93%,提高1.2个百分点。小学生和初中生近视率分别为35.5%和71.1%,与2023年基本持平。

  (四)儿童疾病防治持续强化。加强儿童传染病防治,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儿童血液病等重大疾病救治诊疗体系逐步完善。2023年,适龄儿童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各种疫苗接种率均保持在90%以上。5岁以下儿童贫血率为4.2%,比2023年下降0.3个百分点;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1%。国家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儿童血液病恶性肿瘤救治管理病种范围的通知》,累计将22个病种纳入儿童血液病恶性肿瘤救治管理病种范围。

  (五)儿童身心全面发展得到关注。学生健康体检和体质监测机制不断完善,引导儿童树立正确性别观念和道德观念的教育逐步纳入基础教育体系。2023年,小学和中学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校比例分别为30.1%和54.2%,分别比2023年提高21个和23.7个百分点。中学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和性教育相关课程和活动的学校比例为94.4%,提高4.3个百分点。

  二、儿童与安全

  (一)儿童伤害防控取得积极成效。儿童伤害防控宣传教育加强,儿童伤害预防服务能力和救治能力提升,儿童伤害死亡发生率下降。2023年,儿童伤害死亡率为10.28/10万,比2023年下降7.1%。儿童溺水死亡率由2023年的3.38/10万下降到3.29/10万,下降2.7%。

  (二)儿童食品用品安全监管加强。加大力度查处儿童食品用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预防和减少食品用品引发的儿童伤害发生。2023年,婴

  幼儿配方乳粉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为99.89%,儿童用品质量监督抽查不合格率为13.92%。

  三、儿童与教育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持续推进。2023年,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基础上,全国所有区县均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我国义务教育实现了基本均衡。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4%,比2023年提高0.2个百分点。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和小学升学率分别为99.9%和99.3%,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始终保持在100%以上。2023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0.7万所;专任教师1057.2万人,增加27.7万人。

  (三)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巩固提升。2023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91.4%,比2023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共有学校2.4万所,在校生4403.1万人,增加245.3万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2605万人,增加110.6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的59.2%。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738.5万人,增加75.2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的39.5%。

  (四)特殊儿童群体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2023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288所,比2023年增加44所;专任教师6.9万人,增加3184人;在校生92万人,增加3.9万人。

  四、儿童与福利

  (一)儿童福利水平提标扩面。儿童参加基本医疗保障得到巩固,孤儿[2]、事实无人抚养儿童[3]基本生活标准不断提高,更多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救助。2023年末,全国共有2.5亿儿童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2023年,机构内集中养育孤儿和社会散居孤儿每人每月平均保障标准分别为1697.4元和1257.2元,分别比2023年提高86.1元和72.9元。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每人每月平均保障标准为1248.1元,提高69.9元。36.3万名残疾儿童接受康复救助,增加7.9万人。672.2万名儿童纳入低保对象范围。

  (二)基层儿童服务机构队伍壮大。积极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为包括各类困境儿童在内的未成年人提供关爱服务。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儿童福利机构539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276个;城乡社区儿童之家32.9万个,增加8550个;全国共配备儿童督导员5.3万人、儿童主任65.1万人,基本实现乡镇级设立有儿童督导员、村级设立有儿童主任的目标。

  五、儿童与家庭

  (一)家庭文明建设进一步深化。开展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引导广大家庭将立德树人作为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培养儿童的好思想、好品德、好习惯。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家庭文明建设活动工作机制的意见》。以建设好家庭、涵养好家教、传承好家风为重点深入实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2023年,各级妇联组织共表彰五好家庭49858户,寻找推荐各级各类最美家庭178.6万户。

  (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明确规定推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和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制定实施家庭教育工作规划。2023年,全国共有家长学校41.8万个,培训6959.4万人次。

  (三)支持家庭生育养育教育的法律法规政策落地实施。各地陆续修订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出台财政、税收、教育、住房、就业等新生育政策的配套支持政策,积极探索育儿津贴、育儿假等支持家庭生育养育的措施。开展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给予每个新增托位1万元补助,2023年底全国每千人口托位数2.03个。

  六、儿童与环境

  (一)儿童健康成长的人居环境持续优化。2023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84%,比2023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4.2%。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

  (二)儿童文化产品日益丰富。积极满足青少年儿童对文化产品和服务新需求,不断扩大面向青少年儿童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2023年,全国出版初中及以下少年儿童图书9.7亿册(张),比2023年增加6562万册(张);出版儿童音像制品801.6万盒(张)。全国公共图书馆共有少儿文献1.7亿册,增加1516.7万册。全国少儿广播节目播出时间为28.8万小时,与2023年基本持平;少儿电视动画片和少儿电视节目播出时间分别为45.2万小时和62.6万小时。

  (三)儿童成长的友好环境逐渐形成。各地大力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儿童友好环境氛围日益优化。2023年,全国共有社区少先队实践教育营地(基地)5567个。全年青少年参加科普宣讲活动3.6亿人次;未成年人参观博物馆1.8亿人次,比2023年增加5905.5万人次。全年处置网上危害儿童的违法和不良信息286.1万条。

  七、儿童与法律保护

  (一)未成年人司法工作体系逐步健全。全面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进一步完善少年审判、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机制。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设立少年法庭2181个,未成年人检察专门机构2176个。2023年,得到法律援助的未成年人14.8万人次,比2023年增长23%;分别有2795名和10719名未成年人得到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提供的司法救助。

  (二)依法严惩侵犯儿童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深入开展查找被拐失踪儿童的“团圆”专项行动,依法严惩利用网络侵犯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2023年,全国共破获拐卖儿童案件348起,找回历年失踪被拐儿童1.1万名。

  (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取得新进展。强化立法保障,实施新修订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确立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位一体”未成年人保护大格局,营造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良好社会环境。2023年,全国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为3.5万人,占同期犯罪人数的比重为2.02%,比2023年下降0.19个百分点。

  注:

  [1]初中阶段毛入学率是指初中阶段在校生总数占国家规定初中阶段年龄组人口数的百分比。

  [2]孤儿是指失去父母或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满18周岁、由地方县级以上民政部门依据有关规定和条件认定的、并已经领取了孤儿基本生活费的未成年人。其中集中养育孤儿是指社会福利机构抚养或寄养的孤儿;社会散居孤儿是指在社会上分散供养,由其法定监护人承担抚养义务、履行监护职责的孤儿。

  [3]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均符合重残、重病、服刑在押、强制隔离戒毒、被执行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失联、被撤销监护资格、被遣送(驱逐)出境情形之一的儿童;或者父母一方死亡或失踪,另一方符合重残、重病、服刑在押、强制隔离戒毒、被执行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失联、被撤销监护资格、被遣送(驱逐)出境情形之一的儿童。

篇五:到2030教育规划纲要文档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_20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_2030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指导文件,旨在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分别是规划目标、主要任务和实施措施。

  一、规划目标

  1.教育质量的提高:通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2.教育公平的推进:加大教育资源投入,缩小城乡、区域、各族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实现教育机会公平。

  3.教育体系的完善:优化教育体系结构,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提供多元化的教育选择,满足人们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学习需求。

  4.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提高师德师能,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打造一支业务精湛、充满激情的教师队伍。

  5.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化:加强与世界各国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经验,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二、主要任务

  1.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和农村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教育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高职院校建设,培养适应现代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3.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优化高考制度,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机制,加强学科建设,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4.推动终身学习: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终身学习制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等,满足人们学习的不同需求。

  5.提升教育服务能力:加强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提高教育服务水平。

  三、实施措施

  1.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增加财政教育支出,扩大教育资金来源,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2.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对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升农村、边远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教育条件。

  3.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完善评价考核制度,提高教育质量。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培训投入,提高教师待遇和福利,增加优秀教师数量,提高整体教师素质。

  5.推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际教育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和技术,促进我国教育的国际化。

  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_2030的过程中,需要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以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其中,才能实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的机会,为我国的未来发展做出贡献。

篇六:到2030教育规划纲要文档

  

  关于实施河南省中小学食育工程的指导意见(2023-2030年)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河南教育现代化2035》《河南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工作部署,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美好期盼,推动河南教育高质量发展,现就实施河南省中小学(含幼儿园)食育工程(2023-2030年)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正确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锚定河南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遵循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牢树“健康第一”理念,积极探索食育与运动锻炼、睡眠管理、心理健康、文化传承的有机融合路径,注重生活教育和养成教育,帮助儿童青少年培养健康饮食习惯,改善营养状况,发挥生长潜力,促进健康快乐成长,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基础。

  (二)基本原则

  1.普及理念,提升素养。坚持健康教育、理念先行,开展食育理念普及活动,引导树立“食材是根,食育是本,食养是魂”的理念,培养“把好入口,吃出健康”的生活习惯,提升师生、家长健康饮食素养。

  2.以人为本,课程引领。坚持把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放在首位,凸显食育课程的生活化特征,打造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新样态,构建具有培德、启智、健体、润美、促劳的食育课程体系。

  3.试点先行,示范推广。坚持以点带面、分步实施,从试点幼儿园抓起,逐步带动市、县(区)其他幼儿园和其他学段推广实施,逐步呈现丰富多样的河南食育样态。

  4.多方参与,共建共享。坚持食育工作一盘棋理念,加强部门合作联动,建立师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家-校(园)-社协同机制,以“食”为纽带,以“育”为目标,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食育工作,共享健康成果的发展格局。

  (三)目标任务

  实施“十百千万”项目,到2025年,培育18个“区域食育发展共同体”,建设100个学校食育推广工作室,遴选1000所食育试点校(园),培养10000名食育方向的专(兼)职公共营养师/营养指导员/营养配餐员。到2030年,全省形成一系列各具地方特色的学校食育课程体系,实现所有县(市、区)幼儿园食育工作全覆盖,并逐步扩展至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寄宿制中小学,以及其他具备条件、自愿实施的各级各类学校和托育机构。认定一批食育食材供应基地,建成儿童青少年“饮食-体质”健康数据化管理平台。构建全方位的食育工程推进体系,逐步形成中小学(幼儿园)食育、家庭食育、社会食育等多样化实施样态,实现食育健康数据共建共享共用,为实现“健康中国”目标贡献河南智慧和力量。

  二、主要举措

  (一)实施“普及食育理念,提升健康素养”专题教育行动

  1.树立健康饮食理念。普及食品安全、营养科学、合理膳食等知识,引导师生增强对“食”的意识,加深对“食”及相关活动的认知,树立“健康从饮食开始”“病从口入,防大于治”的理念,纠正偏食挑食、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培养学生不挑食、不偏食认知,读懂食品安全标签标识,自觉抵制垃圾食品和不良饮食行为,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全面提升健康饮食素养。

  2.传承健康饮食文化。开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饮食文化教育活动,结合传统节日习俗、食俗,渗透与“食”相关的多种多样的文化载体,引导理解食物功效与健康维护的关系,坚定文化自信,做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践行者。

  3.开展健康饮食活动。开展“食育餐桌,健康行动”、“餐桌美味溯源”等专题活动,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幼儿园)设立食育工坊,开辟校园作物种植区和校外农场,感受食物从田间到厨房、餐桌的全过程,在劳动与实践中引导养成健康文明的饮食习惯,预防和矫治发育障碍,尽快步入“知”食“慧”吃的健康生活新模式。

  4.培养节约粮食习惯。持续开展校园餐桌“光盘行动”,营造节约粮食光荣、浪费食物可耻的良好氛围,引导培养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二)实施“食养配餐,健康餐桌”营养膳食促进行动

  5.建立营养配餐制度。完善中小学(幼儿园)合理膳食计划,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综合季节、气候、节气、节日等要素,因地制宜制定满足不同年龄段在校学生以及老师营养需求的带量食谱,定期公示带量食谱和营养素供给量,带量食谱定期更换。鼓励就餐人数超过300人以上的中小学(幼儿园)配备食育指导师(专兼职公共营养师/营养指导员/营养配餐员),进行合理膳食和科学配餐指导。

  6.确保食材安全优质。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根据食育工作需求,制定完善食材认证标准,认证一批食育食材供应基地,落实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管理的认证体系,确保食材生产过程、运输装配过程安全环保,食材信息来源可追溯。

  加强市场流通中的食材质量监测,检测结果向社会公布,对不合格的食材供应商追溯问责。

  7.严格烹饪过程管理。持续推进“明厨亮灶”工程,建立制度、明确流程、规范操作、科学烹饪、全面评估,严格过程管理,采用合理烹调方法,减少营养流失,采取有效措施,逐步降低油、盐和糖的用量,加强对向中小学提供午餐的第三方餐饮机构的监督管理,为师生提供营养、安全的饮食,确保餐桌健康。

  (三)实施“依食而养,借食而育”食育课程建设行动

  8.加强课程构建与实施。研制《河南省中小学(幼儿园)食育课程指南(课程实施指引)》,立足本土资源挖掘食育课程内涵,将本土食材、优秀传统饮食文化、健康饮食习俗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将食育课程目标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及幼儿园保育教育全过程,关注食育课程与校(园)本课程的有机融合,凝练出具有河南特色的食育多元课程体系,建立完善以生活教育为主,主题活动助推,工坊操作、作物种植、亲子互动等相得益彰的食育实施路径。中小学(幼儿园)是营养教育的关键场所,应按每学期不少于2课时设置营养课程,传授食物营养、合理膳食、食品安全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传统食养技能等。

  9.重视食育劳作与研学。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田间劳作、制作饮品、烹饪食物,掌握制作简单饮食和基本田间劳动的本领,体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开展食育研学活动,结合节气、季节开展农事活动和饲养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亲近土地、感知农业、珍惜食物、敬畏自然的真情实感。

  (四)实施“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学生健康管理行动

  10.发掘食养对良好睡眠和心理健康的独特价值。“胃不和则卧不安”,消化功能不良会影响睡眠,进而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出现身材矮小等发育迟缓状

  况。晚餐应清淡少食,避免食用油腻难消化食物或过晚进食,加重肠胃负担,影响睡眠质量。以合理膳食为基础,注重五味调养、五脏调和,结合心理疏导、沟通交流等心理和情绪干预措施,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11.发挥运动与食养相互促进作用。倡导规律运动和食养相结合。对于生长发育关键期的儿童青少年,适宜的身体活动可增强食欲,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合理的营养膳食又可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有助于打下良好的运动基础。鼓励支持中小学生通过身体活动(如跳绳、篮球、游泳等),结合传统健身方式(如八段锦、五禽戏、武术等),促进生长发育。2~5岁儿童每天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6~17岁儿童青少年每天累计进行不少于1小时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中小学(幼儿园)应结合儿童青少年认知特点,用游戏形式吸引其参加跳绳、跳皮筋、各种球类运动等集体运动,培养其具备至少

  1项运动技能。

  12.提高健康管理数字化水平。建立健全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定期监测儿童青少年饮食与体质及生长发育情况,及时了解其发育指标的动态变化。开发中小学(幼儿园)“食育-生长发育”健康管理数据平台,建立在校学生及在园幼儿健康报告制度、健康预警机制,做好过程性、增值性健康教育评价,提高健康管理数字化治理水平。根据监测数据动态分析,科学评估个体膳食营养、体重、骨骼、口腔、视力、脊柱、心理等状况,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指导方案,指导学校、家长和儿童青少年制定并实施适宜的膳食计划,避免强制进食,有效提升儿童青少年健康水平。

  (五)实施“食育教师,人人持证”师资保障行动

  13.加强技能培训。依托食育推广工作室设立“食育工程”首席指导师,首席指导师及其专家团队负责制定培训计划,为“食育工程”提供技术指导和人才培养。规范专(兼)职公共营养师/营养指导员/营养配餐员(食育方向)管理,考试合格取得专(兼)职公共营养师/营养指导员/营养配餐员(食育方向)证书后方可开展食育指导和教学。培养1万名专(兼)职公共营养师/营养指导员/营养配餐员(食育方向),惠及100万名师生。

  14.重视师资培养。在高等师范类专业增设食育相关课程,增加健康营养相关专业在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的开设范围,设立相关产业学院,支持高等院校开展食育师资的定向培养,为“食育工程”提供持续的专业人才支撑。充分运用“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成果,针对相关专业师资大力开展健康咨询、餐饮服务类相关培训。培养具有先进食育理念的管理者、懂得营养配餐的保健医、擅长科学烹饪的炊事员。

  15.强化教科研支撑。建立健全“食育工程”配套教科研制度,鼓励支持研究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加大对实施“食育工程”的专题研究,定期组织各级各类“食育工程”专项研讨活动,确保“食育工程”推广全过程科学规范。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河南省食育工程推进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由河南省教育厅厅长任召集人,成员由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体育局、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省市场监管局、省人社厅、省妇联等相关部门分管负责同志组成,定期会商研究问题、制定相关政策和确定推进举措。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分

  工做好相应工作,加强统筹合作,强化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各地要参照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制定有效措施,加快推进落实。

  (二)明确部门职责。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织成立专家指导团队,在行政推动、课程建设、课题立项、教研指导、活动评比、质量评价等方面支持工程实施。财政部门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发展改革部门加大对食育工程有关项目的立项支持,教育、卫健、体育部门加强儿童健康管理,开展青少年体质监测等工作,农业农村部门结合农情支持学生食育实践活动,做好食育食材基地培育和认定,人社部门负责组织专(兼)职公共营养师/营养指导员/营养配餐员证书考试认定工作,市场监管部门负责食材指标测评和质量监管,广电部门要加大食育理念、经验做法等工作宣传,残联组织开展科学膳食,助力残疾人康复工作,妇联部门要积极推进家庭食育工作。各部门按照分工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各项职责落实到位。

  (三)注重宣传引导。各地要广泛开展多层次、全方位食育宣传推广,鼓励学校通过家访、家长学校课程设置、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开展协同共育。鼓励社区提供食育支持性环境。通过讲座、入户示范、壁报、微信群等形式,宣传合理膳食和传统食养知识。鼓励农户、种植企业种植有机食材。鼓励食品供应及生产企业研制营养健康食品。各类媒体加强对食育工程推进过程中的先进事例、典型案例、经验做法的采集与报道,促进全社会了解食育、推广食育,营造积极推动食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篇七:到2030教育规划纲要文档篇八:到2030教育规划纲要文档

  

  我国面向

  2030年的学前教育中长期发展目标及推进

  策略构想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

  《教育

  2030行动框架》,倡导各成员国“2030年实现全民享有公平、包容的良好教育和

  终身学习机会”的教育目标。在之前的《仁川宣言》

  中,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提出各成员国要提供至少

  1年有质量的免费或义务

  的学前教育,让所有儿童都有机会获得有质量的早期发展、看护

  中国政府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成员国,对此作出了

  庄严承诺。然而,如何和教育。

  在中国实现《教育

  2030行动框架》所提

  出的目标,如何在未来十五年建构起一个公益、普惠、优质、均

  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中国政府该采取哪些推进策略来确

  保这些目标的实现,都是亟待学界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本文从国

  际国内学前教育中长期发展目标的变迁历程与未来趋势分析着

  手,尝试对我国面向

  2030年的学前教育中长期发展目标及其推

  进策略提出构想。

  、国际国内学前教育发展目标的历史变迁及未来趋势

  制订面向

  2030年的学前教育中长期发展目标,从而实现《教

  育

  2030行动框架》所提出的教育目标,可以从仔细梳理近一百

  年来国际国内学前教育发展目标的历史变迁以及对未来十五年

  中国可能面临的学前教育基本需求、学前人口变化趋势、各级政

  府财政投入规模、社会力量参与能力等加以预测,进而开展具体

  构想,以便在战略性、前瞻性高度合理定位我国学前教育中长期

  发展目标。

  一)国际国内学前教育发展目标的历史变迁

  1.

  欧美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发展目标的变迁轨迹

  纵观欧美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发展目标的变迁历程,我们可以

  把它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关注普及阶段、关注公平阶段及关

  注质量阶段。

  在关注普及阶段,各国政府重视的是提高适龄幼儿

  的入园率,提高适龄幼儿家长的科学育儿水平。譬如美国,在其

  2000年教育战略》中提出“应保证所有儿童都能接受高质量

  的适合个体发展需要的学前教育”,明确将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列

  为教育改革首要目标。

  为了保证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发展目标的实

  现,各国政府都采取了各种战略措施。

  一是出台有关学前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从而为普及学前教育提供高位阶、强制性

  与权威性的法律规范。

  二是强化政府责任,逐渐建立起以公立学

  前教育机构为主体的普及模式。譬如,在

  OECD成员国中有一半

  50%以上。

  以上的国家公立学前教育机构占学前教育机构总数的三是以免费、减费或补助为主要策略,推进学前教育的全面普及。

  在关注公平阶段,各国政府出台了较多支持弱势群体接受早期教

  育的政策措施,譬如美国的“开端计划”、英国的“确保开端计

  划”和OECD勺“强势开端计划”等。当普及与公平的学前教育

  发展目标逐步实现之后,各国政府又将学前教育发展目标定位于

  提高质量。

  譬如,德国在《日托扩展法》

  《儿童及青少年福利法》

  中,对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督导职责等都

  作出了明确规定。

  其他国家也分别以不同形式对影响学前教育质

  量的教师培养培训、专业标准、课程设置、质量督导等作了规定,以从政策层面支持学前教育质量的真正提升。

  庞丽娟等人对国际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的梳理也与本文所分

  析的上述三个阶段发展趋势相一致,即促进学前教育的全面普及

  是国际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的基本方向,推进学前教育公平是国际

  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的价值追求,促进学前教育优质发展是国际学

  前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以政府为主导是实施学前教育发展

  战略的根本原则,以公共财政为支撑是实施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的坚实保障。〔

  1〕

  2.

  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目标的变迁轨迹

  纵观我国建国后学前教育发展目标的变迁历程,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目标多集中表现在事业发展上,我们发现,即较多聚焦

  于经济发展不同程度地区的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学前教育一年

  入园率及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新中国

  成立初期,我国政府缺少有关学前教育发展的目标规划意识。

  20世纪

  90年代,我国政府才有了对学前教育发展目标的具体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大中

  城市基本满足幼儿接受教育的需求,广大农村积极发展学前一年

  教育”。

  1996?2000年的“九五”期间,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目标被定位于“学前三年入园率全国总体达到

  45%,经济欠发达

  直

  到

  省(市)

  35%,经济中等省(市)

  55%,经济发达省(市)

  75%;

  中城市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农村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

  大、60%。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年)》(以下简称

  《教育规划纲要》)

  中,我国政府提出了“202年学前教育一年毛入园率达到

  95%,二年毛入园率达到

  80%,三

  年毛入园率达到

  70%”的发展目标。

  分析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目标的变迁轨迹,我们发现,我国政

  府对学前教育的发展基本只提数量上的期望,尚无作出整体设

  计,也缺少质量层面的具体表述。当然,学界也缺少对国际国内

  学前教育中长期发展目标的比较研究,缺少对学前教育体制发展

  目标、区域发展目标、公平指数目标、质量发展目标的具体研究。

  因此,要讨论我国面向

  2030年的学前教育中长期发展目标,我

  们需要仔细研究国际学前教育发展目标的历史变迁,特别是

  OECD国家学前教育发展目标的历史变迁、金砖五国学前教育发展目标

  的历史变迁,在此基础上制订出更具国际视野,也符合国内现有

  学前教育发展是多种体制共存的格局,有公办幼儿园、公办性质

  的幼儿园(部门办幼儿园、部队办幼儿园、街道办幼儿园、集体

  办幼儿园、高校办幼儿园、企业办幼儿园,等等)、普惠性民办

  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四种体制。

  《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所确定

  的我国学前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努力方向是重点发展普惠性

  学前教育,打破现有体制障碍和制度藩篱。因此,各级政府要以

  建立公益、普惠、优质、均衡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支

  持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建立起公平均等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机制

  与成本分担制度。

  基础的2030年学前教育中长期发展目标。

  目前,我国的本届政府履职之初,就作出了进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冻结事业单位人事编制,财政供养人员一个不增的决定。

  这意味

  未来学前教育的发展不会是依靠大量增加有编制的教师、力发展公办幼着,儿园来实现的,各级政府必须创新财政投入机制,消除办园体制差异,采取生均财政拨款、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的方

  式扶持普惠性幼儿园发展。

  3.

  投入发展目标

  学前教育是政府必须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

  未来十五年,政

  府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育经费投入的比例达到

  5%-7%

  努力使学前教育财政性投入占教

  在经费投入总量确定的前提下,政府要合理调整投入结构,坚持城乡有差别投入的原则,即在农村地区实行以政府财政投入

  为主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在城市地区遵循政府、家庭合理

  分担的原则,并保证家庭分担比例不超过

  50%。同时,在未来十

  五年,要逐步建立起以生均财政拨款和生均公用经费拨款为主要

  方式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机制,以适应未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

  革的形势变化。

  4.

  公平指数目标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最大不公平是东部中部西

  部、城乡之间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领域,学前教育公平指数的建构必须成为未来十五年学前教育发展目

  标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国际范围看,各国政府都在努力采取

  一些化解区域、种族、城乡、阶层之间学前教育不公平的措施,新西兰政府还专门为此建立了公平基金,旨在解决区域、种族之

  间在学前教育发展上的不公平。

  5.

  质量发展目标

  质量是学前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

  当学前教育发展逐步实现

  了“广覆盖、保基本”的目标之后,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必然

  会成为最重要的追求。

  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必须要从关涉质量发展

  的三大要素着手,即建设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队伍,建构儿童本

  位的幼儿园课程,开展有质量的师幼互动。

  从教师队伍建设来看,未来十五年,我国幼儿园教师培养培

  训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实现专科向本科的升级。

  高校的学前教育

  专业人才培养,要更关注“全实践”模式。

  在职幼儿园教师培训

  要更关注基于现场的问题导向培训。

  从课程建构来看,可以借鉴

  江苏省课程游戏化的经验,对幼儿园正在实施的课程进行儿童本

  位的审议,从而让课程与儿童的生活、儿童的需要、儿童的游戏

  更接近、更一致。从高质量的师幼互动来看,教师可以更多参照

  CLASS评估系统,从情感支持、班级组织与管理、教学支持等方

  面来不断反思和改进师幼互动,更好地支持儿童的发展。

  三)学前教育中长期发展目标的体系建构

  面向

  2030年的学前教育中长期发展目标不是简单地将事业

  发展目标、体制发展目标、投入发展目标、公平指数目标及质量

  发展目标五个方面进行叠加,而是要进行系统建构。在前瞻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基础上,可以依据《若干意见》提出的“广覆

  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发展思路,从空间、规划、质量三个维

  度确定学前教育发展目标体系。

  所谓“空间”维度,依托的是《若

  干意见》

  提出的“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

  系建设思路。

  所谓“规划”维度,强调的是学前教育要进行中长

  期规划,不能只停留在解决当下面临的问题,而是要在未来人口

  预测、政府投入规模预测、社会需求预测、社会力量参与预测的基础上进行整体筹划。

  所谓“质量”维度,强调的是沿着第二期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发展“优质、均衡”学前教育

  的思路继续向前。

  三、我国面向

  2030年的学前教育中长期发展目标推进策略

  实现学前教育中长期发展目标,需各级政府采取系列措施来

  保障。从学前教育发展目标推进策略的已有研究来看,自《教育

  规划纲要》《若干意见》颁布下发以来,中

  央政府已出台了

  4余项推进策略,但运用麦克唐纳尔和艾莫尔的政策工具框架分析

  会发现,当前的40余项推进策略存在三个问题。

  〔

  5〕一是缺乏

  系统组合。二是过度使用命令性工具,缺少激励性措施。三是偏

  向短期目标,且政策实施的成本较高。我们认为,未来十五年的学前教育发展目标,需要根据“决策导向

  -政策制度

  -项目措施”

  三维推进策略模型,在全国范围内分区域、分层次、分步骤、有

  重点地加以推进。

  (一)实现学前教育发展目标的决策导向

  在实现学前教育中长期发展目标的过程中,

  各级政府如何确

  定学前教育的价值定位及决策导向非常重要。

  我们认为,从中央

  到地方均应当坚持“政府主导、弱势补偿、质量为先”的价值选

  择,在发展学前教育的决策思路上达成共识。

  在《若干意见》

  中,我国政府提出了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这意味着发展学前教育不仅要“政府

  主导”,也要“社会参与”,即未来学前教育发展要保持一种多

  元发展态势,既不是重点发展公办幼儿园,也不是大力扶持民办

  幼儿园,而是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支持普惠性幼儿园发展。与

  此同时,在《教育规划纲要》《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中,中央

  政府持续提出了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工作要求,并提出在农

  村地区实行公共财政为主的分担体制。

  不仅如此,上述政策文件

  还特别强调要实施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彰显了政府关注“弱势补

  偿”的决策特点。此外,随着“广覆盖、保基本”学前教育任务

  的初步完成,“有质量”应成为政府投入的重点。因此,各级政

  府需在后续工作中强调质量导向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待遇,降低幼师比,实施有品质的幼儿园课程。

  (二)实现学前教育发展目标的制度设计

  为了实现

  未来十五年学前教育发展的各项目标,各级政府要进行系统化制

  度设计,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整体的制度保障。

  1.

  普惠性幼儿园制度〔

  6〕

  未来十五年,各级政府要逐步打破现有公民办有所区分的体

  制,建立可获得、付得起、有基本质量的普惠性幼儿园制度。这

  种普惠性幼儿园主要应从现有的公办幼儿园、公办性质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转变而来。

  这意味着政府要做好这三类幼儿园

  的规划设计与转轨安排。

  现有公办幼儿园的核心特征是收费较低、质量较高。因此,现有公办幼儿园当下大多采取选择性入园方式,导致家长的权力

  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等成为孩子能否入园的关键影响因素。

  换言之,公办幼儿园尚未完全具有“普遍惠及、人人享有”的特

  征和属性。

  政府需要不断通过政策调控等手段,引导公办幼儿园

  变为普惠性幼儿园。

  公办幼儿园成为普惠性幼儿园,从逻辑上来

  说理所应当,但从实际实施来看,却困难重重。这意味着政府要

  有勇气打破公办幼儿园内部人利益独享的状态,建立公办幼儿园

  服务区制度,真正实现公共资源的对公众开放。

  对现有公办性质幼儿园而言,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辖区

  内集体办、部门办、企业办、街道办等幼儿园的扶持意识,改善

  这类幼儿园教师的待遇,在工资待遇、津贴奖励、继续教育、养

  老保险补贴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同时提高公办性质幼儿园生均

  公用经费补助标准,以保证幼儿园的有质量运行。

  对于现有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而言,规范与扶持同样重要。

  各

  级政府要建立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扶持制度,做好辖区内普惠性民

  办幼儿园的布局规划工作,在标准设立、申报流程设计、减免政

  策制订、公用经费补助、教师队伍建设、财务监管、质量提升等

  方面加强规范管理。

  “普惠性民办园扶持条件与机制研究”课题

  组认为,生均公用经费补助制度、幼儿园教师待遇底线保障制度

  是最有利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质量提升的核心措施。

  为此,各地

  政府要多采用制度性扶持办法,而非短期性刺激办法,激励普惠性民办以更好地

  幼儿园健康发展。

  2.

  省级统筹学前教育管理制度

  2010年起,我国建立了“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变了过去“城市学前教育区县办”“农村学前教育农民办”的体制格局。在一些发达地区,还发展起了“以县为主,县镇共

  建”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即县级政府和乡镇政府分担学前教育

  责任。譬如,县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员工资,乡镇政府主要负责幼

  儿园征地、建设、日常管理等。而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由于县级

  政府尚没有充分财力支持学前教育,使得当地的学前教育大多沦

  为资本市场的逐利对象,民办幼儿园占比过高,老百姓苦不堪言。

  我们认为,在县级财政尚无力支撑的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底线

  责任必须上移,由更具资源动员能力的省级政府进行全面统筹,以更好地支持薄弱县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还需要注意的是,在某些发达地区,由于地方财政实力较雄

  厚,乡镇政府在建设幼儿园时过于追求奢侈豪华,人为导致了区

  域范围内幼儿园硬件的不均衡。

  这也需要省级政府进行区域范围

  内的财政投入均衡设计,以防止区域范围内产生新的学前教育不

  公平现象。

  3.生均财政拨款和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制度

  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在不同办园体制幼儿园之间

  60%左

  这意

  不同家长

  存在较大差异。在“财政跟着编制走”的大背景下,我国

  右的幼儿园较少获得或几乎没有获得政府的财政投入支持。

  味着财政投入在不同办园体制幼儿园、不同身份教师、之间存在着极大不公平。

  为了解决学前教育财政投入难题,也为了适应事业单位人事

  制度改革的大趋势,我国未来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制度应从“跟

  着编制走”转向“跟着儿童走”,即建立起生均财政拨款制度和

  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制度,确立“儿童本位的财政投入导向”。

  圳盐田区的“新型公办园制度”、江苏镇江市正在努力推进的以事定费改革”和江苏如皋市正在建立的生均培养成本核拨

  机制,都是地方政府的有益探索,为儿童本位的财政投入机制建

  设积累了相关经验,值得各地借鉴。

  在生均财政拨款和生均公用经费拨款的制度设计上,需要遵

  循城乡有别和弱势补偿原则,即在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和贫困地

  区实行财政投入为主的成本分担机制,降低家长的成本分担比

  例,可将家长的分担比例控制在

  30%以内,以实现学前教育在全

  国范围内的公平普及。

  4.非编教师同工同酬制度

  在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

  中央政府提出要通

  过生均财政拨款和专项经费的方式解决非编教师的同工同酬问

  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各地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进

  行了一些探索,例如深圳市的幼儿园教师长期从教津贴制度,浙

  江绍兴越城区政府的通过财政投入保障非编教师收入达到当地

  社会平均工资

  1.5倍的创新性做法,江苏镇江市的人事代理制度

  等。

  说到底,解决非编教师同工同酬问题的最佳办法便是取消编

  制,抹平在编教师与非在编教师之间的身份差异,通过以儿童为

  本的财政投入方式彻底实现同工同酬。

  这既是我国事业单位人事

  制度改革的方向,也是世界学前教育的共同发展方向。

  5.过程导向的幼儿园质量评价制度

  在我国现有通常以行政为主导的幼儿园办园质量评价系统

  中,结构性质量指标往往具有压倒性权重。

  结构性质量评估体系

  导致县区管理者的目光过多投向硬件,过于重视建设性投入,还

  导致幼儿园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师幼互动过程的质量,忽视儿

  童在日常生活、游戏、教育教学中的需求与兴趣。建立过程导向

  的幼儿园质量评价制度,既有利于在县区层面建立起质量导向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机制,也可以在微观课室层面增强教师对儿童

  心理认知的敏感度,提高教师对幼儿回应与接纳的适宜性水平。

  三)实现学前教育发展目标的项目措施

  除了确立“政府主导、弱势补偿、质量为先”的决策导向,设计支持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系列制度外,各级政府还要循序

  渐进地开展系列旨在促进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计划项目。

  1.继续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可以说,我

  国学前教育近几年的跨越式发展,与各级政府认真制定并落实学

  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是密不可分的。

  与一般的专项行动计划

  不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是一项综合性的行动方案,它

  既包括总体的行动框架,也包括需要重点解决和完成的问题与任

  务,还包括确定解决问题的路径及策略。

  “三年行动计划”同时

  还是对县区政府发展学前教育责任进行督导的重要依据。

  2.开展中西部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质量建设工程

  在第一期“三年行动计划”

  中,各级政府的重点是扩资源,尤其是大力建造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在第二期“三年行动计

  中,除了继续扩资源外,调结构、建机制、提质量成为与扩

  划”

  资源并行的重大任务。

  未来十五年,各级政府的行动重点必将会

  聚焦到中西部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质量建设上来。

  建议国家实

  行乡村幼儿园教师扶持计划,以切实保障乡村幼儿园教师的工资

  待遇,提升他们的专业发展水平。

  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是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有质量发展的重

  要一环。

  各级政府在未来十五年中,要进

  步强化乡镇中心幼儿

  园的公共服务属性,进一步提高政府的财政分担比例,的乡镇开展专项

  中心幼儿园园长队伍建设计划,组织有效的乡镇中心幼儿

  园教师在岗培训,奖励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提升和职称晋级,从而

  有效提升农村学前教育质量。

  3.

  实施幼儿园园长队伍建设计划

  幼儿园园长既是教育者,也是领导者、管理者,园长自身的专业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幼儿园的专业品质。

  《幼儿园园长

  专业标准(试行)》指出,专业合格的园长要具备六个方面的素

  养,即规划幼儿园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保育教育、引领教

  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因此,高素质的幼儿园

  园长队伍建设必须从这六个方面着手,并从园所层面、县区层面、全国层面全面推进。

  从园所层面看,园长队伍建设可从梯队建设、职责分工、能

  力互补、个性互补四个方面展开。所谓梯队建设,强调的是园长

  要关注教师队伍建设,在年轻、优秀的教师群体中选择适宜的后

  备人才,通过提拔任用形成优秀教师群体

  -班组长群体

  -教研组长

  群体

  -园长后备群体的人才梯队,并在园长的选拔中注重能力互

  补、个性互补,以优化组合、合作共进。

  从区县层面看,园长队伍建设也要注重梯队建设,并从培养

  培训、轮岗交流、结对交流着手,加强园长队伍建设。在梯队建

  设方面,可形成优秀园长

  -一般园长

  -合格园长

  -后备园长的不同

  发展层次,每一层次都要考虑不同办园性质幼儿园园长的比例,以期为不同办园层次、不同办园性质的园长提供适宜的发展通道

  和晋升路径。此外,县区范围内可以开展分类培训、园长轮岗和

  结对交流活动,特别要加强对农村园长、民办园长的培训和结对

  指导。

  从全国层面看,园长队伍建设要注重区域平衡,可依托教育

  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开展全国性的分类培训、分层培训,组建

  全国园长联盟和区域园长联盟。

  可依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管理

  专业委员会,加强园长群体间的分享、交流,共同促进园长综合

  素养的提升。

  4.

  实施教研员专业素养提升计划

  在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中

  健全学前教育教研指导网络

  被视为提升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不仅

  强调各地要建设一支业务精湛的学前教育教研员队伍,实行教研

  指导责任区制度,而且强调每个县区要根据幼儿园布局划分责任

  区,落实教研指导责任人,加强对幼儿园的业务指导。不过从整

  体而言,目前全国各地的教研力量配备、教研员自身素质、教研

  员工作方式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教研员配备不到位。

  二是教研

  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三是教研员深入基层开展指导的能力不

  足。如何解决教研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深入基层开展指导的能力不足带来的质量发展困境?一些地区的做法值得借鉴。

  一是按区域范围内教师数量配备教研员,同时吸纳一线园

  长、骨干教师等担任兼职教研员。

  北欧很多发达国家的教研人员

  数量是参照当地在职幼儿园教师数量来配备的。

  在我国,目前倘

  若无法大量补充专职教研员,那聘请兼职教研员也许是一个可行

  的办法。譬如,上海浦东新区

  XX局,XX局委托区学前教育协会

  聘请的“飞行检查”队伍,北京市海淀区的“幼儿园教育质量巡

  视员”,福建厦门市湖里区设置的“民办幼儿园督导专员”,江

  苏镇江市XX局,XX局组建的“兼职教研员队伍”等,均有借鉴

  意义。

  二是强化教研员的培养培训工作。

  从县区范围内教育质量的提升来看,教研员自身的素养是重要的制约因素。

  一个好的教研

  员往往能带出一批优秀的园长,一批优秀的园长能带出一批优秀

  的业务园长,一批优秀的业务园长能带出一批有思想、有智慧的教师。教研员是县区幼教质量的灵魂性人物。这意味着,要提升

  县区范围内学前教育的质量,对教研员的选拔、培养与培训非常

  重要。

  三是建立教研员下基层的工作制度。一是建立教研时间制

  度,规定教研员下基层开展不同层次教研活动的大致频次,如每

  周3?4次教研活动等,以保证教研员有时间深入基层,准确把

  握幼儿园现实状况,并能从相对动态的角度把握不同园所教师的成长情况。

  二是建立分层教研制度,即教研员在下基层开展教研

  时,要对区域范围内幼儿园的办园质量提升进行分层规划,同水平的园所采用不同的指导方式,以使不同水平的幼儿园都能

  在各自的已有水平上对不

  得到提升。

  三是建立倾斜制度,即在下基层

  开展教研工作时,要优先满足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等的教研需求,优先落实政府的“托底”职能,以逐步推进区域内学前教育质量

  的均衡发展。

  5.

  开展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

  提升学前教育整体质量,微观层面的课程改革是最核心内

  容。江苏省教育厅联合南京师范大学于

  2014年开始在全省范围

  内推行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通过优先支持农村地区乡镇中

  心幼儿园、城市地区薄弱幼儿园,试图从“底端”和“弱势”群

  体开始,全面提升江苏省的学前教育质量。

  项目组提出了六大支

  架。一是连续观察儿童。二是熟读和深刻领会《

  3?6岁儿童学

  习与发展指南》

  的精神。

  三是改变活动室内小学化的课桌椅摆放

  方式。四是幼儿自主进餐。五是开展一公里课程资源调查。六是

  制定弹性作息时间制度。

  项目组试图通过这六大支架来推动幼儿

  园教师儿童观、教育观和课程观的更新。

  项目组还将课程游戏化

  改革从微观课程层面拓展到中观制度层面,提出了七大有关制度

  的改革举措,包括实施园舍及环境建设审议制度、基于儿童与教

  师行为的教研制度、一日生活弹性管理制度、幼小衔接管理制度、区域管理行为审议制度、质量前提下的经费投入制度和教师人事

  制度改革等。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儿童在日常生

  活、游戏活动、教学活动、环境创设、家园互动中的自主性,创

  造支持“自由、自主、创造、愉悦”儿童形象出现的各种条件,以游戏精神为抓手,以儿童本位为核心理念,全方位提升幼儿园

  的教育质量,促进儿童生命和教师生命有质量的共同生长。

  这一

  项目有积极的推广价值。

相关热词搜索: 到2030教育规划纲要文档 规划纲要 文档 教育